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新津县坚持“组织振兴”先行,深入实施“百人驻村”行动,根据村(社区)党建工作、产业发展等需求,统筹考虑干部专业特长、发展潜力等因素,从县级部门和镇乡(街道)选派104名优秀干部人才到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主任助理),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增强对乡村振兴的引领带动作用。
突出双向结合,确保人员“选得准”。综合研判基层实况。以镇乡(街道)为主体,对新津县106个村(社区)进行逐一综合分析,重点研判班子运行情况、产业发展现状及资源禀赋,系统梳理存在问题和短板,针对性对驻村干部专业特长等素能提出需求。准确分析干部特长。选派单位综合干部日常表现、专业知识、能力潜质等,推荐产生驻村任职干部建议人选,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县委组织部综合村(社区)需求、干部能力特长等,按照择优比选、精准选派的原则,制定“百人驻村”工作方案,报请县委常委会审定。实行脱产驻村任职。驻村干部实行全脱产、全日制驻村办公,不再承担选派单位工作,不占村(社区)“两委”班子职数,任期内职务不作调整,党组织关系转到任职村(社區),由镇乡(街道)负责日常监督管理。经过择优比选,104名干部人才到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主任助理),平均年龄37.1岁,其中“80后”“85后”干部45名,优秀年轻干部递进培养对象25名。
突出实干导向,确保干部“沉得下”。因地制宜谋思路。驻村干部会同村(社区)干部“解剖麻雀”,围绕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紧扣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引导村(社区)干部从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工作要求,重新认识基本村情,找准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摸准需求定举措。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三报到”“基层党建入户大调查”等工作,驻村干部走访群众2000余户,通过进农户、问情况、问诉求,摸清群众需求、明确工作靶向,精准制定村级班子队伍建设、集体经济发展、活动阵地建设等方面措施500余条。整合资源提实效。驻村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政策、资金、项目、规划等方面,主动发挥引导、示范和联络作用,结合“三报到”、城乡党建结对共建等工作,加强资源整合,有效助推农博园区域社区发展治理、全域旅游配套等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加速度高质量推进,提升工作成效。
突出管育并重,确保驻村“干得好”。实施精准提能培训。将驻村干部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依托县委党校、农民夜校(微党校)、天府希望绿领学院等平台,通过菜单式点课、针对性解题等方式。开展驻村实绩考评。以镇乡(街道)为主体,针对性、差异化制定驻村干部任务清单,每季度开展履职情况考核,建立实绩档案,加强跟踪管理。驻村干部年度考核评优指标单列,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人才推荐使用的重要参考。落实驻村资金保障。县财政每年划拨500万元作为村(社区)发展治理专项工作经费,由县委社治委统一管理,根据工作需要统筹使用,其中,为每个村(社区)匹配3万元工作经费,由驻村干部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和相关纪律要求,结合工作需要安排使用。
突出双向结合,确保人员“选得准”。综合研判基层实况。以镇乡(街道)为主体,对新津县106个村(社区)进行逐一综合分析,重点研判班子运行情况、产业发展现状及资源禀赋,系统梳理存在问题和短板,针对性对驻村干部专业特长等素能提出需求。准确分析干部特长。选派单位综合干部日常表现、专业知识、能力潜质等,推荐产生驻村任职干部建议人选,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县委组织部综合村(社区)需求、干部能力特长等,按照择优比选、精准选派的原则,制定“百人驻村”工作方案,报请县委常委会审定。实行脱产驻村任职。驻村干部实行全脱产、全日制驻村办公,不再承担选派单位工作,不占村(社区)“两委”班子职数,任期内职务不作调整,党组织关系转到任职村(社區),由镇乡(街道)负责日常监督管理。经过择优比选,104名干部人才到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主任助理),平均年龄37.1岁,其中“80后”“85后”干部45名,优秀年轻干部递进培养对象25名。
突出实干导向,确保干部“沉得下”。因地制宜谋思路。驻村干部会同村(社区)干部“解剖麻雀”,围绕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紧扣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引导村(社区)干部从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工作要求,重新认识基本村情,找准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摸准需求定举措。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三报到”“基层党建入户大调查”等工作,驻村干部走访群众2000余户,通过进农户、问情况、问诉求,摸清群众需求、明确工作靶向,精准制定村级班子队伍建设、集体经济发展、活动阵地建设等方面措施500余条。整合资源提实效。驻村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政策、资金、项目、规划等方面,主动发挥引导、示范和联络作用,结合“三报到”、城乡党建结对共建等工作,加强资源整合,有效助推农博园区域社区发展治理、全域旅游配套等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加速度高质量推进,提升工作成效。
突出管育并重,确保驻村“干得好”。实施精准提能培训。将驻村干部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依托县委党校、农民夜校(微党校)、天府希望绿领学院等平台,通过菜单式点课、针对性解题等方式。开展驻村实绩考评。以镇乡(街道)为主体,针对性、差异化制定驻村干部任务清单,每季度开展履职情况考核,建立实绩档案,加强跟踪管理。驻村干部年度考核评优指标单列,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人才推荐使用的重要参考。落实驻村资金保障。县财政每年划拨500万元作为村(社区)发展治理专项工作经费,由县委社治委统一管理,根据工作需要统筹使用,其中,为每个村(社区)匹配3万元工作经费,由驻村干部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和相关纪律要求,结合工作需要安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