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游戏对于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指出,“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将学习的内容交织在游戏中,把各种能力的培养过程融合在游戏中,既满足了教育的要求,又符合了幼儿的特性,只要合理安排引导,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对在游戏中教学进行了意义上的分析,并阐述了相关的实践要求。
关键词:学前教育;游戏;兴趣
正如《幼儿园工作规程》中针对幼儿园教育的指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游戏材料应强调多功能和可变性。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鼓励幼儿制作玩具,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式。
一、当前家庭教育的的现状:
在当今“高考指挥棒”的指引、就业严峻形式及家长对孩子极高期望的影响下,学龄前教育备受关注和重视,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不仅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读最好的幼儿园,而且送孩子学各种特长班。虽然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益,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幼儿对上学的心理恐惧、扼杀了幼儿的天性。而幼儿园的教育为了迎合广大家长的要求和发展的形势,某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式过于生硬。在幼儿阶段的教育本应该是一种开创性、启发性、趣味性的模式,而非让幼儿在如此小的年龄时就体验一种枯燥并饱受磨砺的教育。所以,真正对孩子成长有益的做法是在具体的时间选择其合适的方式进行教育。而对幼儿的教育,则是从幼儿的天性——游戏出发,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培养兴趣,在快乐中成长。
二、在游戏中教育的意义:
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活动,也是最适合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
首先,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观念。以积木游戏为例,幼儿在摆出各种不同的造型的同时,实际上也进行了一个思维运动的过程,他们会在脑海里想想自己要摆出什么样的形状,摆的多高,要超过谁(这同时也在游戏中形成了一种竞争,而竞争就促进了进步),在积木一次次的倒塌中,幼儿也在一次次的重新开始中掌握了技巧,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思维和实际的结合过程,是大脑和小脑的协调运动。可见游戏对幼儿的智力开发也是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次,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学会沟通与交流。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通过不同的游戏,幼儿可以再现他们想象中的情景,模仿大人的生活情景与体验,与伙伴沟通,学会与人交流,从而结交更多玩伴,获得一种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和互助意识,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再次,游戏可以发掘幼儿的兴趣爱好、天赋,以及他们擅长的方面。这些幼儿自己是不能够总结的,但是老师和家长则可以在幼儿最喜欢玩的游戏中、最喜欢干的事情中,探索并总结出其某些天赋或者兴趣,从而因势利导,重点培养,这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西方的教育理念中极具特色的一点就是培养个人兴趣、并引导学生自由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和独立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各种条件,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发展。我们的教育也要面向“授之以渔”而非仅仅“授之以鱼”,所以,从幼儿抓起,发掘并培养幼儿的兴趣,并逐步培养幼儿学前阶段必备的品德素养、各种技能和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而将这一系列需要学习的内容交织在游戏中,将各种能力的培养过程融合在游戏中,则既满足了教育的要求,又符合了幼儿的特性,只要采取合适的游戏形式和有效的组织方式并加以科学的指引,将会事半功倍。
三、在游戏中教育的实践要求: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游戏的内容应是直观的、形象的,因此学前儿童的游戏设计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和事物。
第一,游戏设计要保证安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够被幼儿接受,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够考虑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游戏不能超越幼儿的能力,要尽可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能够帮助幼儿消除其本身的恐惧(例如有的幼儿恐(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20页)高),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第二,要密切联系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设计游戏能让幼儿学会基本的礼貌常识及判断是非善恶。在游戏中传授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勤劳勇敢、诚实守信、讲究卫生、爱护公物、节约水电、节约粮食等基本的品德,并且教会幼儿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怎样初步判断对错、善恶、美丑,进而形成幼儿的思维逻辑和思考方式。
第三,德、智、体、美诸方面互相渗透,有机结合。游戏的种类要丰富,设计音乐、美术、棋艺、体育等各方面,各类游戏穿插进行。老师要在游戏中注意观察每一个幼儿的表现,并尽量做好记录,以便于观察每个孩子的特质,发现其兴趣、特长、天赋等。
第四,以幼儿为主体,老师起到引导作用,并且在活动和游戏的最后及时让幼儿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例如,通过在一次公共汽车上的司机乘客等人的角色扮演及情景小故事的表演,幼儿可能会说,“老师,我演老奶奶,小红把她的座位让给我了,我很高兴。”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问大家小红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要把作为让给别人等问题,在让幼儿说出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时,不仅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又同时也教授了尊老爱幼的美德。同时这种角色扮演也可以让幼儿体会不同身份的人的经历和责任,让他们更加尊敬这些不同社会身份的人。游戏可以以其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幼儿记住蕴含其中的道理,这样,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第五,注重锻炼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例如,在游戏中适当设置小困难(小困难的设计一定要在幼儿能够解决的范围之内),让幼儿们分组,各组摸索自己的解决方法。在这种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定锻炼了幼儿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也教给他们更多的生活常识。当共同度过“难关”以后,幼儿们之间的友谊也会更深厚了。
第六,培养锻炼幼儿的自救技能和心理素质。可以通过模拟情景表演等形式,教会幼儿分别在什么时候拨打120、110、119,交给幼儿地震、火灾等灾害的危害、表现、简单自救方式及流程等。
第七,在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中,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引导幼儿,不可以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幼儿以产生消极影响。要注意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多与幼儿说话、沟通,尤其是发现不合群的幼儿,要及时查明原因并尽快解决。教师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并与家长分享教育理念,“家”“园”共同努力,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成才。
四、结语:
幼儿是最鲜活的生命,处于最具有可塑性的年龄阶段,对于幼儿的教育,关系着一个个家庭的命运,更影响这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所以,学前教育必须要抓住幼儿的特点特性,从游戏出发,让幼儿在游戏中知道什么是对与错,美与丑,使其生理心理健康发展,并学会一些常识和沟通、自助互助能力,让父母和教师发现幼儿早期表现的的兴趣、特长以及天赋,并因势利导,促进日后发展。作为幼儿园教师,必须以实际行动,耐心负责的照顾教授每一个孩子,努力为幼儿的成长成才做好一切必要和可能的铺垫,这是光荣的使命!
关键词:学前教育;游戏;兴趣
正如《幼儿园工作规程》中针对幼儿园教育的指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游戏材料应强调多功能和可变性。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鼓励幼儿制作玩具,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式。
一、当前家庭教育的的现状:
在当今“高考指挥棒”的指引、就业严峻形式及家长对孩子极高期望的影响下,学龄前教育备受关注和重视,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不仅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读最好的幼儿园,而且送孩子学各种特长班。虽然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益,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幼儿对上学的心理恐惧、扼杀了幼儿的天性。而幼儿园的教育为了迎合广大家长的要求和发展的形势,某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式过于生硬。在幼儿阶段的教育本应该是一种开创性、启发性、趣味性的模式,而非让幼儿在如此小的年龄时就体验一种枯燥并饱受磨砺的教育。所以,真正对孩子成长有益的做法是在具体的时间选择其合适的方式进行教育。而对幼儿的教育,则是从幼儿的天性——游戏出发,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培养兴趣,在快乐中成长。
二、在游戏中教育的意义:
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活动,也是最适合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
首先,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观念。以积木游戏为例,幼儿在摆出各种不同的造型的同时,实际上也进行了一个思维运动的过程,他们会在脑海里想想自己要摆出什么样的形状,摆的多高,要超过谁(这同时也在游戏中形成了一种竞争,而竞争就促进了进步),在积木一次次的倒塌中,幼儿也在一次次的重新开始中掌握了技巧,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思维和实际的结合过程,是大脑和小脑的协调运动。可见游戏对幼儿的智力开发也是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次,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学会沟通与交流。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通过不同的游戏,幼儿可以再现他们想象中的情景,模仿大人的生活情景与体验,与伙伴沟通,学会与人交流,从而结交更多玩伴,获得一种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和互助意识,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再次,游戏可以发掘幼儿的兴趣爱好、天赋,以及他们擅长的方面。这些幼儿自己是不能够总结的,但是老师和家长则可以在幼儿最喜欢玩的游戏中、最喜欢干的事情中,探索并总结出其某些天赋或者兴趣,从而因势利导,重点培养,这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西方的教育理念中极具特色的一点就是培养个人兴趣、并引导学生自由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和独立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各种条件,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发展。我们的教育也要面向“授之以渔”而非仅仅“授之以鱼”,所以,从幼儿抓起,发掘并培养幼儿的兴趣,并逐步培养幼儿学前阶段必备的品德素养、各种技能和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而将这一系列需要学习的内容交织在游戏中,将各种能力的培养过程融合在游戏中,则既满足了教育的要求,又符合了幼儿的特性,只要采取合适的游戏形式和有效的组织方式并加以科学的指引,将会事半功倍。
三、在游戏中教育的实践要求: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游戏的内容应是直观的、形象的,因此学前儿童的游戏设计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和事物。
第一,游戏设计要保证安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够被幼儿接受,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够考虑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游戏不能超越幼儿的能力,要尽可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能够帮助幼儿消除其本身的恐惧(例如有的幼儿恐(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20页)高),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第二,要密切联系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设计游戏能让幼儿学会基本的礼貌常识及判断是非善恶。在游戏中传授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勤劳勇敢、诚实守信、讲究卫生、爱护公物、节约水电、节约粮食等基本的品德,并且教会幼儿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怎样初步判断对错、善恶、美丑,进而形成幼儿的思维逻辑和思考方式。
第三,德、智、体、美诸方面互相渗透,有机结合。游戏的种类要丰富,设计音乐、美术、棋艺、体育等各方面,各类游戏穿插进行。老师要在游戏中注意观察每一个幼儿的表现,并尽量做好记录,以便于观察每个孩子的特质,发现其兴趣、特长、天赋等。
第四,以幼儿为主体,老师起到引导作用,并且在活动和游戏的最后及时让幼儿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例如,通过在一次公共汽车上的司机乘客等人的角色扮演及情景小故事的表演,幼儿可能会说,“老师,我演老奶奶,小红把她的座位让给我了,我很高兴。”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问大家小红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要把作为让给别人等问题,在让幼儿说出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时,不仅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又同时也教授了尊老爱幼的美德。同时这种角色扮演也可以让幼儿体会不同身份的人的经历和责任,让他们更加尊敬这些不同社会身份的人。游戏可以以其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幼儿记住蕴含其中的道理,这样,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第五,注重锻炼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例如,在游戏中适当设置小困难(小困难的设计一定要在幼儿能够解决的范围之内),让幼儿们分组,各组摸索自己的解决方法。在这种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定锻炼了幼儿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也教给他们更多的生活常识。当共同度过“难关”以后,幼儿们之间的友谊也会更深厚了。
第六,培养锻炼幼儿的自救技能和心理素质。可以通过模拟情景表演等形式,教会幼儿分别在什么时候拨打120、110、119,交给幼儿地震、火灾等灾害的危害、表现、简单自救方式及流程等。
第七,在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中,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引导幼儿,不可以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幼儿以产生消极影响。要注意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多与幼儿说话、沟通,尤其是发现不合群的幼儿,要及时查明原因并尽快解决。教师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并与家长分享教育理念,“家”“园”共同努力,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成才。
四、结语:
幼儿是最鲜活的生命,处于最具有可塑性的年龄阶段,对于幼儿的教育,关系着一个个家庭的命运,更影响这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所以,学前教育必须要抓住幼儿的特点特性,从游戏出发,让幼儿在游戏中知道什么是对与错,美与丑,使其生理心理健康发展,并学会一些常识和沟通、自助互助能力,让父母和教师发现幼儿早期表现的的兴趣、特长以及天赋,并因势利导,促进日后发展。作为幼儿园教师,必须以实际行动,耐心负责的照顾教授每一个孩子,努力为幼儿的成长成才做好一切必要和可能的铺垫,这是光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