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西方音乐文化、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下,20世纪的唱技理论研究更趋于规范化、系统化,是唱技理论发展的新阶段。俄罗斯美声学派对我国声乐影响很大,而俄罗斯的中低音声部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同。通过对霍洛斯·托夫斯基的演唱艺术特征的探究,由点及面,分析和总结他演唱中的特征和优点并加以借鉴,从理论的探究中取得成果,运用于我们的歌唱实践。只要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声乐学习才会更加科学和系统,我们的演唱水平才能取得进一步的提高。本文最终想论述的就是演唱时我们如何做到正确的发声以及气息运用,如何更好的演唱。当我们的演唱具备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正确的气息运用,我们的声乐学习才会更加全面具体,我们才会成为一个更好的歌唱者。
关键词:气息运用;发声位置;艺术特征
俄罗斯的男中音歌唱家霍洛斯·托夫斯基在世界声乐比赛上获得了第一名,之后他一直活跃在世界的声乐领域,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具有实力的男中音之一。霍洛斯·托夫斯基的声音具有浑厚低沉且宽广明亮的声音色彩,他宽厚明亮的声音是俄国歌剧的优秀阐述者。近年来,他专注于和国内音乐机构的合作,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爱国将士演唱俄战时歌曲中,普京总统非常赞扬霍洛斯·托夫斯基的爱国热情,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歌唱家。
本文中对霍洛斯的演唱艺术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我将会通过对霍洛斯·托夫斯基演唱中的声音位置、气息处理的阐述来得出一个实际的并且是具有借鉴意义的歌唱理论成果,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歌唱。歌唱本身就是自身情感的一个抒发,因此对于作为声乐学习者的我们来说学习声乐不仅仅要拥有一副好听的嗓音,同时还应该有一个科学系统的发声方法,用我们的发声技巧去更好的完成我们所演唱的声乐作品。我们不但可以从艺术史中,欣赏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艺术品,领略一个又一个伟大艺术家的风采,还可以看到诞生这些伟大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哲学。
一、气息运用的艺术特征
提到发声一定是不能脱离气息的,气息是歌唱发声的原动力,可以说没有气息就不会有歌唱,就像手风琴一样,如果没有风箱,那么再好质量的琴也是没有用的,而即使是歌唱有了气息,风琴有了风箱,如果我们对气息运用不好,那么就像手风琴的风箱运用不好,出来的声音也不会是悦耳动听的,所以就可以看出气息对于歌唱是多么的重要。霍洛斯在演唱时对于气息的运用是非常游刃有余的,当他在演唱抒情缓慢的歌曲时他的气息悠长而舒展,当他演唱一些节奏跳跃的音乐作品时他的气息又特别灵活轻巧。在声乐学习中对于气息的训练是很重要的。中国古代声乐理论认为“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动则声发”。意大利美声学派认为正确的气息是歌唱的基础,是走向声乐学习成功道路的第一步。因此,霍洛斯娴熟的气息运用为他别具一格的发声特点打下了基础。
二、发声位置的艺术特征
霍洛斯的声音明亮而又浑厚,这与他的发声方法是有很大联系的。他的发声对于后咽腔的运用是很多的。因此,他的声音不但深沉而且有着很强的面罩,而对于后咽腔的运用我们可以用一次函数的反比例函数来说明。我们可以把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X轴正半轴的接点看做是我们的声音的起点,而图像的左后方部分也可以看做是我们的后咽腔,当我们的声音挨着后咽腔行进最后经过一个抛物线的运动从口腔发出,这时的声音经过后咽腔的共鸣回响则具备了比之前声音多好几倍的面罩共鸣,质量自然是大大提高。这样的声音不但立体,也就是平时我们说要“竖”起来的声音,而且穿透力会增加几倍。反之,也一样。反过来,如果我们是压着喉咙唱的话,那就正好相反了。这样的情况正好是符合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还是以图像和X轴正半轴的接点为声音的起点,这时的声音如果是压着喉咙唱的话,那么大部分的声音都会压在喉咙里面,这样的声音缺乏面罩,发蒙,传不出去。长时间这样唱容易使声带病变,而且容易气息僵化。这里提到了气息不流动,气息的不流动是声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气息不流动对于歌唱的影响表现在不正确的深吸气上。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我们在唱歌時非常关注气息,确信“声乐的秘诀就在深吸气”等这类金玉良言,非常重视气息对于声音的支持,但这样的气息是不流动的。这样产生的声音效果就不很好,会使声音不流畅,声音位置低,声音传不远。这里还要提到一个关于声音分配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声带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其发出的声音量是固定的,也许通过后续的练习能够增加声带的张力,但是音量也不会增加多少,要想逐步增加声音的音量就要通过练习打开足够多的腔体,然后通过气息把声音传送到各个腔体,这样声音的音量通过腔体的共鸣反应就会变得更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声音的分配。声音以不同的方式分配于各腔体会形成不一样的声音效果。如果我们把更多的声音分配到头腔,那么声音就会很明亮且穿透力很强,但是声音的厚度就会差一些,且声音听起来支点不够;如果把更多的声音分配到胸腔,那么声音就会更厚实一些,但是声音发蒙,穿透力不强。那么如何做到合理的声音分配呢。这就要求我们一个声音的均衡分配,这样出来的声音才会形成一个头腔和胸腔贯通的整体,出来的声音才能够传的远,有支点,而且会更加厚实。而霍洛斯无论是对于声音在各腔体的分配,还是对于后咽腔的运用以及气息的运用都很成熟,所以也就构成了他别具一格的声音特征。
参考文献:
[1] 赵璐《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11.5:6-6页
[2] 邢春如《世界音樂艺术讲解》 辽海出版社 2011.8:6-6页
关键词:气息运用;发声位置;艺术特征
俄罗斯的男中音歌唱家霍洛斯·托夫斯基在世界声乐比赛上获得了第一名,之后他一直活跃在世界的声乐领域,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具有实力的男中音之一。霍洛斯·托夫斯基的声音具有浑厚低沉且宽广明亮的声音色彩,他宽厚明亮的声音是俄国歌剧的优秀阐述者。近年来,他专注于和国内音乐机构的合作,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爱国将士演唱俄战时歌曲中,普京总统非常赞扬霍洛斯·托夫斯基的爱国热情,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歌唱家。
本文中对霍洛斯的演唱艺术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我将会通过对霍洛斯·托夫斯基演唱中的声音位置、气息处理的阐述来得出一个实际的并且是具有借鉴意义的歌唱理论成果,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歌唱。歌唱本身就是自身情感的一个抒发,因此对于作为声乐学习者的我们来说学习声乐不仅仅要拥有一副好听的嗓音,同时还应该有一个科学系统的发声方法,用我们的发声技巧去更好的完成我们所演唱的声乐作品。我们不但可以从艺术史中,欣赏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艺术品,领略一个又一个伟大艺术家的风采,还可以看到诞生这些伟大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哲学。
一、气息运用的艺术特征
提到发声一定是不能脱离气息的,气息是歌唱发声的原动力,可以说没有气息就不会有歌唱,就像手风琴一样,如果没有风箱,那么再好质量的琴也是没有用的,而即使是歌唱有了气息,风琴有了风箱,如果我们对气息运用不好,那么就像手风琴的风箱运用不好,出来的声音也不会是悦耳动听的,所以就可以看出气息对于歌唱是多么的重要。霍洛斯在演唱时对于气息的运用是非常游刃有余的,当他在演唱抒情缓慢的歌曲时他的气息悠长而舒展,当他演唱一些节奏跳跃的音乐作品时他的气息又特别灵活轻巧。在声乐学习中对于气息的训练是很重要的。中国古代声乐理论认为“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动则声发”。意大利美声学派认为正确的气息是歌唱的基础,是走向声乐学习成功道路的第一步。因此,霍洛斯娴熟的气息运用为他别具一格的发声特点打下了基础。
二、发声位置的艺术特征
霍洛斯的声音明亮而又浑厚,这与他的发声方法是有很大联系的。他的发声对于后咽腔的运用是很多的。因此,他的声音不但深沉而且有着很强的面罩,而对于后咽腔的运用我们可以用一次函数的反比例函数来说明。我们可以把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X轴正半轴的接点看做是我们的声音的起点,而图像的左后方部分也可以看做是我们的后咽腔,当我们的声音挨着后咽腔行进最后经过一个抛物线的运动从口腔发出,这时的声音经过后咽腔的共鸣回响则具备了比之前声音多好几倍的面罩共鸣,质量自然是大大提高。这样的声音不但立体,也就是平时我们说要“竖”起来的声音,而且穿透力会增加几倍。反之,也一样。反过来,如果我们是压着喉咙唱的话,那就正好相反了。这样的情况正好是符合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还是以图像和X轴正半轴的接点为声音的起点,这时的声音如果是压着喉咙唱的话,那么大部分的声音都会压在喉咙里面,这样的声音缺乏面罩,发蒙,传不出去。长时间这样唱容易使声带病变,而且容易气息僵化。这里提到了气息不流动,气息的不流动是声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气息不流动对于歌唱的影响表现在不正确的深吸气上。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我们在唱歌時非常关注气息,确信“声乐的秘诀就在深吸气”等这类金玉良言,非常重视气息对于声音的支持,但这样的气息是不流动的。这样产生的声音效果就不很好,会使声音不流畅,声音位置低,声音传不远。这里还要提到一个关于声音分配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声带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其发出的声音量是固定的,也许通过后续的练习能够增加声带的张力,但是音量也不会增加多少,要想逐步增加声音的音量就要通过练习打开足够多的腔体,然后通过气息把声音传送到各个腔体,这样声音的音量通过腔体的共鸣反应就会变得更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声音的分配。声音以不同的方式分配于各腔体会形成不一样的声音效果。如果我们把更多的声音分配到头腔,那么声音就会很明亮且穿透力很强,但是声音的厚度就会差一些,且声音听起来支点不够;如果把更多的声音分配到胸腔,那么声音就会更厚实一些,但是声音发蒙,穿透力不强。那么如何做到合理的声音分配呢。这就要求我们一个声音的均衡分配,这样出来的声音才会形成一个头腔和胸腔贯通的整体,出来的声音才能够传的远,有支点,而且会更加厚实。而霍洛斯无论是对于声音在各腔体的分配,还是对于后咽腔的运用以及气息的运用都很成熟,所以也就构成了他别具一格的声音特征。
参考文献:
[1] 赵璐《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11.5:6-6页
[2] 邢春如《世界音樂艺术讲解》 辽海出版社 2011.8: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