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更加突出了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突出了探究性和生活性。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是化学的基本特点,又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中重要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化学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将一些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最能吸引学生的也莫过于实验了,在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我自己认为要做好以下四方面。
一、实验前要精心准备,做好学生的课前预习指导
教师在实验前的准备包括
1. 自己要做好实验准备,包括亲自检查实验仪器、药品;提前亲自动手做实验进行验证;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要有预见性和处理方法。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前的预习,突出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安全。
3. 依据学生特点将学生合理分组,一般讲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较强和比较耐心细致的学生合理分配,增强互补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组员人数以2-3人为佳。
学生在实验前一定要进行预习,预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知识框架结构,熟悉实验目的和需要解决的实验问题,熟悉药品使用和基本操作,试验中应注意从哪些方面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等。避免匆忙进入实验室忙乱无头绪,不能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甚至发生实验室事故。
二、实验过程要合理安排,精心设计,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是与不是”“能与不能”“合理与不合理”“为什么”的过程,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合理的安排实验顺序、试验时间,有助于知识条理性的整理,也有助于学生能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例如,在苯酚的性质实验中,学生将会做到温度对苯酚溶解度的影响,常规实验仅仅是观察到苯酚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苯酚有残留,升高温度超过65度全部溶解。在引领学生做这个实验时,提前与学生设计了实验流程,观察过程包括过量苯酚常温水中溶解度和状态——在43度至65度苯酚的状态——65度以上水中的溶解度——降溫至65度以下时苯酚溶液的状态和析出苯酚的状态。通过一组简单的实验,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除应按照教学要求为学生备齐备足实验的仪器和药品外,还应根据学生情况和实验室规格给予学生进行相关探究性实验的仪器和药品,以满足不同要求的学生探究愿望,拓展学生思维。如在实验室制备氯气的试验中,学生使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常规药品,教师可在实验台上装配装置,使用高锰酸钾和盐酸与学生进行比较试验,从而可以加深物质氧化性的比较,由此可以将这个实验进行拓展。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了“氯气与水反应”后的“身边的化学”,了解了漂白与消毒,了解了84消毒液的成分中有次氯酸根,而次氯酸根有强氧化性,可以设问置疑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用84消毒液和浓盐酸是否可以制取氯气,实验现象出来后,学生对制氯气的实验原理理解更为全面,实验报告中又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制备原理,不用老师讲,学生自己动手就解决了很多问题。
三、强化实验后的总结和反馈指导
对学生而言,实验不光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训练技能,所以实验完成后学生对实验的整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在使用旧教材时,学生都会配发一本《实验报告册》,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便于整理和回顾,同时对于提高理科学生偏弱的文字表述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对老师而言,由于一般班级容量较大,在实验过程中很难兼顾到所有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可以了解所有小组的实验情况和实验设想,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情。新课程教材使用后,虽然不再配发《实验报告册》,但我认为让学生以2-3个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老师要对实验报告的整体格式内容进行统一规范布置,基本格式:实验名称—实验原理—实验前准备—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现象及分析—实验改进—实验后处理。最后,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反馈性实验。
以上是我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可能有所不足,敬请指教。
一、实验前要精心准备,做好学生的课前预习指导
教师在实验前的准备包括
1. 自己要做好实验准备,包括亲自检查实验仪器、药品;提前亲自动手做实验进行验证;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要有预见性和处理方法。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前的预习,突出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安全。
3. 依据学生特点将学生合理分组,一般讲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较强和比较耐心细致的学生合理分配,增强互补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组员人数以2-3人为佳。
学生在实验前一定要进行预习,预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知识框架结构,熟悉实验目的和需要解决的实验问题,熟悉药品使用和基本操作,试验中应注意从哪些方面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等。避免匆忙进入实验室忙乱无头绪,不能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甚至发生实验室事故。
二、实验过程要合理安排,精心设计,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是与不是”“能与不能”“合理与不合理”“为什么”的过程,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合理的安排实验顺序、试验时间,有助于知识条理性的整理,也有助于学生能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例如,在苯酚的性质实验中,学生将会做到温度对苯酚溶解度的影响,常规实验仅仅是观察到苯酚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苯酚有残留,升高温度超过65度全部溶解。在引领学生做这个实验时,提前与学生设计了实验流程,观察过程包括过量苯酚常温水中溶解度和状态——在43度至65度苯酚的状态——65度以上水中的溶解度——降溫至65度以下时苯酚溶液的状态和析出苯酚的状态。通过一组简单的实验,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除应按照教学要求为学生备齐备足实验的仪器和药品外,还应根据学生情况和实验室规格给予学生进行相关探究性实验的仪器和药品,以满足不同要求的学生探究愿望,拓展学生思维。如在实验室制备氯气的试验中,学生使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常规药品,教师可在实验台上装配装置,使用高锰酸钾和盐酸与学生进行比较试验,从而可以加深物质氧化性的比较,由此可以将这个实验进行拓展。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了“氯气与水反应”后的“身边的化学”,了解了漂白与消毒,了解了84消毒液的成分中有次氯酸根,而次氯酸根有强氧化性,可以设问置疑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用84消毒液和浓盐酸是否可以制取氯气,实验现象出来后,学生对制氯气的实验原理理解更为全面,实验报告中又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制备原理,不用老师讲,学生自己动手就解决了很多问题。
三、强化实验后的总结和反馈指导
对学生而言,实验不光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训练技能,所以实验完成后学生对实验的整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在使用旧教材时,学生都会配发一本《实验报告册》,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便于整理和回顾,同时对于提高理科学生偏弱的文字表述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对老师而言,由于一般班级容量较大,在实验过程中很难兼顾到所有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可以了解所有小组的实验情况和实验设想,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情。新课程教材使用后,虽然不再配发《实验报告册》,但我认为让学生以2-3个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老师要对实验报告的整体格式内容进行统一规范布置,基本格式:实验名称—实验原理—实验前准备—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现象及分析—实验改进—实验后处理。最后,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反馈性实验。
以上是我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可能有所不足,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