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子很高身材很好、说话很快,这是见面5分钟后的第一印象。然后69分钟的采访,她渐渐彰显一个成功女性的率真细致,以及自得与优雅。从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气质,让我们筛选了好多车来陪衬她,最后我们选定了VOLVO。
封存生活的美好
本以为她的气质是很时尚的,见面之后我们立刻改变了想法优雅是最好的形容,而VOLVO的气质与她不谋而合。摄影师兴奋地完成了他的完美作品。美女一般是花瓶,因为她们不看书。可是她看,看余华的《兄弟》,看阿瑟·高顿的《艺妓回忆录》,也看梁晓声的《年轮》,余秋雨的《藏着的中国》,甚至会看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刘芳菲很小的时候就随家人住在北京大学,见过季羡林老先生,因为那时候他父亲在北大念研究生,父辈中有五六个是教师。于是内心欢喜,一个腹有诗书的女孩子聊起来会有味道。
“你知道吗?上次采访的那个记者,就感觉我们两个气场不对。我说什么她都没反应,没有任何交流。”她边说边把外衣脱掉要了一杯温水。我看了一下表,十分钟了吧,看来到现在为止彼此的气场基本认同,因为我们都喜欢书。难道她属于传说中的那种成功的知识女性?
“可有的书我也看不下去,比如说莫言的《秦腔》。不是因为方言而是一开头就把很多人物铺成面。我很艰难地读,读了三分之一,那时候特别怀疑自己的智商。终于我看到一篇书评说《秦腔》是一本看不懂的书 OK,我放弃。”然后韩寒的《座城池》、然后奥尔罕·帕慕克的《白色城堡》。看了三四页,她就知道完蛋了那又是本她看不懂的书。刘芳菲把它转给了她认为文学素养很高的朋友,结果不得而知。“结果又一次认证了术业有专攻的道理这个世界就是有你所不能理解、不为你所认知的。书是这样,朋友也是。”
刘芳菲的朋友圈很广,是一帮懂得生活很轻松的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小帅哥田野是其中之一。美女这样形容这个为她所理解所认知的朋友——“田野是我特别好的朋友特别可爱、朴实,也是挺仙儿的一个人。怎么说呢?如果我在地面的话,他应该站在十米高的天空里行走。”朋友当然可以有很多,知己呢?怎么定义?
她手机响,接起来:“恩,啊,对,推掉了? OK,明白了,行我来帮你想,应该可以,好,好,没问题,再见。”
她举了现实的例子,“比如说7点半了,我还没吃饭,我找谁他不会觉得刘芳菲是临时找我,7点半才想起我?不会太讲究所谓的礼节。有时刚写完短信:“你吃了吗?”又删掉了,不给这个人发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还不够默契,还不是那种朋友。刘芳菲生在内蒙、祖籍哈尔滨、长在长春来中央台前在沈阳工作。提到这些朋友,她说就像瓶封存的美酒,那种老情谊,什么时候打开都会很香,想想,很形象。
率真自我
善于把握自己的人才可以走得更远,从她的驾驶动作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自信与激情。VOLVO在她的手中非常听话好像在她的掌控下也散发出一种与她相匹配的那种优雅气质,令人心动。她现在主持中央电视台《影视俱乐部》、《国际艺苑》以及音乐频道的《经典》栏目。有观众评价说喜欢你主持音乐节目时所散发出来的气质,让人心情平静却又有丝)中动,就像好的音乐一样。她边听边笑。
可也有网友说你主持综艺节目可以,但主持音乐节目不行,因为你不懂音乐。她一下子从酒店大堂的沙发上坐起来,“我想问一下这位网友,什么叫懂音乐?我认真地做和爱好这件事,不见得我就要懂。白岩松搞新闻评论,也不是新闻系博士毕业,如果你需要专家型的,那请您上!”
为了缓和一下气氛,我请她谈谈她所爱好的音乐,谈谈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马泽尔。“我见到他时非常疲惫,提着小提琴走过来,似乎每一步都要喘气。他刚下飞机就排练整天,饭也没吃,见了四拨记者。但是到镜头前谈起音乐,人立刻就精神了。这些大师会让你了解很多音乐的背景,会让人把音乐当成生命来理解。”
我说你那么喜欢音乐,为什么不在你主持的《经典》栏目里加些个人的东西?不能,这个节目不能有你自己的东西。按她自己的话讲,大学毕业十多年,她已经对这个社会的规则有了清晰的了解。“2002年我就买了IBM的那本《谁说大象不会跳舞》,但可能当初我的思维结构不适合读这本书吧,对管理、社会的流程不是很清楚,就把它放那里了。现在我开始看这本书,我知道社会的任何一个部门都在生产一种产品,都需要一种管理、制度和道德来约束人。可能我比我的同龄人要晚熟。她把头上别着的墨镜摘下来放在桌上,整理了一下飘飘长发。看来她更放松了,我们的气场似乎更对了。但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即将面对这个东北女孩儿理性成熟的一面。
“可能别人不认为自己晚熟,但我自己知道。从大学出来时,抱着铺盖卷四处乱看,什么都不懂。很多人说我有着太完美的简历,但我牺牲了太多应该游戏的时间,还有很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就是吭哧吭哧在那里苦读。那时,学习是我生活的全部。”现在的刘芳菲,自认对人和事物都有了相对正确的判断。会否掉思路不通畅节目的策划案,会拒绝记者提出类似“你有没有爱心”的伪问题,会永远对记者说自己满意现在的工作。“你知道现在的我已经超出我原来的规划,我没有太大的目标。人生就像海浪一样一点点被推上岸,无法有太细的设计,都是边走边看。就像我突然之间怎么就上了春晚呢?这是很大的鼓励和惊喜。”是啊,怎么就上了春晚呢?就有观众奇怪她是怎么窜红的?这次她没有从椅子上坐起来,而是用她博客上网友的话做回答:“那个网友说,怎么叫窜红?我在电视上看她就看了5年了。”她微笑着转述这句话。
一个人的舞台
“就像跳舞样,你先要站在舞台上。别人觉得你跳的不错会把你调到第一排,然后渐渐地往中间走,最后才能成为领舞。”已经成为央视“领舞”之一的刘芳菲,站在名人或者准名人的舞台上,想必有很多她不愿面对也不想提及的往事。
她主持的《影视俱乐部》采访过很多名人,有记者写她曾经把巩俐问哭了,我问她当时问了怎样的尖酸问题?她又从沙发上坐起来,比第一次更速度,语速也更快,巩俐根本没有哭!那个记者瞎写!对待记者,我密切配合我信任的人,但你不要太过分!可是那么短的时间,怎么能判断一个记者是否值得信任呢?我不想谈记者,好吗?OK,好,芳菲的东北性格决定了她绝不是暗自委屈、私下叨咕的女孩子。
刘芳菲博客里留言的有很多是辽宁人,她自己也把沈阳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因为我在辽宁电视台做节目的时候,沈阳的老百姓总是非常热情地打招呼寄礼物嘘寒问暖的。那里的人给了我很多的爱和感动。
我们的采访约在中国大饭店的大堂,很宽敞通透,阳光很充足舒适。很随意顺口地问问她喜欢什么样的车,对车什么感觉?看我采访机关掉了,就笑,女孩子的简单的笑:“车是我的半个家,装了很多办公和家里用的东西,我喜欢大大的,正准备换一个内部空间更大的轿车。我的家也很大,我喜欢空旷的感觉,云南挺好的,那里大片的藏区,离天很近。”
又随便问到她所崇拜的季羡林老先生,“他真的很让我感动,白发人送黑发人,妻子、孩子都先他而去,文革中又受到那么多不公平的待遇。现在的他仍然用一颗敏感的心去看这个世界。”我们也祝这个敏感而率直的女孩子拥有更广阔的天空。
封存生活的美好
本以为她的气质是很时尚的,见面之后我们立刻改变了想法优雅是最好的形容,而VOLVO的气质与她不谋而合。摄影师兴奋地完成了他的完美作品。美女一般是花瓶,因为她们不看书。可是她看,看余华的《兄弟》,看阿瑟·高顿的《艺妓回忆录》,也看梁晓声的《年轮》,余秋雨的《藏着的中国》,甚至会看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刘芳菲很小的时候就随家人住在北京大学,见过季羡林老先生,因为那时候他父亲在北大念研究生,父辈中有五六个是教师。于是内心欢喜,一个腹有诗书的女孩子聊起来会有味道。
“你知道吗?上次采访的那个记者,就感觉我们两个气场不对。我说什么她都没反应,没有任何交流。”她边说边把外衣脱掉要了一杯温水。我看了一下表,十分钟了吧,看来到现在为止彼此的气场基本认同,因为我们都喜欢书。难道她属于传说中的那种成功的知识女性?
“可有的书我也看不下去,比如说莫言的《秦腔》。不是因为方言而是一开头就把很多人物铺成面。我很艰难地读,读了三分之一,那时候特别怀疑自己的智商。终于我看到一篇书评说《秦腔》是一本看不懂的书 OK,我放弃。”然后韩寒的《座城池》、然后奥尔罕·帕慕克的《白色城堡》。看了三四页,她就知道完蛋了那又是本她看不懂的书。刘芳菲把它转给了她认为文学素养很高的朋友,结果不得而知。“结果又一次认证了术业有专攻的道理这个世界就是有你所不能理解、不为你所认知的。书是这样,朋友也是。”
刘芳菲的朋友圈很广,是一帮懂得生活很轻松的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小帅哥田野是其中之一。美女这样形容这个为她所理解所认知的朋友——“田野是我特别好的朋友特别可爱、朴实,也是挺仙儿的一个人。怎么说呢?如果我在地面的话,他应该站在十米高的天空里行走。”朋友当然可以有很多,知己呢?怎么定义?
她手机响,接起来:“恩,啊,对,推掉了? OK,明白了,行我来帮你想,应该可以,好,好,没问题,再见。”
她举了现实的例子,“比如说7点半了,我还没吃饭,我找谁他不会觉得刘芳菲是临时找我,7点半才想起我?不会太讲究所谓的礼节。有时刚写完短信:“你吃了吗?”又删掉了,不给这个人发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还不够默契,还不是那种朋友。刘芳菲生在内蒙、祖籍哈尔滨、长在长春来中央台前在沈阳工作。提到这些朋友,她说就像瓶封存的美酒,那种老情谊,什么时候打开都会很香,想想,很形象。
率真自我
善于把握自己的人才可以走得更远,从她的驾驶动作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自信与激情。VOLVO在她的手中非常听话好像在她的掌控下也散发出一种与她相匹配的那种优雅气质,令人心动。她现在主持中央电视台《影视俱乐部》、《国际艺苑》以及音乐频道的《经典》栏目。有观众评价说喜欢你主持音乐节目时所散发出来的气质,让人心情平静却又有丝)中动,就像好的音乐一样。她边听边笑。
可也有网友说你主持综艺节目可以,但主持音乐节目不行,因为你不懂音乐。她一下子从酒店大堂的沙发上坐起来,“我想问一下这位网友,什么叫懂音乐?我认真地做和爱好这件事,不见得我就要懂。白岩松搞新闻评论,也不是新闻系博士毕业,如果你需要专家型的,那请您上!”
为了缓和一下气氛,我请她谈谈她所爱好的音乐,谈谈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马泽尔。“我见到他时非常疲惫,提着小提琴走过来,似乎每一步都要喘气。他刚下飞机就排练整天,饭也没吃,见了四拨记者。但是到镜头前谈起音乐,人立刻就精神了。这些大师会让你了解很多音乐的背景,会让人把音乐当成生命来理解。”
我说你那么喜欢音乐,为什么不在你主持的《经典》栏目里加些个人的东西?不能,这个节目不能有你自己的东西。按她自己的话讲,大学毕业十多年,她已经对这个社会的规则有了清晰的了解。“2002年我就买了IBM的那本《谁说大象不会跳舞》,但可能当初我的思维结构不适合读这本书吧,对管理、社会的流程不是很清楚,就把它放那里了。现在我开始看这本书,我知道社会的任何一个部门都在生产一种产品,都需要一种管理、制度和道德来约束人。可能我比我的同龄人要晚熟。她把头上别着的墨镜摘下来放在桌上,整理了一下飘飘长发。看来她更放松了,我们的气场似乎更对了。但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即将面对这个东北女孩儿理性成熟的一面。
“可能别人不认为自己晚熟,但我自己知道。从大学出来时,抱着铺盖卷四处乱看,什么都不懂。很多人说我有着太完美的简历,但我牺牲了太多应该游戏的时间,还有很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就是吭哧吭哧在那里苦读。那时,学习是我生活的全部。”现在的刘芳菲,自认对人和事物都有了相对正确的判断。会否掉思路不通畅节目的策划案,会拒绝记者提出类似“你有没有爱心”的伪问题,会永远对记者说自己满意现在的工作。“你知道现在的我已经超出我原来的规划,我没有太大的目标。人生就像海浪一样一点点被推上岸,无法有太细的设计,都是边走边看。就像我突然之间怎么就上了春晚呢?这是很大的鼓励和惊喜。”是啊,怎么就上了春晚呢?就有观众奇怪她是怎么窜红的?这次她没有从椅子上坐起来,而是用她博客上网友的话做回答:“那个网友说,怎么叫窜红?我在电视上看她就看了5年了。”她微笑着转述这句话。
一个人的舞台
“就像跳舞样,你先要站在舞台上。别人觉得你跳的不错会把你调到第一排,然后渐渐地往中间走,最后才能成为领舞。”已经成为央视“领舞”之一的刘芳菲,站在名人或者准名人的舞台上,想必有很多她不愿面对也不想提及的往事。
她主持的《影视俱乐部》采访过很多名人,有记者写她曾经把巩俐问哭了,我问她当时问了怎样的尖酸问题?她又从沙发上坐起来,比第一次更速度,语速也更快,巩俐根本没有哭!那个记者瞎写!对待记者,我密切配合我信任的人,但你不要太过分!可是那么短的时间,怎么能判断一个记者是否值得信任呢?我不想谈记者,好吗?OK,好,芳菲的东北性格决定了她绝不是暗自委屈、私下叨咕的女孩子。
刘芳菲博客里留言的有很多是辽宁人,她自己也把沈阳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因为我在辽宁电视台做节目的时候,沈阳的老百姓总是非常热情地打招呼寄礼物嘘寒问暖的。那里的人给了我很多的爱和感动。
我们的采访约在中国大饭店的大堂,很宽敞通透,阳光很充足舒适。很随意顺口地问问她喜欢什么样的车,对车什么感觉?看我采访机关掉了,就笑,女孩子的简单的笑:“车是我的半个家,装了很多办公和家里用的东西,我喜欢大大的,正准备换一个内部空间更大的轿车。我的家也很大,我喜欢空旷的感觉,云南挺好的,那里大片的藏区,离天很近。”
又随便问到她所崇拜的季羡林老先生,“他真的很让我感动,白发人送黑发人,妻子、孩子都先他而去,文革中又受到那么多不公平的待遇。现在的他仍然用一颗敏感的心去看这个世界。”我们也祝这个敏感而率直的女孩子拥有更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