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泪的微笑

来源 :新概念·中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lc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目]
  
  美术鉴赏课上,老师挂出一幅画,说:“你们认为这幅画哪些地方画得精彩,哪些地方画得不好?先想一想,然后彼此交流一下看法。”大家惊异地发现:被某位同学认为最美妙的地方,却被另一位同学斥为最糟糕的败笔。老师问大家有何感想,有的同学说:“对于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学说:“一件艺术品不可能各个方面都被所有人认可。”……
  最后,老师说:“我想借此提醒大家: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别人都可能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就像我们今天评画一样。”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是否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是否想向别人介绍或说明些什么?是否得到了某种感悟,引发了一些感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体裁,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试题解析]
  
  这是一道十分接近话题作文的新型材料作文,其材料重在引出话题,只不过没有将写作话题点明而已。相比之下,传统的材料作文要求写作前必须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否则就属于离题,而这类材料作文只要选准某一角度写就可以了,可以看作是自选话题的材料作文或材料型话题作文的一种形式,没有设置审题障碍,也淡化了文体要求。写作时不必引用材料中的内容,因为所给材料只不过是个引子,是考生选准角度进行写作的由头。
  通过审读材料和提示语,可以归纳出这样一些观点:一是正确看待别人的评价,无论做什么事,不管正确与否,别人都可能提出不同的看法或意见,应该以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对待生活和学习;二是正确评价别人,无论别人做什么事,都有好的和不好的一面,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不要一味肯定或一味否定;三是从多角度认识事物,从不同的侧面理解、把握、认识我们的世界。
   在理解材料主题的基础上,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命题写作:一是从自身角度,以“善于倾听”、“学会倾听”等为话题,叙写自身经历或见闻,可写描述自身经历的记叙文,也可写阐述如何正确对待别人评价的议论文;二是从他人(如老师、家长、同学、朋友等)视角出发,以“善于欣赏”、“学会欣赏”等为话题,记叙别人如何对待评价的故事,及你从中所受的启示或感悟;三是以动物、植物、外星人或其他生物为视角,以“多角度”、“换位”为话题,阐述认识事物的方法写议论文,记叙独特经历写记叙文,抒写独特感悟写散文,还可运用童话、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来创新写作。
  值得一提的是,此类材料作文是话题作文的变种,虽然不设置审题障碍,但考生必须认真审读材料并理解分析,归纳材料观点,明确话题类型,再自选角度写作,所写内容必须与材料隐含的观点一致,否则会让阅卷教师有“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扣题不紧之感。不少考生虽文笔很好,但应谨防因扣题不紧或跑题被打入“冷宫”,从而与高分失之交臂。
  
   [考场佳作一]
  
  流泪的微笑 
  
  秋风起,心中陡然萌生起一种莫名的忧伤,菊残荷尽,死亡是这个季节的流行色。去了,都去了,阿爷在悲怆的唢呐声中,永远地埋在了一垅黄土之下,只是那些遗留的物品,还像一个个符号烙印在我心里,牵扯着记忆,将往日的一切都扯出来。我感到自己的咽喉中涌着一股苦涩,吐之不去……
   这个忧伤的季节啊,总要让人的心化为破碎的叶子,化成枝头上最后一片忧伤,赤裸裸地在寒风夜瑟缩抖动。
  窗外是阿爷春天种的牵牛花,经过夏天的繁星灿烂也只乘下满园枯黄,像发黄的日历、干枯的脸,让我不忍去看。残骨犹在,缤纷何去?阿爷的遗像挂在堂前,脸上是满足的微笑。那微笑直透心底,也震撼着我的心灵。那不是福尔马林所能造就的微笑。阿爷笑得那么安详,那么舒畅,那么醉人。弟弟扯着我的衣襟,悄悄说:“姐姐,阿爷在大山里睡了吧!”是啊,也许死亡在我心里是一种无情的摧毁与不尽的悲伤。在阿爷心里,却只是轻轻一睡,一梦千年,也许是更长的时间。生命是一种享受,死亡也无非是给一个美丽的诗篇画上圆满的句号。青塚之下的阿爷,一定睡得超然,睡得坦然,睡得安然。
  也许我永远无法持有这种视死如睡的勇气,但却让我明白不同的心态造就不同的评价。
  这使我想到了《红楼梦》中那“心比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同是柳絮轻扬,柔雪漫舞,潇湘妃子却满是悲切忧思,魂断梦萦,令人相怜。而薛宝钗却是大气夺人,满目豪情。真可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阿爷的微笑和我的忧伤也怕正是如此吧?古来闲士雅客,惟以月亮为宠。无论是风寒月冷,或是月朗星稀,总是会勾起诗人的满腹诗情,诗史上的吟月之作触目皆是:有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闲情;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忧愁;有苏东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感慨……
  打开心灵之窗,展现在眼前的是不同的色彩。在明澈的瞳孔里倒映着相同的景色,却在心情的过滤后勾引出不同的情怀,或甜,或涩。有人说触景生情,也有人称由情入景;有人云“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是一年好景,也有人曰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岁月佳时……
  死亡是重生的起点,流泪是微笑的诠释,“痛并快乐着”是人生的哲理。带上各种色彩的眼镜,投射在心波的影子对每个人而言都不尽相同。
  点评:人之死去,何尝不是千年一睡,这便是本文作者从爷爷离世的哀伤中闪耀出的思辩火花。作者用优美如涓流、深刻如利剑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一个寓意深远的哲理:生之始于灭亡,月缺才有月圆。全文说理深刻,文采斐然,紧扣文题,不失为一篇考场佳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