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眼望去,周遭群山环绕,如同襁褓把山城严严实实地包裹其中,默默流淌了也不知多少个世纪的蟾溪,穿城而过,蜿蜒着往山的那一边流去。翠微的青山,清澈的溪水,恰似彩虹卧波横跨溪流的廊桥,还有那年湮代远的故人旧事,杂糅着渐渐被城市化的建筑,皆纳于这一座情韵兼胜的小山城中。一座沿溪而建、古香古色的双层茶楼玉立在山城新旧两区的交接处,一边是古旧,一边是簇新。乌瓦白墙的外观,雕绘满眼的窗格,很容易就让人目摇神迷,脚步并为之停驻。
门楹上一块原木金字匾额,“聚缘轩”金字行书赫然其上。名为“聚缘”,主人之深意不言而喻:茫茫人海,人来人往,皆因缘而聚,缘尽而散。不如驻足饮一杯茶,以茶结缘,以茶会友。走进茶楼,主人别出心裁地用楼梯将一楼划成了茶品展示区与接待区,一面寓“天圆地方”之意的回纹背景墙浸泡在暖黄色的灯光中,油然而生阵阵暖意。
缘梯而上,更是别有洞天。一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将窗外之景一一揽入人眼,一幅气韵生动的山水画浑然天成,而落地窗下古雅的雕栏则是画的边饰。窗边,摆着几组古典泡茶桌椅,在有着汉韵唐风的红色窗帘掩映下,透着朦胧温婉之美。茶客们围桌而坐,茶话相洽,盏中茶香正浓,天光云影、山水廊桥仿佛者隔入进了一盏茶色,焉能不生优游物外之心?
品茗的同时又能赏景,如画风景,不花一分钱就能尽收眼底,此得益于天时地利的造化之功。但是,这家茶楼的“人和”亦是功不可没,书画、瓷瓶、木雕、盆栽,俨然是文人雅士的书房。茶楼里与玻璃窗平行的另一边是模仿传统宅第的厅堂,四扇绘有“四君子”的花窗木门紧闭,隔开了喧嚣聒噪;两张官帽椅倚壁而置,壁上悬挂写有店招的题字,椅的右侧有一明式花架,一盆幽兰吐翠;左侧则有一盘石磨,农家之物看似格格不入,若仔细玩味,亦饶有淳朴之趣;两椅之中有一案几,上面摆放着一只仿古青花瓷瓶,文士儒雅之气呼之欲出。与此厅堂相对的是一个舞台,用于茶艺师弹筝调琴,以助茶兴;其后则是一面水纹石墙,透亮的白炽灯映照出唐代张萱所绘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画上凹凸有致的质感极为逼真,完全忠实于绢本设色的原作。
移步前行,三步一书画,五步一瓷瓶,还有一处可以让文友诗客挥毫泼墨的几案。当茗香美景触发诗情画意时,满心的雅兴诗意就如泉涌,绵绵不绝地流之笔端,在纸上留下烟霞,伴着茶的馨香,雅人深致。在厅堂后区拐角处,一尊手执青龙偃月刀的关公木雕像,威风凛凛地伫立一旁,对面墙体上挂一轴书法,上书朱字“茶道”。这一文一武,涧水互答,此中真意,有心者自会报以会心一笑。琴、茶、书、画、瓷,这些最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都无一遗漏地融汇其中,浓郁的文人气息甚至弥散到一桌一椅、一砖一瓦,就连毫无美感可言的消防栓经修透发着浓浓古意,足见主人底蕴之深厚,匠心之独运。
一个僻静的角落里,身着旗袍的茶艺师坐在根雕茶桌前,正落落大方地煮水泡茶,一阵甜醇氤氲的红茶香随之钻入鼻腔,沁人肺腑。香氛中,袅袅升起的茶烟,聚而后散,继而消弭。茶楼里,你来我往的茶客,因茶而聚,饮过之后,又各奔东西。其实,不论是因到山城而来茶楼,抑或因去茶楼而来山城,人、事、物无不是因缘聚散,毕竟缘聚缘散,本来就是来无影去无踪。不必多言,言多则易入言筌,不如任运自然,随缘欢喜,且饮一杯茶去!
门楹上一块原木金字匾额,“聚缘轩”金字行书赫然其上。名为“聚缘”,主人之深意不言而喻:茫茫人海,人来人往,皆因缘而聚,缘尽而散。不如驻足饮一杯茶,以茶结缘,以茶会友。走进茶楼,主人别出心裁地用楼梯将一楼划成了茶品展示区与接待区,一面寓“天圆地方”之意的回纹背景墙浸泡在暖黄色的灯光中,油然而生阵阵暖意。
缘梯而上,更是别有洞天。一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将窗外之景一一揽入人眼,一幅气韵生动的山水画浑然天成,而落地窗下古雅的雕栏则是画的边饰。窗边,摆着几组古典泡茶桌椅,在有着汉韵唐风的红色窗帘掩映下,透着朦胧温婉之美。茶客们围桌而坐,茶话相洽,盏中茶香正浓,天光云影、山水廊桥仿佛者隔入进了一盏茶色,焉能不生优游物外之心?
品茗的同时又能赏景,如画风景,不花一分钱就能尽收眼底,此得益于天时地利的造化之功。但是,这家茶楼的“人和”亦是功不可没,书画、瓷瓶、木雕、盆栽,俨然是文人雅士的书房。茶楼里与玻璃窗平行的另一边是模仿传统宅第的厅堂,四扇绘有“四君子”的花窗木门紧闭,隔开了喧嚣聒噪;两张官帽椅倚壁而置,壁上悬挂写有店招的题字,椅的右侧有一明式花架,一盆幽兰吐翠;左侧则有一盘石磨,农家之物看似格格不入,若仔细玩味,亦饶有淳朴之趣;两椅之中有一案几,上面摆放着一只仿古青花瓷瓶,文士儒雅之气呼之欲出。与此厅堂相对的是一个舞台,用于茶艺师弹筝调琴,以助茶兴;其后则是一面水纹石墙,透亮的白炽灯映照出唐代张萱所绘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画上凹凸有致的质感极为逼真,完全忠实于绢本设色的原作。
移步前行,三步一书画,五步一瓷瓶,还有一处可以让文友诗客挥毫泼墨的几案。当茗香美景触发诗情画意时,满心的雅兴诗意就如泉涌,绵绵不绝地流之笔端,在纸上留下烟霞,伴着茶的馨香,雅人深致。在厅堂后区拐角处,一尊手执青龙偃月刀的关公木雕像,威风凛凛地伫立一旁,对面墙体上挂一轴书法,上书朱字“茶道”。这一文一武,涧水互答,此中真意,有心者自会报以会心一笑。琴、茶、书、画、瓷,这些最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都无一遗漏地融汇其中,浓郁的文人气息甚至弥散到一桌一椅、一砖一瓦,就连毫无美感可言的消防栓经修透发着浓浓古意,足见主人底蕴之深厚,匠心之独运。
一个僻静的角落里,身着旗袍的茶艺师坐在根雕茶桌前,正落落大方地煮水泡茶,一阵甜醇氤氲的红茶香随之钻入鼻腔,沁人肺腑。香氛中,袅袅升起的茶烟,聚而后散,继而消弭。茶楼里,你来我往的茶客,因茶而聚,饮过之后,又各奔东西。其实,不论是因到山城而来茶楼,抑或因去茶楼而来山城,人、事、物无不是因缘聚散,毕竟缘聚缘散,本来就是来无影去无踪。不必多言,言多则易入言筌,不如任运自然,随缘欢喜,且饮一杯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