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俗的观念中,判断一个人幸福与否的标准就是健康、金钱、权力、名誉等指标。当我们看到一个住豪宅开宝马穿名牌的有钱人,或者一个位高权重一呼百应的高官时,我们往往本能地就会认定他们是幸福的;而当我们看到那些身患绝症的病人,身体有缺陷的残疾人,或是经济窘迫的底层穷人,我们又一厢情愿地判断他们一定过得很不幸。这是所谓的客观幸福感在作怪。事实并不如此,至少不完全如此。一个有权有钱有势的人他自身常常并不觉得幸福,也就是说他缺乏主观幸福感。
一位能够撑起中国网络行业半边天的北京朋友,在得知我出差去首都的当天,要请我吃晚饭。约好6点半见面,在4点半的时候接到他电话推迟到7点半见。等我7点半到饭店,又接到他电话说“3分钟到”。10个3分钟过去了,他还没到。我又纳闷又肚饿,致电对方,答曰:“我在饭店门口的车子里算手下的奖金分配方案。如果今天还算不出,我自己的奖金也没了!所以,你先点菜,价钱不是问题……”等到8点半,我们才在饭桌旁见上。6年不见,他从一位意气风发的网络青年,“进化”为头发夹着银丝的“三高”人群。饭吃不上几口,他就感怀起为什么我能够那么多年依然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个性,乐呵呵地生活。
他说在他去丽江休假的第一天,忽然发现有一条胖狗,像人一样四仰八叉地躺在院子里睡着晒太阳——顿时,他“顾狗自怜”,泪如雨下。他喜欢看电影,却从来没有时间去电影院。于是,他买了一个移动DVD机器,一上飞机就打开机器,却往往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在家休息的时候,他也想着看片,却再也不像以往那样执著于艺术电影——只要看动作片、搞笑片那种“不用过脑子”的电影。可是,还是看着看着会忍不住打瞌睡。可是,他却偏偏要忍住瞌睡虫,觉得自己难得有机会看片子,一定要“抢”回一点业余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因为总部在北京就举家迁往首都。家里6岁的女儿已经听不懂上海话。
他问我,如果有机会让我身居高位、身负重任3年,随后就能赚到一辈子都花不光的钱,我会去做吗?我答,就像一句英语谚语说的:“爱我,就要爱我的狗。”(Love me, love my dog.)副作用,属于诱惑的必要组成部分。说得具体些,猪狗不如的生活,就是超级高薪工作的副作用。因此,看到丽江阳光下睡成人样儿的大胖狗,可以羡慕,但是不必比较,徒增烦恼。人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关键,就是选择的标准,以及进入这个不可逆过程中的心态。天下最无用的感情就是犹豫不决、割舍不下。这两点对不可逆的事情推进并无积极作用。如果真的必须取舍,那就要用心衡量自己的目标。如果做了取舍,那就不要抱怨,接受这个选择的负面。就连阿司匹林都有副作用,超级高薪怎会对生活没有杀伤力?
幸福是一种相对的感受。第一,它是相对于我们先前的经验而言的,满意与失望,成功与失败,都是相对于我们以前的经验来说的。第二,幸福快乐与否,同时也相对于他人所获得的多少来决定。快乐可以分成外源性快乐和内源性快乐两种。前者强调收益最大化,金钱、权利、名誉、地位,人在拼命追求这些身外物的时候,其实得到的只是肤浅的外源性快乐,而这种快乐往往容易导致“缺失导向”,从而造成最后根本性的不快乐。相反,内源性快乐是一种以“成长”为导向,生生不息富于滋长的快乐。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越是高级的需要在进化过程中出现得越晚,在个体发展进程中也是如此,高级需求较少与人的生存有关,但更加反映出人性,只有在低级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个体才会受高一级需要的“牵引”,高级需要的满足有许多先决条件,也更加困难,但一旦得以实现就能带来快乐、平和,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可是,很多时候,人就是无法摆脱欲望的枷锁。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去居住了。后来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毫不考虑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所以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它,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养。
得到了猫之后,他又想: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只是吓唬吓唬它,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头奶牛,这样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了。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来照顾那头奶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找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让他跟着自己到山中居住照顾奶牛。可是流浪汉在山中住了一段时间后对修道者抱怨: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女人,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听了觉得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故事到了最后演变成,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这其实正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故事,欲望就像一条锁链,一个连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而人永远都不愁为自己的欲望找不到借口。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越来越少有人住在家里;开发了很多新药,却健康不再;有很多食物,却无营养可言;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却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拥有有史以来最多的自由,但一点都不快乐。卢梭曾经说,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是预感和想象把这个需要量扩大了。
真正幸福的人是那些自我实现者,他们是有特别健康人格的一类人,以个人不断地成长为显著特征,对人类及自身固有的属性承认与接受,内心不断趋向整合、统一与和谐。研究者发现,快乐的人自我评价较高,更乐观开朗,有更亲密的友谊和更满意的婚姻,有信仰,有良好的睡眠和运动,有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和年龄、种族、性别、教育程度、是否有孩子等并没有太大的关系。David G Myers在他的一本名为 《The Pursuit OfHappiness》的书里,对快乐一事提出了10条建议:1.认识到快乐并不来源于成功、金钱、权力、名誉。2.合理安排时间。3.表现快乐。4.寻找能提升自己的工作和休闲活动。5.参加运动。6.充分睡眠。7.看重友情。8.多关注自身以外。9.记感恩日记。10.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
幸福是简单的,但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却又不那么简单。希望我们每一个追求幸福的人都能拓宽自己的视野,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
一位能够撑起中国网络行业半边天的北京朋友,在得知我出差去首都的当天,要请我吃晚饭。约好6点半见面,在4点半的时候接到他电话推迟到7点半见。等我7点半到饭店,又接到他电话说“3分钟到”。10个3分钟过去了,他还没到。我又纳闷又肚饿,致电对方,答曰:“我在饭店门口的车子里算手下的奖金分配方案。如果今天还算不出,我自己的奖金也没了!所以,你先点菜,价钱不是问题……”等到8点半,我们才在饭桌旁见上。6年不见,他从一位意气风发的网络青年,“进化”为头发夹着银丝的“三高”人群。饭吃不上几口,他就感怀起为什么我能够那么多年依然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个性,乐呵呵地生活。
他说在他去丽江休假的第一天,忽然发现有一条胖狗,像人一样四仰八叉地躺在院子里睡着晒太阳——顿时,他“顾狗自怜”,泪如雨下。他喜欢看电影,却从来没有时间去电影院。于是,他买了一个移动DVD机器,一上飞机就打开机器,却往往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在家休息的时候,他也想着看片,却再也不像以往那样执著于艺术电影——只要看动作片、搞笑片那种“不用过脑子”的电影。可是,还是看着看着会忍不住打瞌睡。可是,他却偏偏要忍住瞌睡虫,觉得自己难得有机会看片子,一定要“抢”回一点业余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因为总部在北京就举家迁往首都。家里6岁的女儿已经听不懂上海话。
他问我,如果有机会让我身居高位、身负重任3年,随后就能赚到一辈子都花不光的钱,我会去做吗?我答,就像一句英语谚语说的:“爱我,就要爱我的狗。”(Love me, love my dog.)副作用,属于诱惑的必要组成部分。说得具体些,猪狗不如的生活,就是超级高薪工作的副作用。因此,看到丽江阳光下睡成人样儿的大胖狗,可以羡慕,但是不必比较,徒增烦恼。人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关键,就是选择的标准,以及进入这个不可逆过程中的心态。天下最无用的感情就是犹豫不决、割舍不下。这两点对不可逆的事情推进并无积极作用。如果真的必须取舍,那就要用心衡量自己的目标。如果做了取舍,那就不要抱怨,接受这个选择的负面。就连阿司匹林都有副作用,超级高薪怎会对生活没有杀伤力?
幸福是一种相对的感受。第一,它是相对于我们先前的经验而言的,满意与失望,成功与失败,都是相对于我们以前的经验来说的。第二,幸福快乐与否,同时也相对于他人所获得的多少来决定。快乐可以分成外源性快乐和内源性快乐两种。前者强调收益最大化,金钱、权利、名誉、地位,人在拼命追求这些身外物的时候,其实得到的只是肤浅的外源性快乐,而这种快乐往往容易导致“缺失导向”,从而造成最后根本性的不快乐。相反,内源性快乐是一种以“成长”为导向,生生不息富于滋长的快乐。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越是高级的需要在进化过程中出现得越晚,在个体发展进程中也是如此,高级需求较少与人的生存有关,但更加反映出人性,只有在低级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个体才会受高一级需要的“牵引”,高级需要的满足有许多先决条件,也更加困难,但一旦得以实现就能带来快乐、平和,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可是,很多时候,人就是无法摆脱欲望的枷锁。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去居住了。后来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毫不考虑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所以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它,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养。
得到了猫之后,他又想: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只是吓唬吓唬它,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头奶牛,这样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了。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来照顾那头奶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找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让他跟着自己到山中居住照顾奶牛。可是流浪汉在山中住了一段时间后对修道者抱怨: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女人,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听了觉得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故事到了最后演变成,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这其实正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故事,欲望就像一条锁链,一个连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而人永远都不愁为自己的欲望找不到借口。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越来越少有人住在家里;开发了很多新药,却健康不再;有很多食物,却无营养可言;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却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拥有有史以来最多的自由,但一点都不快乐。卢梭曾经说,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是预感和想象把这个需要量扩大了。
真正幸福的人是那些自我实现者,他们是有特别健康人格的一类人,以个人不断地成长为显著特征,对人类及自身固有的属性承认与接受,内心不断趋向整合、统一与和谐。研究者发现,快乐的人自我评价较高,更乐观开朗,有更亲密的友谊和更满意的婚姻,有信仰,有良好的睡眠和运动,有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和年龄、种族、性别、教育程度、是否有孩子等并没有太大的关系。David G Myers在他的一本名为 《The Pursuit OfHappiness》的书里,对快乐一事提出了10条建议:1.认识到快乐并不来源于成功、金钱、权力、名誉。2.合理安排时间。3.表现快乐。4.寻找能提升自己的工作和休闲活动。5.参加运动。6.充分睡眠。7.看重友情。8.多关注自身以外。9.记感恩日记。10.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
幸福是简单的,但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却又不那么简单。希望我们每一个追求幸福的人都能拓宽自己的视野,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