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俞光岩谈本行———从三代领导人的口腔健康看国情变化
在北京这个上千万人的大城市,受牙疾困扰的人都渴望能获得一张安全有效的治疗门票。因此,有着北京大学背景的口腔医学院门槛格外高。
这所处于国内口腔领域领衔位置、并代表着国力水平的口腔医院,尽管每天310台牙科治疗台开足马力地运转,尽管每天的门诊量因2500人次而保持着“吉尼斯”的世界纪录,但是应对太庞大的“渴望”,依然显得势单力薄。
现任院长俞光岩把这种看病难归结于两方面:一是国人口腔健康意识的明显增强;二是品牌崇拜的民众心理。毕竟,一块牌子,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几代人的价值积淀,形成的人心向背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俞光岩,一口浓重的浙江诸暨口音,绝少京腔中那种调侃成分。言谈中他努力让每一个咬字达到普通话的标准。因为过分认真,再加上低缓的声音,给人的感觉慎重而忠厚。
这是一位懂得把口腔医学放到现实生活中的专家。他告诉你,“一口牙”竟是与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在穿衣吃饭尚无着落的情况下,倡导全民口腔卫生是枉然。只有到丰衣足食之后,对于漂亮牙齿的奢望,才会变成潮流。
20多年前,当中国国门打开时,有着职业敏感的专家们不断地发出感叹:为什么老外的牙齿那么洁白整齐?事实上,人种方面没有天生差异。可以说,“一口牙,惨不忍睹”,印证的必是贫穷落后的社会背景。
之后,中国人的“口腔热”与经济发展相伴而来。我们的百姓不甘在牙齿上示弱。人们开始懂得从幼年时起矫正畸形,修复缺损的功能,美化色泽,治疗龋齿,降低牙周炎的发病率,等等。当全民的牙齿“旧貌换新颜”时,正是国力强盛的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佐证。
甚至,俞光岩把口腔健康视为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不可否认,曾经多少次,“一嘴牙”让我们在国际交往中丢失了得到尊重的资格;也让我们错过了落实诸多项目的可能。因为,按照发达国家的习惯,没有一嘴像样的牙齿犹如不洗脸一样让人鄙夷。这种“以牙齿论尊贵”的国际惯例确实让我们吃了不少苦头。那是国人曾经的耻辱。
俞光岩提请注意:中国三代领导人,口腔健康带着明显的时代印记。
今天,我们新一代领导人,站在世界舞台上演讲,没有职业敏感的一般人可能不会注意到,那时隐时现,带着光泽,洁白,而又排列齐整的牙齿,是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所不具备的。能观察得如此真切的,恐怕只有我们的口腔专家们。
终于,俞光岩等人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当然,在经济高速发展下,随着全民的口腔健康意识快速觉醒,这种突然扩展的市场需求,也给口腔医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俞光岩的专长———唾液腺疾病、口腔颌面部肿瘤
俞光岩管理这家中国口腔的旗舰医院已经7年。如今的他尚且春风扑面,更何况当年接任时该是怎样的充沛饱满。再向前推到1994年,他就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时该是40岁出头。显然,在这样一个教授、专家济济的单位,他能胜出,竞争实力可以想见。
“应该是因为学术发展潜力大”。俞光岩把自己的优势定位在专业素质上。
这或许是北大的传统思维定式———学术价值是包括权衡管理位置的首选筹码。以至口腔医院现任的3位副院长,也都是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造诣,有影响的专家。
俞光岩的专业特长之一是在唾液腺疾病领域。他的研究课题之一是针对“眼干”疾病的,被称为“血管化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
重症“眼干”疾病,目前依然是世界性尚未攻克的难题。中国的“眼干”病人大约有3000万。
患此症,病人的眼睛干涩、怕风、畏光,继而角膜浑浊,最终可导致失明。这原本属眼科疾病。近些年来,由于颌下腺移植的介入,使它与口腔医学联系在一起。
一项将患者颌下腺连同血管、导管一块拿下来,然后移位到颞部的技术,正是在俞光岩这代中国专家的手里从国外引进并得到改进和发展的。
此前,“眼干”的治疗最常用的办法是补充人工泪液。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泪腺分泌的难题,这种被动的补给注定将是伴随终生。且这种无休止的补给,势必导致间隙时间的不断缩短,以至发展到病人补充泪液忙不暇接。
遗憾之后,人们不得不想出另外的方法:将泪道部分堵塞,并冀望以此控制有限的泪液挥发。不能不承认,上述的手段对于轻症“眼干”病人,都曾起到相当的作用。但是,重症患者却成效甚微。
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积极探求治疗“眼干”的办法。50年代,前苏联专家曾发明了将腮腺导管转移到眼穹隆的技术。用腮腺分泌的唾液替代泪液。这种手术确实能使眼睛湿润。但是,因为神经条件反射的作用,病人一吃东西,“泪水”便哗哗地流下来。
每一次的研究成果,都伴随着一定的缺憾。于是,注定科学的探索没有止境。
80年代后期,欧洲学者终于找到比腮腺分泌物更接近于泪液成分的颌下腺。而且,将颌下腺移到颞部后,因为阻断了神经的支配,在失神经状态下,使条件反射所致的进食流泪现象荡然无存。自然,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兴趣。
俞光岩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在系列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联手,共同进行临床应用。从1999年至今,他们以62例的手术例次,优于国外同道,因此获得了发展此项技术更多的机会和资本。
在延伸这项技术的过程中,俞光岩研究小组针对颌下腺血管可有变异的特点,总结出判断主要回流静脉的4项措施。目的是筛选出最佳的静脉进行吻合。以此避免腺体血管吻合后,静脉回流不畅的问题。
腺体移植成活之后,大约在第5天的时候,由于器官功能需要一个适应调整过程,患者会规律性地出现为期近3个月唾液分泌明显减少的“休眠期”。而恰恰是″休眠期″,容易使导管发生阻塞。此时,虽然腺体成活,但唾液不能流入眼眶。其实,这样的病例在俞光岩课题组的手术患者中,仅出现4例。但是,医学研究“不因善小而不为”。“颌下腺导管口重建”和“头静脉移植导管重建”的新方案随之被应用于临床,随之,一部分患者曾经阻塞的导管再度开通。
类似的孜孜探求是无休止的。俞光岩课题组目前正在致力于对腺体移植后,人工调控失神经支配唾液腺分泌的研究。他们要使“泪液”分泌随人心愿,多的情况下自动减少,少的情况自动增多。假如这项研究真的成功,那将是患者的又一次解放。
口腔医疗有个特点:大门诊;小病房。看口腔疾病的人大部分是门诊解决问题。因此,如此规模的口腔医院也不过110张床位。这其中,60%的床位用于收治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
据俞光岩介绍,我国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病率比较高,医院每年收治700~800例,其中恶性肿瘤占50%。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俞光岩的另一个专长,也是北大口腔医院的强项之一。
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切除后,可造成颌骨缺损,外形恢复和功能修复变得至关重要。因此,这项技术一直是医学工作者极为关注的。
俞光岩所在的口腔颌面外科,目前采用的是“血管化骨移植”技术。这是针对“非血管化骨移植”的又一次进步。“非血管化骨移植”解决骨头的缺损问题,起到桥梁支撑的作用。但是,移植后容易感染,也容易发生吸收现象。
与之相比,“血管化骨移植”常常是复合组织移植,其中包括骨头、血管、肌肉和皮肤。在这样的移植组织基础上再进行种植牙手术,然后再镶牙。其最终效果,不仅外形不受影响,而且咀嚼如初。医生们称之为“功能性颌骨修复”。
当然,此方法技术要求高,难度系数大。
俞光岩目前每周两次手术,一次门诊。同时带有在读博士生6名。
他笑笑,“还应付得了”。只是他的业余时间前面不得不加上“所谓”二字。
俞光岩的信条———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
俞光岩毕竟是一个吃技术饭的专家。尽管,在世界范围,究竟是专业人士做管理好,还是专事管理学的人做管理好,一直是个争执不休的话题。但事实是平分秋色,谁也拿不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俞光岩认为,实实在在地说,专业技术人员做行政管理工作,至少有一个心理优势———不会把行政领导的位置看得特别特别重。因为,这些人大都有比较踏实的心理防线,那是他们的“看家本领”。尤其像俞光岩这样的大牌教授,有这么敦实的技术资本做后盾,对于任职与否,几乎无后顾之忧可谈。
当然,这其中要剔除“挂羊头卖狗肉”的。至少是那些专业上没有突出实力的人。协和医院一位医生曾经说过,某地一位老兄,为了得到一个升迁的位置,甚至隐瞒恶性病症,故作镇静,结果贻误治疗时机。位置争到了,却一命呜呼。
那些把职位看得比生命都贵重的人,实际是很可怜的。因为,他们缺乏底气,缺少换一种方式玩一玩的能力。不难想象,果真遇到这样缺乏自信的人执掌一家单位的管理大权,在这种心态支配下,恐怕只会把健康的人统统管出毛病来。
相比之下,“管理学”这个看似深邃的理论,在俞光岩这样的人眼里竟是出乎意料的简单。他说:“正是因为把院长这个位置看得不是那么重,一定程度上,事情反而容易做好。”
接着,他引用了一句别人的话———“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不要把自己该做的事太不当回事”。他说,他最欣赏这句话。
真难想象,这样一位在无影灯下,做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专家,对于职场的体味竟是如此透彻。仿佛他把那些位高人群的心理,也毫不留情地做了剖析。甚至包括人性中最隐蔽的弱点。
按照他的解释:你是医生,但是在病人面前,你不能太在乎自己的身份。如果以为我是教授,我是专家,你必须得怎么怎么尊重我,吹捧我,甚至敬畏我。那就麻烦了。久而久之,导致自己的承受力滑落到很脆弱的境地。于是,对方稍有欠周,或者万一出言不逊,你就会心怀不满,及至以势相欺。
刻意在乎自己,其结果,因为太不在乎别人的感觉,太蔑视了你的服务对象的存在,往往导致双方情绪激烈,关系紧张。而这样下去于医术、于事业、于身心又有什么好处?
同样,你做了院长,更不能太在乎自己的职位。如果那样,一所医院的上千号职工都学会敷衍你的这种“在乎”。就像俞光岩前面所说,简单的事都会变得很复杂。哪怕很小的事,因为不能容忍“有失尊严”,你都必须投入很大的精神成本和时间成本。道理很简单,假如你的职工是被动的,是在应付被他们的当家人扭曲的“尊严”,那么,积极性受挫,创造性又从何谈起?
《黄帝内经》有“上医治未病”之说;《孙子兵法》有“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理。实际上管理学中,同样有类似的“四两拨千斤”的高明。
谈及俞光岩在医院管理中的感触点,他稍事停顿,字斟句酌地说了两句话:一是充分肯定别人的优点,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一是搞好班子的团结。其实,两句话同归一个字———“人”。他不在乎自己,但是,他却非常在乎别人。
据说,医院里有那么一拨人,在回旋,应酬方面比较“低能”,如果再加上业务能力超群,于是常常被称为“有个性”的人物。尤其是那些不谙奉迎,不善恭维的人物,假如赶上“很把自己当回事”的领导者,恐怕“死到临头”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在哪里。
但是,在俞光岩的眼皮底下,那不过是个人的风格秉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国外回来的引进人才或是技术拔尖人物,俞光岩似乎更看重他们光彩熠熠的另一面: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表现出的那种天分;他们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那种没日没夜的投入;他们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的活跃和潇洒……
“这些还不够么?”
在口腔医院,有这样一种风格:“不要强求人家一定要怎么样。”领导者要培养自己承受各种性情风格的本领。
相反,他对于那些只会傻干,没有那么多的“杂性”,不会保护自己的人,特别偏爱。尤其是在学习型的单位里,经常有一些书呆子。他们并不在乎是周末还是晚上,也不计较收入的多少。这样的工作“偏执狂”一旦钻到技术堆里,便忘乎所以。
俞光岩反问自己,如果这样的人遇到麻烦,你能替他们兜着么?回答是:“那当然。”他要求自己,那些为了科研,为了病人,横下一条心,豁出去的人,如果出了问题,我自然去给他们承担责任。他说,“我愿意做他们的后台。”
确实看不出,如此儒雅又书卷气十足的俞院长,竟也是很有血性的人。他不否认,医院在技术探索的过程中,经常碰到继续还是停止的抉择当口。这时候,如果作为领导者,你能够让员工们感觉到,你时时站在他们的身后,你在支持他们,那么他们的聪明才智会充分的发挥出来。
其实,最聪明的管理者是能够招到能人,并且把能人团结好。接下来,做什么事都会很容易。
俞光岩的职责———不要把自己该做的事不当回事
与宽容不矛盾的是“律己”。这往往是构成完整人格的两个方面。俞光岩对于自己该做的工作一点不马虎。他注重结果:在院长这个位置上,谋其政和不谋其政,后果是完全两样的。
他认为代表国家管理这样一个1000多人的重点医院。担子很重,而且责任很大。他不回避,在现行体制下,应该说院长的权力够大。于是,这个“大”决定了它的后果无论怎样都是严重的。如果这个权力行使得好,事业就是快速发展;反之,如果权力行使得不好,对于整个事业很可能是摧毁性的破坏。
首先,他清楚目前他打理的这家医院,该是怎样的分量。1941年,前身为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齿科诊室正式挂牌。之后,60多年,无论它的名称怎么改变,而这里始终不变的是,保持国内口腔医学领域引领潮头的位置。医疗,教学,科研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
近半个世纪来,中国口腔界一直有“四大家族”或“五大家族”之说。即:北京的北大,成都的华西医大,上海的第二医科大,西安的第四军医大,以及近一二十年兴起的武汉武大。在传统体制下,5家之间,各有千秋,实力相当。
但是,市场规则不讲终身荣誉。俞光岩很清楚,尽管目前的排名,他们的综合实力略有优势。但是,“如果做得不好,我们现在的位置随时会被别人替代。”
众所周知,由于北大口腔医学院独特的专科地位,使它成为医疗市场上不多的“宠儿”。与北京的综合医院相比,它几乎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可以说,风景独好。然而,俞光岩却不止一次提到“压力很大”。
他认为“病人排队挂不上号”的现象“不会持续多久”。
理由是,医疗行业的市场化序曲已经奏响。俞光岩把现在的“病人求我们”比喻成旧体制行将完结的前夜。他说,就像当年商店的售货员脸难看;宾馆的门难进一样,目前的看病难不过是落日前的一抹余辉。
业内人士看到,牙科的市场成分重新划分首当其冲,比综合医院来得迅猛。眼下,市面上已经有大量的牙科诊所挂牌营业。事实上,口腔行业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来已久,且始终没有停止过。只是新一轮的声势会更大。其中不乏国际型的,合资型的,高学历型的。竞争的火药味很浓。
俞光岩把“国有大医院的名气”,视为一段时间内的惯性作用。但是,他同时看到“名气”的背后是庞大冗杂的摊子。他说,如果我们不能让患者的就医更加方便,总是凌晨四五点钟起来排队,病人自然就要流向那些不仅技术好,服务好,而且方便舒适的医疗场所。
从市场分析,上海、成都等城市已经出现牙科病人分流的迹象。同时,国有口腔医院人才松动已经开始。难得俞院长能把形势看得如此严峻。
俞光岩属于头脑清醒的。他给自己确立了施政目标———北京大学要建世界一流的大学。相对应,我们要建世界一流的口腔医学院。他把实现这个目标的时间设定在15~20年。时间飞逝,他不敢有“一点放松”。
“我不看重这个院长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在这个位置上不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我想,若干年以后,历史对这一段时间的医院发展会有评价的。”可以看出,俞光岩现在所做的一切,不排除是为了身后的是非评说。
显然,这是一位本分、老实的管理者,他在努力履行自己的诺言。
俞光岩的管理思路———两个满意+事业发展
俞光岩具有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的管理风格。他的院长公式:“两个满意+事业发展。”他说,办医院,患者和医生是相辅相成的。病人满意才会来看病;医生满意,看病才有积极性。你满意我满意,但是吃光花光也不行,于是再加上一个“事业发展”。他把这个公式看成施政纲领。
从前面讲到的俞光岩的做人看,他是个知人善用,包容性很强的人。这应该是员工们比较喜欢的管理者。同时,医院拥有比较丰厚的物质条件,有大学的学术环境。这些对于业务的培养、学科的建设,都有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职工满意暂时没有太大的争议。
患者满意?要想解答这个问题,让人很容易联想到“1+1=2”的演绎过程。至少到目前,在中国医疗市场很难找到理想的答案。
俞光岩把自己的解题思路放在“服务”上。
他认为自己所在的医院占据着首都的地理位置和北大的历史背景。可谓天时地利甚好。“医、教、研、防”的系统构架,已经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特别在口腔正畸,口腔放射,口腔种植,口腔病理,口腔颌面外科等学科一直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因此,从专业技术角度讲,这样的技术条件基本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从廉洁行医的角度讲,他觉得似乎还有老本可吃。曾经,在“红包”盛行的年代,《光明日报》连续发表3篇文章,称“口腔医院是一片净土”。俞光岩庆幸“老传统”让自己省了不少心。
据说,他们当初的作法并不神秘。大致是“不让鸡蛋有缝隙”。“红包”在萌芽状态时,是比较含蓄收敛的。开始,大夏天的,往手术室送饮料;后来,觉得大夫们没吃饭不落忍,接着又出现送汉堡包。而“攀比”的心态一旦渗透到送礼的行当,那种不甘示弱,使得礼品的升级换代没了谱。很多医院可能就是在这种不知不觉的演进过程中,无力自拔。
而口腔医院从送饮料开始,就没给患者留下机会。你把东西送到手术室,硬是给你拿出来。坏了,臭了,全任它去。一回,两回,三回,什么样死缠硬磨的人都败下阵来。于是,患者们私下一传,没人再讨没趣。至此,人们踏进这家医院的大门,就断了送礼的念想,其实,这正是患者所希望的。
当然,口腔医院的“处决”挺有震慑力。只要你涉嫌有不正当职业行为,接着“刀下不留情”。而且这“刀”一下去,就是停止1年的“专家门诊”资格,或者是“专家点名手术”的资格。听说当初的管理者们还真开过两回“杀戒”。此招的用意不在收入上,主要是把你整个人“晾”个精光。你的老病人来了怎么解释?你的老面子往哪儿放?
据说这一招还真灵。
俞光岩经过排查筛选,最终把“患者满意”的工作重点放在“服务”上。
他说,我们现在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同类医院在技术水平上没有太大的差距,在设备条件上也算可以。如果说悬殊,那就是“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上”。
他对英国医院的教授查房做了这样的描述:无论医生的资历和年龄,推门的动作很轻。见到病人必定是先上前,主动友好地握手问候。就这么一个很家常的动作,医患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
接下来,开始询问病情,进行交谈。这时候,医生很熟练地把双膝跪在地毯上,降下去的身子与病人刚好可以达到脸对脸。真的,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场面觉得未免屈尊的太过分。但是很快的,你会发现,这种姿势的创造者一定是一位感情细腻的明白人。因为只有这样,医生与躺在床上的病人相互之间才有了平视的感觉。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与一个声音微弱的病人娓娓的交流。
再过3年,口腔医院14层的新医疗大楼将启用。到时候,与先进的建筑和设备相配套的,除了一流的医疗技术,还有规范化的服务。
俞光岩对未来充满自信。
在北京这个上千万人的大城市,受牙疾困扰的人都渴望能获得一张安全有效的治疗门票。因此,有着北京大学背景的口腔医学院门槛格外高。
这所处于国内口腔领域领衔位置、并代表着国力水平的口腔医院,尽管每天310台牙科治疗台开足马力地运转,尽管每天的门诊量因2500人次而保持着“吉尼斯”的世界纪录,但是应对太庞大的“渴望”,依然显得势单力薄。
现任院长俞光岩把这种看病难归结于两方面:一是国人口腔健康意识的明显增强;二是品牌崇拜的民众心理。毕竟,一块牌子,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几代人的价值积淀,形成的人心向背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俞光岩,一口浓重的浙江诸暨口音,绝少京腔中那种调侃成分。言谈中他努力让每一个咬字达到普通话的标准。因为过分认真,再加上低缓的声音,给人的感觉慎重而忠厚。
这是一位懂得把口腔医学放到现实生活中的专家。他告诉你,“一口牙”竟是与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在穿衣吃饭尚无着落的情况下,倡导全民口腔卫生是枉然。只有到丰衣足食之后,对于漂亮牙齿的奢望,才会变成潮流。
20多年前,当中国国门打开时,有着职业敏感的专家们不断地发出感叹:为什么老外的牙齿那么洁白整齐?事实上,人种方面没有天生差异。可以说,“一口牙,惨不忍睹”,印证的必是贫穷落后的社会背景。
之后,中国人的“口腔热”与经济发展相伴而来。我们的百姓不甘在牙齿上示弱。人们开始懂得从幼年时起矫正畸形,修复缺损的功能,美化色泽,治疗龋齿,降低牙周炎的发病率,等等。当全民的牙齿“旧貌换新颜”时,正是国力强盛的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佐证。
甚至,俞光岩把口腔健康视为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不可否认,曾经多少次,“一嘴牙”让我们在国际交往中丢失了得到尊重的资格;也让我们错过了落实诸多项目的可能。因为,按照发达国家的习惯,没有一嘴像样的牙齿犹如不洗脸一样让人鄙夷。这种“以牙齿论尊贵”的国际惯例确实让我们吃了不少苦头。那是国人曾经的耻辱。
俞光岩提请注意:中国三代领导人,口腔健康带着明显的时代印记。
今天,我们新一代领导人,站在世界舞台上演讲,没有职业敏感的一般人可能不会注意到,那时隐时现,带着光泽,洁白,而又排列齐整的牙齿,是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所不具备的。能观察得如此真切的,恐怕只有我们的口腔专家们。
终于,俞光岩等人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当然,在经济高速发展下,随着全民的口腔健康意识快速觉醒,这种突然扩展的市场需求,也给口腔医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俞光岩的专长———唾液腺疾病、口腔颌面部肿瘤
俞光岩管理这家中国口腔的旗舰医院已经7年。如今的他尚且春风扑面,更何况当年接任时该是怎样的充沛饱满。再向前推到1994年,他就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时该是40岁出头。显然,在这样一个教授、专家济济的单位,他能胜出,竞争实力可以想见。
“应该是因为学术发展潜力大”。俞光岩把自己的优势定位在专业素质上。
这或许是北大的传统思维定式———学术价值是包括权衡管理位置的首选筹码。以至口腔医院现任的3位副院长,也都是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造诣,有影响的专家。
俞光岩的专业特长之一是在唾液腺疾病领域。他的研究课题之一是针对“眼干”疾病的,被称为“血管化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
重症“眼干”疾病,目前依然是世界性尚未攻克的难题。中国的“眼干”病人大约有3000万。
患此症,病人的眼睛干涩、怕风、畏光,继而角膜浑浊,最终可导致失明。这原本属眼科疾病。近些年来,由于颌下腺移植的介入,使它与口腔医学联系在一起。
一项将患者颌下腺连同血管、导管一块拿下来,然后移位到颞部的技术,正是在俞光岩这代中国专家的手里从国外引进并得到改进和发展的。
此前,“眼干”的治疗最常用的办法是补充人工泪液。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泪腺分泌的难题,这种被动的补给注定将是伴随终生。且这种无休止的补给,势必导致间隙时间的不断缩短,以至发展到病人补充泪液忙不暇接。
遗憾之后,人们不得不想出另外的方法:将泪道部分堵塞,并冀望以此控制有限的泪液挥发。不能不承认,上述的手段对于轻症“眼干”病人,都曾起到相当的作用。但是,重症患者却成效甚微。
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积极探求治疗“眼干”的办法。50年代,前苏联专家曾发明了将腮腺导管转移到眼穹隆的技术。用腮腺分泌的唾液替代泪液。这种手术确实能使眼睛湿润。但是,因为神经条件反射的作用,病人一吃东西,“泪水”便哗哗地流下来。
每一次的研究成果,都伴随着一定的缺憾。于是,注定科学的探索没有止境。
80年代后期,欧洲学者终于找到比腮腺分泌物更接近于泪液成分的颌下腺。而且,将颌下腺移到颞部后,因为阻断了神经的支配,在失神经状态下,使条件反射所致的进食流泪现象荡然无存。自然,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兴趣。
俞光岩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在系列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联手,共同进行临床应用。从1999年至今,他们以62例的手术例次,优于国外同道,因此获得了发展此项技术更多的机会和资本。
在延伸这项技术的过程中,俞光岩研究小组针对颌下腺血管可有变异的特点,总结出判断主要回流静脉的4项措施。目的是筛选出最佳的静脉进行吻合。以此避免腺体血管吻合后,静脉回流不畅的问题。
腺体移植成活之后,大约在第5天的时候,由于器官功能需要一个适应调整过程,患者会规律性地出现为期近3个月唾液分泌明显减少的“休眠期”。而恰恰是″休眠期″,容易使导管发生阻塞。此时,虽然腺体成活,但唾液不能流入眼眶。其实,这样的病例在俞光岩课题组的手术患者中,仅出现4例。但是,医学研究“不因善小而不为”。“颌下腺导管口重建”和“头静脉移植导管重建”的新方案随之被应用于临床,随之,一部分患者曾经阻塞的导管再度开通。
类似的孜孜探求是无休止的。俞光岩课题组目前正在致力于对腺体移植后,人工调控失神经支配唾液腺分泌的研究。他们要使“泪液”分泌随人心愿,多的情况下自动减少,少的情况自动增多。假如这项研究真的成功,那将是患者的又一次解放。
口腔医疗有个特点:大门诊;小病房。看口腔疾病的人大部分是门诊解决问题。因此,如此规模的口腔医院也不过110张床位。这其中,60%的床位用于收治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
据俞光岩介绍,我国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病率比较高,医院每年收治700~800例,其中恶性肿瘤占50%。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俞光岩的另一个专长,也是北大口腔医院的强项之一。
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切除后,可造成颌骨缺损,外形恢复和功能修复变得至关重要。因此,这项技术一直是医学工作者极为关注的。
俞光岩所在的口腔颌面外科,目前采用的是“血管化骨移植”技术。这是针对“非血管化骨移植”的又一次进步。“非血管化骨移植”解决骨头的缺损问题,起到桥梁支撑的作用。但是,移植后容易感染,也容易发生吸收现象。
与之相比,“血管化骨移植”常常是复合组织移植,其中包括骨头、血管、肌肉和皮肤。在这样的移植组织基础上再进行种植牙手术,然后再镶牙。其最终效果,不仅外形不受影响,而且咀嚼如初。医生们称之为“功能性颌骨修复”。
当然,此方法技术要求高,难度系数大。
俞光岩目前每周两次手术,一次门诊。同时带有在读博士生6名。
他笑笑,“还应付得了”。只是他的业余时间前面不得不加上“所谓”二字。
俞光岩的信条———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
俞光岩毕竟是一个吃技术饭的专家。尽管,在世界范围,究竟是专业人士做管理好,还是专事管理学的人做管理好,一直是个争执不休的话题。但事实是平分秋色,谁也拿不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俞光岩认为,实实在在地说,专业技术人员做行政管理工作,至少有一个心理优势———不会把行政领导的位置看得特别特别重。因为,这些人大都有比较踏实的心理防线,那是他们的“看家本领”。尤其像俞光岩这样的大牌教授,有这么敦实的技术资本做后盾,对于任职与否,几乎无后顾之忧可谈。
当然,这其中要剔除“挂羊头卖狗肉”的。至少是那些专业上没有突出实力的人。协和医院一位医生曾经说过,某地一位老兄,为了得到一个升迁的位置,甚至隐瞒恶性病症,故作镇静,结果贻误治疗时机。位置争到了,却一命呜呼。
那些把职位看得比生命都贵重的人,实际是很可怜的。因为,他们缺乏底气,缺少换一种方式玩一玩的能力。不难想象,果真遇到这样缺乏自信的人执掌一家单位的管理大权,在这种心态支配下,恐怕只会把健康的人统统管出毛病来。
相比之下,“管理学”这个看似深邃的理论,在俞光岩这样的人眼里竟是出乎意料的简单。他说:“正是因为把院长这个位置看得不是那么重,一定程度上,事情反而容易做好。”
接着,他引用了一句别人的话———“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不要把自己该做的事太不当回事”。他说,他最欣赏这句话。
真难想象,这样一位在无影灯下,做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专家,对于职场的体味竟是如此透彻。仿佛他把那些位高人群的心理,也毫不留情地做了剖析。甚至包括人性中最隐蔽的弱点。
按照他的解释:你是医生,但是在病人面前,你不能太在乎自己的身份。如果以为我是教授,我是专家,你必须得怎么怎么尊重我,吹捧我,甚至敬畏我。那就麻烦了。久而久之,导致自己的承受力滑落到很脆弱的境地。于是,对方稍有欠周,或者万一出言不逊,你就会心怀不满,及至以势相欺。
刻意在乎自己,其结果,因为太不在乎别人的感觉,太蔑视了你的服务对象的存在,往往导致双方情绪激烈,关系紧张。而这样下去于医术、于事业、于身心又有什么好处?
同样,你做了院长,更不能太在乎自己的职位。如果那样,一所医院的上千号职工都学会敷衍你的这种“在乎”。就像俞光岩前面所说,简单的事都会变得很复杂。哪怕很小的事,因为不能容忍“有失尊严”,你都必须投入很大的精神成本和时间成本。道理很简单,假如你的职工是被动的,是在应付被他们的当家人扭曲的“尊严”,那么,积极性受挫,创造性又从何谈起?
《黄帝内经》有“上医治未病”之说;《孙子兵法》有“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理。实际上管理学中,同样有类似的“四两拨千斤”的高明。
谈及俞光岩在医院管理中的感触点,他稍事停顿,字斟句酌地说了两句话:一是充分肯定别人的优点,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一是搞好班子的团结。其实,两句话同归一个字———“人”。他不在乎自己,但是,他却非常在乎别人。
据说,医院里有那么一拨人,在回旋,应酬方面比较“低能”,如果再加上业务能力超群,于是常常被称为“有个性”的人物。尤其是那些不谙奉迎,不善恭维的人物,假如赶上“很把自己当回事”的领导者,恐怕“死到临头”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在哪里。
但是,在俞光岩的眼皮底下,那不过是个人的风格秉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国外回来的引进人才或是技术拔尖人物,俞光岩似乎更看重他们光彩熠熠的另一面: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表现出的那种天分;他们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那种没日没夜的投入;他们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的活跃和潇洒……
“这些还不够么?”
在口腔医院,有这样一种风格:“不要强求人家一定要怎么样。”领导者要培养自己承受各种性情风格的本领。
相反,他对于那些只会傻干,没有那么多的“杂性”,不会保护自己的人,特别偏爱。尤其是在学习型的单位里,经常有一些书呆子。他们并不在乎是周末还是晚上,也不计较收入的多少。这样的工作“偏执狂”一旦钻到技术堆里,便忘乎所以。
俞光岩反问自己,如果这样的人遇到麻烦,你能替他们兜着么?回答是:“那当然。”他要求自己,那些为了科研,为了病人,横下一条心,豁出去的人,如果出了问题,我自然去给他们承担责任。他说,“我愿意做他们的后台。”
确实看不出,如此儒雅又书卷气十足的俞院长,竟也是很有血性的人。他不否认,医院在技术探索的过程中,经常碰到继续还是停止的抉择当口。这时候,如果作为领导者,你能够让员工们感觉到,你时时站在他们的身后,你在支持他们,那么他们的聪明才智会充分的发挥出来。
其实,最聪明的管理者是能够招到能人,并且把能人团结好。接下来,做什么事都会很容易。
俞光岩的职责———不要把自己该做的事不当回事
与宽容不矛盾的是“律己”。这往往是构成完整人格的两个方面。俞光岩对于自己该做的工作一点不马虎。他注重结果:在院长这个位置上,谋其政和不谋其政,后果是完全两样的。
他认为代表国家管理这样一个1000多人的重点医院。担子很重,而且责任很大。他不回避,在现行体制下,应该说院长的权力够大。于是,这个“大”决定了它的后果无论怎样都是严重的。如果这个权力行使得好,事业就是快速发展;反之,如果权力行使得不好,对于整个事业很可能是摧毁性的破坏。
首先,他清楚目前他打理的这家医院,该是怎样的分量。1941年,前身为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齿科诊室正式挂牌。之后,60多年,无论它的名称怎么改变,而这里始终不变的是,保持国内口腔医学领域引领潮头的位置。医疗,教学,科研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
近半个世纪来,中国口腔界一直有“四大家族”或“五大家族”之说。即:北京的北大,成都的华西医大,上海的第二医科大,西安的第四军医大,以及近一二十年兴起的武汉武大。在传统体制下,5家之间,各有千秋,实力相当。
但是,市场规则不讲终身荣誉。俞光岩很清楚,尽管目前的排名,他们的综合实力略有优势。但是,“如果做得不好,我们现在的位置随时会被别人替代。”
众所周知,由于北大口腔医学院独特的专科地位,使它成为医疗市场上不多的“宠儿”。与北京的综合医院相比,它几乎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可以说,风景独好。然而,俞光岩却不止一次提到“压力很大”。
他认为“病人排队挂不上号”的现象“不会持续多久”。
理由是,医疗行业的市场化序曲已经奏响。俞光岩把现在的“病人求我们”比喻成旧体制行将完结的前夜。他说,就像当年商店的售货员脸难看;宾馆的门难进一样,目前的看病难不过是落日前的一抹余辉。
业内人士看到,牙科的市场成分重新划分首当其冲,比综合医院来得迅猛。眼下,市面上已经有大量的牙科诊所挂牌营业。事实上,口腔行业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来已久,且始终没有停止过。只是新一轮的声势会更大。其中不乏国际型的,合资型的,高学历型的。竞争的火药味很浓。
俞光岩把“国有大医院的名气”,视为一段时间内的惯性作用。但是,他同时看到“名气”的背后是庞大冗杂的摊子。他说,如果我们不能让患者的就医更加方便,总是凌晨四五点钟起来排队,病人自然就要流向那些不仅技术好,服务好,而且方便舒适的医疗场所。
从市场分析,上海、成都等城市已经出现牙科病人分流的迹象。同时,国有口腔医院人才松动已经开始。难得俞院长能把形势看得如此严峻。
俞光岩属于头脑清醒的。他给自己确立了施政目标———北京大学要建世界一流的大学。相对应,我们要建世界一流的口腔医学院。他把实现这个目标的时间设定在15~20年。时间飞逝,他不敢有“一点放松”。
“我不看重这个院长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在这个位置上不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我想,若干年以后,历史对这一段时间的医院发展会有评价的。”可以看出,俞光岩现在所做的一切,不排除是为了身后的是非评说。
显然,这是一位本分、老实的管理者,他在努力履行自己的诺言。
俞光岩的管理思路———两个满意+事业发展
俞光岩具有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的管理风格。他的院长公式:“两个满意+事业发展。”他说,办医院,患者和医生是相辅相成的。病人满意才会来看病;医生满意,看病才有积极性。你满意我满意,但是吃光花光也不行,于是再加上一个“事业发展”。他把这个公式看成施政纲领。
从前面讲到的俞光岩的做人看,他是个知人善用,包容性很强的人。这应该是员工们比较喜欢的管理者。同时,医院拥有比较丰厚的物质条件,有大学的学术环境。这些对于业务的培养、学科的建设,都有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职工满意暂时没有太大的争议。
患者满意?要想解答这个问题,让人很容易联想到“1+1=2”的演绎过程。至少到目前,在中国医疗市场很难找到理想的答案。
俞光岩把自己的解题思路放在“服务”上。
他认为自己所在的医院占据着首都的地理位置和北大的历史背景。可谓天时地利甚好。“医、教、研、防”的系统构架,已经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特别在口腔正畸,口腔放射,口腔种植,口腔病理,口腔颌面外科等学科一直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因此,从专业技术角度讲,这样的技术条件基本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从廉洁行医的角度讲,他觉得似乎还有老本可吃。曾经,在“红包”盛行的年代,《光明日报》连续发表3篇文章,称“口腔医院是一片净土”。俞光岩庆幸“老传统”让自己省了不少心。
据说,他们当初的作法并不神秘。大致是“不让鸡蛋有缝隙”。“红包”在萌芽状态时,是比较含蓄收敛的。开始,大夏天的,往手术室送饮料;后来,觉得大夫们没吃饭不落忍,接着又出现送汉堡包。而“攀比”的心态一旦渗透到送礼的行当,那种不甘示弱,使得礼品的升级换代没了谱。很多医院可能就是在这种不知不觉的演进过程中,无力自拔。
而口腔医院从送饮料开始,就没给患者留下机会。你把东西送到手术室,硬是给你拿出来。坏了,臭了,全任它去。一回,两回,三回,什么样死缠硬磨的人都败下阵来。于是,患者们私下一传,没人再讨没趣。至此,人们踏进这家医院的大门,就断了送礼的念想,其实,这正是患者所希望的。
当然,口腔医院的“处决”挺有震慑力。只要你涉嫌有不正当职业行为,接着“刀下不留情”。而且这“刀”一下去,就是停止1年的“专家门诊”资格,或者是“专家点名手术”的资格。听说当初的管理者们还真开过两回“杀戒”。此招的用意不在收入上,主要是把你整个人“晾”个精光。你的老病人来了怎么解释?你的老面子往哪儿放?
据说这一招还真灵。
俞光岩经过排查筛选,最终把“患者满意”的工作重点放在“服务”上。
他说,我们现在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同类医院在技术水平上没有太大的差距,在设备条件上也算可以。如果说悬殊,那就是“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上”。
他对英国医院的教授查房做了这样的描述:无论医生的资历和年龄,推门的动作很轻。见到病人必定是先上前,主动友好地握手问候。就这么一个很家常的动作,医患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
接下来,开始询问病情,进行交谈。这时候,医生很熟练地把双膝跪在地毯上,降下去的身子与病人刚好可以达到脸对脸。真的,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场面觉得未免屈尊的太过分。但是很快的,你会发现,这种姿势的创造者一定是一位感情细腻的明白人。因为只有这样,医生与躺在床上的病人相互之间才有了平视的感觉。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与一个声音微弱的病人娓娓的交流。
再过3年,口腔医院14层的新医疗大楼将启用。到时候,与先进的建筑和设备相配套的,除了一流的医疗技术,还有规范化的服务。
俞光岩对未来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