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4月25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经国务院同意并获国家批复,这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罗志军书记在全省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回顾江苏改革发展实践,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敏锐发现机遇,抓住用好机遇,在应对危机、困难中取得主动,实现赶超。如果说,过去江苏发展乡镇企业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闯”出来的重大机遇,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借助浦东开发开放“抢”出来的重大机遇,那么,国家规划建设现代化示范区就是我们加快转型发展“创”出来的重大机遇。
一、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基础条件和现实需要
苏南建设现代化示范区,既有自身的优势条件和迫切需要,又有外在的市场机遇,更需要我们创新创业,敏锐发现和把握机遇。特别是面对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存在问题,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苏南地区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先后抓住了乡镇企业和引进外资两大机遇,在发展乡镇经济和开放型经济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造就了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多重优势条件。《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总结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实力雄厚。2011年,苏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万元,是全国平均的2.6倍。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3:52.9:44.8,初步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R&D占GDP比重达到2.5%,专利授权量占全国的14%。二是社会事业发达。城乡接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拥有103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达130万人。科研机构密集,两院院士达89人。三是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率超过7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2.09:1,是全国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四是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是全国综合交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五是开发优势明显。市场化程度高,政府服务能力强,开放型经济规模和水平领先。进出口贸易额和实际利用外资直接投资分别占全国的13%和18%。具体而言:
苏南地区具有优良的企业主体。苏南地区企业数量众多。凭借乡镇经济和外资经济的两次辉煌,苏南地区企业数量一直稳居全国前列,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万多家。苏南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多。截至2011年6月,江苏省共有上市公司260家,IPO累计筹资超过人民币1938亿元,上市公司总市值为人民币15989亿元。而江苏的上市公司80%集中在苏南。苏南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好。江苏民营企业数量连续多年雄踞全国第一,大多数集中在苏南地区。2010年,江苏全省民营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1万亿元,增长16.5%,实现利税、利润分别增长38.5%和45.5%,产值超百亿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达到76家,其中,超千亿企业3家。苏南地区企业实力雄厚。世界500强企业逾1/3落户江苏,并且高密度集聚于苏南地区,仅落户苏州的就超过100家。江苏有51家企业位列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绝大部分集中于苏南地区。
苏南地区丰裕的科教资源能够在一个区域内实现研发与制造的有效耦合。苏南科教和人才资源丰厚,但这还不是真正的优势,因为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也有类似的资源。苏南真正的优势在于有条件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资介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进而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这是多重优势的叠加效应,也是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苏南地区具有优秀的创新创业文化。苏南地区吸收了吴文化“开拓创新、尚文重教、崇工善商、精细婉约”的精髓,强调开放性、包容性、吸纳性,充分吸收外来的人才以及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形成了“鼓励创新、勇于变革、崇尚实干”的现代苏南文化。特别是随着“苏南模式”的兴盛,苏南文化的内容被不断凝练,其基本特征包括“先人一步、高人一招的改革精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求真务实、效率优先的实干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和“张家港经验”,早在20世纪90年就被确立为全国楷模,广为传颂。在新的历史时期,“三创三先”的江苏精神无疑是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谋求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和竞争优势
苏南建设现代化示范区具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但我们也要看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特别是面临着负重转型的现实压力。李学勇省长在全省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总结了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较大,但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许多人均指标与世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二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增长较多依赖投资和出口。三是生态建设力度加大,但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苏南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小,人口密度高,土地开发强度大。四是改善民生成效显著,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依然繁重。此外,我们在城乡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要进行新的探索。只有有效破解这些问题,突破发展瓶颈,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示范区的宏伟目标。
善于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新目标、新政策中寻求机遇,寻求支持。苏南建设现代化,首先要深入学习、研究新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要求、新政策、新举措。争取把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意志,为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特别是在新一轮被称为“深水区”的改革进程中,面对风险和压力,需要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才能减少挫折,避免失败。
值得一提的是,苏南前30多年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许多新事物不是“规划”出来的,许多创造性的措施来自基层。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把中央精神与一线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走出新路,取得成功。
善于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中寻求机遇,汲取营养。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也是一个迅速成长的让许多欧美国家羡慕的大市场。其他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将为苏南这一先发展地区提供巨大的市场机遇。这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积极开拓,制订相应的战略目标和措施。 就产品市场而言,应发挥苏南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注重龙头企业的培养、营销网络的建设和品牌影响力的培育。江苏省政府连续组织了“江苏名优产品万里行”,常州市政府在中央电视台投放了“常州智造,装备美好生活”等一系列工业品广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就人力资源而言,既要解决好外地务工人员在苏南的就业、教育、住房等问题,又要吸引全国高层次人才来苏南创新创业,以人才高地支撑产业高地。就国内投资而言,既要吸引中央企业、外地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到江苏投资兴业,又要鼓励支持苏南企业到其他省、市投资发展,同时,把总部留在苏南,发展总部经济。就资本市场而言,要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建设金融运作平台,争取更多的金融资本集聚苏南,实现“创新驱动”与“财富驱动”的相互支持和促进。在这方面,北京、上海、深圳已经走在前面。就发展经验而言,要善于学习广东、上海、北京、浙江等先发展地区的成功经验。只有海纳百川、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特别是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苏南缺乏证交所那样的大平台和腾讯、阿里巴巴、百度那样的新兴巨型企业,需要寻求战略突破。
善于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新态势中寻求机遇,拓展空间。对外开放是中国30多年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战略,苏南正是抓住了外向型经济,从而实现了第二阶段的跨越发展。无论是已有的基础,还是下一步的方向,都要在国际化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谋求全球化的发展资源集聚苏南。
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争取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集聚苏南。苏南现代化要营造更加开放、平等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无论本地人、外地人、外国人,无论是本土企业、外来投资企业,都要给予国民待遇。构筑更加国际化的生活、文化和政策环境,为各国来苏南投资、就业创业的人才提供配套支持。创造更好的生态、居住、教育、卫生条件,吸引外籍人才加入苏南,融入苏南。江苏省委、省政府所推进的“企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城市国际化”需要一系列的具体举措来支撑。另一方面,谋求更大力度地开拓国际市场,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苏南进出口贸易的总量很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很大。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我们要在政企联手、整体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有新举措。把开拓市场与外交、对外投资、对外援助、金融支持等措施结合起来,在培育高端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上下更大的功夫,积极研究和开拓非洲、中东、南亚、南美、东欧等新兴市场。
三、总结经验教训探索苏南现代化之路
罗志军在江苏省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工作会议上指出,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要在基本现代化新征程上率先迈开步子,在“怎样建设现代化”上积极探索路子,在“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上努力创出样子。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要善于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思想、技术、管理经验,不能固步自封,关起门来研究。同时,又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不照搬照抄,甚至邯郸学步。我们要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的成败得失,从而使自己走得更好;关注并比较研究和中国同样处于转型期的亚非拉国家;吸取阿根廷、巴西、伊朗、秘鲁、马来西亚等国家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借鉴韩国成功地进入高收入国家,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经验。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是持续进行的一种探索,正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所言:“示范区要突出苏南先行性、先进性与示范性,示范区的目的是通过苏南地区的率先探路,有效破解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难题。”这种探索需要更大胆的尝试、改革和创造。同时,还需要政治上来自于上层的支持,战略上来自顶层的设计,战术上来自基层的创造,进一步调整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加入这个进程的不同利益主体,都要研究如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重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如何使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政治、生态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做既拥有合法权益又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继续奋斗。克服“小富即安”、“富而不强”的文化心理,以积极有为的精神状态迎接更大的挑战。特别是当前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面临一系列难题,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其次,如何通过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政府的政策引导与企业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激发企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动力,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苏南的特点是市场强,政府也强,这样能够避免市场失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有更强的竞争力,政府则立足于公共服务和优良发展环境的营造。
最后,如何通过深化财税、金融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基层党委政府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基层党委政府转型发展、维护稳定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任务重、头绪多、压力大,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手段。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进一步充实基层、夯实基础,现代化的大厦才能建在坚实的土壤上。
(作者系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
一、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基础条件和现实需要
苏南建设现代化示范区,既有自身的优势条件和迫切需要,又有外在的市场机遇,更需要我们创新创业,敏锐发现和把握机遇。特别是面对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存在问题,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苏南地区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先后抓住了乡镇企业和引进外资两大机遇,在发展乡镇经济和开放型经济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造就了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多重优势条件。《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总结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实力雄厚。2011年,苏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万元,是全国平均的2.6倍。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3:52.9:44.8,初步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R&D占GDP比重达到2.5%,专利授权量占全国的14%。二是社会事业发达。城乡接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拥有103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达130万人。科研机构密集,两院院士达89人。三是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率超过7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2.09:1,是全国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四是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是全国综合交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五是开发优势明显。市场化程度高,政府服务能力强,开放型经济规模和水平领先。进出口贸易额和实际利用外资直接投资分别占全国的13%和18%。具体而言:
苏南地区具有优良的企业主体。苏南地区企业数量众多。凭借乡镇经济和外资经济的两次辉煌,苏南地区企业数量一直稳居全国前列,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万多家。苏南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多。截至2011年6月,江苏省共有上市公司260家,IPO累计筹资超过人民币1938亿元,上市公司总市值为人民币15989亿元。而江苏的上市公司80%集中在苏南。苏南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好。江苏民营企业数量连续多年雄踞全国第一,大多数集中在苏南地区。2010年,江苏全省民营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1万亿元,增长16.5%,实现利税、利润分别增长38.5%和45.5%,产值超百亿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达到76家,其中,超千亿企业3家。苏南地区企业实力雄厚。世界500强企业逾1/3落户江苏,并且高密度集聚于苏南地区,仅落户苏州的就超过100家。江苏有51家企业位列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绝大部分集中于苏南地区。
苏南地区丰裕的科教资源能够在一个区域内实现研发与制造的有效耦合。苏南科教和人才资源丰厚,但这还不是真正的优势,因为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也有类似的资源。苏南真正的优势在于有条件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资介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进而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这是多重优势的叠加效应,也是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苏南地区具有优秀的创新创业文化。苏南地区吸收了吴文化“开拓创新、尚文重教、崇工善商、精细婉约”的精髓,强调开放性、包容性、吸纳性,充分吸收外来的人才以及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形成了“鼓励创新、勇于变革、崇尚实干”的现代苏南文化。特别是随着“苏南模式”的兴盛,苏南文化的内容被不断凝练,其基本特征包括“先人一步、高人一招的改革精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求真务实、效率优先的实干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和“张家港经验”,早在20世纪90年就被确立为全国楷模,广为传颂。在新的历史时期,“三创三先”的江苏精神无疑是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谋求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和竞争优势
苏南建设现代化示范区具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但我们也要看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特别是面临着负重转型的现实压力。李学勇省长在全省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总结了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较大,但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许多人均指标与世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二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增长较多依赖投资和出口。三是生态建设力度加大,但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苏南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小,人口密度高,土地开发强度大。四是改善民生成效显著,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依然繁重。此外,我们在城乡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要进行新的探索。只有有效破解这些问题,突破发展瓶颈,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示范区的宏伟目标。
善于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新目标、新政策中寻求机遇,寻求支持。苏南建设现代化,首先要深入学习、研究新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要求、新政策、新举措。争取把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意志,为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特别是在新一轮被称为“深水区”的改革进程中,面对风险和压力,需要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才能减少挫折,避免失败。
值得一提的是,苏南前30多年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许多新事物不是“规划”出来的,许多创造性的措施来自基层。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把中央精神与一线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走出新路,取得成功。
善于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中寻求机遇,汲取营养。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也是一个迅速成长的让许多欧美国家羡慕的大市场。其他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将为苏南这一先发展地区提供巨大的市场机遇。这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积极开拓,制订相应的战略目标和措施。 就产品市场而言,应发挥苏南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注重龙头企业的培养、营销网络的建设和品牌影响力的培育。江苏省政府连续组织了“江苏名优产品万里行”,常州市政府在中央电视台投放了“常州智造,装备美好生活”等一系列工业品广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就人力资源而言,既要解决好外地务工人员在苏南的就业、教育、住房等问题,又要吸引全国高层次人才来苏南创新创业,以人才高地支撑产业高地。就国内投资而言,既要吸引中央企业、外地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到江苏投资兴业,又要鼓励支持苏南企业到其他省、市投资发展,同时,把总部留在苏南,发展总部经济。就资本市场而言,要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建设金融运作平台,争取更多的金融资本集聚苏南,实现“创新驱动”与“财富驱动”的相互支持和促进。在这方面,北京、上海、深圳已经走在前面。就发展经验而言,要善于学习广东、上海、北京、浙江等先发展地区的成功经验。只有海纳百川、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特别是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苏南缺乏证交所那样的大平台和腾讯、阿里巴巴、百度那样的新兴巨型企业,需要寻求战略突破。
善于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新态势中寻求机遇,拓展空间。对外开放是中国30多年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战略,苏南正是抓住了外向型经济,从而实现了第二阶段的跨越发展。无论是已有的基础,还是下一步的方向,都要在国际化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谋求全球化的发展资源集聚苏南。
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争取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集聚苏南。苏南现代化要营造更加开放、平等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无论本地人、外地人、外国人,无论是本土企业、外来投资企业,都要给予国民待遇。构筑更加国际化的生活、文化和政策环境,为各国来苏南投资、就业创业的人才提供配套支持。创造更好的生态、居住、教育、卫生条件,吸引外籍人才加入苏南,融入苏南。江苏省委、省政府所推进的“企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城市国际化”需要一系列的具体举措来支撑。另一方面,谋求更大力度地开拓国际市场,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苏南进出口贸易的总量很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很大。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我们要在政企联手、整体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有新举措。把开拓市场与外交、对外投资、对外援助、金融支持等措施结合起来,在培育高端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上下更大的功夫,积极研究和开拓非洲、中东、南亚、南美、东欧等新兴市场。
三、总结经验教训探索苏南现代化之路
罗志军在江苏省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工作会议上指出,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要在基本现代化新征程上率先迈开步子,在“怎样建设现代化”上积极探索路子,在“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上努力创出样子。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要善于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思想、技术、管理经验,不能固步自封,关起门来研究。同时,又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不照搬照抄,甚至邯郸学步。我们要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的成败得失,从而使自己走得更好;关注并比较研究和中国同样处于转型期的亚非拉国家;吸取阿根廷、巴西、伊朗、秘鲁、马来西亚等国家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借鉴韩国成功地进入高收入国家,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经验。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是持续进行的一种探索,正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所言:“示范区要突出苏南先行性、先进性与示范性,示范区的目的是通过苏南地区的率先探路,有效破解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难题。”这种探索需要更大胆的尝试、改革和创造。同时,还需要政治上来自于上层的支持,战略上来自顶层的设计,战术上来自基层的创造,进一步调整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加入这个进程的不同利益主体,都要研究如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重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如何使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政治、生态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做既拥有合法权益又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继续奋斗。克服“小富即安”、“富而不强”的文化心理,以积极有为的精神状态迎接更大的挑战。特别是当前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面临一系列难题,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其次,如何通过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政府的政策引导与企业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激发企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动力,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苏南的特点是市场强,政府也强,这样能够避免市场失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有更强的竞争力,政府则立足于公共服务和优良发展环境的营造。
最后,如何通过深化财税、金融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基层党委政府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基层党委政府转型发展、维护稳定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任务重、头绪多、压力大,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手段。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进一步充实基层、夯实基础,现代化的大厦才能建在坚实的土壤上。
(作者系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