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洋快餐、洋食品、洋药品、洋产品……从洋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天起,似乎披上了一件“高价格=高质量的‘高大上’”外衣。然而,近些年洋品牌入华后丑闻频出、乱象丛生、安全事件频发,从新西兰奶粉“肉毒杆菌”事件到韩国巧克力“铜超标”,从肯德基的“冲服豆浆”再到今年7月的福喜“臭肉门”,向国人递交了一份份令人失望的答卷。食品安全,虚假宣传,洋品牌各类问题层出不穷,这个国人眼中曾经的高品质代名词变了味儿。洋品牌“高大上”假象让消费者“很受伤”,究竟是企业无德还是消费者太容忍?本刊特邀请各领域专业人士就洋品牌质量问题为你解读——
洋品牌的糗事
“转基因门”:卡夫饼干
2005年3月,全球性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组织指出,在中国出售的卡夫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的乐之三明治饼干含有转基因成分。
“添加剂门”:味千拉面
2009年5月,领先食品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味千拉面”包装面中添加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不能添加的山梨糖醇,并在外包装标识不注明。其中丙二醇的添加量是4.2%,山梨糖醇的添加量是4%。经核实,《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食品添加剂“山梨糖醇”的使用范围不包括面制品,而丙二醇则可作为稳定剂和凝固剂使用。
“化学门”:麦当劳
2010年7月,美国有线新闻网络指出,美国快餐巨头麦当劳的热销产品“麦乐鸡”中含有橡胶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石油提炼成分“特丁基对苯二酚”,“如若人体摄取该物质超过1克,就会出现反胃、耳鸣、作呕等副作用,甚至会感到窒息和虚脱”。
“塑化剂门”:葛兰素史克
2011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在葛兰素史克生产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也叫“力百汀”)中检出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据悉,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为耐高温、耐老化的主增塑剂。
“欺诈门”:肯德基
2011年8月,声称“钻研古法”做出的“原汁原味”的肯德基豆浆被爆出是用豆奶粉冲泡而成,对此,肯德基回应称“从未宣称是现磨现做”。据前职员爆料,肯德基炸鸡用油每4天更换一次,后厨食品卫生被指“触目惊心”。
“涂改门”:沃尔玛
2011年9月,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集团沃尔玛在重庆因假冒“绿色猪肉”事件被处罚整顿。据重庆市工商局通报,2006年~2011年间,沃尔玛在当地的门店就因销售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虚假宣传等行为,被工商部门处罚过21次。而2014年8月,深圳沃尔玛超市又被爆内幕:已呈黑色的熟食用油“一个月不换”,使用超过保鲜期的原材料……
“贴牌门”: 美素丽儿
2013年3月,瑞士玺乐集团旗下美素丽儿品牌被曝光,其苏州工厂通过擦除原有标识、重新喷码、私印外包装盒等方式,将国外奶粉批号篡改后贴牌销售,并用来路不明的进口奶粉和过期奶粉非法生产婴幼儿奶粉。
“过期门”:福喜
2014年7月,记者卧底两月,揭露出给沪上一众洋快餐供应原料的福喜公司的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的黑幕。据悉,公司将落地肉直接上生产线,各种过期原料随意添加;次品全部混入生产线,来历不明的牛肉饼就此“洗白”;冷冻臭肉重新变身“小牛排”。
洋品牌的背后
一、价格与质量无必然联系
洋品牌“事故率”逐年上升趋势的背后,是近年来快餐、食品的消费量、品种的不断增加。以进口食品为例,2013年上海口岸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多达12.6万批次,约337万吨,相比2012年,批次增加了17.8%,重量增加了32.2%。其中,进口量列前两位的乳与乳制品、肉类的重量分别比2012年增加了45.71%、23.85%。
相对国产食品,多数进口食品的价格要高上一截。检验检疫部门在日常监管中也发现有一些价格很高的进口商品出现不合格的情况,因此,进口食品的价格和安全并没有必然联系。可某种程度上,洋品牌仍是消费者“舌尖上的宠儿”。中国式快餐店的现磨豆浆是2元一杯,而肯德基的一杯豆浆卖5元,还是某国产豆奶冲泡的。法国进口的依云矿泉水价格是国产普通矿泉水的7~8倍,却依然不愁销路。星巴克美式咖啡中国比美国贵75%。
业内人士分析,一些洋品牌牺牲品质追逐利润的手法也是中国消费者“宠”出来的。由于消费者盲目追捧和崇洋心理,一些白领把品星巴克咖啡,叫必胜客外卖,吃赛百味汉堡当成了小资情调来追求。中国家长们也因为孩子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便“包容”地答应他们。准妈咪与妈咪们也争相通过海外朋友或网络购买洋奶粉……不管价格高低,服务如何,品质怎样,许多洋品牌在中国这个广阔的大市场轻易就能分得一块“大蛋糕”。
二、令人深思的双重面孔
不一样的味道,不一样的价格,不一样的质量标准。洋品牌素来就有“南橘北枳”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质量和服务两重标准的做法,近年来更是屡见不鲜。在华产品被曝出含有有毒物质,在他国产品不含有该物质,洋品牌涉嫌制定“内外有别”的双重标准,洋品牌声明在华产品“符合中国标准”……
2004年5月,卡夫就在欧洲市场上向消费者明确承诺,生产销售的产品不含转基因。但在中国,其产品含有转基因成分,而且没有在产品的显著位置做相关标注。麦当劳(中国)公司曾在一次安全事故中毫不愧疚地表示,“‘麦乐鸡’均符合中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对消费者的健康无害。”
“双重标准背后是洋品牌企业对中国消费者权益的刻意忽视甚至是漠视”,一位品牌专家表示,“洋品牌企业在中国表现的企业责任乃至社会责任的缺失应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福建名仕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元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洋品牌双重标准现象不仅令人气愤,更发人深思。如何应对这一现象,他建议,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尽早拿出更高的标准,更严的执法。 首先,既然部分洋品牌借口我国国家标准低于国际标准,为其缺陷产品做“挡箭牌”,损害我国消费者的利益,我国国家标准制定者就必须站在中国消费者的立场上,与时俱进,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制定更高的标准,全力扭转洋品牌在我国频频出现产品标准“合法歧视”的怪相。
其次,要让洋品牌不敢耍滑头,监管部门不能手软,不能因为是跨国企业,是利税大户,就对其违规行为网开一面。“高高拿起,轻轻放下”的做法,损害的是整个市场的公平和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同样也损害我国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正相反,大品牌、洋品牌一旦出事,波及的人会更多、危害性更大,更应该严厉处罚才对。
三、不做洋品牌的“殉道者”
A.洋品牌的“荒谬”与“嚣张”
2011年,青岛市民王先生为宝宝买来荷兰美素进口奶粉,没想到在里面发现了一条活虫。在与经销商沟通索赔时,竟然被要求先证明虫子是荷兰国籍的。
能证明虫子不是荷兰的,就可以免于赔偿吗?我国的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四)规定,禁止生产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由此来看,只要虫子是开罐前就存在的,不管它在哪个环节出现,卖方都负有责任,不该由消费者埋单。事实上,美素的活虫事件,只是众多洋产品在国内市场中,对错误、问题有恃无恐的极端表现之一。比如雀巢一会儿被曝克扣奶农,一会儿被质疑“手挤奶”的安全问题;沃尔玛从原来的卖假绿色肉,到后来的欠债就是不还,全都摆出了一副你能耐我何的姿态。他们为何如此嚣张?
一是店大欺客的心态作祟。在某些领域,人们对洋品牌的追捧愈演愈烈。这种追捧,难免会助长他们唯我独尊的心理。二是企业违法成本低。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常会铤而走险,而在中国,所谓“险”其实没多大威慑力,于是企业更加有恃无恐。说到底,我国的食品市场既需要规范自身,也需要平等对待内外企业,这才能从根本上击破诸如“虫子国籍论”这样的荒谬借口。
B.洋品牌在中国遭遇挫折
经历了诸多负面事件,笼罩在洋品牌头上的光环正在逐渐褪去。一些专业人士认为,食品安全事关百姓健康,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洋品牌一系列的“质量门”事件于中国本土企业而言,不是一件坏事,消费者在对待本地品牌与洋品牌时,会有更清醒更理性的认识,恰好给了本土企业一个后来居上的机会。民族品牌能否抓住时机,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关键要看是否能尽快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练好质量、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内功。
诚然,外国品牌的故事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还将继续上演,日渐成熟的中国消费者对它们已从最初的盲目崇拜向理性选择过渡。品质与诚信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法宝,丢掉了它,企业的品牌神话也将不复存在。
洋品牌的监管
于消费者而言,没有“高大上”的企业,只有口碑好有责任的企业;于监管者来说,没有诚信的企业,只有守法的企业。“诚信门”事件提示国人,我们的执法者与消费者以及媒体应对任何违规违法事件绝不纵容姑息。
然而,如何才能抽丝剥茧,抓住重点?
一、充分发挥三大作用
A.善于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借助新闻媒体宣传优势,力争增强执法的力度和效果。在查处一些大案要案时借助媒体与网络的特殊优势,对于记者的卧底或普通百姓举报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补助,在更合适的时机,以更合适的方式将真相公之于众,通过媒体与监管部门的双赢,实现百姓饮食安全的完胜。
B.善于运用联动机制的作用。反观福喜事件调查之初,上海食药监部门执法人员进入福喜公司及车间均遭到阻拦,1个多小时后,才得以进入车间。又经过约两个小时,装有次品添加记录账本的培训室才被打开,相关证据得以查封带走。但就在次日(21日),上海市食药监局与公安局即成立联合调查组,22日立案,23日迅速控制了相关责任人员。可见,良好的部门联动机制对于提高办案速度与质量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而这其中,上海市公安局于今年成立的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总队功不可没,值得全国各地学习借鉴。因为它有利于公安部门与食药监等部门加强协作,搭建多部门对接协作平台,建立紧密型工作体系,进而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整治的工作格局。
C.善于发动自我维权的作用。上海福喜出事后,公关经验老道的洋快餐巨头们,纷纷与之划清界线,启动了道歉、认罚、摆平媒体、安抚消费者等标准应对程序。可过个一年半载,等到民愤平息、舆论散去,谁能保证它们不会再犯?事实上,真正能触动洋快餐灵魂的,一定是来自市场的力量。同样是麦当劳,1992年美国一位79岁老妪不慎打翻一杯刚买的麦当劳咖啡,导致大腿内侧严重烫伤。起初老人要求麦当劳赔偿2万美元,但麦当劳只肯赔偿800美元,且态度极其恶劣。老人一家十分愤怒,专门请到消费者维权律师,誓与麦当劳死磕到底。两年后,法庭判决麦当劳赔偿老妪16万美元;鉴于麦当劳对待消费者的恶劣态度,法庭还追加了麦当劳270万美元的惩罚性赔偿。受此影响,麦当劳在全球范围内调低了咖啡的温度。
消费者更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用市场的力量去反击,只有老百姓都觉醒了,我们才真正能借助社会共治的力量,12331投诉举报电话也可以发挥更大的监督作用!
二、加强监管力度与完善法律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洋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已形成了“信心垄断”,消费者对其产生了心里依赖。监管部门不能掉以轻心,要用同等严厉的姿态、标准予以监管,并更新技术手段,辨识洋品牌“两本账”做法;二是做好日常抽检,及时公布各项信息,让市场和消费者知情,并作出自己的消费选择。
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法律制度也日益完善。2013年,广州检验检疫局共检验监管进口食品、化妆品1.4万批,货值23.2亿美元,同比增长6.7%和16.6%。检出不合格食品2365批,占进口量(批次)的19%,其中检出标签不符合我国标准要求1551批,微生物超标32批,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用化学物质18批,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732条不合格预警信息,包括23条重大预警。所有不合格产品均实施退运或销毁处理。 今年6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审议“史上最严厉”的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体现了四大特点:一是更加突出预防为主、风险防范;二是建立最严格的全过程监管制度;三是建立最严格的各方法律责任制度;四是实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在责任制度中特别提出了综合运用民事、行政、刑事等手段,对违法生产经营者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对失职渎职的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实行最严肃的问责,对违法作业的检验机构等实行最严格的追责。
毫无疑问,人们对这部保卫餐桌的立法充满了期待。但是,“史上最严厉”的立法,更需要“史上最严厉”的执行,特别是对国内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一体执行。
链接:
国外如何抓餐馆食品安全
◆英国:一道菜出问题就重罚
英国是较早重视食品安全,并制定相关法律的国家之一,形成了以预防为主、尽早预警、快速处理的体系。
早在2010年,英格兰格拉斯特郡的一家餐馆被一名40多岁的妇女告上法庭。原因是她与家人在该餐馆就餐时,因吃了一些带羊肉的菜而出现过敏,并引发其他病症。最后,这家餐馆被处以4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68万元)的罚款,饭店也因无力负担这笔巨额罚金而宣布倒闭。在英国,如果食品从业者受到任何形式的处罚,都会被记录在案,通常会导致其无法再向当局申请扩大经营规模,今后也很难向银行贷款。而且,英国食品安全法律强调:“任何人不得使用,也不得命令或允许他人使用对健康有害的物质,包括对食品染色、污染或掺入粉末。”这有效遏制了弥漫在英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捍卫了消费者的利益和身体健康。
◆德国:专设“食品警察”
德国是全球食品法规最严格的国家之一,早在1879年就制定了《食品法典》。为了确保餐桌上的安全,德国各地消费者保护、食品与农业部门都建有专门的负责检查、取样和执行监控工作的部门。每个部门都聘有经过特殊培训的食品检查员。同时,委托警察局执行部分执法工作,把食品检查直接上升到司法高度。这些检查食品安全的检查员和专业警察被称作“食品警察”。
“食品警察”的工作方式有两种。一是抽查和经常性检查。他们经常以普通顾客的身份,到餐馆、超市、医院、学校和企业等地方购买各种食品,然后送到主管机构检测。二是按顾客投诉突击检查。如果有顾客吃坏肚子,并怀疑是食物问题,可随时拨打德国各州和联邦消费者保护、食品与农业部门设立的24小时免费投诉电话。“食品警察”会马上登门采样,并及时送到主管机构的实验室检测。如果哪家餐馆的食品出现了问题,将依法按情节轻重处罚。
◆加拿大:每年最少查一次
加拿大的餐馆卫生管理,采用的是“双管齐下”方法,即一方面抓原料供应源头的卫生安全,另一方面抓餐馆本身的卫生安全。
在餐馆营业场所安全卫生方面,主要由省、市一级来负责管理。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食物是否被适当地保存、是否在适当的温度下烹调;是否有效地实施了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后厨人员是否能保证操作过程中的个人卫生;接触食物的器具是否按步骤消毒等。
对于审核通过的餐馆,会在餐馆进门处贴一张绿色通行证,代表没有任何违规行为;如果有重点未达标的项目,会收到黄色通行证,监管部门会在未来1~3天内,重新对该餐馆进行检查;而一旦监管部门怀疑某餐馆的食品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健康隐患,比如操作间内垃圾没有处理、厨房内有苍蝇、后厨人员个人卫生差等,该餐馆会收到红色关张证,不仅要接受处罚,而且将被勒令不许再继续贩卖食物,必须在监管部门重新检查后、且达到绿色通行证标准,才能重新开张。
◆日本:出了丑闻,意味着倒闭
在日本,如果厂家或餐馆在食品安全上出现问题,必须及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向公众致歉。
日本的行政部门对食品监督有一套较为健全的法律,即《食品卫生法》。遍布日本各地的保健所肩负着监督和调查食品安全的任务。此外,日本还设有食品卫生监视员。一旦保健所调查发现有不符合标准的食品,政府就会勒令厂家、餐馆回收,并销毁有问题的食品。若情节严重,比如消费者食物中毒,政府将强制其停业整顿。
比如,日本大阪一家知名的回转寿司店,因海鲜没有做好保存措施,导致3名消费者在食用该店寿司后,出现腹泻和呕吐等食物中毒现象。大阪市政府立即通报所有辖区居民,最近几天不要去该寿司店,并对该店处以不低于5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万元)的罚款,并勒令其停业整顿。在日本,一旦某家餐馆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会因名声扫地而面临倒闭。
◆美国:餐馆最怕民众举报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为联邦、州和地区三级。这三级监管机构聘请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家和食品科研专家等,采取专业人员进驻食品加工厂、饲养场等方式,从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等各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不过,这还不是最让美国不法商家害怕的。由于美国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非常高,只要他们遇到觉得有问题的食品,就会诉诸法律。不论官司结果如何,单就被告上法庭,就足以让商家名誉扫地。
◆法国:政府派出“食品侦探”
法国有个很有意思的工种叫“食品侦探”,专门负责食品卫生检验工作。该职务由政府卫生部门委派或任命,他们每天四处走动,到面包店、奶酪店等任何跟“吃喝”有关的地方品尝。比如,他们会去各种餐馆,工作重点是暗查卫生合不合格。检查完了,他们会把“犯规”餐馆的名字、地址等信息记下来,按照法律规定,该罚款的罚款,该坐牢的坐牢。
网购进口食品需谨慎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日益重视,国内出现的各类进口食品越来越多,尤其是以“海外代购”名义在网上销售的进口食品更是令人难辨真假。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要保持警惕,特别是网购要提高辨识能力。
第一,所有进口食品都必须具有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进口食品卫生证书》才能够进行合法销售,上面注明了该进口食品的详细信息,并盖有出入境口岸检验检疫部门的公章。
第二,根据我国相关法规,进口食品包装上必须印有或贴有符合国家标准的中文标识,上面在标明产品基本信息的同时,还标明了该食品的国内销售商或代理商名称、联系电话、详细地址等。消费者可以通过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查询其登记备案信息,并注意所购进口食品与其销售代理产品的品牌、品名、批次等信息是否一致。
第三,如果消费者购买的是特殊膳食用进口食品,还应注意包装上是否标有中文营养标签;如果是购买进口保健食品,则需注意中文标识的左上方是否有蓝色保健食品标签。
此外,现在网上销售的进口食品很多都没有中文标识,并不是经过检验检疫的正规进口产品,仅凭外观也无法辨别真假,因此消费者最好选择到有相关许可的正规商场和超市专柜购买进口食品。
洋品牌的糗事
“转基因门”:卡夫饼干
2005年3月,全球性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组织指出,在中国出售的卡夫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的乐之三明治饼干含有转基因成分。
“添加剂门”:味千拉面
2009年5月,领先食品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味千拉面”包装面中添加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不能添加的山梨糖醇,并在外包装标识不注明。其中丙二醇的添加量是4.2%,山梨糖醇的添加量是4%。经核实,《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食品添加剂“山梨糖醇”的使用范围不包括面制品,而丙二醇则可作为稳定剂和凝固剂使用。
“化学门”:麦当劳
2010年7月,美国有线新闻网络指出,美国快餐巨头麦当劳的热销产品“麦乐鸡”中含有橡胶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石油提炼成分“特丁基对苯二酚”,“如若人体摄取该物质超过1克,就会出现反胃、耳鸣、作呕等副作用,甚至会感到窒息和虚脱”。
“塑化剂门”:葛兰素史克
2011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在葛兰素史克生产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也叫“力百汀”)中检出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据悉,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为耐高温、耐老化的主增塑剂。
“欺诈门”:肯德基
2011年8月,声称“钻研古法”做出的“原汁原味”的肯德基豆浆被爆出是用豆奶粉冲泡而成,对此,肯德基回应称“从未宣称是现磨现做”。据前职员爆料,肯德基炸鸡用油每4天更换一次,后厨食品卫生被指“触目惊心”。
“涂改门”:沃尔玛
2011年9月,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集团沃尔玛在重庆因假冒“绿色猪肉”事件被处罚整顿。据重庆市工商局通报,2006年~2011年间,沃尔玛在当地的门店就因销售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虚假宣传等行为,被工商部门处罚过21次。而2014年8月,深圳沃尔玛超市又被爆内幕:已呈黑色的熟食用油“一个月不换”,使用超过保鲜期的原材料……
“贴牌门”: 美素丽儿
2013年3月,瑞士玺乐集团旗下美素丽儿品牌被曝光,其苏州工厂通过擦除原有标识、重新喷码、私印外包装盒等方式,将国外奶粉批号篡改后贴牌销售,并用来路不明的进口奶粉和过期奶粉非法生产婴幼儿奶粉。
“过期门”:福喜
2014年7月,记者卧底两月,揭露出给沪上一众洋快餐供应原料的福喜公司的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的黑幕。据悉,公司将落地肉直接上生产线,各种过期原料随意添加;次品全部混入生产线,来历不明的牛肉饼就此“洗白”;冷冻臭肉重新变身“小牛排”。
洋品牌的背后
一、价格与质量无必然联系
洋品牌“事故率”逐年上升趋势的背后,是近年来快餐、食品的消费量、品种的不断增加。以进口食品为例,2013年上海口岸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多达12.6万批次,约337万吨,相比2012年,批次增加了17.8%,重量增加了32.2%。其中,进口量列前两位的乳与乳制品、肉类的重量分别比2012年增加了45.71%、23.85%。
相对国产食品,多数进口食品的价格要高上一截。检验检疫部门在日常监管中也发现有一些价格很高的进口商品出现不合格的情况,因此,进口食品的价格和安全并没有必然联系。可某种程度上,洋品牌仍是消费者“舌尖上的宠儿”。中国式快餐店的现磨豆浆是2元一杯,而肯德基的一杯豆浆卖5元,还是某国产豆奶冲泡的。法国进口的依云矿泉水价格是国产普通矿泉水的7~8倍,却依然不愁销路。星巴克美式咖啡中国比美国贵75%。
业内人士分析,一些洋品牌牺牲品质追逐利润的手法也是中国消费者“宠”出来的。由于消费者盲目追捧和崇洋心理,一些白领把品星巴克咖啡,叫必胜客外卖,吃赛百味汉堡当成了小资情调来追求。中国家长们也因为孩子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便“包容”地答应他们。准妈咪与妈咪们也争相通过海外朋友或网络购买洋奶粉……不管价格高低,服务如何,品质怎样,许多洋品牌在中国这个广阔的大市场轻易就能分得一块“大蛋糕”。
二、令人深思的双重面孔
不一样的味道,不一样的价格,不一样的质量标准。洋品牌素来就有“南橘北枳”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质量和服务两重标准的做法,近年来更是屡见不鲜。在华产品被曝出含有有毒物质,在他国产品不含有该物质,洋品牌涉嫌制定“内外有别”的双重标准,洋品牌声明在华产品“符合中国标准”……
2004年5月,卡夫就在欧洲市场上向消费者明确承诺,生产销售的产品不含转基因。但在中国,其产品含有转基因成分,而且没有在产品的显著位置做相关标注。麦当劳(中国)公司曾在一次安全事故中毫不愧疚地表示,“‘麦乐鸡’均符合中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对消费者的健康无害。”
“双重标准背后是洋品牌企业对中国消费者权益的刻意忽视甚至是漠视”,一位品牌专家表示,“洋品牌企业在中国表现的企业责任乃至社会责任的缺失应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福建名仕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元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洋品牌双重标准现象不仅令人气愤,更发人深思。如何应对这一现象,他建议,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尽早拿出更高的标准,更严的执法。 首先,既然部分洋品牌借口我国国家标准低于国际标准,为其缺陷产品做“挡箭牌”,损害我国消费者的利益,我国国家标准制定者就必须站在中国消费者的立场上,与时俱进,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制定更高的标准,全力扭转洋品牌在我国频频出现产品标准“合法歧视”的怪相。
其次,要让洋品牌不敢耍滑头,监管部门不能手软,不能因为是跨国企业,是利税大户,就对其违规行为网开一面。“高高拿起,轻轻放下”的做法,损害的是整个市场的公平和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同样也损害我国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正相反,大品牌、洋品牌一旦出事,波及的人会更多、危害性更大,更应该严厉处罚才对。
三、不做洋品牌的“殉道者”
A.洋品牌的“荒谬”与“嚣张”
2011年,青岛市民王先生为宝宝买来荷兰美素进口奶粉,没想到在里面发现了一条活虫。在与经销商沟通索赔时,竟然被要求先证明虫子是荷兰国籍的。
能证明虫子不是荷兰的,就可以免于赔偿吗?我国的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四)规定,禁止生产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由此来看,只要虫子是开罐前就存在的,不管它在哪个环节出现,卖方都负有责任,不该由消费者埋单。事实上,美素的活虫事件,只是众多洋产品在国内市场中,对错误、问题有恃无恐的极端表现之一。比如雀巢一会儿被曝克扣奶农,一会儿被质疑“手挤奶”的安全问题;沃尔玛从原来的卖假绿色肉,到后来的欠债就是不还,全都摆出了一副你能耐我何的姿态。他们为何如此嚣张?
一是店大欺客的心态作祟。在某些领域,人们对洋品牌的追捧愈演愈烈。这种追捧,难免会助长他们唯我独尊的心理。二是企业违法成本低。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常会铤而走险,而在中国,所谓“险”其实没多大威慑力,于是企业更加有恃无恐。说到底,我国的食品市场既需要规范自身,也需要平等对待内外企业,这才能从根本上击破诸如“虫子国籍论”这样的荒谬借口。
B.洋品牌在中国遭遇挫折
经历了诸多负面事件,笼罩在洋品牌头上的光环正在逐渐褪去。一些专业人士认为,食品安全事关百姓健康,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洋品牌一系列的“质量门”事件于中国本土企业而言,不是一件坏事,消费者在对待本地品牌与洋品牌时,会有更清醒更理性的认识,恰好给了本土企业一个后来居上的机会。民族品牌能否抓住时机,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关键要看是否能尽快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练好质量、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内功。
诚然,外国品牌的故事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还将继续上演,日渐成熟的中国消费者对它们已从最初的盲目崇拜向理性选择过渡。品质与诚信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法宝,丢掉了它,企业的品牌神话也将不复存在。
洋品牌的监管
于消费者而言,没有“高大上”的企业,只有口碑好有责任的企业;于监管者来说,没有诚信的企业,只有守法的企业。“诚信门”事件提示国人,我们的执法者与消费者以及媒体应对任何违规违法事件绝不纵容姑息。
然而,如何才能抽丝剥茧,抓住重点?
一、充分发挥三大作用
A.善于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借助新闻媒体宣传优势,力争增强执法的力度和效果。在查处一些大案要案时借助媒体与网络的特殊优势,对于记者的卧底或普通百姓举报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补助,在更合适的时机,以更合适的方式将真相公之于众,通过媒体与监管部门的双赢,实现百姓饮食安全的完胜。
B.善于运用联动机制的作用。反观福喜事件调查之初,上海食药监部门执法人员进入福喜公司及车间均遭到阻拦,1个多小时后,才得以进入车间。又经过约两个小时,装有次品添加记录账本的培训室才被打开,相关证据得以查封带走。但就在次日(21日),上海市食药监局与公安局即成立联合调查组,22日立案,23日迅速控制了相关责任人员。可见,良好的部门联动机制对于提高办案速度与质量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而这其中,上海市公安局于今年成立的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总队功不可没,值得全国各地学习借鉴。因为它有利于公安部门与食药监等部门加强协作,搭建多部门对接协作平台,建立紧密型工作体系,进而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整治的工作格局。
C.善于发动自我维权的作用。上海福喜出事后,公关经验老道的洋快餐巨头们,纷纷与之划清界线,启动了道歉、认罚、摆平媒体、安抚消费者等标准应对程序。可过个一年半载,等到民愤平息、舆论散去,谁能保证它们不会再犯?事实上,真正能触动洋快餐灵魂的,一定是来自市场的力量。同样是麦当劳,1992年美国一位79岁老妪不慎打翻一杯刚买的麦当劳咖啡,导致大腿内侧严重烫伤。起初老人要求麦当劳赔偿2万美元,但麦当劳只肯赔偿800美元,且态度极其恶劣。老人一家十分愤怒,专门请到消费者维权律师,誓与麦当劳死磕到底。两年后,法庭判决麦当劳赔偿老妪16万美元;鉴于麦当劳对待消费者的恶劣态度,法庭还追加了麦当劳270万美元的惩罚性赔偿。受此影响,麦当劳在全球范围内调低了咖啡的温度。
消费者更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用市场的力量去反击,只有老百姓都觉醒了,我们才真正能借助社会共治的力量,12331投诉举报电话也可以发挥更大的监督作用!
二、加强监管力度与完善法律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洋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已形成了“信心垄断”,消费者对其产生了心里依赖。监管部门不能掉以轻心,要用同等严厉的姿态、标准予以监管,并更新技术手段,辨识洋品牌“两本账”做法;二是做好日常抽检,及时公布各项信息,让市场和消费者知情,并作出自己的消费选择。
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法律制度也日益完善。2013年,广州检验检疫局共检验监管进口食品、化妆品1.4万批,货值23.2亿美元,同比增长6.7%和16.6%。检出不合格食品2365批,占进口量(批次)的19%,其中检出标签不符合我国标准要求1551批,微生物超标32批,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用化学物质18批,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732条不合格预警信息,包括23条重大预警。所有不合格产品均实施退运或销毁处理。 今年6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审议“史上最严厉”的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体现了四大特点:一是更加突出预防为主、风险防范;二是建立最严格的全过程监管制度;三是建立最严格的各方法律责任制度;四是实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在责任制度中特别提出了综合运用民事、行政、刑事等手段,对违法生产经营者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对失职渎职的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实行最严肃的问责,对违法作业的检验机构等实行最严格的追责。
毫无疑问,人们对这部保卫餐桌的立法充满了期待。但是,“史上最严厉”的立法,更需要“史上最严厉”的执行,特别是对国内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一体执行。
链接:
国外如何抓餐馆食品安全
◆英国:一道菜出问题就重罚
英国是较早重视食品安全,并制定相关法律的国家之一,形成了以预防为主、尽早预警、快速处理的体系。
早在2010年,英格兰格拉斯特郡的一家餐馆被一名40多岁的妇女告上法庭。原因是她与家人在该餐馆就餐时,因吃了一些带羊肉的菜而出现过敏,并引发其他病症。最后,这家餐馆被处以4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68万元)的罚款,饭店也因无力负担这笔巨额罚金而宣布倒闭。在英国,如果食品从业者受到任何形式的处罚,都会被记录在案,通常会导致其无法再向当局申请扩大经营规模,今后也很难向银行贷款。而且,英国食品安全法律强调:“任何人不得使用,也不得命令或允许他人使用对健康有害的物质,包括对食品染色、污染或掺入粉末。”这有效遏制了弥漫在英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捍卫了消费者的利益和身体健康。
◆德国:专设“食品警察”
德国是全球食品法规最严格的国家之一,早在1879年就制定了《食品法典》。为了确保餐桌上的安全,德国各地消费者保护、食品与农业部门都建有专门的负责检查、取样和执行监控工作的部门。每个部门都聘有经过特殊培训的食品检查员。同时,委托警察局执行部分执法工作,把食品检查直接上升到司法高度。这些检查食品安全的检查员和专业警察被称作“食品警察”。
“食品警察”的工作方式有两种。一是抽查和经常性检查。他们经常以普通顾客的身份,到餐馆、超市、医院、学校和企业等地方购买各种食品,然后送到主管机构检测。二是按顾客投诉突击检查。如果有顾客吃坏肚子,并怀疑是食物问题,可随时拨打德国各州和联邦消费者保护、食品与农业部门设立的24小时免费投诉电话。“食品警察”会马上登门采样,并及时送到主管机构的实验室检测。如果哪家餐馆的食品出现了问题,将依法按情节轻重处罚。
◆加拿大:每年最少查一次
加拿大的餐馆卫生管理,采用的是“双管齐下”方法,即一方面抓原料供应源头的卫生安全,另一方面抓餐馆本身的卫生安全。
在餐馆营业场所安全卫生方面,主要由省、市一级来负责管理。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食物是否被适当地保存、是否在适当的温度下烹调;是否有效地实施了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后厨人员是否能保证操作过程中的个人卫生;接触食物的器具是否按步骤消毒等。
对于审核通过的餐馆,会在餐馆进门处贴一张绿色通行证,代表没有任何违规行为;如果有重点未达标的项目,会收到黄色通行证,监管部门会在未来1~3天内,重新对该餐馆进行检查;而一旦监管部门怀疑某餐馆的食品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健康隐患,比如操作间内垃圾没有处理、厨房内有苍蝇、后厨人员个人卫生差等,该餐馆会收到红色关张证,不仅要接受处罚,而且将被勒令不许再继续贩卖食物,必须在监管部门重新检查后、且达到绿色通行证标准,才能重新开张。
◆日本:出了丑闻,意味着倒闭
在日本,如果厂家或餐馆在食品安全上出现问题,必须及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向公众致歉。
日本的行政部门对食品监督有一套较为健全的法律,即《食品卫生法》。遍布日本各地的保健所肩负着监督和调查食品安全的任务。此外,日本还设有食品卫生监视员。一旦保健所调查发现有不符合标准的食品,政府就会勒令厂家、餐馆回收,并销毁有问题的食品。若情节严重,比如消费者食物中毒,政府将强制其停业整顿。
比如,日本大阪一家知名的回转寿司店,因海鲜没有做好保存措施,导致3名消费者在食用该店寿司后,出现腹泻和呕吐等食物中毒现象。大阪市政府立即通报所有辖区居民,最近几天不要去该寿司店,并对该店处以不低于5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万元)的罚款,并勒令其停业整顿。在日本,一旦某家餐馆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会因名声扫地而面临倒闭。
◆美国:餐馆最怕民众举报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为联邦、州和地区三级。这三级监管机构聘请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家和食品科研专家等,采取专业人员进驻食品加工厂、饲养场等方式,从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等各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不过,这还不是最让美国不法商家害怕的。由于美国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非常高,只要他们遇到觉得有问题的食品,就会诉诸法律。不论官司结果如何,单就被告上法庭,就足以让商家名誉扫地。
◆法国:政府派出“食品侦探”
法国有个很有意思的工种叫“食品侦探”,专门负责食品卫生检验工作。该职务由政府卫生部门委派或任命,他们每天四处走动,到面包店、奶酪店等任何跟“吃喝”有关的地方品尝。比如,他们会去各种餐馆,工作重点是暗查卫生合不合格。检查完了,他们会把“犯规”餐馆的名字、地址等信息记下来,按照法律规定,该罚款的罚款,该坐牢的坐牢。
网购进口食品需谨慎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日益重视,国内出现的各类进口食品越来越多,尤其是以“海外代购”名义在网上销售的进口食品更是令人难辨真假。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要保持警惕,特别是网购要提高辨识能力。
第一,所有进口食品都必须具有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进口食品卫生证书》才能够进行合法销售,上面注明了该进口食品的详细信息,并盖有出入境口岸检验检疫部门的公章。
第二,根据我国相关法规,进口食品包装上必须印有或贴有符合国家标准的中文标识,上面在标明产品基本信息的同时,还标明了该食品的国内销售商或代理商名称、联系电话、详细地址等。消费者可以通过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查询其登记备案信息,并注意所购进口食品与其销售代理产品的品牌、品名、批次等信息是否一致。
第三,如果消费者购买的是特殊膳食用进口食品,还应注意包装上是否标有中文营养标签;如果是购买进口保健食品,则需注意中文标识的左上方是否有蓝色保健食品标签。
此外,现在网上销售的进口食品很多都没有中文标识,并不是经过检验检疫的正规进口产品,仅凭外观也无法辨别真假,因此消费者最好选择到有相关许可的正规商场和超市专柜购买进口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