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收治腹部手术后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56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系统归纳、整理后做出分析报告。结果:56例患者中,49例行保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另外7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患者10天后复发肠粘连行保守治疗缓解,1例因肠瘘而再次手术,1例因并发败血症死亡。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因其症状典型,且易导致肠外瘘、再梗阻、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而应引起大家的重视,治疗应以非手术为主,只有在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怀疑有肠绞窄、继发腹腔脓肿时采取手术治疗。
关键词 早期 炎性肠梗阻 术后 诊断 治疗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I)由于其发病机理的特殊性,而受到大家的广泛重视。2001年5月~2011年5月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56例,现对其特点及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1年5月~2011年5月收治EPII患者56例,男33例,年齡25~82岁,平均60.4±12.5岁;女23例,年龄35~76岁,平均59.3±10.4岁。其中45岁以上32例(69.6%)。首次手术为开放性49例,其中阑尾切除术1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9例,胃癌根治术4例,结直肠癌根治术5例,脾脏切除术2例,肝破裂修补术1例,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8例,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4例,妇科手术(宫外孕、子宫切除)6例;首次手术为腹腔镜手术7例,其中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2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2例,腹腔镜宫外孕手术1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1例。梗阻时间于术后3~28天。
临床特征:朱维铭等提出EPII的诊断标准[1]:①近来(1~4周)进行过腹部手术;②部分病例术后肠蠕动恢复,但进食后又出现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③对称性腹胀,无明显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减弱或消失;④腹部X线平片显示肠腔扩张、积液积气;腹部CT显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肠腔积液积气、肠管扩张和腹腔渗出等现象;⑤排除腹部其他病变,如腹腔感染、机械性肠梗阻等。本研究涉及到的病例临床特征基本符合上述标准,具备肠梗阻的典型临床特征:腹胀、腹痛、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其中1例腹部听诊有气过水声,例行B超显示2例肠间隙及膈下脓肿。由于距离上次手术时间较短,患者普遍全身状况不佳,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营养不良等。
化验检查:血常规红细胞基本正常,29例白细胞偏高,白球比值升高,尿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15例血钠浓度不同程度升高,21例血钾浓度不同程度升高。
治疗方式:本研究中40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①有效的胃肠减压;②温盐水灌肠;③有效的肠外营养(TPN)支持,每天供给热量1500cal以上,白蛋白20~40g/日,以维持机体水、电平衡,纠正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减轻肠壁水肿;④有效抗生素的应用,怀疑厌氧菌感染时可给予甲硝唑;⑤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次,8小时/次,应用4~6天;⑥适量应用生长抑素;⑦中药的适当应用,可静滴丹参注射液40ml/日,10~14天。若在保守治疗期间,出现肠管坏死征象,包括现体温持续上升、腹胀、腹痛进行性加剧等应紧急手术治疗。39例经保守治疗症状完全缓解,1例因治疗过程中出现腹胀、腹痛进行性加剧,高热不可缓解而紧急手术治疗。另有6例术后肠梗阻症状严重而直接行剖腹探查,其中2例行肠粘连松解术,3例行小肠坏死段切除,1例行小肠双造瘘术。
治愈标准:腹胀消失、出现排气排便、鼻胃管引流液少于400ml/日、肠鸣音恢复、腹部柔软、坚韧感消失、进食后不再出现梗阻症状。
结 果
56例患者中49例经非手术治疗而治愈,肠梗阻症状缓解时间5~17天,平均7.5天。肛门恢复排气时间5~10天,平均5.2天。1例紧急手术后症状解除。6例直接行剖腹探查,术中可见有肠管广泛粘连、肠管扩张、肠壁充血水肿、腹腔有渗液等。手术结果除1例因并发败血症而死亡外,其余均得到缓解,1例患者10天后复发肠粘连行保守治疗缓解,1例因肠瘘而再次手术。
讨 论
腹部手术后肠梗阻因其发病率高而受到普外科大夫的普遍重视,而有报道指出术后早期发生的肠梗阻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0%~21.5%[2]。本研究通过对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发现EPII主要发生于腹部手术后3~28天,90%发生于术后2周内。
EPII症状以术后明显腹胀腹痛,腹胀大于腹痛,部分患者出现呕吐,无排气排便为主。诊断还需结合手术史,包括肠扭转、肠吻合口狭窄等,其中尤以肠粘连和腹腔内炎症为最多。腹部X线平片以及CT等也是确诊本病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手段。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EPII发病的始动因素为手术创伤、缺血及腹腔内炎症。这些因素会诱发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导致细胞因子如TNF、IL、TGF等释放,从而形成级链反应,导致肠管和腹膜粘连。肠粘连形成的一个首要因素是腹膜纤维活力下降。如果诊断不当,常会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肠瘘、腹膜广泛粘连等的发生。手术中如能减轻组织包括壁层或脏层腹膜、大网膜、肠壁等的损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粘连的发生[3]。此外随着腹腔镜手术的逐步开展,腹腔镜手术可大大减少术后早期肠粘连的发生。
大量研究表明EPII由于其病理生理改变的特殊性[4],应先行保守治疗。包括持续胃肠减压、温盐水灌肠、有效的肠外营养、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以及中药的应用。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39例行保守治疗均解除了梗阻症状。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应细心、认真地观察病情变化。
非手术治疗是治疗EPII的可行方法,但也并非一成不变。实践表明,EPII由于病程较长(平均治愈时间约1个月),患者应作长期打算。如病情稳定,应以保守治疗为主,坚持≥2周以上,甚至可延长至3~5周,尽量推迟进食时间。如病情进行性加剧,体温持续上升,腹痛腹胀进行性加重,甚至出现肠绞窄及腹膜炎征象,则可能EPII是误诊,应立即调整治疗方案,尽早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朱维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6.
2 翟保平,任金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81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67.
3 张金才,宋春国,张玉珍.24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治疗体会[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5,28(4):273.
4 马涛,谷俊朝.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6例诊治分析[J].国际外科学杂志,2007,34(2):84.
关键词 早期 炎性肠梗阻 术后 诊断 治疗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I)由于其发病机理的特殊性,而受到大家的广泛重视。2001年5月~2011年5月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56例,现对其特点及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1年5月~2011年5月收治EPII患者56例,男33例,年齡25~82岁,平均60.4±12.5岁;女23例,年龄35~76岁,平均59.3±10.4岁。其中45岁以上32例(69.6%)。首次手术为开放性49例,其中阑尾切除术1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9例,胃癌根治术4例,结直肠癌根治术5例,脾脏切除术2例,肝破裂修补术1例,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8例,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4例,妇科手术(宫外孕、子宫切除)6例;首次手术为腹腔镜手术7例,其中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2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2例,腹腔镜宫外孕手术1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1例。梗阻时间于术后3~28天。
临床特征:朱维铭等提出EPII的诊断标准[1]:①近来(1~4周)进行过腹部手术;②部分病例术后肠蠕动恢复,但进食后又出现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③对称性腹胀,无明显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减弱或消失;④腹部X线平片显示肠腔扩张、积液积气;腹部CT显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肠腔积液积气、肠管扩张和腹腔渗出等现象;⑤排除腹部其他病变,如腹腔感染、机械性肠梗阻等。本研究涉及到的病例临床特征基本符合上述标准,具备肠梗阻的典型临床特征:腹胀、腹痛、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其中1例腹部听诊有气过水声,例行B超显示2例肠间隙及膈下脓肿。由于距离上次手术时间较短,患者普遍全身状况不佳,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营养不良等。
化验检查:血常规红细胞基本正常,29例白细胞偏高,白球比值升高,尿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15例血钠浓度不同程度升高,21例血钾浓度不同程度升高。
治疗方式:本研究中40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①有效的胃肠减压;②温盐水灌肠;③有效的肠外营养(TPN)支持,每天供给热量1500cal以上,白蛋白20~40g/日,以维持机体水、电平衡,纠正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减轻肠壁水肿;④有效抗生素的应用,怀疑厌氧菌感染时可给予甲硝唑;⑤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次,8小时/次,应用4~6天;⑥适量应用生长抑素;⑦中药的适当应用,可静滴丹参注射液40ml/日,10~14天。若在保守治疗期间,出现肠管坏死征象,包括现体温持续上升、腹胀、腹痛进行性加剧等应紧急手术治疗。39例经保守治疗症状完全缓解,1例因治疗过程中出现腹胀、腹痛进行性加剧,高热不可缓解而紧急手术治疗。另有6例术后肠梗阻症状严重而直接行剖腹探查,其中2例行肠粘连松解术,3例行小肠坏死段切除,1例行小肠双造瘘术。
治愈标准:腹胀消失、出现排气排便、鼻胃管引流液少于400ml/日、肠鸣音恢复、腹部柔软、坚韧感消失、进食后不再出现梗阻症状。
结 果
56例患者中49例经非手术治疗而治愈,肠梗阻症状缓解时间5~17天,平均7.5天。肛门恢复排气时间5~10天,平均5.2天。1例紧急手术后症状解除。6例直接行剖腹探查,术中可见有肠管广泛粘连、肠管扩张、肠壁充血水肿、腹腔有渗液等。手术结果除1例因并发败血症而死亡外,其余均得到缓解,1例患者10天后复发肠粘连行保守治疗缓解,1例因肠瘘而再次手术。
讨 论
腹部手术后肠梗阻因其发病率高而受到普外科大夫的普遍重视,而有报道指出术后早期发生的肠梗阻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0%~21.5%[2]。本研究通过对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发现EPII主要发生于腹部手术后3~28天,90%发生于术后2周内。
EPII症状以术后明显腹胀腹痛,腹胀大于腹痛,部分患者出现呕吐,无排气排便为主。诊断还需结合手术史,包括肠扭转、肠吻合口狭窄等,其中尤以肠粘连和腹腔内炎症为最多。腹部X线平片以及CT等也是确诊本病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手段。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EPII发病的始动因素为手术创伤、缺血及腹腔内炎症。这些因素会诱发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导致细胞因子如TNF、IL、TGF等释放,从而形成级链反应,导致肠管和腹膜粘连。肠粘连形成的一个首要因素是腹膜纤维活力下降。如果诊断不当,常会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肠瘘、腹膜广泛粘连等的发生。手术中如能减轻组织包括壁层或脏层腹膜、大网膜、肠壁等的损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粘连的发生[3]。此外随着腹腔镜手术的逐步开展,腹腔镜手术可大大减少术后早期肠粘连的发生。
大量研究表明EPII由于其病理生理改变的特殊性[4],应先行保守治疗。包括持续胃肠减压、温盐水灌肠、有效的肠外营养、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以及中药的应用。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39例行保守治疗均解除了梗阻症状。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应细心、认真地观察病情变化。
非手术治疗是治疗EPII的可行方法,但也并非一成不变。实践表明,EPII由于病程较长(平均治愈时间约1个月),患者应作长期打算。如病情稳定,应以保守治疗为主,坚持≥2周以上,甚至可延长至3~5周,尽量推迟进食时间。如病情进行性加剧,体温持续上升,腹痛腹胀进行性加重,甚至出现肠绞窄及腹膜炎征象,则可能EPII是误诊,应立即调整治疗方案,尽早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朱维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6.
2 翟保平,任金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81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67.
3 张金才,宋春国,张玉珍.24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治疗体会[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5,28(4):273.
4 马涛,谷俊朝.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6例诊治分析[J].国际外科学杂志,2007,3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