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自古以来就是国人心目中的“人间天堂”,闻名遐迩的西湖不仅风光秀美,还传递出杭州独有的人文情怀。
然而,国庆节长假,不少自驾族、骑行族却选择离开喧嚣的城市,穿行在杭州周边的“美丽乡村”。节日之后,记者在工作日来到这里时,也看到三五结队的年轻人来摄影、运动,清新的空气、整洁的环境和古色古香的建筑,令人流连忘返。杭州的“美丽乡村”正在慢慢散发其独特的魅力,让人们对杭州有了全新的认识。
10月9日,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杭州市桐庐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参会代表实地考察了杭州“美丽乡村”的建设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汪洋指出,浙江省坚持不懈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而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浙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他强调,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各地区、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以“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为基础,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在新时期的“美丽杭州”建设中,杭州市将在现有的基础上,以全域景区化为标杆,用景区化的特征,人本化的理念,现代人审美的标准来统筹提升杭州的经济社会建设,进一步提升“美丽”的质量。
“美丽杭州”的“三个美”
近年来,杭州市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改善放在突出位置。持续推进“全国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国内最清洁城市”、“生态型城市”建设以及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城市建设,按照城乡统筹理念,实施“区县协作”战略,推进“三江两岸”、“一绕六线”以及风情小镇、精品风景线等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人口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延伸覆盖,促进城乡经济同步发展。据统计,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15987元增长到2012年的20790元,年均增14.04%,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下降到1.95。
杭州积淀了五千年的人文基础,众多佳话为世人所称颂。近两年来,杭州市大力推进历史、文化、人文教育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始终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体系,先后涌现出“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爸爸”、“最美消防战士”等“最美人物”,成为群众热议、追捧、学习的草根明星、平民英雄,并持续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助推杭州积聚“向善”力量。
如今的“美丽杭州”,天蓝、地绿、水清、气净、民富、畅通、法制、和谐,其根本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两重指向。具体体现在“三个美”,即:城乡经济同步发展,居民安居乐业生活美;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域生态景色美;社会安全、生活安逸,人文道德真善美,使让杭州城乡居民天天享受“西湖”般的美景。
潇洒桐庐 秀美乡村
杭州的乡村,各有各的味道,每个乡村的美丽都是与众不同的。
被誉为“中国最美县”的桐庐,是杭州“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这些年来,桐庐县委、县政府在治理环境上可谓下足了功夫:从“环境立县”战略的提出,到“生态优先”理念的贯彻,从倾力打造“最美县城”,到全面建设“魅力城镇”、“美丽乡村”,全县上下正在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成“生产力”,逐渐探索出一条山清水秀、民富县强的绿色崛起之路。
今年初,桐庐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生态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实现了小河清清大河净;2015年前,桐庐还将力争实现42个村的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置行政村全覆盖。目前,桐庐正在打造5条美丽乡村风情带——乡村风情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诗画山水带和生态养生带。
荻浦、环溪、深澳、徐畈,都属于桐庐江南镇,该镇正在打造江南古村落风景区。这四个古村落沿河直线分布,最东的环溪村到最西的荻浦村相距5公里。其中,环溪村还是此次参加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代表的实地考察点之一。
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清澈的天子源和青源两条溪流汇合于村口,环溪村由此得名。在环溪村,就近的三五户村民合建一个污水池,由县财政每人补贴350元,村民不需要掏一分钱。村子里600多户村民每天排放的200多吨生活污水,全都通过管道、窨井流入污水处理池,然后通过简易厌氧池、湿地处理池、沉沙池层层过滤净化排出清水。
据了解,环溪村从2010年开始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先后投入280万元,建设生活污水池9只,其中2只是微动力太阳能处理模式,7只是人工湿地模式,全村606户全部纳入污水管道。人工湿地上长势良好的亲水性植物,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变成了一个个小花园。
“污水处理池上方,种的是清水能力很强的美人蕉、伞草等植物。污水给植物提供养分,植物净化了污水,一举两得。最后排出的水能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村主任周忠莲对记者说。
通过几年的治理,这个从前还流传着“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顺口溜的小村落,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景点村。同时,村里还对全村105户房屋“赤膊墙”、围墙进行了粉刷,对全村的庭院进行了绿化、美化,并开展清洁环溪“红黑榜”评比活动,动员全村村民自觉参与环境整治。
如果说环溪村的美是自然的美,那么荻浦村的美就是历史的美。汪洋在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保持乡村特色。荻浦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以“四优(悠)”为目标,实施“古生态整治提升、古建筑修缮利用、古文化挖掘传承、古村落产业经营”四大工程,着力打造古风荻浦。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荻浦村内尚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共20余幢,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其中省级文保单位就有3处。秉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当地积极推进古建筑修缮利用工程,对这些早已荒弃的历史明珠进行了抢修,不仅修复了古建筑,而且特别注意保护和修复这些古建筑存有环境,尽可能保留古村落的历史风貌。根据每幢古建筑的自身特点,结合历史典故传说挖掘,重新定位、拓展其功用。结合文化礼堂建设,对早已弃用的宗祠进行了修缮,把它建设成为展示申屠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阵地。把曾经臭气熏天的猪栏牛栏,巧妙保留历史痕迹,改成了别具风味的咖啡馆,独具匠心的巧思,使得游客络绎不绝。
四美三业 萧山特色
“村庄优美、生态秀美、生活甜美、乡风和美,人人就业、家家创业、村村兴业”——这是萧山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近年来,杭州市萧山区紧紧围绕这“四美三业”的总体目标,标本兼治,治本为首;内外兼修,内涵为重;形神兼备,以神促形,走出了一条萧山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山坞抱碧,曲径通幽,一排排白墙黑瓦的别墅掩映在桃红柳绿之中;污水纳管、三线下地,功能齐全的设施使这里宛如城市。这片美丽的村庄正是萧山浦阳镇桃北新村,它是全国首个国家级农村康居示范工程,也是杭州市首批“风情小镇”。
在新农村建设中,桃北新村与浙江登峰交通集团实行村企共建,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将休闲度假旅游与农民人居、创业就业和文化传承相融合,通过对旧村庄进行拆迁重建,集约和盘活土地,走出了一条“旅游项目带动人居工程,人居工程反哺旅游项目”的创新之路。村内湖池点缀、白墙黛瓦、庭院雅致,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旖旎风光;完备的设施、齐全的功能,让村庄宛若城市小区。同时,以“股金、薪金、流转金和保障金”为核心的富民“四金保障”工程,让村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共同开发建设,让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这是萧山美丽乡村建设的“美丽”缩影,而这样的身影并不孤单。位于萧山区义桥镇西南的昇光村就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昇光村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内有着东福源禅寺、李氏民居等人文资源,是萧山区最早设立党支部的村子之一,曾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革命老区。
昇光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提升村庄环境,发展村级经济并着力打造村庄特色,取得了较好成效,被命名为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之一,并成为全区10个新农村特色村创建对象之一。
2011年,全村村级可分配收入231万元,村级集体资产18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26元,逐步实现由原经济欠发达村向乡村旅游型美丽乡村的转变。走进昇光村,道路洁净、绿树掩映、村庄建设错落有致,各类主题墙绘亮点纷呈;成片的苗木、蔬菜等与山水呼应,与农居相连,田园风光明媚,景色秀丽;村级公园、健身场所、村民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建于隋朝的东福源禅寺修缮工作基本完成。
目前村里已流转山林1000多亩、土地经营权流转近2000亩,形成了具有昇光特色的农业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接下来,村里还将在村口建一座牌坊,作为“昇光一日游”的起点,并把村里的东福源寺、东福源山庄、共青团会议旧址、李氏宗祠、李氏名医馆、万头羊基地、农家乐等旅游点给串联起来。
然而,国庆节长假,不少自驾族、骑行族却选择离开喧嚣的城市,穿行在杭州周边的“美丽乡村”。节日之后,记者在工作日来到这里时,也看到三五结队的年轻人来摄影、运动,清新的空气、整洁的环境和古色古香的建筑,令人流连忘返。杭州的“美丽乡村”正在慢慢散发其独特的魅力,让人们对杭州有了全新的认识。
10月9日,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杭州市桐庐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参会代表实地考察了杭州“美丽乡村”的建设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汪洋指出,浙江省坚持不懈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而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浙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他强调,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各地区、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以“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为基础,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在新时期的“美丽杭州”建设中,杭州市将在现有的基础上,以全域景区化为标杆,用景区化的特征,人本化的理念,现代人审美的标准来统筹提升杭州的经济社会建设,进一步提升“美丽”的质量。
“美丽杭州”的“三个美”
近年来,杭州市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改善放在突出位置。持续推进“全国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国内最清洁城市”、“生态型城市”建设以及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城市建设,按照城乡统筹理念,实施“区县协作”战略,推进“三江两岸”、“一绕六线”以及风情小镇、精品风景线等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人口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延伸覆盖,促进城乡经济同步发展。据统计,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15987元增长到2012年的20790元,年均增14.04%,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下降到1.95。
杭州积淀了五千年的人文基础,众多佳话为世人所称颂。近两年来,杭州市大力推进历史、文化、人文教育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始终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体系,先后涌现出“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爸爸”、“最美消防战士”等“最美人物”,成为群众热议、追捧、学习的草根明星、平民英雄,并持续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助推杭州积聚“向善”力量。
如今的“美丽杭州”,天蓝、地绿、水清、气净、民富、畅通、法制、和谐,其根本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两重指向。具体体现在“三个美”,即:城乡经济同步发展,居民安居乐业生活美;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域生态景色美;社会安全、生活安逸,人文道德真善美,使让杭州城乡居民天天享受“西湖”般的美景。
潇洒桐庐 秀美乡村
杭州的乡村,各有各的味道,每个乡村的美丽都是与众不同的。
被誉为“中国最美县”的桐庐,是杭州“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这些年来,桐庐县委、县政府在治理环境上可谓下足了功夫:从“环境立县”战略的提出,到“生态优先”理念的贯彻,从倾力打造“最美县城”,到全面建设“魅力城镇”、“美丽乡村”,全县上下正在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成“生产力”,逐渐探索出一条山清水秀、民富县强的绿色崛起之路。
今年初,桐庐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生态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实现了小河清清大河净;2015年前,桐庐还将力争实现42个村的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置行政村全覆盖。目前,桐庐正在打造5条美丽乡村风情带——乡村风情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诗画山水带和生态养生带。
荻浦、环溪、深澳、徐畈,都属于桐庐江南镇,该镇正在打造江南古村落风景区。这四个古村落沿河直线分布,最东的环溪村到最西的荻浦村相距5公里。其中,环溪村还是此次参加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代表的实地考察点之一。
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清澈的天子源和青源两条溪流汇合于村口,环溪村由此得名。在环溪村,就近的三五户村民合建一个污水池,由县财政每人补贴350元,村民不需要掏一分钱。村子里600多户村民每天排放的200多吨生活污水,全都通过管道、窨井流入污水处理池,然后通过简易厌氧池、湿地处理池、沉沙池层层过滤净化排出清水。
据了解,环溪村从2010年开始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先后投入280万元,建设生活污水池9只,其中2只是微动力太阳能处理模式,7只是人工湿地模式,全村606户全部纳入污水管道。人工湿地上长势良好的亲水性植物,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变成了一个个小花园。
“污水处理池上方,种的是清水能力很强的美人蕉、伞草等植物。污水给植物提供养分,植物净化了污水,一举两得。最后排出的水能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村主任周忠莲对记者说。
通过几年的治理,这个从前还流传着“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顺口溜的小村落,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景点村。同时,村里还对全村105户房屋“赤膊墙”、围墙进行了粉刷,对全村的庭院进行了绿化、美化,并开展清洁环溪“红黑榜”评比活动,动员全村村民自觉参与环境整治。
如果说环溪村的美是自然的美,那么荻浦村的美就是历史的美。汪洋在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保持乡村特色。荻浦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以“四优(悠)”为目标,实施“古生态整治提升、古建筑修缮利用、古文化挖掘传承、古村落产业经营”四大工程,着力打造古风荻浦。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荻浦村内尚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共20余幢,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其中省级文保单位就有3处。秉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当地积极推进古建筑修缮利用工程,对这些早已荒弃的历史明珠进行了抢修,不仅修复了古建筑,而且特别注意保护和修复这些古建筑存有环境,尽可能保留古村落的历史风貌。根据每幢古建筑的自身特点,结合历史典故传说挖掘,重新定位、拓展其功用。结合文化礼堂建设,对早已弃用的宗祠进行了修缮,把它建设成为展示申屠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阵地。把曾经臭气熏天的猪栏牛栏,巧妙保留历史痕迹,改成了别具风味的咖啡馆,独具匠心的巧思,使得游客络绎不绝。
四美三业 萧山特色
“村庄优美、生态秀美、生活甜美、乡风和美,人人就业、家家创业、村村兴业”——这是萧山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近年来,杭州市萧山区紧紧围绕这“四美三业”的总体目标,标本兼治,治本为首;内外兼修,内涵为重;形神兼备,以神促形,走出了一条萧山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山坞抱碧,曲径通幽,一排排白墙黑瓦的别墅掩映在桃红柳绿之中;污水纳管、三线下地,功能齐全的设施使这里宛如城市。这片美丽的村庄正是萧山浦阳镇桃北新村,它是全国首个国家级农村康居示范工程,也是杭州市首批“风情小镇”。
在新农村建设中,桃北新村与浙江登峰交通集团实行村企共建,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将休闲度假旅游与农民人居、创业就业和文化传承相融合,通过对旧村庄进行拆迁重建,集约和盘活土地,走出了一条“旅游项目带动人居工程,人居工程反哺旅游项目”的创新之路。村内湖池点缀、白墙黛瓦、庭院雅致,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旖旎风光;完备的设施、齐全的功能,让村庄宛若城市小区。同时,以“股金、薪金、流转金和保障金”为核心的富民“四金保障”工程,让村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共同开发建设,让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这是萧山美丽乡村建设的“美丽”缩影,而这样的身影并不孤单。位于萧山区义桥镇西南的昇光村就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昇光村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内有着东福源禅寺、李氏民居等人文资源,是萧山区最早设立党支部的村子之一,曾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革命老区。
昇光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提升村庄环境,发展村级经济并着力打造村庄特色,取得了较好成效,被命名为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之一,并成为全区10个新农村特色村创建对象之一。
2011年,全村村级可分配收入231万元,村级集体资产18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26元,逐步实现由原经济欠发达村向乡村旅游型美丽乡村的转变。走进昇光村,道路洁净、绿树掩映、村庄建设错落有致,各类主题墙绘亮点纷呈;成片的苗木、蔬菜等与山水呼应,与农居相连,田园风光明媚,景色秀丽;村级公园、健身场所、村民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建于隋朝的东福源禅寺修缮工作基本完成。
目前村里已流转山林1000多亩、土地经营权流转近2000亩,形成了具有昇光特色的农业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接下来,村里还将在村口建一座牌坊,作为“昇光一日游”的起点,并把村里的东福源寺、东福源山庄、共青团会议旧址、李氏宗祠、李氏名医馆、万头羊基地、农家乐等旅游点给串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