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下长梦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tong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隆平在重慶读大学时,有同学在嘉陵江失踪,他跳江搜寻,顺流而下,一口气游了5000多米。
  他是游泳健将,读中学时得过游泳选拔赛100米和400米两个第一,还得过省体育运动会游泳项目的银牌。
  1952年,贺龙主持西南地区运动会,袁隆平代表川东到成都参赛。他因好奇龙抄手等小吃,吃完后身体不适,表现不佳,最终得了第四名,而前三名都入选了国家队。
  返回大学后,他报名参加空军,在800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然而因抗美援朝战事放缓,他又被退回。
  好友为他忧心,他却毫不在意,自我评价:生性散漫,喜欢过率性而为的生活。
  他读的是农学院,在毕业分配表格上,随手填下“愿意到长江流域工作”,最终被分配到湘西的安江农校。?
  同学在地图上找了半天没找到,告诉他那里比较偏,会一盏孤灯照终身。袁隆平说:“没事,寂寞时我就拉小提琴。”
  他从重庆坐船到武汉,再从武汉坐火车到长沙,然后坐了两天烧炭的汽车,翻过雪峰山,最终到了安江。
  校长生怕大学生跑了,特别强调学校有电灯,但令袁隆平更满意的是,学校旁边就是沅江,他放下行李就去游泳。
  最开始,袁隆平负责教俄语,但很快改教遗传学。读大学时,他的专业是遗传育种,然而开始教书后,他才发现学校没有教材。于是,他带学生去雪峰山采集标本,自制图表,自编教材,在班上成立科研小组,做农学实验。
  他时常想起小时候看的《摩登时代》,卓别林想喝牛奶,招手奶牛即来;想吃水果,手伸到窗外就摘。一个时代的摩登,根基在田园。
  他开始做嫁接实验,让红薯上开月光花,让番茄下结马铃薯,让南瓜秧上长出西瓜:“当年结了一个瓜,南瓜不像南瓜,西瓜不像西瓜,拿到教室让学生看,大家哄堂大笑,吃起来味道也怪怪的,不好吃。”
  欢乐的实验很快戛然而止,“三年困难时期”到来。袁隆平在自传中说,亲眼看见饥饿的人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
  有人发明了“双蒸饭”,饭蒸两次后,会看着多一些。袁隆平几次梦见吃扣肉,醒来才知是南柯一梦。
  他因此开始研究水稻。
  1961年7月,他在田间偶然发现一棵鹤立鸡群的稻株。稻株的稻穗低垂,颗粒饱满,推算下来,用其做种子,水稻产量能翻一倍。他小心翼翼地培育了一年,但新稻田的收获令人失望。他坐在田埂上反思,意外地想明白了水稻杂交的可能性。
  一切工作的关键变成寻找野生不育株。他带个水壶,前往稻田,寻找天然的特殊稻苗。多年后,他才知道,那个概率是1/50000。14天后,他在14万株稻苗间,找到了第一代不育株,并以此写了论文。1966年,他的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上。
  他因那篇论文被高层关注,得以继续研究,然而妒者甚多:中专教师能搞什么研究,不过是骗取国家经费罢了。
  1968年夏天,袁隆平培育的不育株一夜之间被人拔光。袁隆平四处寻找,3天后,在一口井中发现水面上浮着5株秧苗。
  那5株秧苗成为宝贵的延续。此后为了安全,袁隆平带着两名助手,远行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
  在云南,他们遭遇滇南大地震,从废墟中抢出种子。在海南三亚,他们碰到大洪水,只得将秧苗带着土挖出,放到门板上,漂游转移。在海南时日子清苦,他们唯一的福利就是从老家带去的腊肉,但只有在特殊日子才能吃,若平时想吃,需举手表决。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铁路涵洞的水洼中,发现了一棵野生的不育株。袁隆平从外地赶回,将其命名为“野败”。
  “它像一堆野草,叶子一碰就掉了。”在当时,众人未曾料到,“野败”会成为奇迹的起点。


  袁隆平研究发现,“野败”完全符合培育需求,18个省市的科研人员赶赴三亚,水稻杂交的浪潮自此开始。
  1975年,南方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仅370公顷,一年后便飞跃至13.87万公顷,两年后激增至210万公顷。
  袁隆平的事迹传遍神州,被写入课本。对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而言,吃饱饭的意义不言而喻。
  1981年,袁隆平被国务院授予“特等发明奖”,他也成为继陈景润之后,新的科学偶像。1982年,袁隆平受邀前往菲律宾,参加国际水稻学术报告会。登台后,投影仪忽然打出他的头像,下面写着“Yuan  Longping,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主办方的代表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事实上,早在1979年,袁隆平便已在国际会议上推广中国的杂交水稻,来自20多个国家的专家听得聚精会神。
  会后不久,美国企业来华签订协议,要在美国种植杂交水稻,这是中国农业领域第一个对外技术转让合同。袁隆平5次赴美传授技术,骑自行车往来于美国的稻田。种植杂交水稻的稻田增产明显,美方震惊,特意到湖南拍了一部彩色纪录片,名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中国杂交水稻的故事》。
  杂交水稻迅速风靡世界,日本出版了《神奇水稻的威胁》一书,菲律宾总统飞到北京给袁隆平颁发勋章。
  袁隆平的学生到东南亚的一些地区传授技术,因在政府军和反政府军交错地带工作,多次被绑架,但绑架者听说他是粮食专家,总会立即释放。在更远的非洲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解决了当地的温饱问题,被印在面额最大的货币上。袁隆平说,当时种植杂交水稻的国家有20多个,其中一个是印度,吃大米的人有八九亿,还有一个是越南,吃大米的人有六七千万。   成名后,袁隆平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及他有两个梦:一个梦,是他在稻田中睡觉,水稻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籽粒像花生一样大,他称其为“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若全球的稻田有一半种上杂交水稻,可多养活四亿到五亿人。
  他倾其一生,希望实现两个梦。


  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3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3次落选。舆论为他抱不平,但袁隆平淡然处之,“我搞杂交水稻研究不是为了当院士,没评上院士说明我的水平不够”。1995年,袁隆平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袁隆平被推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新当选院士的就职典礼上,美国科学院院长、诺贝尔奖得主西瑟·罗纳介绍袁隆平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参会后,在美国白宫前,袁隆平被中国游客发现,人们纷纷要求合影和签名,有人喊他“伟大的科学家”。在自传中,袁隆平说,这让他诚惶诚恐,“不是伟大,是尾巴大,尾巴大了也有好处,就是不能翘尾巴”。
  親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激流,袁隆平早知浮沉真意,高楼大厦让他压抑,他的梦终究还是在稻田之中。
  晚年的袁隆平,活得越来越有青年时自在的感觉。他尽力远离喧嚣,说话也越来越直率。他写自传,说上学时爱睡懒觉,说他也在乎名利,只是不放在第一位。常有记者让他到稻田里拉着小提琴摆拍,最后他直言说自己拉得不好听。有记者问他:“您是几代人都非常敬佩的偶像,能给年轻人一些人生方面的建议吗?”他回答:“人生啊?这是哲学问题,我不懂,问哲学家吧!”
  他的爱好只剩运动和看书。他一度迷上气排球,打球时老人高度兴奋,其他人忘记比分,他一定记得。几年前,因为气喘,他被迫放弃游泳,此后,走路也需要人搀扶。所幸看书不受影响,老人每周有3天看专业书,其他时间看文史、地理,以及其他专业之外的书。他说,运动和看书的目的,是让脑子灵活,让他还能够下田。
  2020年11月,袁隆平的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刷新了世界纪录。他流泪了。对年逾九十的袁隆平而言,世事已难让他动情,除了禾下的梦。?
  然而,他无法再目睹两个梦的后续。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与世长辞。
  悲怆之情在社交媒体上蔓延,不同年龄的人都在表达哀思。有的人平时沉默寡言,但离去时总让国人心头一空。
  91岁的袁隆平,大半生在稻田之中。当我们见多了天马行空、光怪陆离的事,想起他,总觉得安心和有底气。
  长沙市民自发送别袁隆平,浩荡的人潮拥入街巷。这是最朴素,也是最厚重的致意。那人潮,就像他曾经畅游的嘉陵江、沅江和长江。
  江涛阵阵,送别一位老人。
  (骐 骥摘自微信公众号“摩登中产”)
其他文献
1  在距夏隆市几公里的马尔松村,钟楼上响起晚上10点的钟声。面包师皮埃尔·拉汉克朝面包坊环视一周。晚炉面包全部准备就绪,到时只需划根火柴,点燃装在炉子里的柴火就行了。再将揉好的面团放在面缸里,他便可以就寝了。  英国广播公司仍在播放1944年8月17日的好消息。德国军队溃败四散,那是他们末日的开始。整整一天,一些战败的德国车队陆续從村庄穿过。精疲力竭的士兵坐在车里,穿戴破烂,目光低垂。4年前,德
期刊
咱们中国一年出几十万种新书,你最多只能看100本。看哪本呢?好多人就这样陷入选择焦虑。  但是你想想,如果你是去一家自助餐厅,餐厅里食物非常多,你的胃口又非常有限,你会焦虑吗?  你不会!因为你是给3个参数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端着盘子就冲出去了。  哪3个参数呢?第一是自己爱吃;第二是贵,平常不舍得吃,现在奢侈一下;第三是这东西听说过,但没吃过,想嘗一尝。  那么,选书也是同样的道理:所选的书一定
期刊
你买一样商品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也许你自己并不知道。  有一次,我去剪头发,理发师跟我说,他们现在有一项按摩的服务,劝我办一张按摩卡。我比较喜欢按摩,所以还蛮心动的,可是一听价格我就犹豫了。这个理发师非常善解人意,他看出了我的犹豫,就赶紧说:“你们做老师的容易腰肌劳损,办张卡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呀。”我一听,就爽快地买单了。  同样是花钱按摩,一种目的是享受,一种目的是防止腰肌劳损。在哪种情况下你更愿
期刊
一  2021年4月21日,舒乙离世。  作为老舍的儿子,舒乙总让人感觉有些奇怪,奇怪之一是:他称呼自己母亲胡絜青一口一个“妈妈”“母亲”,可称呼父亲,却总用“老舍先生”。  在那篇《老舍的丹柿小院》里,舒乙写道:“家,对老舍先生来说,是个特别神圣的词,意味着踏实、温暖、舒坦,只因他颠沛流离了大半辈子,没有自己的家。”  在这篇文章里,只要提到父亲老舍,舒乙都用“老舍先生”或“他”,而不是“父亲”
期刊
近几年,“深圳中学豪华教师阵容曝光”这类话题经常上“热搜”:名牌中学招聘的教师清一色地毕业于国内外名校,其中博士占了四成,甚至体育、艺术这些人们传统观念里的“副科”老师也不例外。这几年,名校学霸当中小学老师好像已经不再是什么稀奇的事。  这是一种“卷”吗,还是一种个人选择?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吗,又或是教育的本质已经发生改变?决定  “导师听到我做了这个决定,当场脸就黑了下来。”  韩仙森是当年陕西
期刊
伦敦一个旧书市上,熟识的书商叫住我,俯身从装书的纸盒里拿出一根木棒递过来。  黄色的木棒有小臂那么长,一头细尖,一头粗圆,像一根光滑的大木锥。书商叫我猜它是干什么用的,猜对了就送给我。我看那根木棒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随口猜是印刷书籍时使用的工具,或是老家具上的构件。他笑而不语,只是摇头,不一会儿就得意地揭晓答案,说它是维多利亚时期的“fid”。  我不认识那个词,赶紧查手机,发现那木棒竟是水手解绳索
期刊
2021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颁给了一只章鱼。  这只章鱼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是海洋众生里普通的一员,独来独往,靠着各种伪装小心翼翼地活着。  如果不是恰好被克雷格·福斯特发现,她应该和绝大多数同类一样,就那样悄无声息地存在着,直到短短的一生结束——章鱼在野外很少能存活超过18个月。  遇见她的时候,电影制片人克雷格正经历着人生的巨大危机。多年来的繁重工作让他精疲力竭,曾经热爱的事业也不再能带来快
期刊
金庸小說中,“科二代”很多,但没有谁像郭襄一样得天独厚。  父亲是“北侠”,师祖是“北丐”和“江南七怪”,父亲的义兄是“中顽童”,母亲是丐帮帮主,外公是“东邪”,哥哥是“西狂”,嫂子是古墓派传人。她的另两个哥哥是“南帝”的传人,姐夫也是后来的丐帮帮主。她还得到过金轮法王的垂青。  所以,当郭襄想开始自己的科研课题的时候,拥有几乎无穷的选择。  事实上,郭襄对诸多武功也都有所涉猎。在少室山下,郭襄和
期刊
鼠演雜技,童妇无不美谈之。一日,象莅临参观,场为之塞。翌晨,报纸头版头条,介绍象于场中卷鼻扇耳、摇尾晃腿以及众人观赏之乐况,毫不及鼠技。鼠大怒曰:“主角是我,登象作甚?”人谓曰:“巨物一挡,见你不着矣!”  (若 子摘自中信出版社《给孩子的动物寓言》一书)
期刊
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生活习惯往往是造成地球污染的元凶,立陶宛插画家普利特尼凯特把这些亟须重视的环境问题画成一幅幅温暖又忧伤的插画,希望唤起人类的环保意识。乳制品工业污染严重被束縛的动物燃烧化石燃料的隐形成本尾气“海啸”水瓶污染卫生纸对环境的危害很大不要发动洪水给你的房子供暖,也是给地球“供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