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对佛教的接受及其文学表现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6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典阅读是文人接受佛教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其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显示其佛教的接受情况.从李白作品看,其可能阅读过的佛经典籍应不少于16部,并大致经历了开元、天宝及至德后至病殁时期三个阶段.三阶段的接受特点也有所不同,呈现出从一般性的阅读接受到佛理探求、禅悟体验,再到兴趣逐渐消退的发展过程.就作品的文学表现特点来看,一是社交应酬性作品较多;二是诗文的佛典语汇运用体现了其学佛习禅的知识积淀,但因其接受佛教思想的有限性,故作品的意义世界并未因此而发生根本的变化;三是因佛教思想未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创造,故未能形成诗禅融合无间的诗歌意境.
其他文献
利用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传记材料,从罗素的人生体验看他的哲学变化,大致可以划分罗素理性与激情关系的三个阶段,即:早期的理性与激情的融合,中期的理性与激情的貌合神离,晚期
对于汉冶萍的历史,从民国至当代,"失败论"一直占据主流.即使对它的贡献有肯定,也是以"失败"为前提,其讨论则基本囿于近代钢铁工业范畴.如果转换历史视域,突破"短时段"的视域与"非成功即失败"的传统思维,把汉冶萍公司的工业实践放到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脉络中省视,就可以对它的历史价值有新的发现.首先,汉冶萍筚路蓝缕,开创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新纪元,其命脉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它培养的技术人才、购置的钢铁冶炼设备、摸索积累的采矿冶炼经验和教训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军工建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钢铁工业的孵化
今传梅本《尚书》"不古不今,非伏非孔",提醒我们关注早期典籍因流传而形成的文本层次;诸本《金縢》篇的"整合"特征说明《尚书》文本存在编纂层次.典籍生成与流传过程中,受到政治社会中多种因素的作用,不断聚存着共时与历时的痕迹,其文本呈现出多层次性.从形成过程来看,构成《金縢》篇的三个部分,就其转写程度来看,第一部分祷病祝册记录近乎周初文献,第三部分关于因天灾而发匮及迎回周公的记录部分据旧史官所录而有所损益,第二部分是为了衔接一、三部分的记录,故转写比较严重,已不类记言之《书》体.形成后的文本在其流传过程中,亦
北京官话地位的确立,与海内外官话的传播模式紧密相联.在中国本土,清朝的《圣谕广训》白话宣讲运动、《清文指要》满汉双语教学、"正音运动"与闽粤方言区正音馆的设立等等,促使官话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推广传播.同时在南方工作的西洋人认识到北京官话的地位,在根据当时本土官话代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外文翻译、直接引用或改编加工而形成了符合北京官话的口语教科书,这个过程加速了北京官话的海外传播,为北京官话地位的确定提供很好的媒介.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广域性文化遗存之一,明显改变了史前人类包括饮食结构在内的诸多生活方式,并促进了史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因而制陶术也被视为史前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以往
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2021年1期,18000字从语言角度辨别诗歌特征,看似现代文论的观念与方法,实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传统。传统文评视诗歌为说话,以语体论述诗体。其最值得注意者乃是“家常话”与“官话”的分别。“家常话”指诗歌语言与日常言语一致,而“官话”则指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有别。
经历了对黑格尔精神实现论的追随和批判之后,在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精神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精神解放成为实践的一个环节.在对资本现代性的总体性批判
北朝晚期,在东魏、北齐的邺城,佛教义学兴盛,出现了一批以“义章”或“论”为题的解经文献,尤以净影慧远《大乘义章》最著名.“义章”与“义”是同一文体,属于“义”的汇编,
皇帝制度之下,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此权力通常也称作“皇权”.在唐朝的制度中,法律的制定之外,日常皇权是通过“王言”来实现的,“王言”就是皇权的日常表达式.那么,作为皇
自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至次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并确立了新的国家建制,中国共产党处于建政时刻.其间,"五一口号"规划的两步走的建政路线图发布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调整?学界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遂以为建政程序作了重大调整,此乃为新政协筹备会与第一届全国政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障目,进而忽略了两者实质性的区别,也低估了中国共产党领袖在历史紧要关头谋定而动、顺势而进的政治智慧.事实上,从"新政协"到"人民政协",不仅是改名,而且是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