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的网络,被可燃冰刷屏。5月18日,“我国实现全球首次成功试采可燃冰”的喜讯见诸于各类媒体。有评论称,“这是第一次,人们终于开始相信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前途光明。”
有关可燃冰报道的几个视角,其时非常让人振奋。
一是“100升可燃冰能让汽车跑5万公里”以及我国可燃冰储量能满足我国200年能源消费需求的估测,让我们看到,摆脱地缘政治困扰和能源资源紧张的“能源独立”触手可及。
二是我国此次可燃冰开采持续的时间远超美日等竞争对手,且每天的开采量都稳定在1万立方米以上,让我们坐实了“全球首次成功试采可燃冰”的先发位置。
三是有官方人士称,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后,“我国引领的天然气水合物革命,将会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不过,此后不久,科普性纠错也同样引起了公众关注,聚集点是:100升可燃冰,与16.4立方米天然气、17.7升汽油的能量相当,根据现在汽车每百公里耗油量5~8升的现状,100升可燃冰也就只能给汽车提供跑个两三百公里(最多360公里)的动力。
“100升可燃冰能让汽车跑5万公里”原来只是个乌龙。虽然更多人相信这是“压抑不住内心喜悦后的无心之失”,但值得深思的是,试采重要还是商业性开采重要,我们会成为可燃冰竞争长跑中最有实力的那个国家吗?可燃冰能和页岩气的成功开发利用一样,在能源史上成为一场“革命”吗?
不少论者甚至把可燃冰的讨论推向更深入的角度,例如,在我国种种能源战略排序中,可燃冰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顺位;即使实现商业开发,可燃冰的商业开发价值到底几何;等等。
这些都是在我们试采可燃冰取得重大突破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这些年我们落下的课
几人能认识到,没有能源的“物美价廉”,能源革命绝不会发生。当人们谈煤炭代替薪材,油气代替煤炭的时候,不少都留意到了由高碳低氢向低碳高氢的规律,可更便宜、更好用促动新一轮“能源主角”代替上一轮“能源主角”,亦是规律:个体化的家庭、企业构成了“能源市场”,它们“认”什么,不是理念,亦非遥远的未来,而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又有几人能认识到,能源革命不是一厢情愿,不可能强力而为之,是一个政府、企业、市场、公众自觉不自觉被牵引进来,然后接着参与演绎的长时间的经过,无法一步到位,甚至无法设计和预测。我们的能源变革,从能源企业改革、煤炭改革,再到电力改革,诸多改革都有与初衷相背离的设计、细节,为改革而改革,仓促改革,继而持续“翻烧饼”。正是由于过于相信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这一历史警示。
同时,客观了解我们国家和竞争对手的能源现状,“知己知彼”的人,也不多。新能源糊里糊涂的成长壮大,即为折射。
在没弄明白国外为何发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时候,一些地方、企业亦跟风而进,并不甘示弱“,砸钱砸地砸人”。砸出了什么?砸出了高成本、高污染、他国坐收其成、核心技术成就了了的“新能源乱象”。检验新能源对我国经济及能源优化的贡献,与投入的比例大大失衡。美国发展了页岩气,我们就要跟风;丹麦的风能有优势,我们就要超越;德国的新能源峥嵘初露,我们就要奋力直追。可事实上我们很少了解这些国家为什么这么做?
有关可燃冰报道的几个视角,其时非常让人振奋。
一是“100升可燃冰能让汽车跑5万公里”以及我国可燃冰储量能满足我国200年能源消费需求的估测,让我们看到,摆脱地缘政治困扰和能源资源紧张的“能源独立”触手可及。
二是我国此次可燃冰开采持续的时间远超美日等竞争对手,且每天的开采量都稳定在1万立方米以上,让我们坐实了“全球首次成功试采可燃冰”的先发位置。
三是有官方人士称,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后,“我国引领的天然气水合物革命,将会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不过,此后不久,科普性纠错也同样引起了公众关注,聚集点是:100升可燃冰,与16.4立方米天然气、17.7升汽油的能量相当,根据现在汽车每百公里耗油量5~8升的现状,100升可燃冰也就只能给汽车提供跑个两三百公里(最多360公里)的动力。
“100升可燃冰能让汽车跑5万公里”原来只是个乌龙。虽然更多人相信这是“压抑不住内心喜悦后的无心之失”,但值得深思的是,试采重要还是商业性开采重要,我们会成为可燃冰竞争长跑中最有实力的那个国家吗?可燃冰能和页岩气的成功开发利用一样,在能源史上成为一场“革命”吗?
不少论者甚至把可燃冰的讨论推向更深入的角度,例如,在我国种种能源战略排序中,可燃冰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顺位;即使实现商业开发,可燃冰的商业开发价值到底几何;等等。
这些都是在我们试采可燃冰取得重大突破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这些年我们落下的课
几人能认识到,没有能源的“物美价廉”,能源革命绝不会发生。当人们谈煤炭代替薪材,油气代替煤炭的时候,不少都留意到了由高碳低氢向低碳高氢的规律,可更便宜、更好用促动新一轮“能源主角”代替上一轮“能源主角”,亦是规律:个体化的家庭、企业构成了“能源市场”,它们“认”什么,不是理念,亦非遥远的未来,而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又有几人能认识到,能源革命不是一厢情愿,不可能强力而为之,是一个政府、企业、市场、公众自觉不自觉被牵引进来,然后接着参与演绎的长时间的经过,无法一步到位,甚至无法设计和预测。我们的能源变革,从能源企业改革、煤炭改革,再到电力改革,诸多改革都有与初衷相背离的设计、细节,为改革而改革,仓促改革,继而持续“翻烧饼”。正是由于过于相信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这一历史警示。
同时,客观了解我们国家和竞争对手的能源现状,“知己知彼”的人,也不多。新能源糊里糊涂的成长壮大,即为折射。
在没弄明白国外为何发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时候,一些地方、企业亦跟风而进,并不甘示弱“,砸钱砸地砸人”。砸出了什么?砸出了高成本、高污染、他国坐收其成、核心技术成就了了的“新能源乱象”。检验新能源对我国经济及能源优化的贡献,与投入的比例大大失衡。美国发展了页岩气,我们就要跟风;丹麦的风能有优势,我们就要超越;德国的新能源峥嵘初露,我们就要奋力直追。可事实上我们很少了解这些国家为什么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