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职学生大部分厌学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改善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使学生主动去学;不仅要抓学生学习的外环境,更要改善学生学习的内环境。
【关键词】中职学生 厌学 心理问题 矫正对策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进而对学习产生冷漠态度、厌烦心理及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方式。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一课题组对两所中学的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其中有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也有成绩优良的学生。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理当把握住求学习的大好时机,可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
一、厌学原因分析
面对厌学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及家长均采取了许多措施,诸如加强德育工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但是收效并不显著。这需要我们对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学生的厌学,有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客观原因涉及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而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厌学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其心理因素造成的,具体说来,一般有如下几种:
1.兴趣转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人的兴趣又易于产生干扰,导致转移。思想成熟的人自控能力强,能自觉地排除干扰,保持兴趣的持久稳定。而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从兴趣转移的对象来看,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聊天、小说,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网络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暴力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2.学习无望。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一方面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该怎样去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盲目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还会受到来自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同时又不知道怎样与教师交流。导致自信心降低,遇到困难时就产生逃避的想法。另一方面学生由于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觉得难以学下去,产生厌学的心理。
3.恨屋及乌。爱屋及乌的心理较常见,恨屋及乌的心理也存在。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教育方法落后,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反感而讨厌上老师的课,极力回避与老师的接触,最终发展到对某一科目的厌学。这里着重说明一点,中职学生经过了中考洗礼,被社会、家长定义为差生,中考成绩好的都去了普高,这样他们的意识里就认为差生才来职校,相比较普高,职校就是一个差的学校。他们觉得在职校没前途,认为学了也没什么出路,从而转为厌学心理。
二、厌学相应矫正对策
掌握了学生厌学的心理规律,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针对不同的心理现象,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促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乐学。
1.引起注意。教师要通过构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实际,坚持情感渗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选择有吸引力的材料,把学生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生活中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问题,构成真实的问题情境,以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的方式出现,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通过鲜活的生活和事实的理解,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2.成功强化。成功可起到正强化作用,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设成功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及时奖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它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对于学习者来说,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学习者的成功是结果,本身不是评价,如果视之不见,那么很可能会熄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故仍需要奖励,如此,能使学生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3.情感补偿。情感教育是润滑剂,也是化解厌学心理的良药。古语有“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之说,讲的是“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学生热爱学校、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学校和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者,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
参考文献:
[1]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2]刘声扬.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J].贵州教育.2004.
[3]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泰兴中等专业学校)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中职学生 厌学 心理问题 矫正对策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进而对学习产生冷漠态度、厌烦心理及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方式。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一课题组对两所中学的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其中有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也有成绩优良的学生。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理当把握住求学习的大好时机,可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
一、厌学原因分析
面对厌学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及家长均采取了许多措施,诸如加强德育工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但是收效并不显著。这需要我们对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学生的厌学,有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客观原因涉及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而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厌学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其心理因素造成的,具体说来,一般有如下几种:
1.兴趣转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人的兴趣又易于产生干扰,导致转移。思想成熟的人自控能力强,能自觉地排除干扰,保持兴趣的持久稳定。而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从兴趣转移的对象来看,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聊天、小说,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网络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暴力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2.学习无望。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一方面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该怎样去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盲目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还会受到来自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同时又不知道怎样与教师交流。导致自信心降低,遇到困难时就产生逃避的想法。另一方面学生由于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觉得难以学下去,产生厌学的心理。
3.恨屋及乌。爱屋及乌的心理较常见,恨屋及乌的心理也存在。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教育方法落后,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反感而讨厌上老师的课,极力回避与老师的接触,最终发展到对某一科目的厌学。这里着重说明一点,中职学生经过了中考洗礼,被社会、家长定义为差生,中考成绩好的都去了普高,这样他们的意识里就认为差生才来职校,相比较普高,职校就是一个差的学校。他们觉得在职校没前途,认为学了也没什么出路,从而转为厌学心理。
二、厌学相应矫正对策
掌握了学生厌学的心理规律,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针对不同的心理现象,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促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乐学。
1.引起注意。教师要通过构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实际,坚持情感渗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选择有吸引力的材料,把学生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生活中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问题,构成真实的问题情境,以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的方式出现,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通过鲜活的生活和事实的理解,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2.成功强化。成功可起到正强化作用,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设成功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及时奖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它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对于学习者来说,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学习者的成功是结果,本身不是评价,如果视之不见,那么很可能会熄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故仍需要奖励,如此,能使学生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3.情感补偿。情感教育是润滑剂,也是化解厌学心理的良药。古语有“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之说,讲的是“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学生热爱学校、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学校和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者,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
参考文献:
[1]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2]刘声扬.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J].贵州教育.2004.
[3]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泰兴中等专业学校)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