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技能。写作是生活的反映,是个体的认知与情意的自我表达,是凭借言语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思想感情的智力活动。要塑造学生健康良好的作文心理,需要从命题设置、作文训练、作文评语以及高考作文心理预备这几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
【关键词】写作;中学语文;心理干预
中学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个性化要求,着重体现在学生个性心理、个性思维、个性品质及智能的作文教学,逐渐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尽管老师们在语文知识和写作技巧的指导学习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学生作文的效果仍不尽人意。作文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使学生兴趣为文,这是中学写作课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学生写作的不良表现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心理是非常活跃、复杂的,在进行作文教学时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绝不能无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人生黄金时代的中学阶段,虽然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个时期的过渡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特点,学生往往在学习、生活诸方面构成矛盾复杂、对立统一的心理过程。
我认为,作文课一定要研究写作者本身,重心放在在学生作文心理的建构和调整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塑造学生健康良好的作文心理,才能培养学生热爱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学生写作的不良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体现:(1)自我否定型。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学好语文吗”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作文习惯不良的学生自我概念消极,他们总认为自己没有写作的天赋,对完成学习任务缺乏信心。(2)缺乏动机型。动机缺乏,作文没有干劲,是学生学习语文最突出的心理特点。(3)情感障碍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常规记叙文、议论文写作没有感情。(4)畏难退缩型,作文写作本身很难,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这对中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初入学时尚有一股写作热情,而当经过一两次失败后,就失去了一定的控制力和坚韧性,打了退堂鼓。
二、学生写作心理克服对策
针对学生作文的这些不良心理特点,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干预、辅导和矫正。那么,怎样使学生克服不良的写作心理,爱上写作呢?
1、作文题目的设置要符合学生心理诉求
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首先题目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诉求,才能激起他们拿起笔来写作的兴趣和欲望,才能有写作的动机。“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说我心”,这体现了学生作文心理的最基本的需求,那就是表达。这也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前提条件。作为思维、语言、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每一个人有着多层次的需要,其中交流、表达和创造,是我们最基本也是最高级的需求。尤其对于心理非常活跃的青少年,更是如此。“独上高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也许他们未见得有成人的那许多愁,但处于过渡性阶段的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忧和喜,有他们自己的体验和困惑,他们“为赋新词 ”的愿望是那么强烈,甚至很多时候是不吐不快。
2、命题符合认同心理
中学生进入青春初期,除逐渐注意外在形象外,内在审美体验明显加强,他们强烈追求真、善、美的事物,按照社会培养,自己初步建立起来的审美情趣评价着周围世界,了解这种心理,我们就可以出一些适合学生审美,培养学生美好情操的文题。如《多彩生活》、《活力运动场》。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绚丽多姿、思想的丰富多彩的更高的审美要求。当学生用他们的审美观确立了美好的事物时,认同心理也同时产生了;“善善而恶恶”。他们会赞美、学习美好的东西,批判、摒弃丑恶的事物。
3、命题符合自强、奋进心理
热血沸腾,希望有所作为,这是青年人普遍的心理特点。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意识到生活的复杂性,明白了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远大的目标、杰出的人物时时在激励他们,于是现实中的我开始否定过去的自我,追求理想中的我,不断用理想的我鞭策自己,由此,自强心理、奋斗心理十分突出。这些心理特点,也就给教师提供了命题的引发因素。例如:《要战胜自我》、《与挫折同行》、《少年强,中国强》,这些文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自强奋进心理。写作这类题,理想的我,成功的我总是在向自己呼唤,心中总有一种内在的驱动,情绪冷静之后便会换来理性的思考和表达。
4、命题符合质疑、探索心理
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必然会遇上许多疑难,这会引起他们的思考、争辩。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理性思维的增强,他们表现出乐于思考,不愿盲从,有正义感。倘能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从心理上他们会感到很大的满足。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命题时,就可以出一些学生希望解决而又有探讨价值的疑难、思辨问题,供他们讨论、探索。如关于“独生子女教育”的命题,关于“成绩与能力”的命题,关于“环境与发展”的命题等等,现实中这些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于是他们就会想质疑、想探索求解,想说出心里话。
5、命题符合关注、责任心理
中学阶段,他们的心理、思维是那么的活跃,他们的“叛逆性”是那么强烈,追求“自由”几乎成了他们一切言行的初衷和结果,真有那么点“若为自由故,什么皆可抛”的味道。其实,学生所谓“叛逆”,都是我们忽视学生心理体验,以成人的标准强加给他们的“罪名”。长期以来,教师的命题作文以及附加其上的种种“苛刻”规定,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空间。心理异常活跃的他们,渴求作文心理上的自由,渴求无羁无绊、标新立异的表达。当这种自由的心理体验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会对作文课和作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逆反的心理,作文的热情之火、表达的渴求就会逐渐熄灭。学生这种对作文自由心理的渴求,既是他们个性的体现,也是创新和创造力的体现。遗憾的是,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似乎旨在把学生的个性磨圆了,使他们的写作能更好地纳入到我们既定的“规范”当中。创新的创造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高级的精神需要,它与生俱来,但也相当脆弱,我们的作文教学很少让学生体会到创新和创作的乐趣。
学习主体的学生,从自身的发展出发,他们有自己关注的问题,有希望自己健康成长的责任态度,特别到了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增长,有关他们自身发展的关注心理、责任心理也愈强烈。结合学生实际,注意学生圈里的热点问题、关注问题,把文题出在他们关心的焦点上,从而达到既有利于写作,又有利于引导的目的。
【关键词】写作;中学语文;心理干预
中学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个性化要求,着重体现在学生个性心理、个性思维、个性品质及智能的作文教学,逐渐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尽管老师们在语文知识和写作技巧的指导学习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学生作文的效果仍不尽人意。作文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使学生兴趣为文,这是中学写作课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学生写作的不良表现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心理是非常活跃、复杂的,在进行作文教学时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绝不能无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人生黄金时代的中学阶段,虽然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个时期的过渡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特点,学生往往在学习、生活诸方面构成矛盾复杂、对立统一的心理过程。
我认为,作文课一定要研究写作者本身,重心放在在学生作文心理的建构和调整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塑造学生健康良好的作文心理,才能培养学生热爱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学生写作的不良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体现:(1)自我否定型。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学好语文吗”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作文习惯不良的学生自我概念消极,他们总认为自己没有写作的天赋,对完成学习任务缺乏信心。(2)缺乏动机型。动机缺乏,作文没有干劲,是学生学习语文最突出的心理特点。(3)情感障碍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常规记叙文、议论文写作没有感情。(4)畏难退缩型,作文写作本身很难,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这对中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初入学时尚有一股写作热情,而当经过一两次失败后,就失去了一定的控制力和坚韧性,打了退堂鼓。
二、学生写作心理克服对策
针对学生作文的这些不良心理特点,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干预、辅导和矫正。那么,怎样使学生克服不良的写作心理,爱上写作呢?
1、作文题目的设置要符合学生心理诉求
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首先题目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诉求,才能激起他们拿起笔来写作的兴趣和欲望,才能有写作的动机。“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说我心”,这体现了学生作文心理的最基本的需求,那就是表达。这也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前提条件。作为思维、语言、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每一个人有着多层次的需要,其中交流、表达和创造,是我们最基本也是最高级的需求。尤其对于心理非常活跃的青少年,更是如此。“独上高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也许他们未见得有成人的那许多愁,但处于过渡性阶段的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忧和喜,有他们自己的体验和困惑,他们“为赋新词 ”的愿望是那么强烈,甚至很多时候是不吐不快。
2、命题符合认同心理
中学生进入青春初期,除逐渐注意外在形象外,内在审美体验明显加强,他们强烈追求真、善、美的事物,按照社会培养,自己初步建立起来的审美情趣评价着周围世界,了解这种心理,我们就可以出一些适合学生审美,培养学生美好情操的文题。如《多彩生活》、《活力运动场》。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绚丽多姿、思想的丰富多彩的更高的审美要求。当学生用他们的审美观确立了美好的事物时,认同心理也同时产生了;“善善而恶恶”。他们会赞美、学习美好的东西,批判、摒弃丑恶的事物。
3、命题符合自强、奋进心理
热血沸腾,希望有所作为,这是青年人普遍的心理特点。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意识到生活的复杂性,明白了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远大的目标、杰出的人物时时在激励他们,于是现实中的我开始否定过去的自我,追求理想中的我,不断用理想的我鞭策自己,由此,自强心理、奋斗心理十分突出。这些心理特点,也就给教师提供了命题的引发因素。例如:《要战胜自我》、《与挫折同行》、《少年强,中国强》,这些文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自强奋进心理。写作这类题,理想的我,成功的我总是在向自己呼唤,心中总有一种内在的驱动,情绪冷静之后便会换来理性的思考和表达。
4、命题符合质疑、探索心理
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必然会遇上许多疑难,这会引起他们的思考、争辩。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理性思维的增强,他们表现出乐于思考,不愿盲从,有正义感。倘能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从心理上他们会感到很大的满足。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命题时,就可以出一些学生希望解决而又有探讨价值的疑难、思辨问题,供他们讨论、探索。如关于“独生子女教育”的命题,关于“成绩与能力”的命题,关于“环境与发展”的命题等等,现实中这些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于是他们就会想质疑、想探索求解,想说出心里话。
5、命题符合关注、责任心理
中学阶段,他们的心理、思维是那么的活跃,他们的“叛逆性”是那么强烈,追求“自由”几乎成了他们一切言行的初衷和结果,真有那么点“若为自由故,什么皆可抛”的味道。其实,学生所谓“叛逆”,都是我们忽视学生心理体验,以成人的标准强加给他们的“罪名”。长期以来,教师的命题作文以及附加其上的种种“苛刻”规定,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空间。心理异常活跃的他们,渴求作文心理上的自由,渴求无羁无绊、标新立异的表达。当这种自由的心理体验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会对作文课和作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逆反的心理,作文的热情之火、表达的渴求就会逐渐熄灭。学生这种对作文自由心理的渴求,既是他们个性的体现,也是创新和创造力的体现。遗憾的是,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似乎旨在把学生的个性磨圆了,使他们的写作能更好地纳入到我们既定的“规范”当中。创新的创造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高级的精神需要,它与生俱来,但也相当脆弱,我们的作文教学很少让学生体会到创新和创作的乐趣。
学习主体的学生,从自身的发展出发,他们有自己关注的问题,有希望自己健康成长的责任态度,特别到了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增长,有关他们自身发展的关注心理、责任心理也愈强烈。结合学生实际,注意学生圈里的热点问题、关注问题,把文题出在他们关心的焦点上,从而达到既有利于写作,又有利于引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