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 融法 促能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35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统编版教材在低年级识字上的编写认真落实课标要求,有自己的亮点和特色。那么教师应如何在把握教材编写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提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本专辑围绕此话题刊发两篇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有别于识字课和“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学生除了通过教学认识汉字,了解和掌握识字方法外,还要借助汉字感悟语言,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内涵,享受阅读的快乐。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识字的效果以及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那么,如何做到在以字词为中心的课堂中带动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和言语习得成效等的全方位提升?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一课为例,试谈小学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中的识字策略。
  一、以“直观形象”链接“儿童视角”,实现兴趣激发
  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基于对事物的感知。在具体的形象中感知、意会,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印象。
  (一)插图运用
  统编教材配有大量色彩丰富、构思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生动活泼,与课文内容相映成趣,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资源。
  以 “烂泥塘”的“烂”为例,很多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烂”泥塘。如何来告诉学生“烂”泥塘长什么样呢?文本中的插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观察,知道 “烂”泥塘原来就是指泥塘的水不多,里面的泥很软,周围没有植物,看上去光秃秃的。
  这样借助插图识字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整个过程从“图”到“字”,再把图上的事物与汉字结合起来,使识字更直观更形象。
  (二)动作演绎
  低年级的学生好动,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在识字教学中如能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动起来,借助动作去演示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本课中的“播、撒”都是要求认识的生字,在教学这样表示动作的词时,可提醒学生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学生就会明白它们都和手有关系,不仅记清了字形,还弄懂了字义。再比如文中的“游泳”一词,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師:(出示词语)哪个能干的小朋友来读读这个词语?(生读词)看着这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个字都是三点水的,因为游泳要在水里游的。
  师:说得对!那么,孩子们,你们会游泳吗?请你们游起来吧!(生做各种游泳的姿势)
  笔者正是抓住了学生活泼好动这一特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动”起来。当学生以各种姿势“游”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再告诉学生:“有的在蛙泳,有的在仰泳,还有的在自由泳!小朋友们,像你们这样想怎么游就怎么游,想游多久就游多久,这就是——尽情游泳。” 在这样 “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有了新的体验,了解把握了词语的意思,更收获了学习的乐趣。
  (三)游戏活动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把游戏环节融入课文的识字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本课第10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于是青蛙照着他们的话去做,栽了树,种了花,修了路,还在泥塘旁边盖了房子……”这里需要体会“栽、种、修、盖”等动词的精妙。于是笔者设置了“送‘词娃娃’回家”的游戏——当学生读句子时,笔者点击课件,这四个表示动作的词就散开,句子也随之空出了相应的位置;接着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把跑乱的生字送回原位。
  这样以游戏的形式代替了教师和学生言语一对一的问答,把字词教学与游戏相结合,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还能帮助学生在玩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知道这几个动词是不能随意更换,体会其使用之精妙。
  二、以“内在关联”凸显“因词而异”,实现有法可循
  语言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体系,文本和识字方法之间,有内在的契合性。有的词句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有的词则起着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还有的则是对文本理解起推动作用的。
  (一)用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因此,识字教学,要借助文本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词语世界。
  1. 文本语境巧运用。
  文中有一句话:“等泥塘灌足了水以后,青蛙又站在牌子旁,大声吆喝起来……”那“灌”又是怎样“灌”的?可能大部分学生都说不上来。其实在文章的第8自然段对此有一系列的描写。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到相关语句来说说这“灌足了水”——“于是他跑到周围的山里找到泉水,又砍了些竹子,把竹子破开,一根一根接起来,把水引到泥塘里来”。
  像这样引导学生先找到相关语句,将字词融入句子,接着结合文中句子谈词语的意思,能使学生感受到词语和文章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通过文本语境的再现,进一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2. 生活情境巧还原。
  学生是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走进学校的,文字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语言符号,还是生活本身。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把文字变成一种特征鲜明的情境,里面充满活生生的形象和声音。
  比如教学“吆喝”一词时,就可以创设进入菜市场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回想自己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象:“卖菜的老板会朝我们招手。” “老板会大声地喊,让我们去买他的菜。” “老板喊的时候说话跟我们平时不一样,音都拖得很长。”有了这一系列的经验之后,学生就知道“吆喝”是加上了肢体动作的大声喊叫。这时候再让学生学习青蛙吆喝,就都有模有样了。
  (二)抓 “文眼词”
  有些生字的字形不难记,字义也不难理解,但是从课文学习的角度,去细细地琢磨,就会发现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生字是“文眼”,能起到统领全文教学的效果。   比如本课的“卖”就是一个“文眼”,可紧扣 “卖”组织教学,围绕“青蛙想卖什么”“是怎么卖的”“卖给谁了”“卖的结果怎样”等几个问题来结构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圈画、想象、演绎、朗读、体悟,几个环节下来,让学生眼见“卖泥塘”之景,脑有“卖泥塘”之义,心有一次次为“卖泥塘”而努力之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化、积淀,充分发挥其“文眼”的作用,更让学生对“卖”字有了深刻理解。
  (三)拓字理
  温儒敏等专家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指出,小学识字教学是汉字教育正常的开端,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对汉字正确的感觉和认识,使他们对汉字的构造充满探索的兴趣,喜欢认字和写字,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是在字理教学中潜在完成的。
  就这样,恰当、有效地运用字理将象形字的直观构形展现在学生面前时,“符号化”的汉字“苏醒”了过来。在这古今相互勾连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牢牢记住了“集”字的“形”,了解了它的“义”,更增添了对中国汉字的喜爱之情。
  三、以“迁移铺展”整合“表达运用” ,实现能力提升
  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的“用”为核心,字词教学同样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其意思的基础上,将熟知的语言材料运用到学习中,使之在阅读中尝试积累、迁移拓展,从而实现语言能力提升和思维发展的目的,做到学用结合。
  (一)在比较迁移中促积累
  统编教材非常注重引导学生积累、丰富词汇。除了课后习题安排的“读一读,记一记”之外,教师也应该凭借文本,创设练习。故事中的烂泥塘在青蛙不断的努力下,从一开始的“不怎么样”到后来的“好地方”,是慢慢发生变化的。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到了春天,泥塘周围长出了绿茵茵的小草。”“茵”是要求认识的生字,“绿茵茵”一词又是能让读者感受到池塘变漂亮的第一处描写,那么怎么让学生也体会到这一点呢?
  教学时,不妨先出示“到了春天,泥塘四周长出了小草”的句子,让学生与课文作比较,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句。在学生交流时相机引导读准“茵”字,并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知道“绿茵茵”就是“绿油油”的意思,体会到加上了这个表示颜色的词,让原本的烂泥塘变得好看了。最后再尝试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用上这个词形容的。这样从字到词再到句,巧妙融合,在识字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两者相互促进。
  (二)在迁移拓展中促运用
  基于文本的字词积累是教学中常用的有效策略,但在超越文本的迁移过程中更能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凸显字词积累的实用价值。
  课文第9自然段这样写道:“可是泥塘还是没有卖出去。”这是为什么呢?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找原因,通过小鸟、蝴蝶、小兔、小猴以及小狐狸的话,发现原因都藏在“缺”这个生字里。顺势进行生字的教学,让学生知道“缺”就是“少”“沒有”的意思。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泥塘,小动物们提的意见都不一样的?从而得出:小动物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说的。这样一来,生字“缺”在文本中的运用就很好理解了,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句式用“缺”练习说话,比如:“小狐狸说这里缺个洞。”“熊猫走来说这里缺点竹子。”“小松鼠跑来说这里缺点松果。”……这样的迁移说话有字词学习、有角色体验、有情节延伸,“缺”字作为整个训练的核心,既与文本相辅相成,又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搭了一级台阶。
  (三)在铺展想象中促思维
  文本最后写青蛙吆喝时突然“愣住了”。“愣”是本课要求认识的又一个生字,笔者在教这个“愣”字时,首先引导学生从偏旁入手,结合图片知道“愣”表示心里面想事情,嘴巴张得大大的说不出话来,整个人就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了。在此基础上,以“文中的青蛙心里有什么事,是什么让他突然愣住了”引领学生想象。这样的设计将对“愣”字的理解再次融入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从而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青蛙的内心:原来通过我的辛勤劳动已经把烂泥塘变成了这样一个好地方,我舍不得卖了,还是自己住吧!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文本内容将生字融入语言训练,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让学生品出文字的意蕴和语文的滋味,可谓一举多得。
  教材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蕴含其中,如能从生字的纵向演变、横向联系、回归文本等多角度出发设计,那么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识字、释义,更有新旧知识的链接以及多样的语言文字实践方式,最终能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秀洲外国语学校)
  信息
  编辑部介绍:刘贞辉,《新教师》编辑,负责教育板块及语文学科报道。
  微言
  在新时代学校美育创新实践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等情感因素,并随时进行干预和调整,不断激发学生创作活力,温润其心灵,塑造完满人格,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浙江省海宁市南苑小学 姚建强
其他文献
过去,我曾读过叙述潘文新教育轨迹的文章——《另一种飞翔》。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我与潘文新有了实实在在的接触,也因此不断地关注着他的发展。  前不久,又读到潘文新的教育管理哲学自述,我深为感动。一个年轻的校长,把生命交付给教育。在这过程中,他经历并创造了四所学校的华丽转身;在这过程中,他不断挑战自己,完善自己。  这是潘文新的美丽教育人生,也是中国当下美丽的教育诗篇。  时至今日,我欣喜地发现,当初
期刊
随着全民健身的普及与发展,社会对于体育锻炼越来越重视,单单靠外界体育场馆已经无法满足大众锻炼的需求了。厦门市集美区康城小学在保证学校日常教学活动、满足师生教学需要的前提下,积极对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所,为社会大众提供便利的锻炼休闲活动场所。本文主要以康城小学为例,对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影响因素及策略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康城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的影响因素  
期刊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名校,学校坚持以“启蒙养正,快乐成长”为学校德育工作目标。我们认为,儿童阶段养成的品德,将影响人的一生,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文明与有序。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注重多途径渗透,通过加强养成教育的自主管理,立足生动的实践探索,丰富学生的体验,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  一、完善制度建设,形成行为规范教育的保障机制  1. 制度先行,有章可循。学校德育
期刊
校本实践是实现学校办学宗旨、凸显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鲁洁教授《德育论著精要》中提到:生活论的道德观认为,道德、道德的意义不能到远离生活实践的、超感性的第一世界中去寻找,只能在生活实践中去领会。安溪县第二十小学立足学校及区域实际,构思设计了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时代发展趋势并融入区域文化传承的特色办学思路,从文化熏陶、课程实践、活动拓展等校本实践,全方位锻炼学生的情感意志,促进学生道德品行得到更好的发展
期刊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思想、内容、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史,就是数学文化的发展史,它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承、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的理想切入口。中科院李文林教授曾说:“数学史研究有三重目的,一是为历史而历史,二是为数学而历史,三是为教育而历史。”其中,为教育而历史,说的就是采用直接(附加式、复制式)或间接(顺应式、重构式)的方法将各类相关数学史料恰当地嵌入学生的学习之中。  
期刊
与许新海的第一次见面,也是在2002年那次与卢志文相会的会议上。  那一年,江苏省教育厅举办了一次骨干校长和教师的培训班,邀我去讲理想的教师。在讲演结束后的提问阶段,他和卢志文先后“发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从此记住了这个名字:许新海。  出生于1967年的许新海当时是江苏省教育界的一颗新星。1992年,25岁的他,受命创办海门市东洲小学。办学四年,他使学校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
期刊
复习是小学英语日常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必要途径。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这一直是一些教师的盲点和疑惑点。部分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梳理、灵活归纳,或偏向于简单机械的重复话题练习,或话题设计缺乏真实性;还有的教师把复习课当作了练习课,以考试训练或专项习题为主要任务,试图通过刷题来提高成绩。这样的复习课毫无新意,教学效果甚微。复习课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若采用平
期刊
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空间观念是这样刻画描述的: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这些目标的达成过程是一个充满观察、想象、比较、推理和抽象的过程,它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的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长期以来让教师和学生备感头痛,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大部分采用的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出好题目之后,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动笔,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习作做批改。这种枯燥单一的写作模式,不仅导致了教师只关注写作结果,不注重对写作过程的引导和构建,而且久而久之,还使得学生对写作产生疲倦甚至畏惧的心理。因此,教师只有加强交际语境下写作支架的构建,才能够有效地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依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获得阅读策略的规律,有层次、有梯度地编排了“预测”等阅读策略单元,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培养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然而,这些阅读策略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仅仅作为一个个概念术语被提出,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指导、效果如何测评,则往往言之不详。笔者以为,从整体的视角来设计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整体的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