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常年存在优势地位,由来已久,追根溯源早在民国时期,好莱坞电影在旧上海电影市场上的比重已经占相当大的比例,美国八大电影公司都在上海设有分部并发行影片,而对于这种优势地位的历史真实的表现和由来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我们可以通过旧上海好莱坞电影的上映情况窥见当时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电影院中的痕迹,了解和探究在电影工业形成后中国和好莱坞之间的关系,寻得中国电影的历史轨迹和方向。而《小情人》(《Bright Eyes》)作为一部典型代表性的作品,在旧上海时期引起了一阵风潮,对于这部电影在上海的上映和宣传情况,我们可以据此作为案例观察研究当时电影运作的模式和中美之间的互动,了解当时的形势并对比当下思考历史的起伏进退百转千回。
《小情人》又名《亮眼睛》,由秀兰邓波儿主演,这部电影在中国上映的时候是1935年2月,而在美国上映的时间是1934年12月28日,前后相差一个月的时间。在交通和技术并不发达的30年代,几乎算得紧跟同步了,足已见得上海当时和好莱坞保持的密切的接触和联系。
30年代上海播映的好莱坞片量不少,大多并不是按照它们本身的英文片名翻译的,而是统统翻译成颇有些风流甚至艳俗额风格,《小情人》同样未能幸免,按照本身的片名其实应该翻译成《亮眼睛》的,但是为了抓人眼球还是果断翻译成了《小情人》这个容易惹人遐想的名字,这几乎算是当时统一的风格。在同时期上映的好莱坞影片中,《小情人》的放映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不光显示在海报广告上。海报广告较之于其他同期影片尺幅更大宣传集中,醒目招眼,这主要是大光明影院的放映,而其他影院情形如何呢?虽然没有直接的统计数据可以显示,但是在报纸上的电影专刊以及小版块上都可以寻觅出当时的盛况。
《小情人》自2月上映,到12月我们仍旧可以看到电影持续放映的消息,足见这样的童星电影所达到的热度持续不断。而且较之于大电影院,露天电影场收费较低,有著更广的受众,侧面可以见得电影其实是当时旧上海时期较为大众的生活方式。“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已建成的影院有32-36座,Carlton、Odeon、Empire、 Embassy、Palace、Victoria、Paris、Grand这样的影院主要是放映首轮好莱坞电影, 放映国产片的是环境不太奢华的二轮影院”P84,这样多的影院存在,不同层级电影院播放一部影片,影片所辐射的面和时间持续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小情人》这样新鲜的题材类型,老少咸宜,童星的中国本土电影史上较晚出现,而秀兰邓波儿无疑为上海观众带来了新鲜的观感,而她自然清新的演绎也让处在复杂历史背景下的中国观众得到了某种安慰和向往,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在上海也刮起了“邓波儿狂潮”,人们买她的照片。不光是照片的售卖如此火爆,连关于她的一点小消息也会引起中国媒体的报道:《秀兰邓波儿的逸闻》 [1]“《好莱坞花絮》:秀兰邓波儿一星期中失去了一万金元”[2]中国电影人看秀兰邓波儿如此受欢迎,不免想制造出中国自己的“秀兰邓波儿”—童星。于是有了一系列被称为“东方秀兰邓波儿”的小童星,小明星小名媛们也有许多称想成为秀兰邓波儿:胡蓉蓉在《压岁钱》里的踢踏舞演绎就颇似仿效的秀兰邓波儿,新闻里也出现了各种类似的称号和冠名,如:“《月明通》小邬丽珠已上过几次镜头,现将主演一声片,因为她羡慕秀兰邓波儿的成功。”[3]
而以上这些主要是电影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辐射反应,不过正是从这些辐射反应中可以窥见好莱坞电影对于当时的中国观众的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力,不仅是票房,还对本土电影本身产生了影响,触角延伸到了商品市场上的广告宣传。模仿紧追好莱坞的明星风格成为风尚,报刊杂志还会年终回顾一年来好莱坞的新动态,预告哪些好莱坞影片即将发行上映,八卦谁是好莱坞最赚钱的明星,[4]明显得看出当时的娱乐已经相当发达,对好莱坞的了解甚至还要甚于今日。
一部电影的发行上映,除了票房、观众、周边之外还有什么值得探究呢?还有一个部分不能遗漏,就是影评。对于《小情人》的影评,在申报1947-11-9上海办25049号 9/10《叠字慢掇>》版块中,王百里用一两句话点评近期的电影作品包括《青春底旋律》《双雄斗智》《翠凤艳曲》《妙女郎》,对于《小情人》他是这么说的: “又是一张描写作曲家的成功史。但片子着重在歌舞的表演,那个作曲家显得并不十分重要,这是一部普通的歌舞片。”另一篇影评就较长了 ,在概述完整个故事,给演员导演几句褒扬后,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电影存在的问题“一直到暴风雨之后,自飞机下跃,成为剧的高潮,这种地方似乎还嫌不够,倒不如她决心出走的当时深刻。至于法庭的一场,却无特殊好处,虽然这俗套的恋爱,团圆并不生硬到不可耐的程度……自然我不能否认这一影片还有许多缺点,至少如亚蝶自飞机场回家,中间经过戏再接着秀兰母亲之死,至少在时间性上破不协调。又如在空中开庆祝会的种种,也不见生动等等。至于主题的提示是什么呢?本来这是美国影片通常不大顾及的,而这里除了描写了小孩儿的天真,以及促起人们呢对于零丁孤苦的小孩之抚育的热情,乃是不曾优更积极的指示的,当世界已经实现了儿童公育的时候。”《影片谈评》评小情人[5]。这篇文章同样来自于申报当时大众性的报纸尚有如此直接的评论,可见电影在当时并不是不痛不痒的艺术,即使是商业片类型片,也需做到安排合理寓意深刻,当时的影评环境大致可能比较宽松而专业,“日本于1932年1月入侵上海,令电影业遭受重创后。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者将创作转向爱国主义主题和当代问题,电影批评迅速成为一个严肃的行当,几家颇具影响力的上海报纸定期发型电影增刊”也证实了这点不过评论者对于美国类型影片的看法倒是和今天一致。
在1935年,《小情人》的发行上映宣传推广,以及电影引起的一系列现象,证实了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存在的影响力,电影的运作在30年代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模式和产业链,中美电影娱乐行业之间保持着密切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在改革开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电影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技术条件和信息通讯也有着飞速的变化,拿发展并不完全的整个中国电影行业和过去旧上海做作对比体量上可能不能构成足够的比照,但是旧上海时期大众对于电影的了解对于好莱坞电影的了解很可能甚于今日,本土电影的向外辐射,中国要向好莱坞学习的还有很多,而旧上海时期中国电影仍能辐射东南亚,也许能从回顾中寻得一二点值得仿效的地方。
【参考文献】
[1]1935-2-20 22206,25/28.“申报增刊电影专刊.
[2]申报上海版,1935-1-14.22175,23/28.
[3]申报上海版,1935-5-23.22297,23/30.
[4]申报上海版,1935-1-14.22175,23/28.电影专刊(增刊).
[5]凌鹤.right Eyes大光明申报上海版,1935-2-11 22197号25/32.
《小情人》又名《亮眼睛》,由秀兰邓波儿主演,这部电影在中国上映的时候是1935年2月,而在美国上映的时间是1934年12月28日,前后相差一个月的时间。在交通和技术并不发达的30年代,几乎算得紧跟同步了,足已见得上海当时和好莱坞保持的密切的接触和联系。
30年代上海播映的好莱坞片量不少,大多并不是按照它们本身的英文片名翻译的,而是统统翻译成颇有些风流甚至艳俗额风格,《小情人》同样未能幸免,按照本身的片名其实应该翻译成《亮眼睛》的,但是为了抓人眼球还是果断翻译成了《小情人》这个容易惹人遐想的名字,这几乎算是当时统一的风格。在同时期上映的好莱坞影片中,《小情人》的放映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不光显示在海报广告上。海报广告较之于其他同期影片尺幅更大宣传集中,醒目招眼,这主要是大光明影院的放映,而其他影院情形如何呢?虽然没有直接的统计数据可以显示,但是在报纸上的电影专刊以及小版块上都可以寻觅出当时的盛况。
《小情人》自2月上映,到12月我们仍旧可以看到电影持续放映的消息,足见这样的童星电影所达到的热度持续不断。而且较之于大电影院,露天电影场收费较低,有著更广的受众,侧面可以见得电影其实是当时旧上海时期较为大众的生活方式。“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已建成的影院有32-36座,Carlton、Odeon、Empire、 Embassy、Palace、Victoria、Paris、Grand这样的影院主要是放映首轮好莱坞电影, 放映国产片的是环境不太奢华的二轮影院”P84,这样多的影院存在,不同层级电影院播放一部影片,影片所辐射的面和时间持续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小情人》这样新鲜的题材类型,老少咸宜,童星的中国本土电影史上较晚出现,而秀兰邓波儿无疑为上海观众带来了新鲜的观感,而她自然清新的演绎也让处在复杂历史背景下的中国观众得到了某种安慰和向往,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在上海也刮起了“邓波儿狂潮”,人们买她的照片。不光是照片的售卖如此火爆,连关于她的一点小消息也会引起中国媒体的报道:《秀兰邓波儿的逸闻》 [1]“《好莱坞花絮》:秀兰邓波儿一星期中失去了一万金元”[2]中国电影人看秀兰邓波儿如此受欢迎,不免想制造出中国自己的“秀兰邓波儿”—童星。于是有了一系列被称为“东方秀兰邓波儿”的小童星,小明星小名媛们也有许多称想成为秀兰邓波儿:胡蓉蓉在《压岁钱》里的踢踏舞演绎就颇似仿效的秀兰邓波儿,新闻里也出现了各种类似的称号和冠名,如:“《月明通》小邬丽珠已上过几次镜头,现将主演一声片,因为她羡慕秀兰邓波儿的成功。”[3]
而以上这些主要是电影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辐射反应,不过正是从这些辐射反应中可以窥见好莱坞电影对于当时的中国观众的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力,不仅是票房,还对本土电影本身产生了影响,触角延伸到了商品市场上的广告宣传。模仿紧追好莱坞的明星风格成为风尚,报刊杂志还会年终回顾一年来好莱坞的新动态,预告哪些好莱坞影片即将发行上映,八卦谁是好莱坞最赚钱的明星,[4]明显得看出当时的娱乐已经相当发达,对好莱坞的了解甚至还要甚于今日。
一部电影的发行上映,除了票房、观众、周边之外还有什么值得探究呢?还有一个部分不能遗漏,就是影评。对于《小情人》的影评,在申报1947-11-9上海办25049号 9/10《叠字慢掇>》版块中,王百里用一两句话点评近期的电影作品包括《青春底旋律》《双雄斗智》《翠凤艳曲》《妙女郎》,对于《小情人》他是这么说的: “又是一张描写作曲家的成功史。但片子着重在歌舞的表演,那个作曲家显得并不十分重要,这是一部普通的歌舞片。”另一篇影评就较长了 ,在概述完整个故事,给演员导演几句褒扬后,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电影存在的问题“一直到暴风雨之后,自飞机下跃,成为剧的高潮,这种地方似乎还嫌不够,倒不如她决心出走的当时深刻。至于法庭的一场,却无特殊好处,虽然这俗套的恋爱,团圆并不生硬到不可耐的程度……自然我不能否认这一影片还有许多缺点,至少如亚蝶自飞机场回家,中间经过戏再接着秀兰母亲之死,至少在时间性上破不协调。又如在空中开庆祝会的种种,也不见生动等等。至于主题的提示是什么呢?本来这是美国影片通常不大顾及的,而这里除了描写了小孩儿的天真,以及促起人们呢对于零丁孤苦的小孩之抚育的热情,乃是不曾优更积极的指示的,当世界已经实现了儿童公育的时候。”《影片谈评》评小情人[5]。这篇文章同样来自于申报当时大众性的报纸尚有如此直接的评论,可见电影在当时并不是不痛不痒的艺术,即使是商业片类型片,也需做到安排合理寓意深刻,当时的影评环境大致可能比较宽松而专业,“日本于1932年1月入侵上海,令电影业遭受重创后。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者将创作转向爱国主义主题和当代问题,电影批评迅速成为一个严肃的行当,几家颇具影响力的上海报纸定期发型电影增刊”也证实了这点不过评论者对于美国类型影片的看法倒是和今天一致。
在1935年,《小情人》的发行上映宣传推广,以及电影引起的一系列现象,证实了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存在的影响力,电影的运作在30年代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模式和产业链,中美电影娱乐行业之间保持着密切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在改革开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电影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技术条件和信息通讯也有着飞速的变化,拿发展并不完全的整个中国电影行业和过去旧上海做作对比体量上可能不能构成足够的比照,但是旧上海时期大众对于电影的了解对于好莱坞电影的了解很可能甚于今日,本土电影的向外辐射,中国要向好莱坞学习的还有很多,而旧上海时期中国电影仍能辐射东南亚,也许能从回顾中寻得一二点值得仿效的地方。
【参考文献】
[1]1935-2-20 22206,25/28.“申报增刊电影专刊.
[2]申报上海版,1935-1-14.22175,23/28.
[3]申报上海版,1935-5-23.22297,23/30.
[4]申报上海版,1935-1-14.22175,23/28.电影专刊(增刊).
[5]凌鹤.right Eyes大光明申报上海版,1935-2-11 22197号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