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应以探究活动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避免让“探究式”成为一种形式、“摆设”,也就是如何使“探究式”的内涵真正落实,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需要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明确的分工、合作,让学生亲历、体验探究的过程,并及时做好探究后的研讨总结,使学生经历知识获取的全过程,并能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关键词:探究活动; 分工; 交流; 研讨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74-001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由于它顺应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的心理需求,因此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高效性。特别把它与自然科学这样一科本身以科学探索、实验为知识获取手段的学科有机的融合,更能体现它的优越性。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避免让“探究式”成为一种形式、“摆设”,也就是如何使“探究式”的内涵真正落实,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得到最大空间的发展,应该是很多教师在思考和摸索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小学生具有好奇、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正是这个特点,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探究型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指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活动则是学生最感兴趣、最能获取知识的过程。如何能让学生做到有效的探究、更好地掌握知识,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经历了知识获取、形成的过程,还有效的培养了合作意识。
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我在教《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时,让学生设计实验,模拟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试验的效果很快就出来了,而有的小组试验没有设计好,器材组装有些小失误,于是我就让其他小组的成员一起来分析,找出他们组不对的地方,并且通过讨论,提出更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然后以那个小组的活动为中心,全体参与活动过程,结果可想而知,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而且讨论、动手探究的氛围比设计的要好得多。
三、科学探究之后要研讨总结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共同探讨总结,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在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要认真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四、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我校的特色是科普教育,在渲染一个科普氛围的同时,真正做到把科普教育落到实处,我作为专职科学教师,同时也担任了校级航模组的辅导。在航模组,我们接触了很多的模型,于是,和学生在制作、调试放飞的过程中,我们一起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了解航模知识,掌握制作模型、调试放飞的技巧。这个探究的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经历,一起感受,所接触的不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每时每刻都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科学课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获得体验。科学探究在需要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这些不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简单的记忆模仿就能学会,而是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内化才能习得的。因此,科学探究应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亲历过程,才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探究性学习》
[3]《教育新理念》
关键词:探究活动; 分工; 交流; 研讨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74-001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由于它顺应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的心理需求,因此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高效性。特别把它与自然科学这样一科本身以科学探索、实验为知识获取手段的学科有机的融合,更能体现它的优越性。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避免让“探究式”成为一种形式、“摆设”,也就是如何使“探究式”的内涵真正落实,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得到最大空间的发展,应该是很多教师在思考和摸索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小学生具有好奇、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正是这个特点,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探究型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指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活动则是学生最感兴趣、最能获取知识的过程。如何能让学生做到有效的探究、更好地掌握知识,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经历了知识获取、形成的过程,还有效的培养了合作意识。
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我在教《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时,让学生设计实验,模拟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试验的效果很快就出来了,而有的小组试验没有设计好,器材组装有些小失误,于是我就让其他小组的成员一起来分析,找出他们组不对的地方,并且通过讨论,提出更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然后以那个小组的活动为中心,全体参与活动过程,结果可想而知,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而且讨论、动手探究的氛围比设计的要好得多。
三、科学探究之后要研讨总结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共同探讨总结,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在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要认真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四、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我校的特色是科普教育,在渲染一个科普氛围的同时,真正做到把科普教育落到实处,我作为专职科学教师,同时也担任了校级航模组的辅导。在航模组,我们接触了很多的模型,于是,和学生在制作、调试放飞的过程中,我们一起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了解航模知识,掌握制作模型、调试放飞的技巧。这个探究的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经历,一起感受,所接触的不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每时每刻都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科学课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获得体验。科学探究在需要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这些不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简单的记忆模仿就能学会,而是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内化才能习得的。因此,科学探究应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亲历过程,才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探究性学习》
[3]《教育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