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质健康的教育质量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学校与校长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核心素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引领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先进理念引领质量提升
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科学的质量观来引领。科学的含义就是要符合规律,符合学生做为人的特性及全面发展的需要。
科学的质量是可持续的质量。既要重视学习成绩,更要重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既要为学生的升学服务,也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学校追求升学率没有错,学校老师抓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没有错,完整全面的教育质量本身就包含着智育方面的目标。一个学校不讲教学成绩,完全不追求升学率,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但是,如果在实践中只追求升学率,而且是不择手段地追求,这样的“质量”不但片面,而且可怕!这样的质量观牺牲的是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及他们童年、少年时代应有的快乐。因此,一所真正对孩子负责的学校,应该是既满足孩子一生中那“关键几天”(中考或高考)的需要,更要着眼于孩子未来五十年、六十年甚至更长久的幸福,教育必须给他们终身有用的东西。强壮的体格,健身的技能,善良的品质,正直的情怀,高远的志向,宽广的胸襟,雅致的修养,学习的兴趣,阅读的习惯,科学的思维,创新的智慧,沟通的本领……这一切都是学校与教育人应始终坚守的教育追求,也理应是教育质量的内涵,而决不应该被单一的成绩、名次和升学率所冲淡甚至剥夺。
科学的质量是整体的质量。面向每一个孩子,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最好的发展。培养杰出人才无疑是我们的教育使命之一,也是学校的办学业绩、教育质量的标志之一。但是,如果仅仅把少数精英学生当作学校的教育质量,而忽略甚至无视绝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这样的质量观是极不科学甚至是扭曲的、畸形的。我们的教育对象,绝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更是包括了未来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孩子。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应该是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把相应的“尺子”。“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做最好的自己”等等,都是科学质量观题中应有之义。无视学生的差异而一刀切的“英才教育”,或者为了照顾大多数普通孩子而让未来可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吃不饱”的“平均教育”,都不是科学教育质量观。我们追求的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一个孩子、全面实施素质培养的教育,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最好发展的教育。
科学的质量是过程结果和谐统一的质量。理想的教育,不仅要让孩子的未来幸福,而且要让孩子现在就幸福。“幸福”不仅仅是成才以后能谋得一份好职业过上好日子,也应该是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快乐”,不仅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少年天性被纵情释放、青春的激情被随意挥洒的快乐……这是科学质量观应有的追求。
优秀队伍决定质量提升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面旗帜,是引领学生成长、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学校要下力气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出一批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以师德师风建设引领教师积极向上。要按照各级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引领教师严格遵守师德规范,切实提高师德素养,使有偿家教、不爱岗敬业、不关爱学生等现象销声匿迹。要通过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师德标兵”“模范班主任”等评选活动,树立身边榜样,弘扬敬业、爱生、奉献的主旋律,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向上、乐于进取。
以规范的管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要组织教师基本功比武,加强基本功考核,提升教师运用教学语言、板书设计、现代教学技术等基本功的能力。要按照“严、细、实”的标准,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淡化“备”的形式,突出“备”的实效;淡化作业的数量,突出作业的质量;淡化测试结果,突出质量分析,促进教学常规的有效落实,真正使教学常规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为教师的业务素养提升注入动力。
有效教研助推质量提升
教学研究是教师成长进步的扶手,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助推器,学校要坚持以教研推进课改、课改促进教学、教学提升质量的办学之路。坚持教研活动的立足点在课堂内,关键点在课标中,重点在教学环节上,突破口在小课题研究,做足高效文章,通过有效的教研助推质量提升。
营造和谐共享的教研文化。增强集体备课实效,发挥同伴互助效能。按照个人初备—集体备课—个人再备—教后反思的流程实施集体备课,实现个人特长和集体智慧有机融合。学校一定要加强学科资源库的建设,落实资源共享,建设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研文化。
创建课例研究有效模式。以公开课、优质课为载体,加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的研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采取“一人同课多轮研究”和“多人同课循环研究”的形式,加强对课堂的诊断,在共同研究中共同成长。
养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要引领教师主动开展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等进行整理,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宝贵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
落实小课题研究校本行动。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以小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将校本教研实践中的问题理论化,即教即研。通过理论研究,形成理论系统,再对校本教研进行理论指导,即教即改,效果即成果。
优质课堂保障质量提升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坚持素质教育在课堂”,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沃土。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课堂目标要定位在“育人”,教学方法要突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宗旨。要通过学习讨论、专题讲座、典型展示等多途径,让教师领悟课改的新理念,让“以学定教”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观等内化为行动,落实到课堂。要使课堂的中心由“讲授”转变为“学习”,以“问题”为桥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勢和形象互动的特点,培养学生内在兴趣,激活课堂教学生态。学校要组织对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的培训,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要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研,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进行“互联网 教育”的尝试,努力让互联网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增强学生驾驭网络和利用网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推动学校智慧教育进程。
切实提升质量是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要在科学质量观的引领下,精细管理,强化师德,锤炼师能,夯实教研,深化课改,实现学科素养向核心素养的转化,让核心素养真正在学生身上成长壮大起来。
(作者单位:黄梅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杨万军
先进理念引领质量提升
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科学的质量观来引领。科学的含义就是要符合规律,符合学生做为人的特性及全面发展的需要。
科学的质量是可持续的质量。既要重视学习成绩,更要重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既要为学生的升学服务,也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学校追求升学率没有错,学校老师抓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没有错,完整全面的教育质量本身就包含着智育方面的目标。一个学校不讲教学成绩,完全不追求升学率,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但是,如果在实践中只追求升学率,而且是不择手段地追求,这样的“质量”不但片面,而且可怕!这样的质量观牺牲的是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及他们童年、少年时代应有的快乐。因此,一所真正对孩子负责的学校,应该是既满足孩子一生中那“关键几天”(中考或高考)的需要,更要着眼于孩子未来五十年、六十年甚至更长久的幸福,教育必须给他们终身有用的东西。强壮的体格,健身的技能,善良的品质,正直的情怀,高远的志向,宽广的胸襟,雅致的修养,学习的兴趣,阅读的习惯,科学的思维,创新的智慧,沟通的本领……这一切都是学校与教育人应始终坚守的教育追求,也理应是教育质量的内涵,而决不应该被单一的成绩、名次和升学率所冲淡甚至剥夺。
科学的质量是整体的质量。面向每一个孩子,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最好的发展。培养杰出人才无疑是我们的教育使命之一,也是学校的办学业绩、教育质量的标志之一。但是,如果仅仅把少数精英学生当作学校的教育质量,而忽略甚至无视绝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这样的质量观是极不科学甚至是扭曲的、畸形的。我们的教育对象,绝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更是包括了未来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孩子。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应该是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把相应的“尺子”。“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做最好的自己”等等,都是科学质量观题中应有之义。无视学生的差异而一刀切的“英才教育”,或者为了照顾大多数普通孩子而让未来可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吃不饱”的“平均教育”,都不是科学教育质量观。我们追求的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一个孩子、全面实施素质培养的教育,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最好发展的教育。
科学的质量是过程结果和谐统一的质量。理想的教育,不仅要让孩子的未来幸福,而且要让孩子现在就幸福。“幸福”不仅仅是成才以后能谋得一份好职业过上好日子,也应该是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快乐”,不仅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少年天性被纵情释放、青春的激情被随意挥洒的快乐……这是科学质量观应有的追求。
优秀队伍决定质量提升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面旗帜,是引领学生成长、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学校要下力气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出一批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以师德师风建设引领教师积极向上。要按照各级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引领教师严格遵守师德规范,切实提高师德素养,使有偿家教、不爱岗敬业、不关爱学生等现象销声匿迹。要通过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师德标兵”“模范班主任”等评选活动,树立身边榜样,弘扬敬业、爱生、奉献的主旋律,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向上、乐于进取。
以规范的管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要组织教师基本功比武,加强基本功考核,提升教师运用教学语言、板书设计、现代教学技术等基本功的能力。要按照“严、细、实”的标准,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淡化“备”的形式,突出“备”的实效;淡化作业的数量,突出作业的质量;淡化测试结果,突出质量分析,促进教学常规的有效落实,真正使教学常规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为教师的业务素养提升注入动力。
有效教研助推质量提升
教学研究是教师成长进步的扶手,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助推器,学校要坚持以教研推进课改、课改促进教学、教学提升质量的办学之路。坚持教研活动的立足点在课堂内,关键点在课标中,重点在教学环节上,突破口在小课题研究,做足高效文章,通过有效的教研助推质量提升。
营造和谐共享的教研文化。增强集体备课实效,发挥同伴互助效能。按照个人初备—集体备课—个人再备—教后反思的流程实施集体备课,实现个人特长和集体智慧有机融合。学校一定要加强学科资源库的建设,落实资源共享,建设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研文化。
创建课例研究有效模式。以公开课、优质课为载体,加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的研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采取“一人同课多轮研究”和“多人同课循环研究”的形式,加强对课堂的诊断,在共同研究中共同成长。
养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要引领教师主动开展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等进行整理,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宝贵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
落实小课题研究校本行动。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以小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将校本教研实践中的问题理论化,即教即研。通过理论研究,形成理论系统,再对校本教研进行理论指导,即教即改,效果即成果。
优质课堂保障质量提升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坚持素质教育在课堂”,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沃土。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课堂目标要定位在“育人”,教学方法要突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宗旨。要通过学习讨论、专题讲座、典型展示等多途径,让教师领悟课改的新理念,让“以学定教”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观等内化为行动,落实到课堂。要使课堂的中心由“讲授”转变为“学习”,以“问题”为桥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勢和形象互动的特点,培养学生内在兴趣,激活课堂教学生态。学校要组织对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的培训,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要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研,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进行“互联网 教育”的尝试,努力让互联网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增强学生驾驭网络和利用网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推动学校智慧教育进程。
切实提升质量是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要在科学质量观的引领下,精细管理,强化师德,锤炼师能,夯实教研,深化课改,实现学科素养向核心素养的转化,让核心素养真正在学生身上成长壮大起来。
(作者单位:黄梅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