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价值观是在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对人的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国家而言,科学的价值观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反之则会产生阻碍作用。2005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两型社会新型发展观,以此来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本文分别从传统发展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两方面入手,指出传统发展价值观的弊端,试论可持续发展观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价值观;国民经济;传统发展价值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形成的,它不仅指导着国民行为和价值的判断,也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行为动态,又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整体发展。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有着重大意义。
一、价值观的内涵及价值观对人的指导作用
价值观,就是人类在一定的感官认知和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对事物、事件、观念等做出的主观认知、理解和评价。价值观对于人的行为方式具有引导作用,也决定着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对把握自身理想、人生目标和前进方向起着重要意义。
价值观对于人的行为方式具有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主观判断的集合:价值观是人类经过对社会的长期认识而形成的结果,它既包含了人对自我的认知,也包含人对社会自然的主观评价。也就是说,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做出的主观判断。
2.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哲学上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认识对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人的行为活动受主观意识的支配,价值观便以此形式,指引人们设定目标,并努力达成目标。
3.决定人们的活动方式:每个人都是存在的个体,同时又是整个社会的一份子,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和社会产生直接影响。不同的价值观指引着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也会给社会带来不一样的影响。良好的科学价值观,会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反之,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致力于研究价值观与经济发展关系,无数前辈分别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结果一致认为,价值观对于国民经济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一)传统发展观
1.传统发展观的发展历程
最早期的传统发展观只注重生产力的因素,而忽略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切的行为活动都是为了追求财富。彼时的学者认为,人们和社会的所有活动都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经济发展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尽管在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们对于物质的满足也普遍提高,但学者和民众们渐渐发现,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于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应运而生。直到后来爆发了比较严重的生态危机,自然灾害摧毁着人们的家园,影响着经济的建设,学者们才开始重新审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传统发展观的缺陷
(1)忽视了生态关系。纵观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普遍观点认为,生产关系着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关系在经济发展中备受重视,然而,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却忽视了经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对生产力或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时,往往从效益入手,很少将资源环境作为评价标准。即便考虑到资源因素,也往往只是重视其经济价值,而非生态价值;此外,长期以来,经济优先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即便在经济发展中,个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发生了冲突时,生态通常也要让位于经济。
(2)忽视了整体利益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个体利益最大化势必会促使整体利益实现最大化,因此,在从事所有经济活动时,都应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但事实上,这样的价值观,使得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只顾及自身利益,而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二)可持续发展观
1.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综合考虑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实际情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推动社会长远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以往的经验和当前社会、环境的实际现状来看,树立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是最佳的选择。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指引人们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协调好生产与生态的关系,使人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得以全面发展,并促進可持续发展。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经济发展可持续:经济可持续是指权衡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适当地开展经济活动。
(2)生态发展可持续:生态可持续是指开展经济活动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切忌为追求经济效益破坏外界环境,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社会发展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主要是指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注重民众之间的社会参与性与社会发展性,以此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凝聚力。
2.可持续发展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理论上来讲,可持续发展观是通过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的发展,通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从根源上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指引下建立起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进行统一的生态经济模式。清洁生产作为生态经济的基本模式,在进行产品生产前的设计工作时,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减少甚至杜绝生产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拒绝将有毒有害原材料投放产品生产中;同时,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材料的投入和能源的消耗大大减少,避免资源浪费,尽量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污染物排放,最终达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目的,如此才能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以便日后长期开展经济活动,形成良性的发展圆环。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此外,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科技的进步,进而运用更先进的手段,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重视经济效益的增长,更强调的是改变生产方式,达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这意味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在节约能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三、结语
价值观决定了生产方式,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能否向好的方向发展。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发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价值观;国民经济;传统发展价值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形成的,它不仅指导着国民行为和价值的判断,也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行为动态,又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整体发展。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有着重大意义。
一、价值观的内涵及价值观对人的指导作用
价值观,就是人类在一定的感官认知和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对事物、事件、观念等做出的主观认知、理解和评价。价值观对于人的行为方式具有引导作用,也决定着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对把握自身理想、人生目标和前进方向起着重要意义。
价值观对于人的行为方式具有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主观判断的集合:价值观是人类经过对社会的长期认识而形成的结果,它既包含了人对自我的认知,也包含人对社会自然的主观评价。也就是说,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做出的主观判断。
2.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哲学上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认识对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人的行为活动受主观意识的支配,价值观便以此形式,指引人们设定目标,并努力达成目标。
3.决定人们的活动方式:每个人都是存在的个体,同时又是整个社会的一份子,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和社会产生直接影响。不同的价值观指引着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也会给社会带来不一样的影响。良好的科学价值观,会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反之,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致力于研究价值观与经济发展关系,无数前辈分别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结果一致认为,价值观对于国民经济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一)传统发展观
1.传统发展观的发展历程
最早期的传统发展观只注重生产力的因素,而忽略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切的行为活动都是为了追求财富。彼时的学者认为,人们和社会的所有活动都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经济发展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尽管在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们对于物质的满足也普遍提高,但学者和民众们渐渐发现,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于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应运而生。直到后来爆发了比较严重的生态危机,自然灾害摧毁着人们的家园,影响着经济的建设,学者们才开始重新审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传统发展观的缺陷
(1)忽视了生态关系。纵观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普遍观点认为,生产关系着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关系在经济发展中备受重视,然而,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却忽视了经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对生产力或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时,往往从效益入手,很少将资源环境作为评价标准。即便考虑到资源因素,也往往只是重视其经济价值,而非生态价值;此外,长期以来,经济优先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即便在经济发展中,个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发生了冲突时,生态通常也要让位于经济。
(2)忽视了整体利益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个体利益最大化势必会促使整体利益实现最大化,因此,在从事所有经济活动时,都应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但事实上,这样的价值观,使得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只顾及自身利益,而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二)可持续发展观
1.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综合考虑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实际情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推动社会长远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以往的经验和当前社会、环境的实际现状来看,树立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是最佳的选择。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指引人们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协调好生产与生态的关系,使人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得以全面发展,并促進可持续发展。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经济发展可持续:经济可持续是指权衡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适当地开展经济活动。
(2)生态发展可持续:生态可持续是指开展经济活动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切忌为追求经济效益破坏外界环境,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社会发展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主要是指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注重民众之间的社会参与性与社会发展性,以此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凝聚力。
2.可持续发展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理论上来讲,可持续发展观是通过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的发展,通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从根源上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指引下建立起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进行统一的生态经济模式。清洁生产作为生态经济的基本模式,在进行产品生产前的设计工作时,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减少甚至杜绝生产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拒绝将有毒有害原材料投放产品生产中;同时,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材料的投入和能源的消耗大大减少,避免资源浪费,尽量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污染物排放,最终达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目的,如此才能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以便日后长期开展经济活动,形成良性的发展圆环。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此外,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科技的进步,进而运用更先进的手段,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重视经济效益的增长,更强调的是改变生产方式,达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这意味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在节约能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三、结语
价值观决定了生产方式,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能否向好的方向发展。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发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