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小学道德和法制的教学在社会上得到了高度的关注,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和法制教育的重要阶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十分的突出。本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且提出建议。
道德 法治 小学
【中图分类号】G 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6-0157-01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小学生的成长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发展,开展道德和法治教育在一方面影响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小学的道德和法治教育主要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在道德和法治教育中,教师应循序渐进的开展,完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1.以教师为纽带,搭建密切联系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学的活动可以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中和课堂上,也可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学生家长明白自己在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对孩子的重要性,主动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在参加家长会、或者使用学校广播的方式之外,学校还可以自己搭建出一个适合双方交流的平台,比如,在微信、QQ等网络交流平台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家长群,教师可以适当地在群里发布关于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关的信息,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目的、教学改革的方向等等内容。在学习有关大自然的教学部分时,可以建议家长和学生通过电视、书本的方式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由家长带领着学生亲自去郊游或者公园游玩。搭建学生跟踪平台,确保教师和家长之间有效的沟通方式,在学期开始的时候,由教师引导建立学生跟踪卡片,可以将教材的学习大致分为四个板块,在学习到教材的不同内容时,家长和教师在属于不同板块的卡片上分别记录下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表现,方便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
2.以实际为基础,改善授课方式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使用教材,在一些四季气候不明显的南方地区,特别是冬季气候不明显的地区,在教学时候就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可以在教学涉及到不同季节的单元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授,在教授《美丽的冬天》时,不能僵硬的跟着书本上的“滑雪、溜冰”等内容授课,可以在有强烈冷空气来临时,结合学生在室外的感受,告诉他们运动出汗后不要立即脱衣,容易患上感冒。还可以结合视频的内容,告诉学生在北方地区的冬天是什么样子,让他们了解南北气候差异的常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突出活动重点,重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认识新同学的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年龄,先让学生认识身边的同桌,教师可以通过唱学生都听过的儿歌来引导学生一起唱,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好感,让他们与新同学互动,拍拍手笑一笑之类的,接着给学生壮壮胆,让他们自我介绍互相认识,在认识之后带领学生玩一些课堂小游戏,通过轻松有趣的方式消除学生刚刚进入到学校中面对新环境和新面孔的紧张感,既可以活跃气氛,也能让学生快速融入到新环境中,让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3.加强相关教学,实现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的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让学生熟悉班级体,学会与同学共同合作学习,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以此实现学生道德法治的全面发展。对于家长来说,家长应该更加主动的去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孩子从小时候就开始学习自己穿衣、叠被子,做一些扫地之类的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懂得关心他人,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学会分担家庭的劳务,学会与同龄的孩子友好的相處。对于学校,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处在最显眼位置中的教师,需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授课本中的精神,可以开展班级值日卫生活动,对于在值日中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评选出劳动小红花,将各方面都表现很好的学生和某些方面表现得不是很好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让好的同学监督、带动差的同学,同时也作为他的榜样。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学生担任小组长等职务,鼓励他们参加全班性或非全班性的集体活动,指导他们成长为健康活泼的人。在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范围内,利用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共鸣,感受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性,也要让他们明白,一些不良的习惯如果不加以改正和控制,会在将来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总的来说,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还有着很大的不足,需要教师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中学会反思和总结,以此来加强教学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的教学方案,来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开阔眼界和提升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健康思想,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
参考文献
[1]李蕊.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2(34):56.
[2]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构造良好氛围提升教学有效性研究[J]. 张宏先.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7(22)
[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北师大版一年级教学为例[J]. 陈风华.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6):132-133.
道德 法治 小学
【中图分类号】G 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6-0157-01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小学生的成长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发展,开展道德和法治教育在一方面影响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小学的道德和法治教育主要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在道德和法治教育中,教师应循序渐进的开展,完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1.以教师为纽带,搭建密切联系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学的活动可以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中和课堂上,也可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学生家长明白自己在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对孩子的重要性,主动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在参加家长会、或者使用学校广播的方式之外,学校还可以自己搭建出一个适合双方交流的平台,比如,在微信、QQ等网络交流平台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家长群,教师可以适当地在群里发布关于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关的信息,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目的、教学改革的方向等等内容。在学习有关大自然的教学部分时,可以建议家长和学生通过电视、书本的方式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由家长带领着学生亲自去郊游或者公园游玩。搭建学生跟踪平台,确保教师和家长之间有效的沟通方式,在学期开始的时候,由教师引导建立学生跟踪卡片,可以将教材的学习大致分为四个板块,在学习到教材的不同内容时,家长和教师在属于不同板块的卡片上分别记录下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表现,方便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
2.以实际为基础,改善授课方式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使用教材,在一些四季气候不明显的南方地区,特别是冬季气候不明显的地区,在教学时候就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可以在教学涉及到不同季节的单元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授,在教授《美丽的冬天》时,不能僵硬的跟着书本上的“滑雪、溜冰”等内容授课,可以在有强烈冷空气来临时,结合学生在室外的感受,告诉他们运动出汗后不要立即脱衣,容易患上感冒。还可以结合视频的内容,告诉学生在北方地区的冬天是什么样子,让他们了解南北气候差异的常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突出活动重点,重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认识新同学的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年龄,先让学生认识身边的同桌,教师可以通过唱学生都听过的儿歌来引导学生一起唱,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好感,让他们与新同学互动,拍拍手笑一笑之类的,接着给学生壮壮胆,让他们自我介绍互相认识,在认识之后带领学生玩一些课堂小游戏,通过轻松有趣的方式消除学生刚刚进入到学校中面对新环境和新面孔的紧张感,既可以活跃气氛,也能让学生快速融入到新环境中,让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3.加强相关教学,实现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的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让学生熟悉班级体,学会与同学共同合作学习,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以此实现学生道德法治的全面发展。对于家长来说,家长应该更加主动的去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孩子从小时候就开始学习自己穿衣、叠被子,做一些扫地之类的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懂得关心他人,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学会分担家庭的劳务,学会与同龄的孩子友好的相處。对于学校,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处在最显眼位置中的教师,需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授课本中的精神,可以开展班级值日卫生活动,对于在值日中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评选出劳动小红花,将各方面都表现很好的学生和某些方面表现得不是很好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让好的同学监督、带动差的同学,同时也作为他的榜样。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学生担任小组长等职务,鼓励他们参加全班性或非全班性的集体活动,指导他们成长为健康活泼的人。在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范围内,利用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共鸣,感受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性,也要让他们明白,一些不良的习惯如果不加以改正和控制,会在将来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总的来说,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还有着很大的不足,需要教师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中学会反思和总结,以此来加强教学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的教学方案,来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开阔眼界和提升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健康思想,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
参考文献
[1]李蕊.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2(34):56.
[2]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构造良好氛围提升教学有效性研究[J]. 张宏先.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7(22)
[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北师大版一年级教学为例[J]. 陈风华.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6):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