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的分布、表达及外源性GDNF对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成年SD大鼠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后者用大黄灌胃,共3个半月,建立STC的动物模型,前者用生理盐水灌胃。建模成功后正常对照组再分为正常组、GDNF组2个亚组,模型组再分为STC模型组、STC模型加GDNF组2个亚组。正常组和STC模型组
【机 构】
:
310006,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310006,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310006,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的分布、表达及外源性GDNF对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成年SD大鼠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后者用大黄灌胃,共3个半月,建立STC的动物模型,前者用生理盐水灌胃。建模成功后正常对照组再分为正常组、GDNF组2个亚组,模型组再分为STC模型组、STC模型加GDNF组2个亚组。正常组和STC模型组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GDNF组和STC模型加GDNF组经尾静脉注射外源性GDNF,连用1周。采用墨汁推进试验测定各组大鼠肠道传输功能,采用RT-PCR方法测定各组结肠GDNF的分布和表达。结果 (1)各组的黑染肠管占肠管总长度的百分比分别为:正常组(74.44±2.19)%,STC模型组(60.00±5.62)%,STC模型加GDNF组(74.67±7.07)%,GDNF组(88.54±3.22)%,正常组与STC模型组、STC模型加GDNF组与STC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结肠组织中GDNFmRNA的表达:STC模型组(1.38)与正常组(2.29)相比(P=0.01),STC模型组与STC模型加GDNF组(2.21)相比(P=0.017),GDNFmRNA相对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与STC模型加GDNF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C大鼠结肠GDNF的表达下调,在STC发病中起一定作用;STC模型组肠道传输明显减慢,外源性GDNF对肠道传输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目前全球约有10亿高血压患者,估计2025年将达到15.6亿。我国高血压情况也不容乐观,据调查罹患人数已达1.6亿,更为严峻的是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进行规范化治疗,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得到良好控制。高血压可导致靶器官肾脏损伤,如良性高血压可导致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恶性高血压可引起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高血压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同时也是加速慢性
近年来,移植并发症越来越成为突出的问题。本研究对11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出现非失血性重度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992年,脓毒症被美国胸科医生协会与危重病医学会定义为“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其往往由休克、感染、创伤等所致,是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诱发因素。脓毒症时炎症反应与体内促凝活性及内皮细胞活化紧密相关,由于炎症细胞因子的瀑布样释放,激活了凝血系统,不同程度的抑制纤溶系统及抗凝系统;而凝血激活、血栓形成又能通过多种途径激活炎症反应。脓毒症早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微血管内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仍有50%~70%因体内残留白血病病灶引起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复发。我们利用细胞因子体外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产生树突状细胞(DC),提取白血病细胞RNA作为抗原冲击DC,诱导产生抗AML特异性免疫作用,为AML免疫治疗提供丰富的DC来源。
患者女,19岁。2008年10月因“间断上腹胀痛2年,加重伴呕吐3个月”入住本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前2年间断出现进食后上腹部持续性胀痛,无反酸、嗳气及恶心、呕吐,控制饮食可缓解。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了抗血小板治疗对血栓栓塞性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益处,目前小剂量阿司匹林(75~325mg)广泛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的治疗,尤其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患者更加强调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重要性。但抗血小板药物是一柄“双刃剑”,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一方面能抑制血小板活化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患者体内常见的甲状腺自身抗体。我们进行了一项5年的流行病学随访研究,探讨了普通人群中TPOAb和TgAb阳性率及其阳性的发生率和抗体的自然转归,并探讨了环境因素碘对其的影响。
患者男,40岁,汉族。主因“发现抗-HIV阳性10年,意识障碍伴大小便失禁7h”于2008年3月17日收入院。
线粒体是一个直径1μm,长2~3μm大小的细胞器,存在于几乎所有真核生物细胞内。生物进化研究表明,1.5亿年以前,具有有氧代谢功能的细菌侵入原核生物细胞后,与宿主形成共生现象,有氧菌最终演化为线粒体,使得原核生物具有更高效的有氧代谢能力。线粒体是除细胞核以外惟一具有遗传物质(DNA)的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的基本功能是将外界摄取来的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通过位于其内膜上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作用来产生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