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墙”的思考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ok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学期,刚刚从毕业班下来的我再次担任七年级班主任。虽说我是一名有着近二十年班级管理经验的班主任,但是从开学到现在的这4个月里,面对这一群异常活泼的七年级学生,我竟然有了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班上每天都在发生千奇百怪的事情,昨天谁把谁惹哭了,今天谁又和谁约架了,说不定明天又会发生什么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到底是孩子变了,还是我落伍了?
  这不,课间10分钟,一位年轻的班主任跑过来,神神秘秘地对我说:“贾老师,我发现了一面‘墙’,我觉得这面‘墙’就是祸根,近期学校发生的好多纠纷都与它有关。”“这还了得?是什么墙?它在哪里?”我急切地询问。只见她掏出手机,打开QQ,见我百思不得其解,指着一个QQ头像告诉我:“‘墙’就是这个人!”
  说实话,当我听她说“墙”的时候,脑子里闪现出来的是班级的文化墙、学校的宣传墙,甚至居委会门口贴满“告居民书”的公示墙。但我怎么也没想到“墙”是一个人。于是,我打开这个“墙”的QQ空间,慢慢才明白过来。这真的是一个人!并且他的QQ名字竟然以学校的大名命名——“武汉市汉铁初级中学墙”。他的空间并没有加密,我细细浏览,发现他几乎每天都在更新,而且每次更新的时候必定会用“墙来了”几个大字“昭告天下”。再看后台的相关数据统计,着实把我吓了一大跳:“墙”空间里面的内容如此之丰富,“说说”多达2746条,照片多达3768张,更可怕的是访客量竟然多达17万人次,每天点赞的人多达数百人,还有密密麻麻的留言。看到这里,我心里想:这可比咱们学校政教处的威力大啊,真的可算是“一呼百应”啦!
  到底“墙”上贴了啥呢?我忍不住翻起照片,一些粉丝发来的对话截图赫然在目,例如:“墙墙,想问一下,803班有个女孩子,短头发,戴圆框眼镜,叫什么呀?”“墙墙,我想表白811CYX,喜欢他。”“diss705第一组第四、五排靠墙的人,我们901中午睡个觉,你们跟拆迁办一样,是不是有病?有病就去治行不行?”“diss907张XX,请你有点自知之明,你把全班人都得罪干净,你也是厉害人”……还有一些情啊爱的,甚至骂同学骂老师的污言秽语。难怪那位年轻班主任说“墙”就是祸根。虽然“墙”本人并没有回复任何一条信息,可是这多达17万的访客量,还不把这些鸡毛蒜皮的是是非非传播成“豪华大餐”啊。怪不得这段时间学校老有事情发生,特别是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经常有摩擦,果然绝大多数与这面“墙”有关。
  看到这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墙”上信息的负面性,传播的广泛性和不可控性,让学校管理陷入了被动。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墙”如此神通广大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时代在变。我们身处在一个个性张扬的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进步为规模化群体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学生能轻易打破班级、年级界限互相交流,也让校园生活中的一些个案、细微矛盾迅速扩散,甚至发酵成“新闻事件”。
  学生在变。网络时代,孩子们越来越淡漠现实中的情感,变得“一网情深”。有欢喜,他们在网上与人分享;有怨气,他们通过网络发泄……但是他们毕竟还未成年,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他们并没有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所以他們只学会了仗着虚拟世界隐藏身份,肆意攻击学校、老师甚至同学。
  师生关系在变。网络改变了传统师生之间的从属关系,弱化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者形象,弱化了学生单纯学习者的形象,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一张白纸。
  教师的教育思想未变。从古至今,传统的教师权威思想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甚至很多教师到现在还认为,这种权威是任何学生、任何时候、任何场所均不可挑战与冒犯的。所以一旦见到网上有学生谩骂自己,顿时火冒三丈,即使是匿名的谩骂,也想尽办法宣战。一旦教师向学生宣战,则意味着温情脉脉的亲子般、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网络虚拟世界的冲击下正在沦落为“敌我”关系,师生之间的亲近与契合荡然无存,疏离与怨恨随之而生。
  学校管理不匹配。几乎每个学校都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有的学校甚至精细化到分钟。这种精细入微的学校管理,没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留白”,使学生有了情绪却得不到宣泄,找不到共鸣,所以只能偷偷在虚拟世界宣泄。
  学校正向激励不够。为什么“墙”上粘贴的大多为负面信息?说到底,是学校正向激励不够,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手段宣传真、善、美。
  “墙”管理员本身缺乏规则意识。粉丝的问题千奇百怪,但是“墙”本人不设底线,太过直白地把一些负面信息贴出来,而且乐此不疲,看似公平、公开、公正,实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轻则会引发矛盾,与学校管理背道而驰,重则触犯法律。
  新时代遇到了新问题,但是学校的管理岂能被这面“墙”给困住?我们到底要如何破局?有人说,把“墙”找到,不允许他再发照片,将“墙”彻底推倒。可是,谁又能保证不会有第二面“墙”出现呢?谁又能保证第二面“墙”上不会出现更令人无语的信息呢?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做的不是推倒“墙”,而是扶正“墙”,换句话说,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化腐朽为神奇。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扶正“墙”:
  更新观念,与时代接轨,接纳新事物,改善师生关系。俯下身子多听听学生在讲什么,不要再因为不知道什么是“锦鲤”、什么是“杠精”而被学生嗤之以鼻。做一位跟上潮流的时尚教师,这样才能让学生愿意与你交流,逐步形成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开展积极阳光的课外活动,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学生遇到问题心生烦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没有合适的时间、空间和方式来释放压力。如果学生有一个安全、稳妥的渠道释放心中的情绪,就不会只在网络上指桑骂槐。
  与“墙”管理员沟通,让他明晰责任,树立规则意识,坚持正向激励。例如,可以让“墙”管理员发表声明,立“墙规”,明确禁止讨论的内容:情情爱爱、无意义的互怼、争议较大的、公开他人照片和个人信息的、八卦绯闻、涉及个人隐私的,等等。可以讨论的内容也有很多:寻物启事、赞美某人、点播歌曲、活动通知、社团招募等。总而言之,让虚拟的“校园墙”和现实中的文化墙一样,成为彰显学校精神文明的阵地。
  如今,网络已深入社会、家庭和学校,它就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一面。面对这种挑战与机遇共存的态势,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努力克服它的消极影响。正如这面“墙”一样,要因势利导,利用它破网络时代学校管理的困局。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汉铁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核桃,代表和好吧!”杜老师提醒春春老师。原来如此,云朵塞给春春老师的一颗核桃,这样解读才算圆满。  云朵不想回家,她宁可死在外面也不想回家。为什么呢?出租屋简陋的柜子、断腿床铺、斑驳的墙壁,加上黑夜里时不时出来溜达的老鼠,云朵觉得自己和妈妈连老鼠都不如。她没想存心骂老师,可谁叫她多管闲事请家长呢?云朵用脚丫子也能猜到妈妈会说哪些话:用失败的婚姻卖可怜、博同情,请求老师多关照、多鼓励。云朵不想再丢
马国新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校长,湖北省校长协会初中分会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德育研究所、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生导师,国内“帮教育”的倡导者。  我所说的陈露露,是湖北省随州市厉山三中(以下简称“厉山三中”)2005届的一名学生。  由于学校学生众多,又很少进课堂上课,我同许多校长一样,最先认识的往往都是“两极”的学生:成绩特优的学生和表现特差的学生。90%左右的
9月,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校园,就遇上了隆重的升旗仪式。  操场上,入场音乐已然响起,小小升旗手庄严地持旗走在队伍的前列。别看入学才两周,小朋友们已经能手牵着手,安安静静地来到操场。  升旗仪式开始了,我站在队伍的最前面,突然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一回头,便看见平时好动的小鹏,正扭动着身子好奇地抬着头,原来是白鸽吸引了他。小轩也在拉着旁边的同学,小声地说着话。  可能他们还小,不明白升旗的意义。我立刻
今天是选区级、市级三好学生的日子,我早在半个月前就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终于来了。整个上午,我都在想着我的发言稿,哪儿可能要修改,哪儿可能需要再读熟一点儿,我都细细地想过了。  下午,选举开始了。我被紧张的气氛包围着,连心跳都加速了。同桌的高若辰拿一块怪模怪样的“幸运石”为我鼓劲儿,还拿着石头一个劲儿地晃来晃去,声称是让上天保佑我一定能当选。前几名同学的演讲很快就结束了,下一个就该我演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