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盛京时报》是近代东北颇具代表性的报纸,不仅本身表现出极强的政治色彩,而且在语言运用上也有鲜明的特色。作为一份由日本人主办的以中日文化交融为背景的具有新旧时代交替特征的报纸,它的语言既具有客观化、大众化的语言表现力,也呈现出中外语言汇聚及文白交杂的语言运用特征。深入研究《盛京时报》语言运用特征,可以触摸早期报纸语言的风格,也可以了解近代东北报纸语言现状,也有助于对报纸语言发展规律的探索寻求证据。
关键词:《盛京时报》 标志语 起始语 结束语 熟语
《盛京时报》(1906~1944)是日俄战争结束后出现在中国东北的一份重要报纸。其创刊人中岛真雄(日本人)亦是近代中国报业的领军人物。作为中国东北的第一份大众性权威报纸,《盛京时报》(以下简称《时报》)的出现打破了“国人不知报刊为何物”的落后局面,也是现代报纸语言形成的开端。作为报纸语言,《时报》自身具有客观化、大众化的独特语言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它比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字作品更加如实、全面地记录了当时的语言状况,成为一座活的语料库。《时报》刊载的丰富语料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时期的重要语言资料。本文从语言运用角度分析《时报》的语言特征,主要阐述其作为早期报纸形成的独特语言风格和语言运用手段。
一、新闻专业用语的范式化
在《时报》初创时期,国内并没有一套标准的语言规则可以遵循,而报业也处在起步阶段,对于报纸语言的原则和整体的报纸语言风格要求,都没有明确的准则来参考借鉴。《时报》凭借中岛真雄的多年办报经验,培养了一批训练有素的新闻工作者,因此在创报初期,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新闻用语,并且一直沿用下来,甚至成为后世报纸效仿新闻用语的典范。《时报》格式化的新闻用语主要表现在标题标志语、新闻开头语和新闻结束语三方面。
(一)新闻标题标志语
1.标题中的“志”字标志语
“志”字标志语是指以“志”字为中心的“志”族词语做新闻标题标志语。《时报》中出现的“志”字标志语主要有:“志闻”“两志”“三志”“再志”“续志”“详志”“类志”等。《时报》的大量新闻报道都采用这种标题形式。初次陈述时用“志闻”“祥志”“类志”做标志语。带有“志闻”“类志”标志语的新闻为一般叙述,带有“详志”标志语的新闻则详细叙述。例如:
(1)大岛都督莅长巡视志闻(《时报》1911-05-30)
(2)长春马路开工志闻(《时报》1911-10-05)
(3)关于时疫之电文类志(《时报》1910-01-29)
(4)官场更动消息类志(《时报》1911-05-09)
(5)保安会详志(《时报》1911-11-21)
(6)拐案详志(《时报》1909-06-14)
《时报》对某一新闻内容做跟踪报道时,二次报道的标题采用“两志”“再志”“续闻”“续志”做标题标志语;三次报道时用“三志”做标题标志语。例如:
(7)长农胡匪两志(《时报》1910-02-29)
(8)财务处借款之续闻(《时报》1911-10-14)
(9)官盐总店查封续志(《时报》1909-10-13)
(10)修建马路再志(《时报》1911-09-15)
(11)看守所逃脱犯人三志(《时报》1912-01-14)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时报》中的“志”字标题标志语种类繁多,分类清晰,具有鲜明的标志作用。“志”字标志语的大量使用,使《时报》表现出早期报纸较为严谨的语言风格。
2.标题中的“之”字标志语
《时报》新闻标题另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广泛运用“之”字结构做标题。“之”字结构是文言文的显著标志,《时报》常以“之”字入新闻标题,彰显其用语上的文学性和古朴特色,颇具大报风范。如:
(12)官宪刑毙外人之骇闻(《时报》1911-10-05)
(13)内地人民移殖吉林之源流(《时报》1910-06-08)
(14)邮便局之宴会(《时报》1909-02-11)
(15)两路联络路之实行(《时报》1911-02-05)
这些“之”字标题,基本上可以以“之”字为界划分成两个语法成分,或是主谓式,或是定中式,这种结构使《时报》中的新闻标题呈现对称性,符合汉民族的语言审美观念。值得注意的是,标题中的某些“之”字是“伪标志”,不具有“之”标题的标志作用。例如:
(16)准奖办理警务之员(《时报》1911-09-13)
(17)道宪能尽保民之责(《时报》1911-12-03)
在“准奖办理警务之员”和“道宪能尽保民之责”两则标题中,“之”字并没有起到划分成分、协调标题均衡的作用,而只是简单的构词成分。
在“之”结构标题中,又有“~~之概略”“~~之先声”和“~~之原因”三种固定标题标志。这三种结构似乎较其他“之”字结构更具标志性,是在基本的“之”字标题中发展出来的更为独特的新闻标题标志语。如:
(18)澡塘改良之先声(《时报》1911-05-09)
(19)经营长农铁路之先声(《时报》1911-09-15)
(20)运费章程改正之概略(《时报》1909-07-21)
(21)中日新协约之概略(《时报》1909-07-25)
(22)柴碳涨价之原因(《时报》1909-10-28)
(23)车马拥挤之原因(《时报》1909-02-21)
3.无标志新闻标题
无标志新闻标题,即不运用任何新闻标志语做标志的新闻标题。在《时报》中,有些新闻标题是不运用标志语的,这些新闻标题大多力求简洁,追求新颖,多采用特色鲜明、引人注目的形式。例如《时报》中出现的大量四字标题,就是求新求简的典型代表。而这些标题中有些因为过于追求简洁新颖,往往辞不达意,产生了语意模糊、表意不清的相反效果。如:
(24)不戒于火(《时报》1911-10-05)
(25)真是胆大(《时报》1909-08-23)
(26)遍地暗查(《时报》1909-09-03)
(27)死于车下(《时报》1909-08-23)
(28)大有感情(《时报》1909-08-24)
在上例中,“真是胆大”不知是何人因何事胆大;“大有感情”不知到底所为何事;“死于车下”不知主语是人是物,让人不明所以;“遍地暗查”不知查的是什么;“不戒于火”更不知文章到底所写何事。这些标题在《时报》中比较多见,多以四字形式出现,虽然符合了简洁新颖的语言要求,却忽略了标题概括全文的引导性作用,这也是早期新闻标题用语不规范的表现。无论如何,《时报》中的新闻标志语为早期新闻语言规范化作了大胆的尝试,开辟了新闻语言范式化的道路,对后世新闻标题语言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新闻报道起始语
新闻报道起始语是指在新闻报道时开头一句具有标志作用的词语。现代报纸新闻报道的起始语标志有:“某某社消息”“某某讯”等。由于报纸语言的语体特点,社会生活类栏目和科技文学类栏目不适合用新闻报道起始语。因此,《时报》新闻报道起始语主要在社会新闻类栏目中使用,且与现代报纸的起始语有所区别。笔者整理发现,《时报》中新闻报道起始语主要类型有:专讯型起始语、时间型起始语和处所型起始语。
专讯型起始语是指针对“专电”“全国要闻”等世界各地以及全国各地发来的电报、信函等新闻而特定使用的新闻起始语。专讯型起始语简洁明了,能够显示出报纸消息来源广泛的特点。在《时报》中,这一类型的起始语有“讯云”“函云”“专讯”“电云”等。例如:
(29)巴黎讯云(30)南京讯云
(31)上海函云(32)北平函云
(33)东京专讯(34)开原电云
(以上六例均出自《时报》1934年4月1日)
时间型起始语和处所型起始语则适用于源自本地的新闻报道和由本报记者直接发来的报道。其中,时间型起始语既可以用具体的时间日期来充当,也可以用时间名词来充当。例如:
(35)奥领属被毁 (36)枪毙人命之喇嘛被拘
阳历初二日…… 前年八月间某喇嘛……
(《时报》1912-02-29) (《时报》1912-03-06)
(37)自由党李怀霜之要电 (38)叛兵正法
顷闻自由党李怀霜…… 前日在北镇捉获变兵一名……
(《时报》1912-02-29) (《时报》1912-03-06)
(39)日商失却洋车 (40)庙会志盛
小北门里日商…… 南街龙凤寺即土人所称之娘娘庙……
(《时报》1940-03-06) (《时报》1940-03-06)
新闻报道起始语是新闻报道开端的显著标志,凸显报纸语言的风格,是早期报纸新闻语言的独特运用手段,使报道在报纸的整个版面中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文章,起到整齐划一,特色鲜明的表达效果。
(三)新闻报道结束语
与新闻报道开头语相对应,《时报》在新闻报道的结束语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标志语。新闻报道结束语没有语体和栏目的限制,大体分为“云”字结束语、“矣”字结束语、待续型结束语、“耶”字结束语和“未知……否”结构结束语。
“云”字结束语有时也写作“云云”重叠式,和“矣”字结束语共同构成陈述形式的结束语,作为报道结束的符号。如:
(41)道宪回安 (42)补徽局易安
……乘坐安奉汽车回署云 ……昨在各局所拜会云
(《时报》1940-03-07) (《时报》1940-03-07)
(43)县令劝慰人民之投入革军者 (44)查封党员家产变卖充公
……轻举妄动自取咎泪云云 ……查封闻凝变卖充公云云
(《时报》1940-03-08) (《时报》1940年-03-09)
(45)释放烟犯 (46)某哨官不安于位
……批准于日昨一律释放矣 ……闻该哨官已难安居于其位矣
(《时报》1940-03-09) (《时报》1940-03-09)
待续型结束语指《盛京时报》中的一类表示“未完待续”意思的结束语,给读者日后再继续报道的信息,主要有“容后再访”“容访再志”和“容再探布”三种结束语。例如:
(47)审判厅有裁撤消息 (48)卖烟药者被获
……至于能否允准容访再志 ……至于如何罚办容矣续访
(《时报》1912-01-25) (《时报》1912-02-07)
“耶”字结束语表示疑问或反问,“未知……否”代表不确定的结束语。这两种结束语也是《时报》中常见的结束语类型。例如:
(49)不知自爱 (50)队兵大闹娼寮
……岂可同日语耶 ……违背大帅之命今为何如耶
(《时报》1940-03-10) (《时报》1940-03-12)
(51)悬挂新国旗 (52)全科长受贿被控
……电请督宪挽留未知能否允准耳 ……不知豫守肯受其蒙蔽否
(《时报》1940-03-10) (《时报》1940-03-08)
与起始语不同,《时报》结束语的使用异常广泛,几乎所有报道都采用这几种结束语作为报道结束的标志。新闻报道结束的广泛应用使《盛京时报》在版面上整齐划一,是新闻用语初创时期的典范。
二、犀利的言说风格
现代报纸语言要求平和,平易近人,受众于社会各个层面的读者。报纸对新闻的报道一定要客观,不能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报纸只负责将事实如实阐述出来,传达给读者,而不发表任何评论,从而留给读者思考和各抒己见的余地,使读者不受任何外界评论的影响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主观见解。这也是现代报纸语言规范化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然而,《时报》作为中国早期报纸的成功代表,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报道中均发表自己对报道内容的看法及干涉性评论,且语言犀利、爱憎分明,形成了带有鲜明主观色彩的报纸语言风格。
《时报》的这种犀利的语言风格从根源上讲,源自其创刊理念。在腐朽而又复杂的清末社会,《时报》的创办人中岛真雄,主张报业救国,希望通过报纸这一新兴事物引导舆论,使国人“苏醒”。因此,我们在《时报》身上看到了明显的教化因素,中岛真雄则以“教员”的姿态站在《时报》的背后,或批评时局,或引进新思想,或发表嫉恶如仇的愤慨。众所周知,清末是没有言论自由的,不要说是清朝的将军、总督、巡抚等,就是官位更低一些的道尹、镇守使之类的军政官员,民间也是无人敢议论一言半句的,更别说是公然批评指责。然而,《时报》依仗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议论朝政,对于政治体制、经济建设等国之根本也敢于议论。“报业救国”理念的支撑使《时报》在报道上独具风格。即使在《时报》迎合当局实施新政的报道中,其语言也鲜明直接,毫不避讳。基于以上条件,《时报》形成了其他报纸不可能具备的犀利的语言风格特色。
《时报》刊载了许多揭露性的评论和报道,对某些王公、贵族、军阀、官僚们恃强凌弱、草菅人命、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的种种丑闻和暴行,做了一定的揭露和批判。如:《论我国官吏吞账事》《厅员受贿之败露》《论饬改订贪赃新律事》《官吏殃民之真相》《论亟宜罢斥不职之疆吏》《论贪黩之影响》《论今日之言官》《危哉吾国之大臣》《论我国官多之弊害》《论官吏违法之当弹劾》《论近日官场奔竞之风》《颜道台之劣迹昭彰》《津浦北叚又发见卢某之营私媚外欤》《腐败衙门勒逼人命》等。这些评论与报道,语言尖锐,锋芒直指官吏们的罪恶行为,将他们批判得淋漓尽致,让人一睹为快。
《官吏殃民之真相》中说:“遣调大兵以蹂躏之,莱民死者死,亡者亡,村社丘墟,人烟廖落,其元气必迟至十年以后乃能复”。这是一篇针对莱阳之乱发表的论说。莱阳之乱事因苛捐太重,百姓要求减捐,但在抗捐的过程中,个别百姓与官兵发生了一点冲突,本来当官者应该尽快调查出事件原委、平息事件,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接着《盛京时报》以犀利的语言评论了这位当官者——孙抚的所作所为,说他是为了“抑欲藉此蚩蚩者之肝脑,以张大办理陆军者之成绩欤”。这里一语道破他谋官不为民只为私、视民命为儿戏的嘴脸。接着又说道:“孙抚奉命出使也有半年,向亦尝醉心于立宪政治,比任疆寄,其不足恃也,乃与其它阘茸者一律,岂吾国之官,固以殃民为惟一之天职欤。抑前日之热心宪政,固其外表也,总之吾国官吏,以禄位为其主体,以国家及人民为其客体……”该报进一步说明了莱阳之乱事出并非偶然,也绝不是清末存在的个别草菅人命的现象,这是由于官吏们长时期欺下瞒上形成的一种见怪不怪的官场作风。像这种话题敏感的报道,《盛京时报》不但刊登,且极其愤慨地发表了看法,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这样一份敢于揭露黑暗势力的报纸,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都是一种激励。
《厅员受贿之败露》则是一篇针对承德地方审判厅厅长的报道。曹子威大令在审理崔祥案件的过程中依靠贿赂多少而定罪轻重,事后因为走漏风声而被撤职。像这种颠倒黑白、为所欲为,可以让死囚因受贿重金而免斩首,轻罪者因少受贿或不受贿而判死刑的审判官,在当时的社会里也绝非少见,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历史上的冤案、错案,就会发现那些为官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贪赃枉法。
《津浦北叚又发见卢某之营私媚外欤》是就津浦北叚工料厂总办卢某,以“揽权媚外、滥用私人、受贿吞费”一事发表的论说。卢某虽不是官员,乃一介商人,但其所作所为比某些官员还卑劣,不但枉自吞帐,而且还卖国求荣。本来“津浦北叚,以借款而兴修,其贻后日之患者,盖不知何若,而任其事者乃又不能善为之谋,甚且从而侵蚀之”,致使“夫败坏路事,亦既如此,虽褫职遣戍,倾其已得之贪囊,于路事究复何补”。像这种认为“今之人谁不嗜利?我不嗜利即不适于生存”“稍自好者、群且诧为异物”的官吏,实在是数不胜数。《时报》大胆地给出建议:“我国官吏之不法,至今日,殆达极点,君父可欺也。一切国权,可抛弃不顾也,而酷嗜钱财,则几如第二之性命然,是故人世间所最不堪。而引以为耻辱之事,官吏则优为之;卖路卖矿,最易招人唾骂之事,官吏亦优为之”。即清政府应淘汰无能官吏,因为“官多则确为治道之蠹”,并应该严格按照考试章程录用贤能之士,杜绝捐官排位的用人之法;另一方面应提倡尽快制定出一套管理官吏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并对于违法乱纪的官吏应当做出弹劾的处理。然而,清政府腐朽已深,单凭这些建议或是紧急出台的法律并不能对当局者造成明显的影响。
《时报》的这种敢于批评的风格,使它赢得了众多百姓的好感。可以说,《时报》在客观上道出了平民百姓想说而又不敢说出的心声,这确实是该报积极向上的一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在很多问题上都是依照日本人的好恶来加以褒贬评论的,对某些中国权贵的指责也许并不完全正确。无论如何,《时报》的这种犀利的语言风格给了读者一种姿态,一点信息,一些他们平时想都不敢想的东西,给人们和这个时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三、熟语的灵活运用
《时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熟语的运用方面,更显得得心应手。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词组或语句,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和格言。其中的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又被称作俗语。熟语有的是出于历史典故,有的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语言艺术。总之,熟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汉语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更是汉民族文化的精髓。熟语的灵活运用在修辞学上有“仿似、创新、易序、拆词、转用、反复、削减”等七种修辞手法。本文不对熟语做分门别类的细致研究,也不从修辞学角度研究熟语的修辞效果,只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研究《时报》对熟语的运用情况。《时报》对熟语的运用手段主要有“直接运用”和“换字运用”两种情况。
直接运用即用熟语直接入文,而不做改动。如:狗仗人势、监守自盗、自取其辱、名不虚传、无理取闹、拾金不昧、自投罗网、假公济私、鹤立鸡群、不知自爱、自作孽不可活、老而不死是为贼、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熟语直接入文不仅增添了报纸的文化底蕴,而且丰富了新闻语言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
换字运用的概念比较宽泛,是指通过替换原来熟语中的字,达到模仿的效果,既能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又能使文章取得引人注目的效果。换字运用得当,对应的便是修辞学上的仿似。仿似修辞能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和对比作用,活泼新颖,明快犀利,是特定语境中的临时措施,被仿得熟语同时出现,一正一反,起对称作用。而换字运用不当,对应的就是“乱改”,会达到相反的效果,换字过程中可能造成对熟语的讹误。如“名是实非”是对“名存实亡”换字而产生的,“见机而作”是对“见机行事”换字而产生的。显然,《时报》中这两例换字运用的熟语表意不清,让人理解困难。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样的换字熟语做标题也正好取悦了读者的好奇心理。《时报》中换字不当的熟语运用情况还是比较少的,大多熟语都通过换字运用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例如:
(53)惨不忍闻——惨不忍睹
(54)淫恶滔天——罪恶滔天
(55)一举两失——一举两得
(56)暗棍伤人——暗箭伤人
(57)匪不胜防——防不胜防
(58)花钱买打——花钱买乐
(59)不值一笑——不值一提
(60)同类相残——手足相残
(61)出此入彼——出将入相
(62)购刀杀人——借刀杀人
(63)鹤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64)禁者自禁,售者自售——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这些例子都将换字运用得恰到好处,符合具体的语境要求。比如例(53)中把惨不忍睹的“睹”字换成“闻”字,恰到好处,“睹”即“看”的意思,“闻”即“听说”的意思。对于读者来说,在报纸上所见的必定不是亲眼所见,改用“闻”字既能保留原来熟语的魅力,又达到了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效果。再如例(55)中用一个反义词对熟语进行改写,既言简意赅,又充满诙谐讽刺。其他例子也无不具体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熟语的语言魅力。
另外,《时报》还为我们展示了多种多样的熟语运用手段。如“孙悟空几乎丧命”中“孙悟空”这一专有名词与“几乎丧命”形成鲜明反差,勾起读者联想;“好雨知时”是“好雨知时节”的缩用;“子不孝,父不慈”是对“父慈子孝”的拆词运用;“咎由自取,夫妇何忧”既是两个熟语的联合运用,又是对“夫复何求”的换字运用;“钱能通神”则是对“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概括运用……《时报》对熟语的灵活运用充分显示了编者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呈现出灵活的跳动性。
总的来说,作为近代一份较有影响的报纸,《时报》在语言运用上既承袭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健步于时代的前列,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同时,它又是中国报业的领跑者,对报纸语言的积极探索是其肩负的责任和前进的动力。本文对《时报》的语言运用特征做了整体性的探讨,其具体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内容有待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岛真雄.盛京时报[N].1906年10月18日~1944年9月14日.
[2]张巨龄.报纸语言的示范作用和语言的阶层性[J].语文建设,1994,
(2).
[3]顾志芹.报纸语言文字的应用研究[J].当代传播,2005,(3).
[4]宋石男,蒋晓丽.中国近代报纸发展滞后原因新论[J].西南民族
大学学报,2006,(4).
[5]邵加陵.中岛真雄在中国是怎样办报的[J].新闻研究资料,1986,
(3).
[6]曲晓范,潘华.中岛真雄与中国近代东北的日本殖民化报纸[J].
日本学论坛,2007,(3).
[7]李丽.清末《盛京时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8]孙丽琴.关于《盛京时报》洋货广告的殖民文化解读[J].唐山师
范学院学报,2006,(7).
[9]徐红岚.《盛京时报》述略[J].图书馆学刊,1989,(2).
[10]宋海燕.《盛京时报》近代小说概况[J].明清小说研究,2006,
(3).
(郝继东 冯雪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110034)
关键词:《盛京时报》 标志语 起始语 结束语 熟语
《盛京时报》(1906~1944)是日俄战争结束后出现在中国东北的一份重要报纸。其创刊人中岛真雄(日本人)亦是近代中国报业的领军人物。作为中国东北的第一份大众性权威报纸,《盛京时报》(以下简称《时报》)的出现打破了“国人不知报刊为何物”的落后局面,也是现代报纸语言形成的开端。作为报纸语言,《时报》自身具有客观化、大众化的独特语言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它比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字作品更加如实、全面地记录了当时的语言状况,成为一座活的语料库。《时报》刊载的丰富语料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时期的重要语言资料。本文从语言运用角度分析《时报》的语言特征,主要阐述其作为早期报纸形成的独特语言风格和语言运用手段。
一、新闻专业用语的范式化
在《时报》初创时期,国内并没有一套标准的语言规则可以遵循,而报业也处在起步阶段,对于报纸语言的原则和整体的报纸语言风格要求,都没有明确的准则来参考借鉴。《时报》凭借中岛真雄的多年办报经验,培养了一批训练有素的新闻工作者,因此在创报初期,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新闻用语,并且一直沿用下来,甚至成为后世报纸效仿新闻用语的典范。《时报》格式化的新闻用语主要表现在标题标志语、新闻开头语和新闻结束语三方面。
(一)新闻标题标志语
1.标题中的“志”字标志语
“志”字标志语是指以“志”字为中心的“志”族词语做新闻标题标志语。《时报》中出现的“志”字标志语主要有:“志闻”“两志”“三志”“再志”“续志”“详志”“类志”等。《时报》的大量新闻报道都采用这种标题形式。初次陈述时用“志闻”“祥志”“类志”做标志语。带有“志闻”“类志”标志语的新闻为一般叙述,带有“详志”标志语的新闻则详细叙述。例如:
(1)大岛都督莅长巡视志闻(《时报》1911-05-30)
(2)长春马路开工志闻(《时报》1911-10-05)
(3)关于时疫之电文类志(《时报》1910-01-29)
(4)官场更动消息类志(《时报》1911-05-09)
(5)保安会详志(《时报》1911-11-21)
(6)拐案详志(《时报》1909-06-14)
《时报》对某一新闻内容做跟踪报道时,二次报道的标题采用“两志”“再志”“续闻”“续志”做标题标志语;三次报道时用“三志”做标题标志语。例如:
(7)长农胡匪两志(《时报》1910-02-29)
(8)财务处借款之续闻(《时报》1911-10-14)
(9)官盐总店查封续志(《时报》1909-10-13)
(10)修建马路再志(《时报》1911-09-15)
(11)看守所逃脱犯人三志(《时报》1912-01-14)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时报》中的“志”字标题标志语种类繁多,分类清晰,具有鲜明的标志作用。“志”字标志语的大量使用,使《时报》表现出早期报纸较为严谨的语言风格。
2.标题中的“之”字标志语
《时报》新闻标题另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广泛运用“之”字结构做标题。“之”字结构是文言文的显著标志,《时报》常以“之”字入新闻标题,彰显其用语上的文学性和古朴特色,颇具大报风范。如:
(12)官宪刑毙外人之骇闻(《时报》1911-10-05)
(13)内地人民移殖吉林之源流(《时报》1910-06-08)
(14)邮便局之宴会(《时报》1909-02-11)
(15)两路联络路之实行(《时报》1911-02-05)
这些“之”字标题,基本上可以以“之”字为界划分成两个语法成分,或是主谓式,或是定中式,这种结构使《时报》中的新闻标题呈现对称性,符合汉民族的语言审美观念。值得注意的是,标题中的某些“之”字是“伪标志”,不具有“之”标题的标志作用。例如:
(16)准奖办理警务之员(《时报》1911-09-13)
(17)道宪能尽保民之责(《时报》1911-12-03)
在“准奖办理警务之员”和“道宪能尽保民之责”两则标题中,“之”字并没有起到划分成分、协调标题均衡的作用,而只是简单的构词成分。
在“之”结构标题中,又有“~~之概略”“~~之先声”和“~~之原因”三种固定标题标志。这三种结构似乎较其他“之”字结构更具标志性,是在基本的“之”字标题中发展出来的更为独特的新闻标题标志语。如:
(18)澡塘改良之先声(《时报》1911-05-09)
(19)经营长农铁路之先声(《时报》1911-09-15)
(20)运费章程改正之概略(《时报》1909-07-21)
(21)中日新协约之概略(《时报》1909-07-25)
(22)柴碳涨价之原因(《时报》1909-10-28)
(23)车马拥挤之原因(《时报》1909-02-21)
3.无标志新闻标题
无标志新闻标题,即不运用任何新闻标志语做标志的新闻标题。在《时报》中,有些新闻标题是不运用标志语的,这些新闻标题大多力求简洁,追求新颖,多采用特色鲜明、引人注目的形式。例如《时报》中出现的大量四字标题,就是求新求简的典型代表。而这些标题中有些因为过于追求简洁新颖,往往辞不达意,产生了语意模糊、表意不清的相反效果。如:
(24)不戒于火(《时报》1911-10-05)
(25)真是胆大(《时报》1909-08-23)
(26)遍地暗查(《时报》1909-09-03)
(27)死于车下(《时报》1909-08-23)
(28)大有感情(《时报》1909-08-24)
在上例中,“真是胆大”不知是何人因何事胆大;“大有感情”不知到底所为何事;“死于车下”不知主语是人是物,让人不明所以;“遍地暗查”不知查的是什么;“不戒于火”更不知文章到底所写何事。这些标题在《时报》中比较多见,多以四字形式出现,虽然符合了简洁新颖的语言要求,却忽略了标题概括全文的引导性作用,这也是早期新闻标题用语不规范的表现。无论如何,《时报》中的新闻标志语为早期新闻语言规范化作了大胆的尝试,开辟了新闻语言范式化的道路,对后世新闻标题语言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新闻报道起始语
新闻报道起始语是指在新闻报道时开头一句具有标志作用的词语。现代报纸新闻报道的起始语标志有:“某某社消息”“某某讯”等。由于报纸语言的语体特点,社会生活类栏目和科技文学类栏目不适合用新闻报道起始语。因此,《时报》新闻报道起始语主要在社会新闻类栏目中使用,且与现代报纸的起始语有所区别。笔者整理发现,《时报》中新闻报道起始语主要类型有:专讯型起始语、时间型起始语和处所型起始语。
专讯型起始语是指针对“专电”“全国要闻”等世界各地以及全国各地发来的电报、信函等新闻而特定使用的新闻起始语。专讯型起始语简洁明了,能够显示出报纸消息来源广泛的特点。在《时报》中,这一类型的起始语有“讯云”“函云”“专讯”“电云”等。例如:
(29)巴黎讯云(30)南京讯云
(31)上海函云(32)北平函云
(33)东京专讯(34)开原电云
(以上六例均出自《时报》1934年4月1日)
时间型起始语和处所型起始语则适用于源自本地的新闻报道和由本报记者直接发来的报道。其中,时间型起始语既可以用具体的时间日期来充当,也可以用时间名词来充当。例如:
(35)奥领属被毁 (36)枪毙人命之喇嘛被拘
阳历初二日…… 前年八月间某喇嘛……
(《时报》1912-02-29) (《时报》1912-03-06)
(37)自由党李怀霜之要电 (38)叛兵正法
顷闻自由党李怀霜…… 前日在北镇捉获变兵一名……
(《时报》1912-02-29) (《时报》1912-03-06)
(39)日商失却洋车 (40)庙会志盛
小北门里日商…… 南街龙凤寺即土人所称之娘娘庙……
(《时报》1940-03-06) (《时报》1940-03-06)
新闻报道起始语是新闻报道开端的显著标志,凸显报纸语言的风格,是早期报纸新闻语言的独特运用手段,使报道在报纸的整个版面中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文章,起到整齐划一,特色鲜明的表达效果。
(三)新闻报道结束语
与新闻报道开头语相对应,《时报》在新闻报道的结束语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标志语。新闻报道结束语没有语体和栏目的限制,大体分为“云”字结束语、“矣”字结束语、待续型结束语、“耶”字结束语和“未知……否”结构结束语。
“云”字结束语有时也写作“云云”重叠式,和“矣”字结束语共同构成陈述形式的结束语,作为报道结束的符号。如:
(41)道宪回安 (42)补徽局易安
……乘坐安奉汽车回署云 ……昨在各局所拜会云
(《时报》1940-03-07) (《时报》1940-03-07)
(43)县令劝慰人民之投入革军者 (44)查封党员家产变卖充公
……轻举妄动自取咎泪云云 ……查封闻凝变卖充公云云
(《时报》1940-03-08) (《时报》1940年-03-09)
(45)释放烟犯 (46)某哨官不安于位
……批准于日昨一律释放矣 ……闻该哨官已难安居于其位矣
(《时报》1940-03-09) (《时报》1940-03-09)
待续型结束语指《盛京时报》中的一类表示“未完待续”意思的结束语,给读者日后再继续报道的信息,主要有“容后再访”“容访再志”和“容再探布”三种结束语。例如:
(47)审判厅有裁撤消息 (48)卖烟药者被获
……至于能否允准容访再志 ……至于如何罚办容矣续访
(《时报》1912-01-25) (《时报》1912-02-07)
“耶”字结束语表示疑问或反问,“未知……否”代表不确定的结束语。这两种结束语也是《时报》中常见的结束语类型。例如:
(49)不知自爱 (50)队兵大闹娼寮
……岂可同日语耶 ……违背大帅之命今为何如耶
(《时报》1940-03-10) (《时报》1940-03-12)
(51)悬挂新国旗 (52)全科长受贿被控
……电请督宪挽留未知能否允准耳 ……不知豫守肯受其蒙蔽否
(《时报》1940-03-10) (《时报》1940-03-08)
与起始语不同,《时报》结束语的使用异常广泛,几乎所有报道都采用这几种结束语作为报道结束的标志。新闻报道结束的广泛应用使《盛京时报》在版面上整齐划一,是新闻用语初创时期的典范。
二、犀利的言说风格
现代报纸语言要求平和,平易近人,受众于社会各个层面的读者。报纸对新闻的报道一定要客观,不能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报纸只负责将事实如实阐述出来,传达给读者,而不发表任何评论,从而留给读者思考和各抒己见的余地,使读者不受任何外界评论的影响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主观见解。这也是现代报纸语言规范化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然而,《时报》作为中国早期报纸的成功代表,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报道中均发表自己对报道内容的看法及干涉性评论,且语言犀利、爱憎分明,形成了带有鲜明主观色彩的报纸语言风格。
《时报》的这种犀利的语言风格从根源上讲,源自其创刊理念。在腐朽而又复杂的清末社会,《时报》的创办人中岛真雄,主张报业救国,希望通过报纸这一新兴事物引导舆论,使国人“苏醒”。因此,我们在《时报》身上看到了明显的教化因素,中岛真雄则以“教员”的姿态站在《时报》的背后,或批评时局,或引进新思想,或发表嫉恶如仇的愤慨。众所周知,清末是没有言论自由的,不要说是清朝的将军、总督、巡抚等,就是官位更低一些的道尹、镇守使之类的军政官员,民间也是无人敢议论一言半句的,更别说是公然批评指责。然而,《时报》依仗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议论朝政,对于政治体制、经济建设等国之根本也敢于议论。“报业救国”理念的支撑使《时报》在报道上独具风格。即使在《时报》迎合当局实施新政的报道中,其语言也鲜明直接,毫不避讳。基于以上条件,《时报》形成了其他报纸不可能具备的犀利的语言风格特色。
《时报》刊载了许多揭露性的评论和报道,对某些王公、贵族、军阀、官僚们恃强凌弱、草菅人命、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的种种丑闻和暴行,做了一定的揭露和批判。如:《论我国官吏吞账事》《厅员受贿之败露》《论饬改订贪赃新律事》《官吏殃民之真相》《论亟宜罢斥不职之疆吏》《论贪黩之影响》《论今日之言官》《危哉吾国之大臣》《论我国官多之弊害》《论官吏违法之当弹劾》《论近日官场奔竞之风》《颜道台之劣迹昭彰》《津浦北叚又发见卢某之营私媚外欤》《腐败衙门勒逼人命》等。这些评论与报道,语言尖锐,锋芒直指官吏们的罪恶行为,将他们批判得淋漓尽致,让人一睹为快。
《官吏殃民之真相》中说:“遣调大兵以蹂躏之,莱民死者死,亡者亡,村社丘墟,人烟廖落,其元气必迟至十年以后乃能复”。这是一篇针对莱阳之乱发表的论说。莱阳之乱事因苛捐太重,百姓要求减捐,但在抗捐的过程中,个别百姓与官兵发生了一点冲突,本来当官者应该尽快调查出事件原委、平息事件,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接着《盛京时报》以犀利的语言评论了这位当官者——孙抚的所作所为,说他是为了“抑欲藉此蚩蚩者之肝脑,以张大办理陆军者之成绩欤”。这里一语道破他谋官不为民只为私、视民命为儿戏的嘴脸。接着又说道:“孙抚奉命出使也有半年,向亦尝醉心于立宪政治,比任疆寄,其不足恃也,乃与其它阘茸者一律,岂吾国之官,固以殃民为惟一之天职欤。抑前日之热心宪政,固其外表也,总之吾国官吏,以禄位为其主体,以国家及人民为其客体……”该报进一步说明了莱阳之乱事出并非偶然,也绝不是清末存在的个别草菅人命的现象,这是由于官吏们长时期欺下瞒上形成的一种见怪不怪的官场作风。像这种话题敏感的报道,《盛京时报》不但刊登,且极其愤慨地发表了看法,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这样一份敢于揭露黑暗势力的报纸,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都是一种激励。
《厅员受贿之败露》则是一篇针对承德地方审判厅厅长的报道。曹子威大令在审理崔祥案件的过程中依靠贿赂多少而定罪轻重,事后因为走漏风声而被撤职。像这种颠倒黑白、为所欲为,可以让死囚因受贿重金而免斩首,轻罪者因少受贿或不受贿而判死刑的审判官,在当时的社会里也绝非少见,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历史上的冤案、错案,就会发现那些为官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贪赃枉法。
《津浦北叚又发见卢某之营私媚外欤》是就津浦北叚工料厂总办卢某,以“揽权媚外、滥用私人、受贿吞费”一事发表的论说。卢某虽不是官员,乃一介商人,但其所作所为比某些官员还卑劣,不但枉自吞帐,而且还卖国求荣。本来“津浦北叚,以借款而兴修,其贻后日之患者,盖不知何若,而任其事者乃又不能善为之谋,甚且从而侵蚀之”,致使“夫败坏路事,亦既如此,虽褫职遣戍,倾其已得之贪囊,于路事究复何补”。像这种认为“今之人谁不嗜利?我不嗜利即不适于生存”“稍自好者、群且诧为异物”的官吏,实在是数不胜数。《时报》大胆地给出建议:“我国官吏之不法,至今日,殆达极点,君父可欺也。一切国权,可抛弃不顾也,而酷嗜钱财,则几如第二之性命然,是故人世间所最不堪。而引以为耻辱之事,官吏则优为之;卖路卖矿,最易招人唾骂之事,官吏亦优为之”。即清政府应淘汰无能官吏,因为“官多则确为治道之蠹”,并应该严格按照考试章程录用贤能之士,杜绝捐官排位的用人之法;另一方面应提倡尽快制定出一套管理官吏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并对于违法乱纪的官吏应当做出弹劾的处理。然而,清政府腐朽已深,单凭这些建议或是紧急出台的法律并不能对当局者造成明显的影响。
《时报》的这种敢于批评的风格,使它赢得了众多百姓的好感。可以说,《时报》在客观上道出了平民百姓想说而又不敢说出的心声,这确实是该报积极向上的一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在很多问题上都是依照日本人的好恶来加以褒贬评论的,对某些中国权贵的指责也许并不完全正确。无论如何,《时报》的这种犀利的语言风格给了读者一种姿态,一点信息,一些他们平时想都不敢想的东西,给人们和这个时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三、熟语的灵活运用
《时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熟语的运用方面,更显得得心应手。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词组或语句,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和格言。其中的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又被称作俗语。熟语有的是出于历史典故,有的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语言艺术。总之,熟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汉语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更是汉民族文化的精髓。熟语的灵活运用在修辞学上有“仿似、创新、易序、拆词、转用、反复、削减”等七种修辞手法。本文不对熟语做分门别类的细致研究,也不从修辞学角度研究熟语的修辞效果,只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研究《时报》对熟语的运用情况。《时报》对熟语的运用手段主要有“直接运用”和“换字运用”两种情况。
直接运用即用熟语直接入文,而不做改动。如:狗仗人势、监守自盗、自取其辱、名不虚传、无理取闹、拾金不昧、自投罗网、假公济私、鹤立鸡群、不知自爱、自作孽不可活、老而不死是为贼、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熟语直接入文不仅增添了报纸的文化底蕴,而且丰富了新闻语言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
换字运用的概念比较宽泛,是指通过替换原来熟语中的字,达到模仿的效果,既能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又能使文章取得引人注目的效果。换字运用得当,对应的便是修辞学上的仿似。仿似修辞能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和对比作用,活泼新颖,明快犀利,是特定语境中的临时措施,被仿得熟语同时出现,一正一反,起对称作用。而换字运用不当,对应的就是“乱改”,会达到相反的效果,换字过程中可能造成对熟语的讹误。如“名是实非”是对“名存实亡”换字而产生的,“见机而作”是对“见机行事”换字而产生的。显然,《时报》中这两例换字运用的熟语表意不清,让人理解困难。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样的换字熟语做标题也正好取悦了读者的好奇心理。《时报》中换字不当的熟语运用情况还是比较少的,大多熟语都通过换字运用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例如:
(53)惨不忍闻——惨不忍睹
(54)淫恶滔天——罪恶滔天
(55)一举两失——一举两得
(56)暗棍伤人——暗箭伤人
(57)匪不胜防——防不胜防
(58)花钱买打——花钱买乐
(59)不值一笑——不值一提
(60)同类相残——手足相残
(61)出此入彼——出将入相
(62)购刀杀人——借刀杀人
(63)鹤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64)禁者自禁,售者自售——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这些例子都将换字运用得恰到好处,符合具体的语境要求。比如例(53)中把惨不忍睹的“睹”字换成“闻”字,恰到好处,“睹”即“看”的意思,“闻”即“听说”的意思。对于读者来说,在报纸上所见的必定不是亲眼所见,改用“闻”字既能保留原来熟语的魅力,又达到了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效果。再如例(55)中用一个反义词对熟语进行改写,既言简意赅,又充满诙谐讽刺。其他例子也无不具体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熟语的语言魅力。
另外,《时报》还为我们展示了多种多样的熟语运用手段。如“孙悟空几乎丧命”中“孙悟空”这一专有名词与“几乎丧命”形成鲜明反差,勾起读者联想;“好雨知时”是“好雨知时节”的缩用;“子不孝,父不慈”是对“父慈子孝”的拆词运用;“咎由自取,夫妇何忧”既是两个熟语的联合运用,又是对“夫复何求”的换字运用;“钱能通神”则是对“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概括运用……《时报》对熟语的灵活运用充分显示了编者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呈现出灵活的跳动性。
总的来说,作为近代一份较有影响的报纸,《时报》在语言运用上既承袭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健步于时代的前列,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同时,它又是中国报业的领跑者,对报纸语言的积极探索是其肩负的责任和前进的动力。本文对《时报》的语言运用特征做了整体性的探讨,其具体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内容有待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岛真雄.盛京时报[N].1906年10月18日~1944年9月14日.
[2]张巨龄.报纸语言的示范作用和语言的阶层性[J].语文建设,1994,
(2).
[3]顾志芹.报纸语言文字的应用研究[J].当代传播,2005,(3).
[4]宋石男,蒋晓丽.中国近代报纸发展滞后原因新论[J].西南民族
大学学报,2006,(4).
[5]邵加陵.中岛真雄在中国是怎样办报的[J].新闻研究资料,1986,
(3).
[6]曲晓范,潘华.中岛真雄与中国近代东北的日本殖民化报纸[J].
日本学论坛,2007,(3).
[7]李丽.清末《盛京时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8]孙丽琴.关于《盛京时报》洋货广告的殖民文化解读[J].唐山师
范学院学报,2006,(7).
[9]徐红岚.《盛京时报》述略[J].图书馆学刊,1989,(2).
[10]宋海燕.《盛京时报》近代小说概况[J].明清小说研究,2006,
(3).
(郝继东 冯雪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