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了当前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各种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控制
1 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1 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就内部审计的实质而言,内部审计只是本单位的管理手段之一,只是服务于管理当局的管理工具,是管理当局主观意志的体现。鉴于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评价。
1.2 内部审计方法及制度存在弊端
1.2.1 内部审计法规不健全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依据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近年来陆续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内部审计法规还是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无法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现实需求。
1.2.2 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隐蔽性
由于内部审计事项一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联系较为密切,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一些敏感事项涉及人事关系复杂,舞弊手段隐蔽。内部审计事项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会增加审计难度,使审计人员对事实真相难以做出准确判断,从而面临审计风险。
1.2.3 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识别风险、判断正误的能力较差;有些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欠佳,不能经受各方面的诱惑;普遍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有这些给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信誉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
2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2.1 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加强内审行业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首先,必须改变目前的用人机制,选派那些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其次,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他们能熟练掌握审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熟悉会计、经济管理、经济法规等相关知识,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及审计表达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2.2 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采取风险基础审计方法
内审人员首先研究确定审计风险可以接受的水平,然后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分析性检查风险,最后根据各种风险水平参数计算详细检查风险水平。根据确定的详细检查风险水平及其他有关数据,运用统计抽样方法,即可确定详细检查需要抽查的经济业务或记录的数量。近几年来,风险基础审计在世界各国已广泛使用,其原因就在于它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也应尽快实现向这种审计模式的过渡,以提高审计效果和质量。
2.3 加快有关审计法规制度建设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内部审计都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制定有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等。国家应抓紧制定、健全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以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降低审计风险。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同时,内部审计也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地同国际惯例接轨,以谋求长足的发展。
2.4 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首先内审机构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尤其要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设立二级或三级复核制),减少或消除人为审计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审计计划的顺利进行,降低审计风险。其次,要建立一套审计质量指标体系,以加强对内审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从而减少人为风险。
2.5 理顺内审管理体制
内审作为单位内设机构,其独立性是相对的。当前,要充分发挥内审的经济警察作用,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及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法人与国家之间委托—受托关系的建设,切实实现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在规范法律、税收、货币、财政等经济运行调节手段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国家、社会、企业内部、行业管理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理顺内部审计所依存的外部环境,提高国有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作用的重要性认识。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控制
1 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1 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就内部审计的实质而言,内部审计只是本单位的管理手段之一,只是服务于管理当局的管理工具,是管理当局主观意志的体现。鉴于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评价。
1.2 内部审计方法及制度存在弊端
1.2.1 内部审计法规不健全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依据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近年来陆续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内部审计法规还是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无法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现实需求。
1.2.2 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隐蔽性
由于内部审计事项一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联系较为密切,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一些敏感事项涉及人事关系复杂,舞弊手段隐蔽。内部审计事项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会增加审计难度,使审计人员对事实真相难以做出准确判断,从而面临审计风险。
1.2.3 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识别风险、判断正误的能力较差;有些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欠佳,不能经受各方面的诱惑;普遍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有这些给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信誉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
2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2.1 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加强内审行业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首先,必须改变目前的用人机制,选派那些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其次,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他们能熟练掌握审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熟悉会计、经济管理、经济法规等相关知识,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及审计表达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2.2 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采取风险基础审计方法
内审人员首先研究确定审计风险可以接受的水平,然后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分析性检查风险,最后根据各种风险水平参数计算详细检查风险水平。根据确定的详细检查风险水平及其他有关数据,运用统计抽样方法,即可确定详细检查需要抽查的经济业务或记录的数量。近几年来,风险基础审计在世界各国已广泛使用,其原因就在于它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也应尽快实现向这种审计模式的过渡,以提高审计效果和质量。
2.3 加快有关审计法规制度建设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内部审计都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制定有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等。国家应抓紧制定、健全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以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降低审计风险。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同时,内部审计也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地同国际惯例接轨,以谋求长足的发展。
2.4 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首先内审机构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尤其要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设立二级或三级复核制),减少或消除人为审计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审计计划的顺利进行,降低审计风险。其次,要建立一套审计质量指标体系,以加强对内审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从而减少人为风险。
2.5 理顺内审管理体制
内审作为单位内设机构,其独立性是相对的。当前,要充分发挥内审的经济警察作用,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及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法人与国家之间委托—受托关系的建设,切实实现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在规范法律、税收、货币、财政等经济运行调节手段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国家、社会、企业内部、行业管理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理顺内部审计所依存的外部环境,提高国有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作用的重要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