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 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1121)
摘要 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科学转型的必然趋向。文章以白银市为视角,对城市低碳转型的背景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一、三、五”战略框架,进而对城市低碳转型给出了“区域联动、借岸发展”、“目标聚集、以大引小”、“融合集聚、创新手段”、“双轮驱动、多点支撑”、“优势立足、分层集聚”等六条战略路径建议。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战略框架;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2.1;F06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1-0071-06
资源型城市是城市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伴随以资源开发加工为主要产业特征的周期变化,城市经济荣衰相继。随着国家资源枯竭性城市试点工作的开展,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由城市自身上升到国家层面,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此外,两型社会建设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强调、矿产资源进口依赖下资源安全问题的日益凸现以及城市自身经济模式的低碳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1]。文章以国家资源转型试点城市——白银市为例,对资源型城市的低碳化转型思路进行分析,以期对整个资源型城市的科学、合理转型有所裨益。
一、城市低碳转型的背景分析
1. 高资源依存度的产业特征导致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白银是甘肃省省辖市,地处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核心部位。城市依矿设企,因企立市,是建国后随着以有色金属和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城市的资源开发主导型经济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地位。高纯炸药产量占全国的60%。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至今仍占全省的35%以上;原煤产量占全省的25%以上;发电量占全省的30%以上。2002年,在金属矿产资源已近枯竭,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以有色金属和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的工业增加值仍然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3%,工业利税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0%。重点年份白银市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的产量比较可以看出,目前资源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仍在白银市产品结构占据重要地位(见表1)。高资源依存度的产业特征与产业能耗具有明显的关联[2]。在2010年上半年,工业能耗主要集中在电力、有色金属、化工、水泥、建材和硅铁五大行业,累计占到全部工业耗能的97.27%,五大耗能行业能耗拉动工业能耗增长30.86个百分点。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和高能耗的产业特征使得城市节能减排压力较大[3]。
2. 城市集聚功能不强,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性不强。在2007年,白银市辖区面积为3,478平方公里,占全市行政区域面积的16.44%,高于甘肃省9.97%的平均水平;建成区面积51平方公里,占市区面积的14.66%,高于甘肃省12.85%的平均水平。全市人口密度为83.34人/平方公里,高于全省52.23人/平方公里,市辖区139.94人平方公里,则低于全省190.89人/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人口布局相对分散。而较大的城市在运行效率、资源节约和能源节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主产品中初级冶炼产品所占份额过大,而高附加值产品份额偏低,采掘业和冶炼业占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5.6%。产品技术含量偏低,产品几十年未换代;产品涉及面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在2007年,白银市科研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13%,与白银市工业城市的现状严重不符。由于没有资金投入,在新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方面非常困难,现有生产车间和装备难以形成规模化。甘肃稀土公司、银光化学工业公司等老旧企业技术改造任务十分繁重。不加速经济转型,企业经济效益就难以提高。受此影响城市居民收入与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会逐步拉大(见表2)。
3. 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制约突出
白银市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突出表现在:干旱频繁,全市年降水低于300mm的地域面积在70%以上,据记载1950年~2000年的50年间发生大小旱灾35次,平均不到1.5年就发生一次;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6%;平川、靖远北部草原沙化严重,近2万公顷草场退化为沙漠化土地。同时,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加之采富弃贫的利用方式,造成了一系列环境灾害问题,给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危害。环境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废水、废渣污染。在2007年,白银市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仅为40.53%,位居甘肃省倒数第四,与该项指标最高的天水市相差59.04%;城镇生活废水处理率仅为38.94%,位居甘肃省倒数第二,与该项指标表现最好的武威相差48.2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1.52%,也位居甘肃省倒数第二,仅高于全省最末位的兰州8.72%,与表现最佳的嘉峪关相差49.58%。(2)空气污染。城市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影响白银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的主要问题。白银市区全年平均二氧化硫浓度超标1.15倍,空气总悬浮物超标1.37倍,全市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45.44%。与此同时,作为改善大气环境重要因素的城市绿化则表现一般,2007年人均绿地面积为20.21m2,建成区绿化率21.55%,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占用和破坏耕地。白银公司三个露天矿占地面积1,800亩,废石废渣占地11,024亩,并形成面积为10万平方米、深沟8米~20米的地表沉陷区;靖远矿区三个自然煤田内塌陷区和矸石区占地近2万亩,其中塌陷区占地17,779亩,矸石区占地1,158亩。除土地外,白银市人均水电的浪费也较为严重。在2007年,白银市人均生活用水和用电分别为73.41m3和280.35Kw.h,比同期甘肃省的平均水平分别高出34.16 m3和6.47 Kw.h。
4. 低碳化是资源性城市产业的演化方向
低碳城市的发展是低碳经济的核心[4]。目前,第二产业的粗放发展、资源的非循环利用以及严重的工业三废等问题严重,而且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来源之一,是未来当前和未来节能减排的重点所在。在工业领域开展低碳经济模式转型,降低产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是未来产业节能减排、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考虑的主要领域。同时,如何立足于本地资源条件、资源需求和政策环境,借鉴国内外经验,科学有效地发展低碳产业是能源资源型城市立足自身实际、顺应世界产业发展潮流的必然需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推动经济生态化、持续化发展的必然之路。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围绕节能减排的争议和中国关于节能减排的承诺预示着中国产业发展对CO2排放的控制是区域或城市经济关注的重点和焦点。资源型城市产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基本摆脱了简单性资源开采,围绕资源利用和加工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但与此同时,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相比其他城市,也较为严重。所以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不管是立足资源深加工的接替产业培育和从外部移植镶嵌进入的替代产业,立足产业转型契机,发展低碳产业,降低污染,占领新时期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是新时期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
二、白银市城市低碳转型的战略框架
在城市转型战略构想以及战略路径分析的基础,结合白银市城市和产业现状,转型政策的实现路径确立为“一、三、五”路线,即“一个载体、三大体系、五个支撑”。这九个方面互相依托,共同促进白银市城市的成功转型(见图1)。一个载体指的是:产业集聚区;三大体系指的是:现代产业体系、现代自主创新体系,现代城镇体系;五大支撑指的是:项目立市、人才兴市、开放活市、品牌强市、营销鸣市和生态优市。城市转型的战略路线是一个有机丰富的整体,既包含了硬实力的构建又涵盖软实力的提升,内部要素和策略互为依托,是综合性推进白银发展的系统新战略。
上述三大层面与白银市发展紧密相关,在城市低碳转型中起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
1. 产业集聚区是白银市低碳转型的载体
产业集聚区是指企业、配套企业及服务等机构高度集中,各种要素在空间范围不断流入,呈集中趋势的区域。当白银市拥有数个处在产业链高端层次的产业集聚区的时候,就是白银市产业跨跃式转型目标实现的时刻。产业聚集区是白银市产业转型的主要功能载体,是白银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化发展主要力量。
2. 三大体系是白银城市低碳转型的骨架
现代产业体系指的是:坚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集约化发展模式的原则,构建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体系的高低,决定着区域的价值和地位的高低,现代产业体系的建成,意味着白银市产业转型进程的巨大突破。
现代城镇体系指的是:以中心区为突破,依托现代产业布局,形成产业与区域、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城镇体系的完善与否,决定着区域要素和财富在空间上能否最优的配置,现代城镇体系的建成,是白银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城市再造成功的主要标志。
自主创新体系指的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能够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体系的强大与否,决定着区域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现代科技体系的形成,反映了白银市产业发展走上了集约化发展之路。
3. 五大方面是白银城市低碳转型的支撑
开放活市指的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和技术合作,积极利用国外和东部发达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开拓中西部市场,最终实现东引西拓,内引外联的开放带动目标。开放是白银市打破自身产业封闭性,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白银市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发展自己,要善于利用外部理念完善自己,要善于利用外部竞争激活自己,借外力为己用,全面搞活城市经济。
人才兴市指的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大力培养高级人才,积极培养和经济结构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性人才。人才是白银市城市转型的保证,要树立“得人才,兴白银”的思路,培育人才、引进人才,加快发展。
项目立市指的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重点项目,,以大项目促进大发展,以大项目促进大开放,以大项目形成大课题,以大项目集聚产业要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全市产业的整体水平。
营销鸣市指的是:依托现代的营销手段,积极提升白银市的城市影响力,逐步通过营销工作的深入,弱化白银作为资源型单一产业城市的思维定势,为更大程度上开展项目引进和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生态优市指的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资源节约,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做好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益,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建立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白银。生态优市是白银市城市转型的理念。城市的转型要发展和保护并重,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现状,建设一个资源友好型的低碳白银。
品牌强市指的是:积极打造产业集群品牌、产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依托品牌建设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进而在产业发展链条中占据一个比较好的位置。品牌强市是白银市城市最终成功转型的重要手段。城市和产业的发展要有品牌的意识,积极推进名牌强市,最终形成产业品牌与城市品牌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三、白银市低碳转型的战略路径
1. 区域联动借岸发展
城市定位、城市远景、产业选择和空间安排是通过基本的竞争和发展路径来实现的,因此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是战略的主要内容,也是战略实现的基本保证[5]。白银市城市规模小,白银市在城市发展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作为一个以资源产业立市的城市,面对可依托资源减少、产业萎缩、发展缩小的问题,又地处经济欠发达、城市区域联系较弱的甘肃省,其未来的发展必须要寻找出合适的战略路径。笔者认为,要实现白银市的成功转型,首要就是要在两个层面实现发展观念的拓展。
(1)坚持区域大小统筹并举,实现“双层”联动。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只有在区域经济联动中,才能充分发挥。而兰州白银一体化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则恰好为白银新时期发展提供了比较优势发挥的区域联动载体。基于这种区域大统筹的考虑,白银市要积极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要素配置、生态环境治理上做好与兰州市的统筹协调,形成资源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此外,在重点推进兰州白银一体化大统筹的同时,做好白银市域的内部小统筹,充分利用市域内不同微区之间的资源互补性,以区域资源的整合以及产业分工与技术对接为关键,实施区域小统筹战略,进一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最终,通过兰州白银一体化的大统筹和白银市域的小统筹,实现区域与市域的双层联动,形成区域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协同提升的目标。
(2)坚持自主建设与借岸发展并重。白银区和平川区的发展已经成为白银市产业集聚和发展空间外移的重要支撑,但是这两个区域目前的发展与白银市自身产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差距,与黄河上游经济区其他中心城区在城市职能承担上更是存在较大差距。为此,白银区和平川区的产业发展,要在区域战略框架中选准定位、把握机遇、重点突破、形成特色,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科学布局传统产业,培育开发高端产业,努力构建素质高、规模大的低碳产业体系,为白银市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从而实现白银市城市发展的自主建设。同时,由于城市规模较小、等级低且自身职能相对不够完备,白银市产业发展空间载体的区位和政策已经不能满足自身在城市和产业发展上的真实需求,而拥有空港、集装箱枢纽站和国家级产业区的兰州地处白银一小时经济圈内,这就等同于白银市在现代意义上具备了毗邻优势区域发展的基础。从这一思想出发,白银市要放眼世界,以全球高度和眼界审视自我,借鉴苏州巧借上海优势改善自身区位实现快速发展的经验,要充分利用兰州市作为西北地区中心的基础条件和相关政策及区位优势,借兰州为“岸”,提升自我。
2.目标聚集,以大引小
(1)发展目标定向聚集,关键领域重点突破。目标聚集是指集中优势资源和要素,选择几个或一个关键的领域进行集中发展和重点突破,形成千钧雷霆用于针尖的战略,首先实现在关键领域的领先,进而变强,然后变大。具体来说,就是首先要利用自身的良好的产业承接区位与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集中资源进一步提升原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塑造和营销好这些要素,吸引高端人才,然后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毗邻兰州的区位优势,拓展高附加值的会展、旅游休闲、人居等高端产业。采取目标聚集的差异化战略,不仅能够实现利用自身优势,而且由于错位发展,还可争得区域合作和支持。
(2)“以大引小”与“以小引大”并举。集群的形成有两种,一种是以小引大,一种是以大引小。白银市产业集群的形成更多是基于重大项目的建设链接产业链条或带动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以大引小的发展思路,白银市的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各个城市对于大项目引进竞争的白热化和大项目建设对区域配套能力的较高要求,使得大项目的引进愈加困难。与此同时,以小引大则是通过配套企业雄厚的加工基础和加工能力,形成完善的生产性链条以吸引大企业。对于城市闲置空间资源相对较多的白银来说,小企业暂时无法带来土地等资源利用的规模效应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因此,需要在发展战略途径上实现由“以大引小”向“以大引小”与“以小引大”并举。对于已经具备良好配套基础且发展优势明显的产业,就将有限的资源更多集中在关键产业和高端产业①,将全局的劣势转化为局部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实现快速突破和高位领先,最后做大规模;对于配套基础较差但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着重立足发展优势,通过引进一批重大项目,以此带动一批有实力的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进入白银,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对于配套基础较差、大企业暂时没有发展优势但小企业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着重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小企业进入白银,以提升产业发展基础和配套能力进而吸引大型项目为目标,积极推行“育小引大”战略。通过产业集群的上述差异化形成方式,“以小引大”与“以大引小”两种模式实现有机结合,最终在产业发展中形成“大项目吸引小项目配套,小项目集聚再吸引更多大企业”的良性循环。
3. 融合集聚,创新手段
(1)产业集群、旗舰整合。集群发展战略,是指产业发展要运用集群理念,通过空间集聚和关联强化,实现企业协同作用和融合发展的效果,以便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塑造整体产业形象,形成产业的区域营销优势。白银市矿产资源日益枯竭、优质空间资源相对缺乏的客观实际,决定了白银市在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上更多要走资源重整、融合积聚的发展道路。依托企业出城入园的方式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同时通过产业链的流程,促进产业按照产业联系有机组合,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带动作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旗舰整合战略,是指以若干竞争力强且关联度高的企业为核心,实施大集团战略,打造出几个实力突出的混合型产业集团,整合白银市产业创新资源,建设行业性技术研发中心和标准制定中心,成为白银产业创新的源头和竞争的拳头。换言之,旗舰整合战略有利于白银市相关优势产业集中力量,迅速国内外抢占产业至高点和市场关键点。旗舰整合的结果,有助于提升产业品牌形象,提升产业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增强产业产品的研发能力,提高白银抢占全国产业市场的实力。另一方面旗舰整合战略有助于白银市整合松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程度。其实,白银市除正在枯竭的一些传统优势资源外,还有一些潜在或正在形成的优势资源。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实力、经营能力和研发技术,使得大部分资源处于浅层次开发状态。旗舰整合后的大型企业则不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因此,这种整合有助于盘活资源和提高价值。
(2)网络替代、品牌延伸。创新手段着重是指通过发展途径的创新以实现产业落后地区企业升级发展的目的。在这里,本文的指向主要是网络替代和品牌延伸。制造业“微笑曲线”的内涵决定了生产在整个产业链上低附加值获取的必然性。从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的角度看,白银市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要积极向研发和销售环节转型。通过积极培育和引进销售与代理型或研究与开发型企业,充分利用企业掌握的雄厚研发能力或市场网络掌控能力,分别向产业链其他环节延伸,最终在企业已有的成熟市场网络中形成自有品牌的扩张,实现网络替代,进而提高优势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自主品牌出口产品比重。此外,资源型企业的原有品牌的影响力对于白银市新产业品牌的培育也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新产品的产业转化基地或新产品试验基地的形式,推动知名品牌衍生品在白银的落户,实现品牌延伸,提升产业的品牌效应。
4. 双轮驱动,多点支撑
(1)双轮驱动转型。这里的双轮驱动包括了若干个层面。其一是经济与社会双转型的两轮驱动。这一思路在一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即通过经济转型支撑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推动城市转型,以全面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诸多问题;其二是产业与组织双转型。这一思路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认识的一种突破。着重强调通过城市产业和组织演化趋势的分析,合理选择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产业类型和组织类型,以此实现产业和组织两个层次的转型,进而形成推动城市转型的双动力;其三是城市功能和城市规模双转型。一方面,通过城市功能的拓展和丰富,放大城市发展的空间和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城市规模的转型,扩大城市规模。只有城市规模上去了,许多产业的发展才有了基础,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也便于开展。城乡统筹改革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为白银市新时期城市规模转型提供了一种驱动力量即城市扩容。在城乡统筹工作已经取得不错的开局的背景下,下一步要紧紧围绕农民工身份转化和人才引进的城市扩容来推动白银市的发展。在身份转化中,构建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框架,采取类似“绿卡制度”的模式对外来创业的、文化素质高的、有专业技能的三类农民工进行户籍放开,对上述三类人要按照自主申请和单位推荐相结合的形式,依据一定的标准推进城市有效扩容,提升城市规模。
(2)多点支撑提升。其中,创新支撑是关键,改革支撑是推动,开放支撑是带动,联盟支撑是依托。通过创新网络建设形成城市创新型功能提升,为白银市产业升级转型奠定基础;通过经济社会的系统改革,推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全面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通过加大对外开放合作的力度,带动资源整合层次的全球突破;通过产业联盟作用的发挥,提升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以应对国际产业化浪潮的冲击。
5. 优势立足,分层集聚
(1)植根优势以强化特色。白银市作为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其形成、发展与白银有色金属开发性企业的出现密切相关,即使在矿产资源已近枯竭、企业经营困难的2002 年,以有色金属和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的工业增加值仍然占全市GDP 的43%,工业利税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0%。白银市的比较优势在于依赖矿产资源的开采挖掘形成产业直至形成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道路。
在比较优势具有相对性的前提基础上发展特色经济,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 必须考虑能够比较充分地发挥地缘优势和有利条件并能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白银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以全球的视野看待资源,形成自身优势发挥的产业类型。具体来说:一是积极发挥产业自身形成的加工优势,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区外资源的战略性并购,激活原有资源型产业积累下的各种潜在优势;二是以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创新为出发点,通过旧有产业间边界的浸润,形成新的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三是以产业衰退中产业工人资源的再利用为出发点,推动熟练技术工人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促进城市劳务产业的发展;四是以白银市矿渣、矿坑的生态修复为契机,发展特色农业。
(2)分层布局以提升集聚实效。产业发展和城市转型离不开载体建设,白银市也需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白银市要围绕核心吸引物,建设有高有低,多种类别,多种层次,空间分布合理的产业集聚区体系。这一集聚区体系涵盖两个层面,一是立足于产业功能,形成多类别、多层次的产业集聚区。前者主要是从产业类型的角度,分别建立以一产、二产业、三产等所属产业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需要指出的是上面各类产业集聚区彼此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只是在某些方面比较侧重而已;后者则主要是从区域创造价值大小的角度出发,分别形成高端产业集聚区、中端产业集聚区和低端产业集聚区(见表3)。此外这些产业集聚区体系要实现合理布局。白银应建立区域经济增长极体系,重点打造“一园三区一基地”经济带建设。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下功夫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步伐,以经济转型推动社会转型。实施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矿产业与非矿产业并重,资源开发与技术开发并重,基础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并重,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重,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并重,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以中科院白银高科技产业园、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平川中区经济开发区、靖远刘川工业集中区和白银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为重点的刘白高速工业经济带建设。扩建区域中心城市,构建白银区、平川区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加强对两城区包括道路、供水、供热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老城区改造,逐步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注 释]
①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及的集中资源不是发展单一的产业,而是发展一种归核化的产业体系,克服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劣势,兼得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两利。
[参考文献]
[1] 李光全.西部资源型城市产业与组织双演变的动态分析[D].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 1-3.
[2] 李光全.构建西部环境友好型社会[J].西部论丛,2005(12):23-25.
[3] 聂华林,李光全.新时期西部资源型产业战略调整的目标导向与对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9):59-63.
[4] 聂华林,李光全.区域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3.
[5] 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18-130.
Strategic Framework and Route Choice of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in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Take Baiyin City for Example
LiGuangquan1,2
(1.Institute of Soft Science,Party School of Zhejiang Committee of CCP,Hangzhou 311121,China;
2. cente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and the zhejiang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Zhejiang,hangzhou 311121,China)
Abstract: Low carbon city is an inevitable tendency for scientific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s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 carbon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iyin'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existing problems of low carbon transformation and puts forward "one-three-five" strategic framework to promote cities' low carbon transformation. Finally, it gives some strategic advice such as “regional cooperation, developmentby land”, “target focus, the big leading”, “integration, innovation”,“double driver, multi-point supporting”, “advantage basis, stratification clustering”, etc.
Key words: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low carbon transformation;strategic framework;route choice
(责任编辑:张改兰)
摘要 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科学转型的必然趋向。文章以白银市为视角,对城市低碳转型的背景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一、三、五”战略框架,进而对城市低碳转型给出了“区域联动、借岸发展”、“目标聚集、以大引小”、“融合集聚、创新手段”、“双轮驱动、多点支撑”、“优势立足、分层集聚”等六条战略路径建议。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战略框架;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2.1;F06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1-0071-06
资源型城市是城市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伴随以资源开发加工为主要产业特征的周期变化,城市经济荣衰相继。随着国家资源枯竭性城市试点工作的开展,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由城市自身上升到国家层面,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此外,两型社会建设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强调、矿产资源进口依赖下资源安全问题的日益凸现以及城市自身经济模式的低碳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1]。文章以国家资源转型试点城市——白银市为例,对资源型城市的低碳化转型思路进行分析,以期对整个资源型城市的科学、合理转型有所裨益。
一、城市低碳转型的背景分析
1. 高资源依存度的产业特征导致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白银是甘肃省省辖市,地处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核心部位。城市依矿设企,因企立市,是建国后随着以有色金属和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城市的资源开发主导型经济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地位。高纯炸药产量占全国的60%。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至今仍占全省的35%以上;原煤产量占全省的25%以上;发电量占全省的30%以上。2002年,在金属矿产资源已近枯竭,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以有色金属和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的工业增加值仍然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3%,工业利税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0%。重点年份白银市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的产量比较可以看出,目前资源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仍在白银市产品结构占据重要地位(见表1)。高资源依存度的产业特征与产业能耗具有明显的关联[2]。在2010年上半年,工业能耗主要集中在电力、有色金属、化工、水泥、建材和硅铁五大行业,累计占到全部工业耗能的97.27%,五大耗能行业能耗拉动工业能耗增长30.86个百分点。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和高能耗的产业特征使得城市节能减排压力较大[3]。
2. 城市集聚功能不强,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性不强。在2007年,白银市辖区面积为3,478平方公里,占全市行政区域面积的16.44%,高于甘肃省9.97%的平均水平;建成区面积51平方公里,占市区面积的14.66%,高于甘肃省12.85%的平均水平。全市人口密度为83.34人/平方公里,高于全省52.23人/平方公里,市辖区139.94人平方公里,则低于全省190.89人/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人口布局相对分散。而较大的城市在运行效率、资源节约和能源节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主产品中初级冶炼产品所占份额过大,而高附加值产品份额偏低,采掘业和冶炼业占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5.6%。产品技术含量偏低,产品几十年未换代;产品涉及面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在2007年,白银市科研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13%,与白银市工业城市的现状严重不符。由于没有资金投入,在新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方面非常困难,现有生产车间和装备难以形成规模化。甘肃稀土公司、银光化学工业公司等老旧企业技术改造任务十分繁重。不加速经济转型,企业经济效益就难以提高。受此影响城市居民收入与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会逐步拉大(见表2)。
3. 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制约突出
白银市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突出表现在:干旱频繁,全市年降水低于300mm的地域面积在70%以上,据记载1950年~2000年的50年间发生大小旱灾35次,平均不到1.5年就发生一次;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6%;平川、靖远北部草原沙化严重,近2万公顷草场退化为沙漠化土地。同时,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加之采富弃贫的利用方式,造成了一系列环境灾害问题,给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危害。环境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废水、废渣污染。在2007年,白银市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仅为40.53%,位居甘肃省倒数第四,与该项指标最高的天水市相差59.04%;城镇生活废水处理率仅为38.94%,位居甘肃省倒数第二,与该项指标表现最好的武威相差48.2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1.52%,也位居甘肃省倒数第二,仅高于全省最末位的兰州8.72%,与表现最佳的嘉峪关相差49.58%。(2)空气污染。城市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影响白银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的主要问题。白银市区全年平均二氧化硫浓度超标1.15倍,空气总悬浮物超标1.37倍,全市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45.44%。与此同时,作为改善大气环境重要因素的城市绿化则表现一般,2007年人均绿地面积为20.21m2,建成区绿化率21.55%,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占用和破坏耕地。白银公司三个露天矿占地面积1,800亩,废石废渣占地11,024亩,并形成面积为10万平方米、深沟8米~20米的地表沉陷区;靖远矿区三个自然煤田内塌陷区和矸石区占地近2万亩,其中塌陷区占地17,779亩,矸石区占地1,158亩。除土地外,白银市人均水电的浪费也较为严重。在2007年,白银市人均生活用水和用电分别为73.41m3和280.35Kw.h,比同期甘肃省的平均水平分别高出34.16 m3和6.47 Kw.h。
4. 低碳化是资源性城市产业的演化方向
低碳城市的发展是低碳经济的核心[4]。目前,第二产业的粗放发展、资源的非循环利用以及严重的工业三废等问题严重,而且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来源之一,是未来当前和未来节能减排的重点所在。在工业领域开展低碳经济模式转型,降低产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是未来产业节能减排、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考虑的主要领域。同时,如何立足于本地资源条件、资源需求和政策环境,借鉴国内外经验,科学有效地发展低碳产业是能源资源型城市立足自身实际、顺应世界产业发展潮流的必然需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推动经济生态化、持续化发展的必然之路。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围绕节能减排的争议和中国关于节能减排的承诺预示着中国产业发展对CO2排放的控制是区域或城市经济关注的重点和焦点。资源型城市产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基本摆脱了简单性资源开采,围绕资源利用和加工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但与此同时,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相比其他城市,也较为严重。所以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不管是立足资源深加工的接替产业培育和从外部移植镶嵌进入的替代产业,立足产业转型契机,发展低碳产业,降低污染,占领新时期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是新时期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
二、白银市城市低碳转型的战略框架
在城市转型战略构想以及战略路径分析的基础,结合白银市城市和产业现状,转型政策的实现路径确立为“一、三、五”路线,即“一个载体、三大体系、五个支撑”。这九个方面互相依托,共同促进白银市城市的成功转型(见图1)。一个载体指的是:产业集聚区;三大体系指的是:现代产业体系、现代自主创新体系,现代城镇体系;五大支撑指的是:项目立市、人才兴市、开放活市、品牌强市、营销鸣市和生态优市。城市转型的战略路线是一个有机丰富的整体,既包含了硬实力的构建又涵盖软实力的提升,内部要素和策略互为依托,是综合性推进白银发展的系统新战略。
上述三大层面与白银市发展紧密相关,在城市低碳转型中起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
1. 产业集聚区是白银市低碳转型的载体
产业集聚区是指企业、配套企业及服务等机构高度集中,各种要素在空间范围不断流入,呈集中趋势的区域。当白银市拥有数个处在产业链高端层次的产业集聚区的时候,就是白银市产业跨跃式转型目标实现的时刻。产业聚集区是白银市产业转型的主要功能载体,是白银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化发展主要力量。
2. 三大体系是白银城市低碳转型的骨架
现代产业体系指的是:坚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集约化发展模式的原则,构建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体系的高低,决定着区域的价值和地位的高低,现代产业体系的建成,意味着白银市产业转型进程的巨大突破。
现代城镇体系指的是:以中心区为突破,依托现代产业布局,形成产业与区域、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城镇体系的完善与否,决定着区域要素和财富在空间上能否最优的配置,现代城镇体系的建成,是白银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城市再造成功的主要标志。
自主创新体系指的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能够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体系的强大与否,决定着区域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现代科技体系的形成,反映了白银市产业发展走上了集约化发展之路。
3. 五大方面是白银城市低碳转型的支撑
开放活市指的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和技术合作,积极利用国外和东部发达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开拓中西部市场,最终实现东引西拓,内引外联的开放带动目标。开放是白银市打破自身产业封闭性,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白银市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发展自己,要善于利用外部理念完善自己,要善于利用外部竞争激活自己,借外力为己用,全面搞活城市经济。
人才兴市指的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大力培养高级人才,积极培养和经济结构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性人才。人才是白银市城市转型的保证,要树立“得人才,兴白银”的思路,培育人才、引进人才,加快发展。
项目立市指的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重点项目,,以大项目促进大发展,以大项目促进大开放,以大项目形成大课题,以大项目集聚产业要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全市产业的整体水平。
营销鸣市指的是:依托现代的营销手段,积极提升白银市的城市影响力,逐步通过营销工作的深入,弱化白银作为资源型单一产业城市的思维定势,为更大程度上开展项目引进和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生态优市指的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资源节约,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做好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益,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建立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白银。生态优市是白银市城市转型的理念。城市的转型要发展和保护并重,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现状,建设一个资源友好型的低碳白银。
品牌强市指的是:积极打造产业集群品牌、产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依托品牌建设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进而在产业发展链条中占据一个比较好的位置。品牌强市是白银市城市最终成功转型的重要手段。城市和产业的发展要有品牌的意识,积极推进名牌强市,最终形成产业品牌与城市品牌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三、白银市低碳转型的战略路径
1. 区域联动借岸发展
城市定位、城市远景、产业选择和空间安排是通过基本的竞争和发展路径来实现的,因此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是战略的主要内容,也是战略实现的基本保证[5]。白银市城市规模小,白银市在城市发展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作为一个以资源产业立市的城市,面对可依托资源减少、产业萎缩、发展缩小的问题,又地处经济欠发达、城市区域联系较弱的甘肃省,其未来的发展必须要寻找出合适的战略路径。笔者认为,要实现白银市的成功转型,首要就是要在两个层面实现发展观念的拓展。
(1)坚持区域大小统筹并举,实现“双层”联动。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只有在区域经济联动中,才能充分发挥。而兰州白银一体化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则恰好为白银新时期发展提供了比较优势发挥的区域联动载体。基于这种区域大统筹的考虑,白银市要积极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要素配置、生态环境治理上做好与兰州市的统筹协调,形成资源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此外,在重点推进兰州白银一体化大统筹的同时,做好白银市域的内部小统筹,充分利用市域内不同微区之间的资源互补性,以区域资源的整合以及产业分工与技术对接为关键,实施区域小统筹战略,进一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最终,通过兰州白银一体化的大统筹和白银市域的小统筹,实现区域与市域的双层联动,形成区域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协同提升的目标。
(2)坚持自主建设与借岸发展并重。白银区和平川区的发展已经成为白银市产业集聚和发展空间外移的重要支撑,但是这两个区域目前的发展与白银市自身产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差距,与黄河上游经济区其他中心城区在城市职能承担上更是存在较大差距。为此,白银区和平川区的产业发展,要在区域战略框架中选准定位、把握机遇、重点突破、形成特色,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科学布局传统产业,培育开发高端产业,努力构建素质高、规模大的低碳产业体系,为白银市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从而实现白银市城市发展的自主建设。同时,由于城市规模较小、等级低且自身职能相对不够完备,白银市产业发展空间载体的区位和政策已经不能满足自身在城市和产业发展上的真实需求,而拥有空港、集装箱枢纽站和国家级产业区的兰州地处白银一小时经济圈内,这就等同于白银市在现代意义上具备了毗邻优势区域发展的基础。从这一思想出发,白银市要放眼世界,以全球高度和眼界审视自我,借鉴苏州巧借上海优势改善自身区位实现快速发展的经验,要充分利用兰州市作为西北地区中心的基础条件和相关政策及区位优势,借兰州为“岸”,提升自我。
2.目标聚集,以大引小
(1)发展目标定向聚集,关键领域重点突破。目标聚集是指集中优势资源和要素,选择几个或一个关键的领域进行集中发展和重点突破,形成千钧雷霆用于针尖的战略,首先实现在关键领域的领先,进而变强,然后变大。具体来说,就是首先要利用自身的良好的产业承接区位与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集中资源进一步提升原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塑造和营销好这些要素,吸引高端人才,然后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毗邻兰州的区位优势,拓展高附加值的会展、旅游休闲、人居等高端产业。采取目标聚集的差异化战略,不仅能够实现利用自身优势,而且由于错位发展,还可争得区域合作和支持。
(2)“以大引小”与“以小引大”并举。集群的形成有两种,一种是以小引大,一种是以大引小。白银市产业集群的形成更多是基于重大项目的建设链接产业链条或带动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以大引小的发展思路,白银市的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各个城市对于大项目引进竞争的白热化和大项目建设对区域配套能力的较高要求,使得大项目的引进愈加困难。与此同时,以小引大则是通过配套企业雄厚的加工基础和加工能力,形成完善的生产性链条以吸引大企业。对于城市闲置空间资源相对较多的白银来说,小企业暂时无法带来土地等资源利用的规模效应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因此,需要在发展战略途径上实现由“以大引小”向“以大引小”与“以小引大”并举。对于已经具备良好配套基础且发展优势明显的产业,就将有限的资源更多集中在关键产业和高端产业①,将全局的劣势转化为局部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实现快速突破和高位领先,最后做大规模;对于配套基础较差但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着重立足发展优势,通过引进一批重大项目,以此带动一批有实力的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进入白银,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对于配套基础较差、大企业暂时没有发展优势但小企业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着重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小企业进入白银,以提升产业发展基础和配套能力进而吸引大型项目为目标,积极推行“育小引大”战略。通过产业集群的上述差异化形成方式,“以小引大”与“以大引小”两种模式实现有机结合,最终在产业发展中形成“大项目吸引小项目配套,小项目集聚再吸引更多大企业”的良性循环。
3. 融合集聚,创新手段
(1)产业集群、旗舰整合。集群发展战略,是指产业发展要运用集群理念,通过空间集聚和关联强化,实现企业协同作用和融合发展的效果,以便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塑造整体产业形象,形成产业的区域营销优势。白银市矿产资源日益枯竭、优质空间资源相对缺乏的客观实际,决定了白银市在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上更多要走资源重整、融合积聚的发展道路。依托企业出城入园的方式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同时通过产业链的流程,促进产业按照产业联系有机组合,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带动作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旗舰整合战略,是指以若干竞争力强且关联度高的企业为核心,实施大集团战略,打造出几个实力突出的混合型产业集团,整合白银市产业创新资源,建设行业性技术研发中心和标准制定中心,成为白银产业创新的源头和竞争的拳头。换言之,旗舰整合战略有利于白银市相关优势产业集中力量,迅速国内外抢占产业至高点和市场关键点。旗舰整合的结果,有助于提升产业品牌形象,提升产业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增强产业产品的研发能力,提高白银抢占全国产业市场的实力。另一方面旗舰整合战略有助于白银市整合松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程度。其实,白银市除正在枯竭的一些传统优势资源外,还有一些潜在或正在形成的优势资源。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实力、经营能力和研发技术,使得大部分资源处于浅层次开发状态。旗舰整合后的大型企业则不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因此,这种整合有助于盘活资源和提高价值。
(2)网络替代、品牌延伸。创新手段着重是指通过发展途径的创新以实现产业落后地区企业升级发展的目的。在这里,本文的指向主要是网络替代和品牌延伸。制造业“微笑曲线”的内涵决定了生产在整个产业链上低附加值获取的必然性。从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的角度看,白银市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要积极向研发和销售环节转型。通过积极培育和引进销售与代理型或研究与开发型企业,充分利用企业掌握的雄厚研发能力或市场网络掌控能力,分别向产业链其他环节延伸,最终在企业已有的成熟市场网络中形成自有品牌的扩张,实现网络替代,进而提高优势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自主品牌出口产品比重。此外,资源型企业的原有品牌的影响力对于白银市新产业品牌的培育也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新产品的产业转化基地或新产品试验基地的形式,推动知名品牌衍生品在白银的落户,实现品牌延伸,提升产业的品牌效应。
4. 双轮驱动,多点支撑
(1)双轮驱动转型。这里的双轮驱动包括了若干个层面。其一是经济与社会双转型的两轮驱动。这一思路在一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即通过经济转型支撑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推动城市转型,以全面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诸多问题;其二是产业与组织双转型。这一思路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认识的一种突破。着重强调通过城市产业和组织演化趋势的分析,合理选择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产业类型和组织类型,以此实现产业和组织两个层次的转型,进而形成推动城市转型的双动力;其三是城市功能和城市规模双转型。一方面,通过城市功能的拓展和丰富,放大城市发展的空间和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城市规模的转型,扩大城市规模。只有城市规模上去了,许多产业的发展才有了基础,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也便于开展。城乡统筹改革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为白银市新时期城市规模转型提供了一种驱动力量即城市扩容。在城乡统筹工作已经取得不错的开局的背景下,下一步要紧紧围绕农民工身份转化和人才引进的城市扩容来推动白银市的发展。在身份转化中,构建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框架,采取类似“绿卡制度”的模式对外来创业的、文化素质高的、有专业技能的三类农民工进行户籍放开,对上述三类人要按照自主申请和单位推荐相结合的形式,依据一定的标准推进城市有效扩容,提升城市规模。
(2)多点支撑提升。其中,创新支撑是关键,改革支撑是推动,开放支撑是带动,联盟支撑是依托。通过创新网络建设形成城市创新型功能提升,为白银市产业升级转型奠定基础;通过经济社会的系统改革,推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全面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通过加大对外开放合作的力度,带动资源整合层次的全球突破;通过产业联盟作用的发挥,提升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以应对国际产业化浪潮的冲击。
5. 优势立足,分层集聚
(1)植根优势以强化特色。白银市作为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其形成、发展与白银有色金属开发性企业的出现密切相关,即使在矿产资源已近枯竭、企业经营困难的2002 年,以有色金属和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的工业增加值仍然占全市GDP 的43%,工业利税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0%。白银市的比较优势在于依赖矿产资源的开采挖掘形成产业直至形成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道路。
在比较优势具有相对性的前提基础上发展特色经济,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 必须考虑能够比较充分地发挥地缘优势和有利条件并能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白银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以全球的视野看待资源,形成自身优势发挥的产业类型。具体来说:一是积极发挥产业自身形成的加工优势,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区外资源的战略性并购,激活原有资源型产业积累下的各种潜在优势;二是以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创新为出发点,通过旧有产业间边界的浸润,形成新的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三是以产业衰退中产业工人资源的再利用为出发点,推动熟练技术工人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促进城市劳务产业的发展;四是以白银市矿渣、矿坑的生态修复为契机,发展特色农业。
(2)分层布局以提升集聚实效。产业发展和城市转型离不开载体建设,白银市也需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白银市要围绕核心吸引物,建设有高有低,多种类别,多种层次,空间分布合理的产业集聚区体系。这一集聚区体系涵盖两个层面,一是立足于产业功能,形成多类别、多层次的产业集聚区。前者主要是从产业类型的角度,分别建立以一产、二产业、三产等所属产业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需要指出的是上面各类产业集聚区彼此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只是在某些方面比较侧重而已;后者则主要是从区域创造价值大小的角度出发,分别形成高端产业集聚区、中端产业集聚区和低端产业集聚区(见表3)。此外这些产业集聚区体系要实现合理布局。白银应建立区域经济增长极体系,重点打造“一园三区一基地”经济带建设。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下功夫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步伐,以经济转型推动社会转型。实施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矿产业与非矿产业并重,资源开发与技术开发并重,基础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并重,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重,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并重,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以中科院白银高科技产业园、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平川中区经济开发区、靖远刘川工业集中区和白银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为重点的刘白高速工业经济带建设。扩建区域中心城市,构建白银区、平川区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加强对两城区包括道路、供水、供热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老城区改造,逐步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注 释]
①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及的集中资源不是发展单一的产业,而是发展一种归核化的产业体系,克服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劣势,兼得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两利。
[参考文献]
[1] 李光全.西部资源型城市产业与组织双演变的动态分析[D].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 1-3.
[2] 李光全.构建西部环境友好型社会[J].西部论丛,2005(12):23-25.
[3] 聂华林,李光全.新时期西部资源型产业战略调整的目标导向与对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9):59-63.
[4] 聂华林,李光全.区域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3.
[5] 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18-130.
Strategic Framework and Route Choice of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in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Take Baiyin City for Example
LiGuangquan1,2
(1.Institute of Soft Science,Party School of Zhejiang Committee of CCP,Hangzhou 311121,China;
2. cente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and the zhejiang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Zhejiang,hangzhou 311121,China)
Abstract: Low carbon city is an inevitable tendency for scientific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s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 carbon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iyin'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existing problems of low carbon transformation and puts forward "one-three-five" strategic framework to promote cities' low carbon transformation. Finally, it gives some strategic advice such as “regional cooperation, developmentby land”, “target focus, the big leading”, “integration, innovation”,“double driver, multi-point supporting”, “advantage basis, stratification clustering”, etc.
Key words: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low carbon transformation;strategic framework;route choice
(责任编辑:张改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