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境中的中国“他者”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e04113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他者”形象,即指一个民族根据自身条件来建构其他民族的形象,而这种形象常常是想象的,夸张的,甚至歪曲的。李连杰在大陆及香港拍摄了多部影片,其角色形象多变,影片的内容涉及广泛。但赴美之后,李连杰的电影形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方人对于中国“他者”形象的类型化诠释,在其主演的西方电影中有很明显的展示。
  [关键词]中国“他者” 李连杰 西方语境
  
  一、“他者”形象
  
  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人们经常会通过关照自我来加以想象。就比如白人的神话中神的形象一定是白人,而不会是黑人或是黄种人。所谓“他者”形象,指的是一个民族从自身条件出发,来建构其他民族的形象,其间常包含了不符合真实情况的想象,夸张。甚至歪曲。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误读。
  从《马可·波罗游记》中的“神秘的中国”。再到传教士笔下的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西方人以游记为主要形式建构着他们眼中的中国形象,并且从他们的语境来进行解读。比如,基歇尔在他的《中国图说》中,用基督教的观念来解释汉字的起源。“……中国文字的第一个发明者是皇帝伏羲,我毫不怀疑伏羲是从诺亚的后代那里学会的。”
  到了19世纪左右,大量中国移民来到美国西部。他们多数充当劳工,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美国当地人看来,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的黄皮肤,其形貌,生活习俗,尤其是宗教信仰都与他们大相径庭。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难以沟通,又具有某种神秘感。本着一种猎奇的心理,美国文学中出现了中国人的形象。在布瑞特·哈特(Bret Harte)创作的幽默诗《异教徒中国佬》(The HeathenChinee)中,中国人劳工阿新和主角詹姆斯,比尔等比试赌术,并最终占了上风,其诡异的把戏令主角惊叹不已。“中国佬”,“异教徒”也就成为中国人形象在美国文学中的一种“套话”。“套话”即法语stereotype。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这种形象,具体说,就是衣着形貌古怪(长袖子,长指甲),拥有某种特殊技能(会变魔术,精通赌术等),有种令人捉摸不透的神秘和邪恶。
  
  二、西方电影中李连杰
  
  李连杰在大陆及香港拍摄了多部武术影片。和比较类型化,多演喜剧和饰演警察形象的成龙不同,李连杰的角色形象多变,影片的内容涉及广泛。具体来说有:1,古装剧系列中的武术家形象《少林寺》,《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方世玉1,2》,《太极张三丰》,《黄飞鸿》系列,以及近年的《霍元甲》,《投名状》等。令狐冲,方世玉等属于浪漫派的武侠形象,而《黄飞鸿》则是写实主义的武师形象。《黄飞鸿》系列是李连杰从影的高峰之作,不同于关德兴的老年黄飞鸿形象,李连杰的黄飞鸿是一个处于时代变革中的青年武师,既有传统的侠义精神,又有固守传绩和顽固自大的弱点(如《狮王争霸》中他对摄影机的轻蔑和对蒸汽机的敌视),性格富于立体化。2现代剧系列中的都市人,警察和军人形象:比如动作喜剧《冒险王》中爱作白日梦的都市作家形象,以及《赤子威龙》和《中南海保镖》中的新时期的中国公安和军人的形象。
  但是,赴美之后,李连杰的电影形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方人对于中国“他者”形象的类型化诠释。在他主演的西方电影中有很明显的展示。比如《轰天炮4》,《致命罗密欧》中的黑帮分子,《从摇篮到坟墓》和《龙之吻》中的东方特工,《狼犬丹尼》中的打手以及08年《木乃伊3》中的暴君形象。在最初的《轰天炮4》(梅尔·吉布森主演)中,他首次出演反角。反面角色的身份,象征着西方对于东方“他者”的不信任和敌视的基调。他的角色形象是穿着白色唐装。身手敏捷,心狠手辣的华人黑帮首领。这形象正契合了早期美国人对于中国形象的理解:形貌古怪(剧中主角对他的唐装多有讽刺),拥有特殊技能(功夫)。神秘而邪恶(随意杀人,违反所谓的西方文明观)。在剧中,他不断拨弄着一串佛珠,昭示着自己“异教徒”的身份。他的造型总是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就像是侵入西方世界的东方幽灵。
  此后李连杰出演的多部影片,除了科幻片《the 0ne》之外。其余各部影片中基本还是这种形象。比如《致命罗密欧》展现的是华人黑帮的内讧:《从摇篮到坟墓》和法国导演持导的《龙之吻》则把他塑造成杀人不眨眼的东方特工。在科幻片《the one》中。李连杰总算演了回警察,但片中他一人饰两角,演反角的也是他。当然,又是身手敏捷,而且目无法纪的程式化形象。
  08年的新片《木乃伊3龙帝之墓》中李连杰饰演的是秦始皇(影片中称“龙帝”)。西方人不但把他塑造成一个掌握了神秘而邪恶力量的东方暴君,还让他对部下们用中文喊出这样的话:“……要消除自由隐患……”“……要打过长城向西……”。在这里。除了神秘邪恶,对抗自由的类型化“他者”形象外。还潜藏着西方人传统的“黄祸”思想。
  在李连杰一系列西方形象的背后,浮动着“傅满洲”这个西方人眼中的“典型”的华人形象。傅满洲(Fu Manchu)出自英国作家萨克斯·罗莫(Sax Rohmer)之手,共出过17部左右的小说(其中长篇13部,中篇1部,短篇3部)。1929年,好莱坞把他搬上银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序列。傅满洲是一个“来自东方的恶魔”,外貌是一副满清人的装束,做的是谋杀、施虐等勾当,当然,使用的是被妖魔化的东方密术:“手指的每一次跳动都具有威胁,眉毛的每一次跳动都预示着凶兆,每一刹那的斜眼都隐含着恐怖”。而且,似乎还具有某种超自然力量,在一部小说或电影里被白人主角消灭,并不妨碍他在下一部里复活,继续翻江倒海。如今。在西方电影中,傅满洲的形象演化为李连杰的“邪恶他者”,“东方打手”形象。很明显,这个西方二三十年代塑造的华人形象,到了今天还在西方人心目中根深蒂固。
  
  三、华人影星的失语症
  
  李小龙在他的第一部西方电影中,唯一的一句台词就是一声惨叫。李连杰也是一样,不论作主角还是陪衬,都是用拳头说话。在他的西方系列电影中,他只是一个打斗道具,叙述情节和阐明意旨这些影片核心的任务都是由那些白人或黑人角色来完成。他只是一个空洞的他者形象符号,除了用他这个符号来满足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外。导演基本上不会给他什么阐述自身的机会。这也是大部分浪迹西方的华人明星的生存困境。比如在《尖峰时刻》中,成龙的黑人搭档基本上掌握了影片的叙述权和话语权;在《骇客帝国》中,周兆龙始终只能以墨镜遮脸;在《非常人贩》中,舒淇被乔森·斯坦森用一根绳子绑着出场;在《功夫之王》里,李连杰和成龙两大功夫高手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白人演员当陪衬。在这里,被“他者”形象所象征的本体对象是缺席的,无法申诉的。强势的西方语境捂住了他们的嘴巴。
  
  结语
  
  纵观李连杰及其他华人影星在西方的一系列影片,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西方世界眼中的中国及中国人形象。从他们在影片中塑造的形象,我们看到,在当今仍有很大一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视而不见。继续编织着自己虚幻而程式化的中国“他者”形象,并且通过强势的话语权(好莱坞)到处推广这种形象,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警惕的。
其他文献
摘要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作家肯·克西的代表作,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为成功的电影之一。比较原著和电影,可以发现两者在情节、象征意象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处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关键词 《飞越疯人院》 电影改编 情节 象征 人物    美国作家肯·克西是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运动向60年代嬉皮士运动过渡时期的一位反文化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飞越疯
摘要 悲剧的艺术魅力在于它展现了人类生命的一种新的广度和深度,一种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涉足的未知领域。它传达了人类的命运以及人类天性上的伟大和渺小,费力抗争和无能为力,并将此供人观看、供人理解。它唤醒了人类的潜能,一种潜藏在人类心灵底层的隐秘被暴露出来后的平衡情绪油然而生。悲剧精神所展示的矛盾斗争的美在生命运动、穷途显达的人生遭际,远比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幅度更为宽广和深邃,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动人的艺术感
[摘要]阿勃丝和威金都以拍摄非正常人群或正常人群的非正常状态为拍摄对象,不大相同的是阿勃丝的镜头专门窥探人的正常面与非正常面的界限,而威金则拍摄的人群是经过人为摆布,装饰而形成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对象,他所表现的病态倾向比阿勃丝的肖像还来得极端。  [关键词]阿勃丝 威金 “丑”艺术 “恶”艺术    一 、人物背景与特性  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1923-1971)是美国新纪实摄影
[摘要]电影《十三岁少女》是中国“第六代”女导演陈苗的最新力作。陈苗,以一个走过十三岁岁月的女性视角,“带着诗情的关怀,唯美地回首了十三岁的阳光和残酷,揭开了少女成长的秘密”,影片用细节与意象的美丽构筑了一个十三岁少女细腻动人的成长故事。  [关键词]青春 成长 残酷 美丽    影片《十三岁少女》是“第六代”女导演陈苗的最新力作。影片讲述了在美丽的江南水乡发生的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叫宝宝的水乡女
[摘要]影片《巴顿·芬克》的视听语言风格充满迷幻色彩,更多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迷茫。影片节奏缓慢,却具有惊悚悬疑的效果;画面质感粗糙,基调昏乱,产生很强的焦躁感和不可捉摸性;音乐诡异深沉,与画面相辅相成,是科恩兄弟创作的心理影片中的代表。  [关键词]画面 巴顿 诡异    影片从一个墙壁的画面开始。灰黄色的墙壁纸,采用推镜头的拍摄方式,伴随节奏缓慢的诡异的交响音乐,画面和视听的节奏非常慢,为
[摘要]《大校的女儿》有着很强的艺术独创性和新颖性,它在唤起观众期待视界中的预定积累后,又打破了观众的期待惯性,使观众心理产生强烈的审美张力,在“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期待中,感受到编剧独具的匠心和该剧特有的艺术魅力。在“漫长”的审美期待中,观众所体验到的是“情感”的美丽、“真实”的美丽和“追求人生价值”的美丽。  [关键词]大众审美 期待视界 情感 真实 人生价值    “愿天下有情人都
【摘要】2001年韩国导演金基德的《收信人不明》,以韩国电影圈少有的大胆犀利,巧借一系列隐喻(美国与韩国——男人与女人、韩美混血儿——当代美国强权阴影之下西化的韩国)直指韩美关系,体现出当代韩国知识分子在美国强权阴影下深切的民族身份忧思。而这种民族身份忧思是整个亚洲在现代化进程中在西方——东方二元对立思路下的现代性焦虑,这一集体焦虑的背后是亚洲国家民族身份认同的迫切和寻找文化归宿的努力。  【关键
[摘要] 无论是试图重现一个真实存在过的生命轨迹,还是虚构一个人及其生平的传记作品,都是为了展现丰富的人性,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对常人难以理解的人性进行解读与想象性建构,让这个日益浮躁与贫乏的世界得到救赎,让趋于一维的人们感觉到单纯、富于创造的激情的灵魂的存在,传记电影《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和《大门》对此有诸多的启示。  [关键词] 神话 想象 还原 真实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说,制造
摘要 港剧是最能代表香港文化特征的大众文本之一,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从叙事基调、叙事模式、叙事节奏等方面对港剧进行文本细读,从中观照港人的文化心态。  关键词 港剧 叙事基调 叙事模式 叙事节奏    “对于传统的史诗来说,有了一个英雄的名字,故事就可以开始了:对于现实主义小说。有了一个具有个性的人,故事也就开始了叙述。对于卡夫卡,人物变成了一个抽象的K,故事变成了一个梦魇。在现当代文学的这种语境
[摘要]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见识过像《皮囊》这样如此飞扬跋扈的偶像剧集,使得本国青少年无法去体会如此残酷的青春,《皮囊》剧集在国內注定只是小众的流行,《绯闻女孩》追求一种时尚感,塞琳娜和布莱尔一剧中两大女主角性格截然不同,她们的时装风格也是一个简约率性,一个华丽复古,这也是青少年们追逐它的原因之一,因而,他们不太会去关注《皮囊》里平淡外表下面真实的青春面目。  [关键词] 英美文化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