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北京市顺义区空港医院眼科收治的60例(120只眼)MG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18例(36只眼),B组21例(42只眼),C组21例(42只眼)。A组患者仅采用人工泪液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B组患者加用抗生素滴眼液进行治疗,作为抗生素滴眼液治疗组;C组患者加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进行治疗,作为激素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观察患者的自觉症状、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素染色变化。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3组患者的泪液分泌实验(SIIt)评分及泪膜破裂时间(BUT)评分以均数±标准差(x珋±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内比较。结果 A组自觉症状好转者17例(34只眼),占94.4%;自觉症状如故者1例(2只眼),占5.6%。B组自觉症状好转者19例(38只眼),占90.5%;自觉症状如故者2例(4只眼),占9.5%。C组自觉症状好转者20例(40只眼),占95.2%;症状恶化者1例(2只眼),占4.8%。症状恶化的患者在开始治疗20 d后出现左眼角膜炎,改为抗炎治疗。治疗前A组、B组及C组患者的SIIt评分分别为(1.39±1.09)分、(1.47±1.03)分及(1.57±1.03)分;治疗后1个月3组患者的SIIt评分分别为(1.50±0.78)分、(2.05±0.50)分及(1.95±0.97)分。治疗前3组患者的SII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3,P>0.05);治疗后1个月3组患者的SII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9,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SII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P>0.05);治疗后B组患者的SII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5);治疗后C组患者的SII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P>0.05)。治疗前A组、B组及C组患者的BUT评分分别为(0.89±0.57)分、(0.62±0.50)分及(0.67±0.48)分;治疗后1个月3组患者的BUT评分分别为(1.27±0.57)分、(1.71±0.87)分及(1.76±0.54)分。治疗前3组患者的BU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6,P>0.05);治疗后1个月3组患者的BU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98,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BU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P>0.05);治疗后B组患者的BU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0,P<0.05);治疗后C组患者的BU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96,P>0.05)。结论采用局部激素性滴眼液配合抗生素滴眼液,联合局部人工泪液的方法治疗MCG患者,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