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孩流行什么发式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inx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古代女性对发式确实很在意,先后发明了不少流行发式,其中“披发”“断发”“辫发”“髻发”这四种最为出名,可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式”。
  披发——古代最原始的时尚发式
  现代多管头发风格叫“发型”,古代称“发式”。从史料及现代考古出土文物来看,发式的流行与女性的关系密切,如最为原始的时尚发式——披发,首先就是在女性中间流行起来的。
  披发,又叫散发、被发,是一种将头发从面部垂下,盖住脸面的发式,就是俗话说的“披发覆面”。《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记载的莋都夷人“皆披发,左衽”,即披着头发,穿的衣襟向左掩。莋都夷人生活在今四川西部的汉源一带,但这种发式并非南方夷人独有,据《周书·突厥传》记载,北方的突厥人也流行“披发左衽,犹古之匈奴”。此外,生活在今江浙一带的越人也喜欢披发,《韩非子·说林上》中便有“越人被发”一说。
  披发是如何成为流行发式的?从《后汉书·西羌传》的一则记载中,或许能找到民俗学上的解释。当时,生活在春秋末期的西羌首领无弋爰劒被秦厉公捉到,沦为秦国的奴隶。无弋爰劒不甘心,成功逃走。在野外,他遇到了一个被割掉鼻子的奇女子,即所谓“劓女”,两人遂结为夫妇。羌人流行披发,即与劓女有关,因为劓女“耻其状,被发覆面,羌人因以为俗”。
  《后汉书》所记只是一个传说,其实披发在上古时期已经出现。《山海经·海外西经》已记载有上古时的披发风俗:位于龙鱼北面的“白民国”人,皮肤白皙,披头散发,即所谓“白身,被发”;在同书的“长股之国”,人们也流行披发。
  现代考古发现证实,披发是中国最原始的流行发式之一,如在羌人當年生活过的青海、甘肃一带出土的人面彩陶器物上,便有披发发式;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汉代青铜杖饰上,也发现了披发人形象。
  断发——与现代剪发最接近的发式
  和现代发式概念更为接近的,是一种被称为“断发”的发式。断发,又称祝发、劗法、翦发,即将长头发弄短,亦即现代发型设计中最基础的手艺——剪发。这种发式曾有一个时期在南方的少数民族中颇为流行,甚至成为民族的特征。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今广东、广西一带属于古粤国,粤国国君传说是大禹的后代,属于苗蛮分支,粤人便“文身断发,以避蛟龙
  之害”。
  古文献中,“粤”通“越”,越(粤)族又称百越。春秋时期江浙一带的越国人即属于百越中的一支,他们继承了先人断发的风俗,到秦汉时期仍然如此,《淮南子·齐俗训》里有“越人劗鬋”一说。这种断发风俗,在属于百越后裔的仡佬族、黎族、高山族、傣族中也普遍流行,一直到近世都能发现。
  越王勾践的死对头吴国人也流行断发,《左传·哀公十一年》中有“人寻约,吴发短”一说,这句话是齐国将领公孙挥在与吴国交战前激励士兵的话,意思是你们每人准备8尺长绳子,准备系砍下的吴兵头,因为吴人都是短发。
  在流行披发的西北地区同样有断发发式。位于今甘肃东部天水市境内的“秦安大地湾遗址”中,曾出土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瓶,瓶口塑成人头状,面部五官及发式生动、逼真,其发式就属于断发。额前眉前垂着一排整齐的短发,向后披发也十分整齐,可以肯定是经过人工修剪的。在剪刀没有发明的新石器时代,“理发师”使用什么样的理发工具,将发式剪得这么漂亮?这还是一个待解的考古之谜。
  秦安,古称成纪,是古时以羊为图腾的古羌人活动的范围,是中华始祖伏羲、女娲的故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所以断发也是中华民族早期的发式之一。
  辫发——少数民族最青睐的发式
  早期最能显示古人发艺水平的是“辫发”。按唐代学者颜师古的理解,“编”音义均同“辫”,所以辫发即编发,就是现代人仍颇流行的将头发编起来的发式。
  中国人何时开始编小辫子的?从考古发现来看,与披发、断发一样早。1973年秋天,在清理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M384墓葬时,曾出土一件内壁绘有舞蹈花纹的彩陶盆。这件令中国美学界、舞蹈界兴奋不已的文物上,便出现了辫发发式:手牵手跳舞的女孩子们,人人头上都扎着两只小辫子。
  M384为新石器时代墓葬,属于距今5000年以上的马家窖文化类型,可见中国人编小辫的历史多么悠久。到商周时期,编小辫子已成为一种普遍流行且颇为讲究的发式。1976年,安阳殷墟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中,出土了10多件玉人,姿态各异,其中有一个双手扶膝跪坐的玉人,头顶便梳有小辫子,下垂于脑后,长不过颈。
  辫发系精心设计的发式,到后来辫子便越编越长,一般长及腰际。梳成左右各一的两条辫子,更为年轻女性所喜爱。秦汉时期独辫子被冷落,直到公元17世纪清朝入主中原,独辫子才又兴起。
  比较喜欢编发的主要是边疆少数民族,其中对辫子最青睐、编得最好且最有特色的当属西域的女性。据新旧《唐书》所记,当时的吐谷浑、吐蕃、高昌、康国、龟兹等西域古国,都有辫发的风俗。
  《新唐书·西域列传》记载,当时的吐谷浑,“妇人辫发萦后,缀珠贝”,所以,今新疆等西部姑娘“辫子粗又长”是有传统的。而且,西域男人也爱编辫子。《旧唐书·西戎列传》记载,当时的康国“丈夫翦发或辫发”,而妇人则流行盘髻。
  金元时期的北方男人也都以辫发为美,后
  来的清朝辫发风俗即渊源于此。但清朝流行的辫发又有所不同,是先削剃去头顶前半部的发毛,然后再编一条独辫垂于脑后。清朝的这种发式处理风俗,与早期北方鲜卑人、乌桓人的髡发传统有关,即剃去一部分,保留一部分。
  髻发——秦汉以后古人最主流的发式
  在古代中原人眼中,最美的发式既非断发也非辫发,而是“髻发”。髻发就是将头发打结,盘于头上,所以髻发又叫“结发”。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的各种发式,大都是通过结发手法变化出来的。
  依《事物纪原》引《二仪实录》的说法,“燧人始为髻”,也就是说,髻发这种发式是中华人文始祖燧人氏发明的,燧人氏开启了髻发之风。然而,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在所有带发式的古代人形出土文物中,挽髻的形象及挽髻用发笄年代最晚,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未有“髻”字。秦汉以前,人们提到髻这种发式,多用“结”或“紒”字。
  古代女性的“头上风情”大多都是通过“髻”来展现的。为什么古人特别推崇髻发?因为这种发式与中原人所尚衣冠搭配得体,显得端庄大方。
  从考古发现的发笄数量来分析,头发挽髻是黄河流域最为流行的发式,这种发式并不限于女性,男女都可以挽髻。在秦汉以后,髻发已成为中国古代最主流最受欢迎的发式。从秦代兵马俑头上,已看到不同挽法的髻。
  到了汉代,挽髻成为不同身份者皆用的发式,但具体造型上又略有区别。如宫女梳“百合分髾髻”,此发型又叫垂髻,在髻后垂下一撮头发。居住在京师的汉代女性则爱梳“堕马髻”,髻偏一侧或倒垂,似堕马状。
  据说这种发式系东汉权臣梁冀家的女眷先梳扮出来的,随着京师女性纷纷效仿,成为东汉最时髦的发式,一直流行到清代。其中,唐代女性对堕马髻的发展贡献最大,唐代诗人李颀《缓歌行》称:“二八蛾眉梳堕马,美酒清歌曲房下。”唐代女性还给堕马髻起了一个新名字,叫“ [髻][委] [髻] [隋]髻”。
  在挽髻基础上变化出来的发式也以唐代最为丰富,唐代流行过、见于记载的髻发发式有近30种,除了 [髻][委] [髻] [隋]髻外,还有高髻、低髻、峨髻、小髻、反绾髻、乌蛮髻、回鹘髻、囚髻、椎髻、抛家髻、闹扫妆髻、拔丛髻、花髻、宝髻、凤髻、从梳百叶髻、翻荷髻、半翻髻、反首髻、偏梳髻、双螺髻、飞髻、义髻、木髻、梳顶髻、望仙髻、八鬟髻、交心髻……
  在髻发的基础上,唐代还变化出了云鬟、高鬟、长鬟、圆鬟、双鬟等鬟式发型,和通过修饰鬓发的蝉鬓、松鬓、雪鬓、丛鬓等鬓式发型。
其他文献
范艾伦带是环绕地球的高能辐射带,由被地球磁场捕获的带电粒子构成,经常因太阳风暴和其他空间天气事件而剧烈膨胀,影响卫星通訊、GPS定位系统,甚至是宇航员的安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的范艾伦探测器(原名辐射带风暴探测器)发现,一个人造的“太空屏障”正在向外推动范艾伦辐射带。这个“太空屏障”是甚低频无线电通信(VLF)造成的。VLF一般用于远距离和海底通信,它能将编码的信息传送到遥远的地方。这些通信信
从古至今,悬挂在夜空中的一轮明月,都是人类心目中最亲近、最熟悉的天体。关于月球 ,我们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和吴刚伐木的神话传说;古希腊有月桂女神的故事;古印度人甚至认为月亮代表男性,地球代表女性。然而,这个从人类文明诞生时就陪伴我们的朋友——月球,其形成原因却一直都是一个谜。虽然科学家通过种种假说试图解释月球形成的原因,但却总存在各种瑕疵和争议。2014年以来,最新的科学发现又让原本最有可能“胜出
最近,同济大学航空与力学学院师生仿制并试飞成功一款不同寻常的飞行器——古代玛雅时期的“黄金飞机”。  古代有飞机吗?古人为何会制造出和现代飞行器类似的飞机?目前文献中记载了怎样的古代人类飞行器的相关情况?神秘的古代人类飞机到底是什么样的?  本文将对此一一解答。  古代埃及:法老的直升机与木鸟  “法老的直升机”    1848年,一名考古探险家在古埃及阿比杜斯城塞蒂神庙入口横梁上发现了一些稀奇古
在古希腊神话中,亚洲西南部的黑海边,曾经生活着一群金发碧眼的剽悍女性,她们身材高大,能骑善射。古希腊诗人荷马也曾描述过她们南征北战的英姿,记录下她们与无数古希腊英雄战斗的故事。后世称她们为“亚马孙女战士”。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到南美洲探险时,遭受到当地印第安土著女性的猛烈进攻。殖民者看到这些使用弓箭的勇猛女性,联想到古希腊神话故事,于是就用“亚马孙女战士”来称呼她们,南美洲的第一大河——亚马孙河
全球近6000万人流离失所  联合国难民署报告显示,在世界范围内因战争、武装冲突和迫害而流离失所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并且还在持续增加。截至2014年底,全球共有595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一年前的数字是5120万,而10年前则是3750万。据统计,2014年平均每天有42,500人成为难民、寻求庇护者或境内流离失所者。在全世界范围内,每122个人当中就有1人是难民、境内流离失所者,或正在
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研究发现,最早的哺乳动物祖先具有敏锐的夜视能力,通过昼伏夜出避开白天觅食的爬行动物。现有化石记录显示,早期哺乳动物听觉、嗅觉出色,这些特性在现存哺乳动物中依然保持着,因此科學家推测早期哺乳动物也具有夜行能力。而基于基因分析的结论证实了这一假设。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曾拥有共同的祖先,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最早的共同祖先并不具备良好的夜视能力,而是习惯白天活动。但在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分化
今年,距离引力波概念的提出整整100年。在这100年里,被誉为“人类认知自然最伟大的成就”的广义相对论,一直在成长着。我们通过这个伟大的理论知道了时空的弯曲以及一些由时空弯曲可能产生的奇异事物,比如黑洞、引力波、奇点、虫洞甚至时间机器。在过去的某些时期,甚至现在,其中有些事物被不少物理学家视为洪水猛兽,对它们是否存在提出过强烈的怀疑。就连爱因斯坦本人直到逝世前都还在怀疑黑洞的存在。历史告诉我们,人
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鸽子山遗址首次在西北沙漠边缘地区建立了距今约1.2万年至5000年,即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中期的文化演化序列。  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牛坡洞遗址的发掘和研究,首次在黔中地区建立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年代序列,为进一步推动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该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群。
多年前,读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小说讲述一个年轻丑陋的结巴和尚沟口固执地迷恋上了金阁寺的美。无数个日夜,他长久凝望着金阁寺,眼睛几乎被晚夏的烈日灼伤。他心目中美的标识便是金阁寺,金阁寺无与伦比的辉煌之美,使他时时刻刻处在精神重压之下。对于眼前矗立的高不可攀的美丽金阁寺,他充满敬畏与痴狂,爱慕与压抑。最终,沟口于日本战后将自己与金阁寺一起焚毁。作者以金阁寺对丑陋和尚沟口的人生产生深刻影
没有任何预警,它能在短短几秒钟之内撕裂大地,吞噬生命;更令人惧怕的是,它至今无法被准确预测……这种自然灾害,就是地震。地震是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的。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再加上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这些断裂正是大地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