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AMI静脉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病例267例,溶栓后再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同时测定梗死相关血管(IRA)、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A)狭窄程度及TIMI血流分级。结果 按溶栓结局分为溶栓再通组(180例)及未通组(87例),前者的IRA残留严重病变例数和残留严重病变平均狭窄程度均明显少于未通组,而TIMI 3级血流例数均明显多于后者(P均<0.05)。结论 AMI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患者常常存在较严重的冠脉病变,溶栓未通患者病变程度更严重。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病变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6-92-02
静脉溶栓治疗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闭塞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明显疗效,但经溶栓治疗后再发心肌缺血者并不少见。本文分析了267例AMI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患者的冠脉病变特征,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1999年1月~2004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AMI患者。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1979年WHO有关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命名标准中有关AMI确诊条件。②曾接受过静脉溶栓治疗。③存在再发心肌缺血(再发胸痛或心功能不全加重、ECG动态变化、心脏标记物测定等)临床表现。本文共入选梗死后再发心肌缺血患者267例,男194例,女73例,年龄34~77岁,平均(64.90±12.85)岁。梗死部位分布:前间壁46例、前壁84例、广泛前壁56例、侧壁及高侧壁18例、下壁及下壁 右室梗死52例、正后壁6例、其他4例。
1.2方法
1.2.1溶栓治疗及分组方法AMI静脉溶栓标准和方法参照1996年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溶栓剂为尿激酶(UK、天普欣)、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艾通立)。
1.2.2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指标全部病例均在静脉溶栓后3~15d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根据临床资料并结合CAG结果判定梗死相关血管(IRA)及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A)。应用目测法及电视密度法(QCA)相结合,测定冠状动脉二级分支以上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由2名心内科介入医师各自独立完成,取2人测定结果平均值),狭窄程度>75%为严重病变,并进行TIMI血流分级。
1.2.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0.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所有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定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测试,定性资料用χ2检验比较。
2结果
267例患者中总体静脉溶栓治疗再通患者180例(溶栓再通组,A组),再通率67.42%,溶栓未通患者87例(溶栓未通组,B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冠状动脉病变及支架植入情况比较见表1结果表明A组的IRA残留严重病变例数和残留严重病变平均狭窄程度均明显少于B组,而TIMI 3级血流例数均明显多于B组(P均<0.05),其他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区别(P均>0.05)。
3讨论
AMI后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临床情况差异很大,其后期干预方案也有明显区别,主要根据IRA是否开通和临床上是否有再发心肌缺血、再发MI、心源性休克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等表现来考虑。一般认为[1,2]单纯静脉溶栓治疗可能仅有1/4~1/3的患者得到理想灌注,而达到冠状动脉TIMI 3级血流仅占20%~54%。通畅的冠状动脉对心室重构(改善梗死心肌组织愈合和预防梗死面积扩展)、增加侧支循环血流、促进冬眠心肌恢复功能、改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增加心肌电稳定性以及改善患者长期愈后等无疑是非常有益的,而且后者并不完全取决于梗死面积减少。晚近研究[3]结果亦支持对AMI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病例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方法。
我们选择了267例AMI静脉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病例为分析对象,冠状动脉造影后发现,无论溶栓治疗是否再通,再发心肌缺血患者均有很高的IRA残留严重狭窄,但溶栓未通患者的IRA残留严重病变例数和残留严重病变平均狭窄程度均明显严重于再通组,而TIMI 3级血流例数也明显少于后者。其可能原因与再通患者IRA完全闭塞血管少、血管闭塞后再通和TIMI 3级血流较多等因素有关。
鉴于IRA和non-IRA严重病变无疑是影响病变冠状动脉血流及心肌灌注的病理学基础,常常引起心血管事件发生,因此对于AMI经静脉溶栓治疗后再发心肌缺血患者行CAG检查是必要的,后者可以进一步明确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进行更为准确的危险分层,为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Stone GW,Dixon SR,Grines CL,et al. Predictors of infarctsize after primary coronary angioplast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om pooled analysis from four contemporary trials[J]. Am J Cardiol,2007, 100(9):1370-1375.
[2] Kunadian B,Vijayalakshmi K,Dunning J,et al. Rescue angioplasty after failed fibrinolysi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edictors of a failed procedure and 1-year mortality[J].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8,71(2):138-145.
[3] Gershlick AH,Stephens-Llogd A,Hughes S,et al. Rescue angioplasty after failed thrombolgtic therap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N Eng J Med,2005,353(12):2758-2768.
(收稿日期:2009-06-22)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病变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6-92-02
静脉溶栓治疗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闭塞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明显疗效,但经溶栓治疗后再发心肌缺血者并不少见。本文分析了267例AMI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患者的冠脉病变特征,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1999年1月~2004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AMI患者。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1979年WHO有关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命名标准中有关AMI确诊条件。②曾接受过静脉溶栓治疗。③存在再发心肌缺血(再发胸痛或心功能不全加重、ECG动态变化、心脏标记物测定等)临床表现。本文共入选梗死后再发心肌缺血患者267例,男194例,女73例,年龄34~77岁,平均(64.90±12.85)岁。梗死部位分布:前间壁46例、前壁84例、广泛前壁56例、侧壁及高侧壁18例、下壁及下壁 右室梗死52例、正后壁6例、其他4例。
1.2方法
1.2.1溶栓治疗及分组方法AMI静脉溶栓标准和方法参照1996年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溶栓剂为尿激酶(UK、天普欣)、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艾通立)。
1.2.2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指标全部病例均在静脉溶栓后3~15d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根据临床资料并结合CAG结果判定梗死相关血管(IRA)及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A)。应用目测法及电视密度法(QCA)相结合,测定冠状动脉二级分支以上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由2名心内科介入医师各自独立完成,取2人测定结果平均值),狭窄程度>75%为严重病变,并进行TIMI血流分级。
1.2.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0.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所有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定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测试,定性资料用χ2检验比较。
2结果
267例患者中总体静脉溶栓治疗再通患者180例(溶栓再通组,A组),再通率67.42%,溶栓未通患者87例(溶栓未通组,B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冠状动脉病变及支架植入情况比较见表1结果表明A组的IRA残留严重病变例数和残留严重病变平均狭窄程度均明显少于B组,而TIMI 3级血流例数均明显多于B组(P均<0.05),其他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区别(P均>0.05)。
3讨论
AMI后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临床情况差异很大,其后期干预方案也有明显区别,主要根据IRA是否开通和临床上是否有再发心肌缺血、再发MI、心源性休克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等表现来考虑。一般认为[1,2]单纯静脉溶栓治疗可能仅有1/4~1/3的患者得到理想灌注,而达到冠状动脉TIMI 3级血流仅占20%~54%。通畅的冠状动脉对心室重构(改善梗死心肌组织愈合和预防梗死面积扩展)、增加侧支循环血流、促进冬眠心肌恢复功能、改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增加心肌电稳定性以及改善患者长期愈后等无疑是非常有益的,而且后者并不完全取决于梗死面积减少。晚近研究[3]结果亦支持对AMI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病例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方法。
我们选择了267例AMI静脉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病例为分析对象,冠状动脉造影后发现,无论溶栓治疗是否再通,再发心肌缺血患者均有很高的IRA残留严重狭窄,但溶栓未通患者的IRA残留严重病变例数和残留严重病变平均狭窄程度均明显严重于再通组,而TIMI 3级血流例数也明显少于后者。其可能原因与再通患者IRA完全闭塞血管少、血管闭塞后再通和TIMI 3级血流较多等因素有关。
鉴于IRA和non-IRA严重病变无疑是影响病变冠状动脉血流及心肌灌注的病理学基础,常常引起心血管事件发生,因此对于AMI经静脉溶栓治疗后再发心肌缺血患者行CAG检查是必要的,后者可以进一步明确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进行更为准确的危险分层,为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Stone GW,Dixon SR,Grines CL,et al. Predictors of infarctsize after primary coronary angioplast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om pooled analysis from four contemporary trials[J]. Am J Cardiol,2007, 100(9):1370-1375.
[2] Kunadian B,Vijayalakshmi K,Dunning J,et al. Rescue angioplasty after failed fibrinolysi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edictors of a failed procedure and 1-year mortality[J].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8,71(2):138-145.
[3] Gershlick AH,Stephens-Llogd A,Hughes S,et al. Rescue angioplasty after failed thrombolgtic therap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N Eng J Med,2005,353(12):2758-2768.
(收稿日期:200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