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并存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v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虽然突发性新闻蕴含着丰富的新闻价值,但对于记者而言,参与突发性新闻的采编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机遇在于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挑战则是这种报道往往会给记者带来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本文试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指出这些负面心理影响的表现及形成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心理调适方法,这不仅有助于认清这一问题并形成可行的解决途径,同时也可以丰富新闻心理学的学科内涵。
  【关键词】突发性新闻报道 记者心理 影响 调适
  
  汶川地震的阴霾还没有散去,甲流的狂潮又再次袭来,各种类型的突发性事件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受到了媒体的普遍关注。
  由于突发性新闻如对自然灾害、刑事案件、安全事故、疫情等的报道,往往具有如下这些特征:在短时间内发生、场面转瞬即逝;影响力巨大,涉及的是有关事物、环境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急剧变动;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从新闻学角度而言,它蕴藏着丰富的新闻价值。
  目前西方国家对于突发性新闻的采访和报道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处理方式,但我国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的影响,新闻媒介在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上仍然存在某些盲点,如往往侧重于对突发性新闻报道过程中的经验分析,而忽视了这些事件对于记者本身的影响。与此同时,心理学界则更关注受灾群众的心理问题,及针对他们而采取的心理援助,社会各界对于参与采访报道的记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普遍忽视。
  
  一、突发性新闻采访会给记者带来一系列负面心理影响
  
  突发性新闻采访,对于记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参与到此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并提升记者的业务能力,也能让记者迅速成名实现其社会价值。突发性新闻报道产生了一批名记者,如著名记者柴静就是因为积极参与“非典”报道而一炮走红。但不容忽视的是参与突发性新闻报道也会给记者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心理影响,这种负面心理影响主要出现在采访过程中和采访完成后两个阶段。
  (1)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会受到巨大心理冲击,具体表现及出现原因为:
  第一、心灵震撼。突发性事件往往是不可预知的,且发生时间十分短暂,而记者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赶往现场,这就意味着留给记者做采访准备,包括心理方面的准备的时间十分有限。由于记者无法事先做好心理免疫,面对发生了急剧变动的事件现场,尤其是那些悲惨的灾难现场,记者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受到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共情。记者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记者比起普通人更容易陷入紧张焦虑的情绪和状态中。虽然记者们见多识广,但从事新闻工作需要的是激情和责任,因而记者往往比其他行业的人更容易产生“共情”。参与突发性新闻报道,记者采访的大都是一些丧失家园失去亲人的人,他们的心理情绪更容易让记者们陷入其中,心情沮丧。汶川地震就是典型的例子。中国心理学家张侃指出,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采访中,很多记者没有做好心理防护准备仓促上阵,最后导致完全崩溃。南方周末记者也在回忆录中指出,“有媒体同行在采访之中始终处于悲痛中,情绪焦躁,多日无法睡眠。亦有同行情绪失控,对后方编辑哭闹,执意改变原有采访方向。”
  (2)在采访完成后的相当长时间内,记者会产生心理压力,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为:
  第一、长期的负面情绪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灾难创伤受害者在某一时期内,会处于一种害怕、悲伤、愤怒、无助感、罪恶感等的情绪状态中,做噩梦,失眠,而当这些反应过于强烈或持续存在的话,就可能导致精神疾患。以汶川地震采访报道为例,2008年11月12日《中国青年报》的《告别不了的5·12》一文指出,不少参加了汶川地震报道的记者表示,灾难现场那些惨烈的画面,经常在他们脑海里不停地闪现,身体上会重新体验当时的恐惧感觉,经常会噩梦连连。这表明不少记者已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第二、角色冲突带来巨大压力。在突发事件现场,记者所扮演的诸种社会角色经常会发生冲突,而冲突则会带来心理的不和谐,从而危害记者心理健康。一方面,新闻工作的职业特性要求记者必须迅速、及时、真实地反映事情的原貌,但另一方面,社会伦理道德又要求作为普通人的记者在突发事件现场必须以人的生命和尊严至上为第一要义,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对他人伸出援助之手。记者往往面临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无论选择任何一方,记者心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愧疚,长此以往,将对记者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最好的例子便是那位拍摄了饥饿的孩子与秃鹰的照片的记者因为承受了过大的心理压力而选择自杀。
  第三、工作倦怠。所谓的工作倦怠是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综合症,通常发生在那些需要不断同病人、客户、公众进行高强度接触的职业中。虽然记者这一职业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是好奇心和责任感,但大量、经常的突发性新闻及犯罪新闻等负面新闻报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记者对于社会环境的判断和工作的积极性。有一位记者在自己的博客中反映了这种心态,他写道在连续经历了几次车祸、矿难报道后,他和几位媒体朋友都出现了一种不好的苗头,他们开始对死亡人数比较少的事故没有了报道的冲动,甚至产生了一种“是不是太多的死亡使我们对人的生命有了一种漠视”的质疑。虽然这只是一个个案,但却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可怕苗头,如果记者失去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呵护,将丧失做新闻报道的能力。
  
  二、记者要学会心理调适避免出现心理危机
  
  心理调适是指人们运用心理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心理调整,使其心情回复到和谐状态,以达到健康状态。那么,新闻记者如何通过心理调适,避免出现心理危机呢?
  首先,从宏观层面而言,全社会应当形成一种关心自身心理健康的大环境。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也逐渐增大,因此关心自身心理健康应该与关心自己身体健康一样被提上日程,人人都应该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其次,从中观层面而言,媒介机构应该树立对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进行维护的意识。记者这个职业是一个高危险和高强度的工作,广大新闻媒体机构应该重视记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为记者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培训课程,关注他们的心理,指导他们在采访中减少心理受创、保护自己心理健康。据报道,几年前上海已经成立了专门为记者服务的“记者心理沙龙”,通过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关注记者心理,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尝试。
  第三,从微观层面而言,记者自己应该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这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①学习心理学知识。平时记者除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外,还应该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完成采访任务,也有利于记者保持自身心理健康。②做好访前准备。在做采访准备的时候,记者除了准备好丰富的背景资料外,最好能事先调节一下自己的情绪,做好采访前的心理准备。尤其是在接到突发性新闻报道的任务之后,更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明白突发性事件往往是非常特殊的可能会承受巨大的心理打击。③保证充足的睡眠。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人的身体疲劳时,心理往往更加脆弱,因此尽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对于记者而言,保持充足的睡眠仍然必不可少。④以平常心来对待采访。记者这个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编辑记者们要学会保持乐观、自信、健康的心态。在突发性新闻采编过程中,如果编辑、记者出现了某些不良的情绪,也不要过分焦虑,要明白这是人的一种正常应激心理反应。只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不会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可以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不要让不良情绪一直困扰自己。
  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新闻媒介机构要注意不要在短时间内让一个记者频繁地参与突发性新闻报道,另外记者自身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应该给自己的心理“放放假”,不要过分“贪功”,应尽量避免经常性的突发性新闻采编而带来的过高压力。
  综上所述,突发性新闻报道对于记者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全社会都应该开始关注记者的心理健康,而对于记者而言,只有保持乐观、自信、健康的心态,才能减少各种心理伤害。
  (本论文为安徽新华学院资助科研项目“突发性新闻采访对记者心理的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rw011)
  
  参考文献
  1、余志海,《记者心理与采访行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2、张骏德,《新闻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张轶楠,《我国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研究》,见刘京林、罗观星主编,《传播媒介与心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
  4、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5、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1月
  6、李宝萍,《新闻工作者如何缓解心理压力——访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所长刘京林教授》,《新闻战线》,2002年第4期
  (作者:安徽新华学院新闻与广告教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周蕾 姚少宝
其他文献
我觉得这18年来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是一个奇迹,但这18年也走了弯路。如果更谨慎一些,也许可以超越今天的成绩。      现年53岁的尉文渊在1990年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第一任总经理。作为当年“全球交易所中最年轻的老总”,尉文渊亲身经历了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进程,他对中国资本市场初创时期的市场交易制度、上市规则、证券交易电子化、中央结算系统的建设和完善等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9
医生朴正恩在他住的公寓里被人杀害,警察抓到了甲、乙、丙、丁四名嫌疑犯。根据目击者的证词得知,在医生死亡那天,只有甲、乙、丙、丁这四个病人单独去过一次医生的家。  在传讯前,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这四个病人商定,每人向警方提供的供词都必须是谎言。  下面是每个病人提供的两条供词:  甲病人:  [1]我们四个人谁也没有杀害医生。  [2]我离开医生家的时候,他还活着。  乙病人:  [3]我是第二个去
1971年11月24日,正是感恩节的前一天,一名40多岁的男子登上一架波音727客机。他买的是去往西雅图的单程票,票上的名字是“丹·库珀”。  16点35分,飞机起飞了,机上共有6名机员、36位乘客。  库珀坐在最后一排,鼻子直挺,背头光滑,穿了一身黑色。他叫了饮料,坚持付清2美元,还多给了18美元的小费。他看起来和其他乘客没有差别,直到空姐看到他塞过来的那张字条:  “你们被劫持了,我带着炸弹,
浙江,丽水。这是一座南方的小岛,临江而坐的小岛。在知道这座小岛的名字之前,我姑且叫它无名岛吧。  因为无名,所以准许我对它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比如,篡改它的历史,杜撰它的主人,再比如,在恰到好处的某一个春天,将自己的生平,轻轻地放进去。  小岛与外面的世界没有陆路相连,如果我要将自己放进去,首先要经过八百里瓯江最华丽的一段,经过白鹭和帆影,经过日色和云彩,经过流水声和浣衣声。我需要一条船,和一个载
烦恼的上校  卡纳里斯上校最近很是烦恼。这正是一九四三年,二战正酣,同盟军节节胜利,德军却处处受挫,伤亡惨重。战局的失利没让这位德国谍报局长官忧心,他忧心的是手头的新任务——抓获英国首相丘吉尔。他很纳闷,为什么元首最近会这么迷信间谍活动呢?  几个月以前,意大利发生政变,德国最高领袖希特勒的盟友墨索里尼被捕。消息传到柏林,希特勒火冒三丈,命令卡纳里斯迅速查明墨索里尼的下落,并制定出营救方案。这点儿
最忠诚的朋友与最危险的敌人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这句话听似简单,仔细想想却别有深意。当人类犯罪时,不论你是有心或无意,你留下的蛛丝马迹总会真实地道出事实的真相。如果不想被自己出卖,那就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而让你甩不掉的那个忠實的“敌人”就是你自己的基因——DNA。  DNA技术多用于司法鉴证科,简称法证。这个行业始于1986年的英国。但早在中国宋朝时期,就已有法证侦查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种奖项,它穿越了百年的岁月沧桑依然光芒四射,毫无争议地成为了人类社会最杰出人士翘首仰望的辉煌圣殿,它执掌着世界上最严肃的精神财富天平,称量着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精神质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标尺。  它就是那个自称为“一生无重要事迹,只是保持着指甲干净整洁”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用个人财富设立的诺贝尔奖。诺贝尔临死的时候留下遗嘱,用自己的全部财富设立奖励基金,每年奖励对人
中东多变,两年多前曾让无数人亢奋的所谓“阿拉伯之春”,转眼已进入“多事之秋”。前不久埃及“二次革命”闹得沸沸扬扬,近期,叙利亚的“化武事件”又让全球震惊。  化武疑云  8月21日,总部设在阿联酋迪拜的阿拉比亚电视台和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同时报道称,叙政府军从当天凌晨起使用含有沙林毒气的火箭弹对大马士革郊区的姑塔东区进行袭击。  与此同时,叙利亚反对派和亲反对派的一些机构如总部设在伦敦的“叙利亚人权观
恩怨的始作俑者
自己写的作品和文章署自己的真名,这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犹如给自己亲生的孩子起名,难道不可以吗?但退回到“文革”时期呢,那可就是问题了。你写的作品和文章是不能署自己真名的,否则就是资产阶级名利思想。这样说还是轻的,重一点就是有罪,政治上判你“死刑”,把你打进十八层地狱。1969年,我就因为署名问题惹下“杀身之祸”,被姚文元点名为被资产阶级名利思想击中的“黑苗子”,在全国被批判,差一点丢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