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等19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绝大多数学科。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改,明确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要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坚持能力为重,注重知行结合;要坚持与时俱进,充实新思想和新内容;要坚持减轻负担,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这是我国继2001年印发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一、进一步强化德育为先
2004年,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组织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重点加强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德育内容。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为贯彻落实有关任务要求,再一次组织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2011年版课标结合义务教育不同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了德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次课标修订凸显如下四大重点:
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如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倡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明确要求“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语文学习过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蔷认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英语课程中的渗透”,是英语2011年版课标的重点内容之一。[1]
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数学和历史两学科的2011年版课标都建议将《九章算术》和祖冲之的主要贡献等内容列入教材,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历史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增加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音乐2011年版课标明确提出背唱中国民歌的数量要求,并且在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提出了学习京剧和地方戏曲唱腔的要求。
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国际化发展的时代性。针对我国民族众多的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此外,历史2011年版课标要求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英语2011年版课标强调多元文化意识的基础上,更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是强化了公民意识和法制教育的内容。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审时度势地告诫教育工作者:“在一个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以道德教育为基础的公民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
二、进一步凸显能力为重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能力为重”。我国基础教育素有追求基础知识扎实和基本技能熟练(即“双基”)的优良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为此,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提出三项要求:
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2011年版课标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对数学课程提出了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四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教师反映的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
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课标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九年级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而美术学科强化课程的“人文性质”,强调其“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还关注他们走上社会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需要。如英语2011年版课标凸显国际视野、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强调“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进一步增强创新精神
2011年版课标引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特别是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与高中课程标准形成更好衔接,有利于教师们更为系统地开展教学。以地理学科为例,2011年版课标要求地理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2011年版课标明确要求防止和改正前期新课程实施后出现的偏差,如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新提出要“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阅读教学中应当防止“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及“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等等。此外,2011年版课标还增加了“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教学要求。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将“基本理念”原来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三句话改为现在的两句,即:“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与旧标准的提法相比,2011年版课标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创新精神和要求——追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2]
2011年版课标增强义务教育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如物理、历史等学科增加了“十六大以来的新成就”,要求学生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宇宙探索、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新能源开发、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863”计划的制定等史实,充分反映了科技进步新成果。还有,一些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把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判断。如化学把“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有关知识列入了课程内容。
四、进一步强化母语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2011年版课标在“前言”部分,增加了“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的陈述,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定性学科特质为“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人文关怀和道德品格的教育、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融入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中。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突出“语文素养”这个新课程核心概念,删除了原标准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提法,目的在于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发展。
母语教育非常重要,但其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必须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语文课标增加了“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的要求,建议教师在语文课程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因此,语文2011年版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听说读写训练中,格外突出阅读,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扩大阅读量,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将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扩充,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一、进一步强化德育为先
2004年,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组织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重点加强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德育内容。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为贯彻落实有关任务要求,再一次组织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2011年版课标结合义务教育不同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了德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次课标修订凸显如下四大重点:
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如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倡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明确要求“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语文学习过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蔷认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英语课程中的渗透”,是英语2011年版课标的重点内容之一。[1]
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数学和历史两学科的2011年版课标都建议将《九章算术》和祖冲之的主要贡献等内容列入教材,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历史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增加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音乐2011年版课标明确提出背唱中国民歌的数量要求,并且在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提出了学习京剧和地方戏曲唱腔的要求。
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国际化发展的时代性。针对我国民族众多的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此外,历史2011年版课标要求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英语2011年版课标强调多元文化意识的基础上,更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是强化了公民意识和法制教育的内容。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审时度势地告诫教育工作者:“在一个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以道德教育为基础的公民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
二、进一步凸显能力为重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能力为重”。我国基础教育素有追求基础知识扎实和基本技能熟练(即“双基”)的优良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为此,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提出三项要求:
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2011年版课标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对数学课程提出了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四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教师反映的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
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课标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九年级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而美术学科强化课程的“人文性质”,强调其“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还关注他们走上社会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需要。如英语2011年版课标凸显国际视野、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强调“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进一步增强创新精神
2011年版课标引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特别是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与高中课程标准形成更好衔接,有利于教师们更为系统地开展教学。以地理学科为例,2011年版课标要求地理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2011年版课标明确要求防止和改正前期新课程实施后出现的偏差,如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新提出要“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阅读教学中应当防止“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及“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等等。此外,2011年版课标还增加了“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教学要求。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将“基本理念”原来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三句话改为现在的两句,即:“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与旧标准的提法相比,2011年版课标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创新精神和要求——追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2]
2011年版课标增强义务教育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如物理、历史等学科增加了“十六大以来的新成就”,要求学生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宇宙探索、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新能源开发、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863”计划的制定等史实,充分反映了科技进步新成果。还有,一些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把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判断。如化学把“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有关知识列入了课程内容。
四、进一步强化母语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2011年版课标在“前言”部分,增加了“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的陈述,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定性学科特质为“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人文关怀和道德品格的教育、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融入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中。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突出“语文素养”这个新课程核心概念,删除了原标准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提法,目的在于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发展。
母语教育非常重要,但其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必须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语文课标增加了“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的要求,建议教师在语文课程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因此,语文2011年版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听说读写训练中,格外突出阅读,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扩大阅读量,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将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扩充,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