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的大学生多数以“95后”为主,对于这一代年轻人而言,传统的说教教育效果有限,他们更加喜欢带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这一部分却一直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因此,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高教育效果,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期望,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即通过研究提高思教亲和力的必要性,提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实策略,为把握和引导、规范大学生思想动态,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教育手段
一、问题缘起: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的现实要求
我们知道,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不够的问题一直都是高校思教问题的“老大難”。在去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长陈宝胜在回答中外记者对此问题的提问时就专门分析了高校思教工作中存在的“抬头率不高”“人到心没到”问题,并将原因概括为“‘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这十分形象的指出了当前大学生思教工作的不足之处,值得我们认真的总结和反思。
所谓“配方比较陈旧”,说的是因为内容导致亲和力不够,毕竟我国的许多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都是从西方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而来,自主的、接地气的内容还是不足。在教育的过程中,多数还是按照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内容进行教学,与新时代的特征和时下的热点结合较少,特别是过于重视理论的输出,甚至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变成中学政治课已学知识的简单“翻炒”而缺乏对现实的包容和接纳,学生在接受教育时面对着是严肃的理论,而没有“接地气”的内容,这本身也会导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抵触心理。
所谓“工艺比较粗糙”,说的是因为手段导致亲和力不够,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单一性,一直无法摆脱“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教育”的窠臼,单纯的“灌输”教育必然导致实际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有脱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运用已知的各种理论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形成符合新时代大学生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将其内部转化为个人行为。但正是因为教学“工艺”的粗糙导致大学生思教的亲和力不足、生命力不够,忽视了现代大学生对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渴望和要求,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所谓“包装不那么时尚”,说的是因为形式导致亲和力不够,同样的教育内容,探寻如何变换别的教育方式进行“包装”输出,提升学生的接受程度是需要我们长久思考的问题。毕竟,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和大学生思想的新潮流,实现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和教育理论的现代化,探索和掌握各种教育方法,把好的内容重新“包装”进行输出。
二、解决之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加强路径
针对上文我们分析的原因,结合实际,对症下药,特提出以下几点举措:
首先要解决好“配方”的问题,也就是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有理论的深度,又要有人性的温度,才能使基本原理变得生动、变得形象、变得易于接受,这样才能反映教育内容的亲和力。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丰富教育内容,特别教授一些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最新经验的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新颖性、科学性、人文性的交互统一;另一方面要在教育时添加当下所有大学生会真正面临的问题,面临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这才是学生真正关心的学习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想,旗帜鲜明的表现态度,促使学生对生活产生强烈的人文关怀来使我们的思教内容更具温度,更接地气,更深入人心。
其次要解决好“工艺”的问题,也就是在教育手段上,要学会采取同构、渗透、体验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易于掌握、理解和接受。这其中,我们特别强调互联网的应用,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随着其身份的隐蔽性、传播的即时性、地位的平等性和资源的共享性,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可以说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知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包括课程载体、活动载体和管理载体,我们在此基础上利用新媒体作为新的载体,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而且提供了开放的、参与性的互动对话平台和方式。现代媒体的应用使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加灵活、时尚,在这种传播手段下,再加上教育者本身语言所具有的亲和力,可以有效地扩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增强教育课的吸引力,互联网等手段也会帮助教育者实现从理论情境到现实情境的载体转化,减少教育过程中的认知与偏差。
最后要解决好“包装”的问题,也就是要丰富教学形式,在这方面,许多高校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创新出社会实践、主题党(团)日、体验教育等形式。接下来高校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新的教学形式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之中,甚至规定好相应的实践时间和学分机制,并提供必要的经费。同时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体育、艺术等活动,把德育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提高思教工作的亲和力。
总之,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认真的探索、总结、创新和实践,最终努力创造一种涵盖“工艺”精湛、“配方”新颖、“包装”时尚的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庞桂甲.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J].思想教育研究,2017(05):15-18.
[2]李建.十年来人本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6):27-29.
[3]周宗师,程曦.基于高校辅导员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1):158-160.
作者简介:李泳(1990—),男,山东淄博人。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教育手段
一、问题缘起: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的现实要求
我们知道,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不够的问题一直都是高校思教问题的“老大難”。在去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长陈宝胜在回答中外记者对此问题的提问时就专门分析了高校思教工作中存在的“抬头率不高”“人到心没到”问题,并将原因概括为“‘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这十分形象的指出了当前大学生思教工作的不足之处,值得我们认真的总结和反思。
所谓“配方比较陈旧”,说的是因为内容导致亲和力不够,毕竟我国的许多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都是从西方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而来,自主的、接地气的内容还是不足。在教育的过程中,多数还是按照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内容进行教学,与新时代的特征和时下的热点结合较少,特别是过于重视理论的输出,甚至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变成中学政治课已学知识的简单“翻炒”而缺乏对现实的包容和接纳,学生在接受教育时面对着是严肃的理论,而没有“接地气”的内容,这本身也会导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抵触心理。
所谓“工艺比较粗糙”,说的是因为手段导致亲和力不够,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单一性,一直无法摆脱“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教育”的窠臼,单纯的“灌输”教育必然导致实际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有脱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运用已知的各种理论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形成符合新时代大学生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将其内部转化为个人行为。但正是因为教学“工艺”的粗糙导致大学生思教的亲和力不足、生命力不够,忽视了现代大学生对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渴望和要求,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所谓“包装不那么时尚”,说的是因为形式导致亲和力不够,同样的教育内容,探寻如何变换别的教育方式进行“包装”输出,提升学生的接受程度是需要我们长久思考的问题。毕竟,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和大学生思想的新潮流,实现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和教育理论的现代化,探索和掌握各种教育方法,把好的内容重新“包装”进行输出。
二、解决之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加强路径
针对上文我们分析的原因,结合实际,对症下药,特提出以下几点举措:
首先要解决好“配方”的问题,也就是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有理论的深度,又要有人性的温度,才能使基本原理变得生动、变得形象、变得易于接受,这样才能反映教育内容的亲和力。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丰富教育内容,特别教授一些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最新经验的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新颖性、科学性、人文性的交互统一;另一方面要在教育时添加当下所有大学生会真正面临的问题,面临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这才是学生真正关心的学习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想,旗帜鲜明的表现态度,促使学生对生活产生强烈的人文关怀来使我们的思教内容更具温度,更接地气,更深入人心。
其次要解决好“工艺”的问题,也就是在教育手段上,要学会采取同构、渗透、体验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易于掌握、理解和接受。这其中,我们特别强调互联网的应用,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随着其身份的隐蔽性、传播的即时性、地位的平等性和资源的共享性,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可以说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知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包括课程载体、活动载体和管理载体,我们在此基础上利用新媒体作为新的载体,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而且提供了开放的、参与性的互动对话平台和方式。现代媒体的应用使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加灵活、时尚,在这种传播手段下,再加上教育者本身语言所具有的亲和力,可以有效地扩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增强教育课的吸引力,互联网等手段也会帮助教育者实现从理论情境到现实情境的载体转化,减少教育过程中的认知与偏差。
最后要解决好“包装”的问题,也就是要丰富教学形式,在这方面,许多高校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创新出社会实践、主题党(团)日、体验教育等形式。接下来高校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新的教学形式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之中,甚至规定好相应的实践时间和学分机制,并提供必要的经费。同时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体育、艺术等活动,把德育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提高思教工作的亲和力。
总之,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认真的探索、总结、创新和实践,最终努力创造一种涵盖“工艺”精湛、“配方”新颖、“包装”时尚的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庞桂甲.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J].思想教育研究,2017(05):15-18.
[2]李建.十年来人本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6):27-29.
[3]周宗师,程曦.基于高校辅导员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1):158-160.
作者简介:李泳(1990—),男,山东淄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