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发展,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提出和总结了许多先进的观点,已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历史遗产,本文结合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分析了和谐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和谐;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024-2
一、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
“和”、“谐”两字,最早出现在《管子》一书中,书中写道“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能伤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有道则合,有德则合,有“道德”则“和合”,有“和合”则“和谐”,有“和谐”则“团结”,有“团结”则“成功”。《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万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段话,是我国古代较早提出和谐思想的例子之一。“以他平他”是指各种事物的配合与协调。所谓“和”是指各个不同的对立在相互配合、统一而达到的平衡状态。事物之间只有互相联系,互相配合达到平衡,才能“和”,才能“生物”。
儒家和谐思想实际是一种社会教育,其最高的教育目标是恢复人的本性,其教育的宗旨是认识人生价值,明白人生意义,体会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所以,儒家的教育是启发人性,启发人性中本具有的良知良能。
二、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1.肯定教育在培养人才和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即通过教育,造就完善的人格,培养能治国安邦的贤才。无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还是他的继承人孟子和荀子,都非常重视教育在治理国家和培养人才中的作用。孔子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创始人,面对当时礼崩乐坏、名分颠倒、犯上作乱、天下无道的混乱世情,孔子想通过教育的方法来培养能治国安邦的贤才,以达到他实行德政的政治目的。孔子看到了教育在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秩序中的重大作用,并把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地位上加以认识,把个人道德修养和提高道德水准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同时,他也重视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天赋素质并没有多少差别,人之所以成为各种不同的人,是由后天的学习和环境造成的。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和荀子以及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也都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对人格培养的作用。
和谐教育就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际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2.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通过教育培养人的理想人格,达到成“仁”的境界即成为知、情、意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从政”是孔子的教育任务,即“学而优则仕”,他创办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安邦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培养理想中的“君子”。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的理想是要让学生成为智、仁、勇、艺、礼、乐兼备的人,于己是一个道德完善、学识广博的人,于社会是一个有能力为臣事上、振国兴邦的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首先对德育予以高度重视,把做人的道德品格摆在重要的位置,认为一个人处理事情不能违背道义的原则。孔子提倡“仁政”,他把“仁”看作是从政的最高准则。“仁者”就是要“仁爱”,就是要爱人。按照孔子的标准,“仁人”就是超越人的本能而具有高尚理想、高度道德修养的人。这样的人,当他的理想和生命发生冲突,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的生命,去殉他的道义原则。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和谐发展”即是真、善、美的统一,即道德、才识和科学的统一。新时代“和谐教育”是要通过真善美统一、教学做合一、德才识统一的方式进行教育。
3.通过疏导化解各方面矛盾
在儒家教育思想中,有许多主张和内容是从理性的角度阐述如何处理好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它对于民众的教化作用是非常鲜明的,因而对于化解民众之间的矛盾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例如,《论语》中涉及的三戒三畏的原则、安贫乐道的原则、宽容不愠的原则、用礼贵和的原则等。三戒三畏原则中的“三戒”是:戒色、戒斗、戒得(即贪)。该原则在承认由人们的生理现象所决定可能出现问题的前提下,同时认为教育或教化有可能改变或防止之,因而有针对性地提醒在不同阶段预防的目标。安贫乐道的原则要求人们处在贫困的时候不被贫困所吓倒而继续像处在富贵幸福的时候一样仍孜孜不改其乐。这是一种幸福快乐的精神境界、一种极乐境界。宽容不愠原则要求人们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快乐生活,以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环境。前述诸原则对于化解民众之间的矛盾无疑都会起到重要的、有益的教化作用。儒家教育思想中也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具有教化作用的内容,例如诚实守信、言信行果的原则等。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些都是尤为重要的。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局面的途径
第一,以人为本,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目标的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局面,必须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育人为本。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来说,需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接近生活、充满交流、富含信息量的环境。特别要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校园周边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学校应是一个政通人和、人人爱岗敬业、学习气氛浓郁的融洽的场所。学校作为教育和培养人的专业场所,那里的人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是否严谨有序和宽松自然,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只有相互理解和信任,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师生的热情,从而把和谐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和细节当中,才能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第二,教学相长,构建以学生与教师为主导和主体的和谐。构建和谐教育环境离不开教与学的和谐。其前提条件是教师要了解教育对象,分析大学生真实的思想趋向。还应该表现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关怀,尊重是教育的前提。要在校园内形成一种从校长到老师,人人都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人人都是学生的人生导师的氛围,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并形成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的关键在教师。首先,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标准,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教育者必须先接受教育是构建和谐育人思想的关键。其次,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教育和培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独特的人格感染力。
第三,知行合一,构建理论与实践的和谐。首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我们既要避免人为地拆分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理论成果教育,又要努力使德知和谐并进,将理论价值的传输与学生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人格的养成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感召力。其次,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大学生始终是知识、能力、情操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和实践,这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知识,会应用,会举一反三,会融会贯通,才是真知,才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因此,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是必要的。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我们今天推陈出新赋予其历久常新的恒常价值及时代精神,不仅是因为和谐思想与儒家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更是因为在目前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家和谐教育理论相结合,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儒家理论的现代化运用,更符合中国国情。
【参考文献】
[1]顾晓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环境的构建和有效教学应用[J].上海大学校报,2005(4).
[2]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3]赵润梅: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代德育理念[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5(5).
[4]递国英、高会宗.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
[5]王颖.论主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5(7).
【作者简介】赵天翔(1984- ):呼伦贝尔学院学生处劳动实践科,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政。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和谐;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024-2
一、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
“和”、“谐”两字,最早出现在《管子》一书中,书中写道“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能伤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有道则合,有德则合,有“道德”则“和合”,有“和合”则“和谐”,有“和谐”则“团结”,有“团结”则“成功”。《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万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段话,是我国古代较早提出和谐思想的例子之一。“以他平他”是指各种事物的配合与协调。所谓“和”是指各个不同的对立在相互配合、统一而达到的平衡状态。事物之间只有互相联系,互相配合达到平衡,才能“和”,才能“生物”。
儒家和谐思想实际是一种社会教育,其最高的教育目标是恢复人的本性,其教育的宗旨是认识人生价值,明白人生意义,体会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所以,儒家的教育是启发人性,启发人性中本具有的良知良能。
二、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1.肯定教育在培养人才和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即通过教育,造就完善的人格,培养能治国安邦的贤才。无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还是他的继承人孟子和荀子,都非常重视教育在治理国家和培养人才中的作用。孔子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创始人,面对当时礼崩乐坏、名分颠倒、犯上作乱、天下无道的混乱世情,孔子想通过教育的方法来培养能治国安邦的贤才,以达到他实行德政的政治目的。孔子看到了教育在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秩序中的重大作用,并把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地位上加以认识,把个人道德修养和提高道德水准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同时,他也重视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天赋素质并没有多少差别,人之所以成为各种不同的人,是由后天的学习和环境造成的。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和荀子以及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也都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对人格培养的作用。
和谐教育就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际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2.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通过教育培养人的理想人格,达到成“仁”的境界即成为知、情、意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从政”是孔子的教育任务,即“学而优则仕”,他创办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安邦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培养理想中的“君子”。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的理想是要让学生成为智、仁、勇、艺、礼、乐兼备的人,于己是一个道德完善、学识广博的人,于社会是一个有能力为臣事上、振国兴邦的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首先对德育予以高度重视,把做人的道德品格摆在重要的位置,认为一个人处理事情不能违背道义的原则。孔子提倡“仁政”,他把“仁”看作是从政的最高准则。“仁者”就是要“仁爱”,就是要爱人。按照孔子的标准,“仁人”就是超越人的本能而具有高尚理想、高度道德修养的人。这样的人,当他的理想和生命发生冲突,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的生命,去殉他的道义原则。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和谐发展”即是真、善、美的统一,即道德、才识和科学的统一。新时代“和谐教育”是要通过真善美统一、教学做合一、德才识统一的方式进行教育。
3.通过疏导化解各方面矛盾
在儒家教育思想中,有许多主张和内容是从理性的角度阐述如何处理好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它对于民众的教化作用是非常鲜明的,因而对于化解民众之间的矛盾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例如,《论语》中涉及的三戒三畏的原则、安贫乐道的原则、宽容不愠的原则、用礼贵和的原则等。三戒三畏原则中的“三戒”是:戒色、戒斗、戒得(即贪)。该原则在承认由人们的生理现象所决定可能出现问题的前提下,同时认为教育或教化有可能改变或防止之,因而有针对性地提醒在不同阶段预防的目标。安贫乐道的原则要求人们处在贫困的时候不被贫困所吓倒而继续像处在富贵幸福的时候一样仍孜孜不改其乐。这是一种幸福快乐的精神境界、一种极乐境界。宽容不愠原则要求人们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快乐生活,以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环境。前述诸原则对于化解民众之间的矛盾无疑都会起到重要的、有益的教化作用。儒家教育思想中也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具有教化作用的内容,例如诚实守信、言信行果的原则等。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些都是尤为重要的。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局面的途径
第一,以人为本,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目标的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局面,必须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育人为本。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来说,需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接近生活、充满交流、富含信息量的环境。特别要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校园周边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学校应是一个政通人和、人人爱岗敬业、学习气氛浓郁的融洽的场所。学校作为教育和培养人的专业场所,那里的人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是否严谨有序和宽松自然,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只有相互理解和信任,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师生的热情,从而把和谐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和细节当中,才能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第二,教学相长,构建以学生与教师为主导和主体的和谐。构建和谐教育环境离不开教与学的和谐。其前提条件是教师要了解教育对象,分析大学生真实的思想趋向。还应该表现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关怀,尊重是教育的前提。要在校园内形成一种从校长到老师,人人都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人人都是学生的人生导师的氛围,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并形成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的关键在教师。首先,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标准,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教育者必须先接受教育是构建和谐育人思想的关键。其次,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教育和培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独特的人格感染力。
第三,知行合一,构建理论与实践的和谐。首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我们既要避免人为地拆分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理论成果教育,又要努力使德知和谐并进,将理论价值的传输与学生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人格的养成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感召力。其次,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大学生始终是知识、能力、情操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和实践,这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知识,会应用,会举一反三,会融会贯通,才是真知,才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因此,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是必要的。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我们今天推陈出新赋予其历久常新的恒常价值及时代精神,不仅是因为和谐思想与儒家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更是因为在目前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家和谐教育理论相结合,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儒家理论的现代化运用,更符合中国国情。
【参考文献】
[1]顾晓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环境的构建和有效教学应用[J].上海大学校报,2005(4).
[2]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3]赵润梅: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代德育理念[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5(5).
[4]递国英、高会宗.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
[5]王颖.论主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5(7).
【作者简介】赵天翔(1984- ):呼伦贝尔学院学生处劳动实践科,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