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物是小说和戏剧刻画的重点。在文学作品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性,而这种特性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把握好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能更好的了解人物性格,从而达到理解文学作品的目的。文章从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小说和戏剧来说明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希望能在教学中引起师生对环境描写的注意,从而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关键词:典型环境;典型人物;阅读教学
在语文课本中,小说和戏剧的人物刻画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受的重点,而造成人物性格的环境也不应被遗漏。当然,我们所说的环境是“典型环境”,也就是能够反映社会本质的环境,而不是各种环境的总和。
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塑造什么样的人。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在作品中体现得环境自然会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影响。因此在我们分析人物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环境这个大的因素。
每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性格特征,但也有相似的部分。下面我们将中学语文课本中小说和戏剧人物分成以下两大类来论述。
一、不同环境下的同一类型人物各有不同
我们从高中课本中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分别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曹禺话剧《雷雨》中的鲁侍萍和孙犁小说《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她们都是中国的传统妇女,有着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她们勤劳、善良,尤其是她们性格中共有的在命运面前不屈服、不认输的反抗精神。尽管祥林嫂、鲁侍萍和水生嫂身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因为她们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所以她们的行为、命运也截然不同。鲁迅的作品中的祥林嫂是辛亥革命后的人物。《祝福》里刻画的祥林嫂的反抗也只是封建礼教“规范”下的产物——祥林嫂的出逃是为了躲避被卖的厄运,抗婚是不愿做“回头人”,其实质都表明她的行为是在遵循旧礼教“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捐门槛是祥林嫂不甘心向命运低头的表现,但实质上这使她深陷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泥潭。可以说,祥林嫂悲惨的命运结局正是封建宗法社会的典型环境给她安排的。
《雷雨》则是以20年代初的中國社会为背景。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大革命浪潮就要掀起,更多的下层劳动者已经有了一些阶级意识和反抗意识。在作品中,作者通过鲁侍萍这一形象的塑造较为完整地表现了这一点。三十年前,鲁侍萍被有着高贵出身的周家大少爷所深深吸引,对爱情与现实都没有真正看清楚。经历了三十多年苦难生活经历之后,鲁侍萍则可以冷静地再次面对周朴园,并敢于在周朴园面前自我抗争。当周朴园探问被侍萍抱走的孩子的下落的时候,侍萍明确地告诉周朴园“他现在与你是完全不同的两样人”,当周朴园警告侍萍不要想认回大儿子周萍的时候,侍萍冷冷地说:“我知道他的教养,他的地位,不容许他有这样的母亲!”最后在冷眼旁观了周朴园对亲生儿子大海的冷酷无情,听了大海对周朴园的揭露和控诉,亲眼看到了周萍对大海大打出手之后,侍萍忍无可忍,哭着说:“你们真是一群强盗。”一个“你们”就划分出了对立的两大阵营。也划分出了当时资本家和被剥削者的两大阵营。而鲁侍萍前后的变化则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产物。时代的变化在一个小小妇女身上得以体现。
《荷花淀》以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水乡白洋淀人民组织地方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生活为背景。白洋淀的人们淳朴,友爱。这时的社会虽然面临着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却已有了很大进步。水生嫂是一个传统、善良而又识大体,追求进步的农村妇女。得知丈夫要离家参军,她虽然心里为难,却也明白丈夫参军是保家卫国,“你走,我不拦你。”丈夫在临别前嘱咐水生嫂“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则给我们展示了当时人人要求进步,不甘落后的环境特点。水生嫂对战争的认识是从探望丈夫开始的。对战争的亲身感受,不愿意在丈夫们面前示弱的心理,让荷花淀的女人们组织了自己的队伍,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了保家卫国的战斗。而在《荷花淀》续篇《嘱咐》里,经历了八年抗战生死考验的水生嫂就全然是一个成熟的革命战士了。
这三个有着相同美德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妇女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经历。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此外,即便是有着类似经历的同样性格的人物,放在不同的“典型环境”之中人物也会展现出不同特点。例如《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三人都遭遇丈夫或者恋人的背叛,对现实有着清晰的分析,且都勇敢的进行了激烈的反抗斗争。但因为处在不同社会环境之中,最终她们的斗争结果及人生命运各不相同。
由此可见,“典型环境”问题的具体分析在这类课文的教学变显得格外重要。
二、同一大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也不尽相同
鲁迅的作品在山东省现行中学教材中仍然占一定比例。鲁迅所有的小说都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为历史背景的,但其具体表现形式却一篇小说一个样,甚至一篇小说几个样。至于表现一定时代的本质现象的环境,即“大环境”,在文学作品中是并不做具体描写的,有时也无法进行具体描写,往往只作为时代和社会的背景来处理。而在此背景下的小环境则不尽相同。“大环境”和“小环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大小环境合起来就是文学作品中的完整环境。两者综合起来,这种环境下才能培养成典型的人物,人物身上的一些特色也更鲜明合理。
下面我们选取中学教材中的三个鲁迅笔下的人物,阿Q,闰土和孔乙己,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阿Q是一个落后农民的形象。他生活在闭塞落后的未庄,整天昏昏噩噩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同时他又圆滑无赖,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是一个典型的愚昧农民。他有一套自己的精神胜利法,而这种精神胜利法不仅仅属于阿Q一个人,它是半殖民半封建地的旧中国的产物。就小环境来讲,精神胜利法在阿Q这样一个农民身上体现的最为突出。作为地主奴隶的阿Q因为愚昧,因为生存环境闭塞,因为目光短浅,因为无力反抗,只能用这种精神胜利法麻木自己。赵老太爷是未庄的封建皇帝,农民们受其压迫又对他盲目崇拜。比如,阿Q向吴妈求爱,就是因为她是赵家的女佣。而阿Q因为说自己姓赵被赵老太爷打,谁都说错在阿Q。阿Q又因为被找老太爷打,而受到人们的格外尊重。这滑稽的一幕深刻表现出当时农民的愚昧和麻木。
而《故乡》里的闰土则是通过少年和中年时代的对比表现农民问题的。少年闰土天真烂漫又机智勇敢。他生活在大自然中,语言里都跳动着生命。月下捉猹那一幕给幼年的“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少年闰土待“我”很友好,给我讲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但是中年再度相见,“我”却发现当年那个活泼的少年已经变得神情麻木,寡言少语。他说话吞吞吐吐,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他喊“我”为老爷。还说少年的自己不懂事,可是现在懂事了,却变得如此麻木。他确实是懂事了,懂得了那一套封建制度的压迫,展现出封建等级观念下人的愚昧。闰土事纯朴善良的,也是可怜的。一个老实的农民在那种社会背景下只能受穷受压迫,从而可见社会的残酷。
上面两个人物都是农民,孔乙己则是个知识分子。外形上就表现了他与短衣帮们的不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虽然穿的是长衫,可那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很明显,孔乙己是个穷人。可他却有着读书人的面子。他在掌柜面前排出九文大洋,他教小孩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他大嚷着读书人窃书不算偷,在别人嘲笑他的时候,竭力争辩,以维护读书人的面子。
可是他是个没有功名的读书人,连秀才都没有考上。因为他穷酸,所以短衣帮、伙计都瞧不起他,经常嘲笑他。而那些得到功名的人,像丁举人,自然更瞧不上他。孔乙己就生存在社会的夹缝中。既要维护读书人的面子,又要过着贫穷不堪的生活。
由此看来,在小说和戏剧教学中,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极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补充一些写作背景,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透彻。在重视作品写作社会背景的同时,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文本为重点,帮助学生提取文本中对人物塑造产生影响的小环境,让学生能对人物形象有自己的分析,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莉莉.让语文课不再“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议教学内容的规定性[J].语文建设,2007,(10)
关键词:典型环境;典型人物;阅读教学
在语文课本中,小说和戏剧的人物刻画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受的重点,而造成人物性格的环境也不应被遗漏。当然,我们所说的环境是“典型环境”,也就是能够反映社会本质的环境,而不是各种环境的总和。
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塑造什么样的人。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在作品中体现得环境自然会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影响。因此在我们分析人物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环境这个大的因素。
每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性格特征,但也有相似的部分。下面我们将中学语文课本中小说和戏剧人物分成以下两大类来论述。
一、不同环境下的同一类型人物各有不同
我们从高中课本中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分别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曹禺话剧《雷雨》中的鲁侍萍和孙犁小说《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她们都是中国的传统妇女,有着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她们勤劳、善良,尤其是她们性格中共有的在命运面前不屈服、不认输的反抗精神。尽管祥林嫂、鲁侍萍和水生嫂身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因为她们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所以她们的行为、命运也截然不同。鲁迅的作品中的祥林嫂是辛亥革命后的人物。《祝福》里刻画的祥林嫂的反抗也只是封建礼教“规范”下的产物——祥林嫂的出逃是为了躲避被卖的厄运,抗婚是不愿做“回头人”,其实质都表明她的行为是在遵循旧礼教“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捐门槛是祥林嫂不甘心向命运低头的表现,但实质上这使她深陷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泥潭。可以说,祥林嫂悲惨的命运结局正是封建宗法社会的典型环境给她安排的。
《雷雨》则是以20年代初的中國社会为背景。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大革命浪潮就要掀起,更多的下层劳动者已经有了一些阶级意识和反抗意识。在作品中,作者通过鲁侍萍这一形象的塑造较为完整地表现了这一点。三十年前,鲁侍萍被有着高贵出身的周家大少爷所深深吸引,对爱情与现实都没有真正看清楚。经历了三十多年苦难生活经历之后,鲁侍萍则可以冷静地再次面对周朴园,并敢于在周朴园面前自我抗争。当周朴园探问被侍萍抱走的孩子的下落的时候,侍萍明确地告诉周朴园“他现在与你是完全不同的两样人”,当周朴园警告侍萍不要想认回大儿子周萍的时候,侍萍冷冷地说:“我知道他的教养,他的地位,不容许他有这样的母亲!”最后在冷眼旁观了周朴园对亲生儿子大海的冷酷无情,听了大海对周朴园的揭露和控诉,亲眼看到了周萍对大海大打出手之后,侍萍忍无可忍,哭着说:“你们真是一群强盗。”一个“你们”就划分出了对立的两大阵营。也划分出了当时资本家和被剥削者的两大阵营。而鲁侍萍前后的变化则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产物。时代的变化在一个小小妇女身上得以体现。
《荷花淀》以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水乡白洋淀人民组织地方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生活为背景。白洋淀的人们淳朴,友爱。这时的社会虽然面临着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却已有了很大进步。水生嫂是一个传统、善良而又识大体,追求进步的农村妇女。得知丈夫要离家参军,她虽然心里为难,却也明白丈夫参军是保家卫国,“你走,我不拦你。”丈夫在临别前嘱咐水生嫂“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则给我们展示了当时人人要求进步,不甘落后的环境特点。水生嫂对战争的认识是从探望丈夫开始的。对战争的亲身感受,不愿意在丈夫们面前示弱的心理,让荷花淀的女人们组织了自己的队伍,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了保家卫国的战斗。而在《荷花淀》续篇《嘱咐》里,经历了八年抗战生死考验的水生嫂就全然是一个成熟的革命战士了。
这三个有着相同美德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妇女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经历。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此外,即便是有着类似经历的同样性格的人物,放在不同的“典型环境”之中人物也会展现出不同特点。例如《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三人都遭遇丈夫或者恋人的背叛,对现实有着清晰的分析,且都勇敢的进行了激烈的反抗斗争。但因为处在不同社会环境之中,最终她们的斗争结果及人生命运各不相同。
由此可见,“典型环境”问题的具体分析在这类课文的教学变显得格外重要。
二、同一大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也不尽相同
鲁迅的作品在山东省现行中学教材中仍然占一定比例。鲁迅所有的小说都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为历史背景的,但其具体表现形式却一篇小说一个样,甚至一篇小说几个样。至于表现一定时代的本质现象的环境,即“大环境”,在文学作品中是并不做具体描写的,有时也无法进行具体描写,往往只作为时代和社会的背景来处理。而在此背景下的小环境则不尽相同。“大环境”和“小环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大小环境合起来就是文学作品中的完整环境。两者综合起来,这种环境下才能培养成典型的人物,人物身上的一些特色也更鲜明合理。
下面我们选取中学教材中的三个鲁迅笔下的人物,阿Q,闰土和孔乙己,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阿Q是一个落后农民的形象。他生活在闭塞落后的未庄,整天昏昏噩噩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同时他又圆滑无赖,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是一个典型的愚昧农民。他有一套自己的精神胜利法,而这种精神胜利法不仅仅属于阿Q一个人,它是半殖民半封建地的旧中国的产物。就小环境来讲,精神胜利法在阿Q这样一个农民身上体现的最为突出。作为地主奴隶的阿Q因为愚昧,因为生存环境闭塞,因为目光短浅,因为无力反抗,只能用这种精神胜利法麻木自己。赵老太爷是未庄的封建皇帝,农民们受其压迫又对他盲目崇拜。比如,阿Q向吴妈求爱,就是因为她是赵家的女佣。而阿Q因为说自己姓赵被赵老太爷打,谁都说错在阿Q。阿Q又因为被找老太爷打,而受到人们的格外尊重。这滑稽的一幕深刻表现出当时农民的愚昧和麻木。
而《故乡》里的闰土则是通过少年和中年时代的对比表现农民问题的。少年闰土天真烂漫又机智勇敢。他生活在大自然中,语言里都跳动着生命。月下捉猹那一幕给幼年的“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少年闰土待“我”很友好,给我讲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但是中年再度相见,“我”却发现当年那个活泼的少年已经变得神情麻木,寡言少语。他说话吞吞吐吐,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他喊“我”为老爷。还说少年的自己不懂事,可是现在懂事了,却变得如此麻木。他确实是懂事了,懂得了那一套封建制度的压迫,展现出封建等级观念下人的愚昧。闰土事纯朴善良的,也是可怜的。一个老实的农民在那种社会背景下只能受穷受压迫,从而可见社会的残酷。
上面两个人物都是农民,孔乙己则是个知识分子。外形上就表现了他与短衣帮们的不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虽然穿的是长衫,可那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很明显,孔乙己是个穷人。可他却有着读书人的面子。他在掌柜面前排出九文大洋,他教小孩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他大嚷着读书人窃书不算偷,在别人嘲笑他的时候,竭力争辩,以维护读书人的面子。
可是他是个没有功名的读书人,连秀才都没有考上。因为他穷酸,所以短衣帮、伙计都瞧不起他,经常嘲笑他。而那些得到功名的人,像丁举人,自然更瞧不上他。孔乙己就生存在社会的夹缝中。既要维护读书人的面子,又要过着贫穷不堪的生活。
由此看来,在小说和戏剧教学中,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极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补充一些写作背景,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透彻。在重视作品写作社会背景的同时,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文本为重点,帮助学生提取文本中对人物塑造产生影响的小环境,让学生能对人物形象有自己的分析,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莉莉.让语文课不再“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议教学内容的规定性[J].语文建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