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期的学生由于生长环境不同,成长的历程又千差万别,受教育程度固然不同,他们的思维基点也迥然不同。这种思维基点又可分为恒定思维基点和不恒定思维基点,教师应把握好这时期青少年思维发展基点的变化,高度重视青少年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沿着健康、快乐轨道发展。
有许多教师这样认为:学生越来越不好管理,越来越缺少上进心,整体意识、团结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越来越差,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听不进批评,礼貌差、目无尊长、不懂得去感恩父母、去回报社会,表现得非常自私,说服教育多少次,也触动不了他们。笔者认为,其实不然,哪个人没有上进心?哪个人不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成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天天挨领导批评,受同事无端指责,试问,你能找回几分自尊、换回几度激情?学生成绩越差,挨批评的频率就越高;挨批评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出现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愈强,愈易出现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增多,师生对立就自然形成。矛盾自然而然也就产生。出现这种对立矛盾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缺乏深入细致而耐心的研究,对学生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根本不清楚、不了解,找不准学生的思维基点。
所谓的思维基点,也就是思维缘点。它是指人在不同心态、不同环境下所萌生的思维。可分为恒定思维基点和不恒定思维基点。恒定思维基点,是指恒向的不易改变的思维基点,它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不恒定思维基点,是指极易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思维基点,它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由于受社会主流思想的熏陶和学校良性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青少年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其思维发展出现恒定性。但是,这种恒定性思维发展不能贯以青少年整个发展历程,它受着时间性、阶段性、偶发性等因素的制约,一旦受到外来因素干扰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老师的指责、同学的挖苦、自己的愿望与现实脱节等),极易对他们的恒定思维造成冲击和破坏,产生不恒定思维,自身难以掌控情绪(如厌学、厌师、埋怨家庭、责备社会、嫉恨同学、漠视一切)。这种心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存在这一思维其后果难以预料。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情绪也极不稳定,容易出现波动,他们的思维又极具不恒定的特点。因此,教师更应把握好这时期青少年思维发展基点,高度重视青少年情感的培养,切勿扬汤止沸、无端指责。另外,他们在承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时,思维载荷超出极限,易使恒定思维崩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注意多与学生交流,及时发现、及时应对。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互动过程。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摒弃主宰一切的观念,树立起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时常与他们融合在一起,找准他们的思维基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热爱、尊重、理解宽容学生,避免出现学生对教师教学积极“信号”的拒收,产生无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抗体”,学生封闭在“自以为是”小圈子内的现象发生。把学生从冷漠、悲伤、灰心、颓废的自暴自弃的心态中抚慰回来,让学生产生热情、愉悦、向上、主动的积极心态,努力创建民主、积极、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的魅力。
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挖掘学生思维基点的同时,也必须随时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让学生感知到教师高尚灵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关爱如洪、积极向上的思维基点,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博大的情怀。教师切忌出现伤害学生的语言,放弃学生的行为。尤其是对那些不良行为频发的学困生,更要找准他们的思维切入口,对症下药,摸清底数,让他们重塑自我,享受温馨,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向教师主动剖展思维,亮出真心,融合环境,师生能在和谐有序的环境里共鸣,使教学能够顺利进行,达到理想的效果。
思想品德课实际上就是注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学科,它是育人的桥梁,它每一章节的设计都是与教育、培养学生欣赏美好、爱国情操等内容紧密相连。提倡学生要塑造整体意识、责任意识、竞争合作意识,教育学生懂得去感恩社会、回报父母。因此,可以称这一学科是育人的工具学科,教师要运用好这一“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深挖他们的思维缘点,找准他们思维动态的缺口,竭尽全力,对他们的人生负责,让他们在关爱的氛围中愉快地成长。
思想品德课教师都应肩负起这一历史责任,尤其是对待那些学习落后、家庭贫困、家庭出现变故遭受打击、不良行为频发的学生,更应该多用心思、多去关爱,跟踪他们的思维发展变化趋向,让他们有话说、有事做,让他们在良性互动中健康成长。
例如,笔者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她的母亲因患癌症,不幸去世,给他很大的打击,他一反常态,不是过于沉默,就是对谁都有抵住情绪,看什么都不顺眼,就想打架。笔者发现他这种宣泄悲哀的做法后及时找到他,拉着他的手抚摸他的头,与他长谈近半天的时间,才了解到他母亲在他心目中是一个任劳任怨、非常善良、孝敬老人、与邻里和睦相处的好母亲。他认为:像这样的好人却得这种病、遭受折磨而死去是无法接受的。他心里总是想:“做好人有什么用?母亲这么好,还不是得这种病?这么受折磨?我为什么要做好人?”针对他这种思维,笔者问他:“你爱你的母亲吗?”他含着泪说:“爱!”又问他:“你为什么爱你的母亲?”他说了一大堆的理由……笔者问他:“乡邻们为什么想念你的母亲?”他又说了一大堆的理由……笔者告诉他:“这就是做好人与做坏人留下的不同的结局!得病并不是因为他做好人而不做坏人,得什么病跟做好人坏人没有关系!”笔者找到他这种思维基点后,又多次耐心地找他谈心,使他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又重新振作起来。通过这件事,笔者深知: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把教育延伸到他们心理,随时找准他们的思维基点。
总之,思想品德课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深研学生思维发展,引导学生沿着健康、快乐轨道发展的一门重要学科,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关系到国家未来、民族兴亡的“工程学科”。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姜家营中学)
有许多教师这样认为:学生越来越不好管理,越来越缺少上进心,整体意识、团结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越来越差,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听不进批评,礼貌差、目无尊长、不懂得去感恩父母、去回报社会,表现得非常自私,说服教育多少次,也触动不了他们。笔者认为,其实不然,哪个人没有上进心?哪个人不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成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天天挨领导批评,受同事无端指责,试问,你能找回几分自尊、换回几度激情?学生成绩越差,挨批评的频率就越高;挨批评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出现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愈强,愈易出现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增多,师生对立就自然形成。矛盾自然而然也就产生。出现这种对立矛盾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缺乏深入细致而耐心的研究,对学生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根本不清楚、不了解,找不准学生的思维基点。
所谓的思维基点,也就是思维缘点。它是指人在不同心态、不同环境下所萌生的思维。可分为恒定思维基点和不恒定思维基点。恒定思维基点,是指恒向的不易改变的思维基点,它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不恒定思维基点,是指极易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思维基点,它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由于受社会主流思想的熏陶和学校良性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青少年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其思维发展出现恒定性。但是,这种恒定性思维发展不能贯以青少年整个发展历程,它受着时间性、阶段性、偶发性等因素的制约,一旦受到外来因素干扰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老师的指责、同学的挖苦、自己的愿望与现实脱节等),极易对他们的恒定思维造成冲击和破坏,产生不恒定思维,自身难以掌控情绪(如厌学、厌师、埋怨家庭、责备社会、嫉恨同学、漠视一切)。这种心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存在这一思维其后果难以预料。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情绪也极不稳定,容易出现波动,他们的思维又极具不恒定的特点。因此,教师更应把握好这时期青少年思维发展基点,高度重视青少年情感的培养,切勿扬汤止沸、无端指责。另外,他们在承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时,思维载荷超出极限,易使恒定思维崩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注意多与学生交流,及时发现、及时应对。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互动过程。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摒弃主宰一切的观念,树立起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时常与他们融合在一起,找准他们的思维基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热爱、尊重、理解宽容学生,避免出现学生对教师教学积极“信号”的拒收,产生无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抗体”,学生封闭在“自以为是”小圈子内的现象发生。把学生从冷漠、悲伤、灰心、颓废的自暴自弃的心态中抚慰回来,让学生产生热情、愉悦、向上、主动的积极心态,努力创建民主、积极、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的魅力。
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挖掘学生思维基点的同时,也必须随时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让学生感知到教师高尚灵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关爱如洪、积极向上的思维基点,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博大的情怀。教师切忌出现伤害学生的语言,放弃学生的行为。尤其是对那些不良行为频发的学困生,更要找准他们的思维切入口,对症下药,摸清底数,让他们重塑自我,享受温馨,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向教师主动剖展思维,亮出真心,融合环境,师生能在和谐有序的环境里共鸣,使教学能够顺利进行,达到理想的效果。
思想品德课实际上就是注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学科,它是育人的桥梁,它每一章节的设计都是与教育、培养学生欣赏美好、爱国情操等内容紧密相连。提倡学生要塑造整体意识、责任意识、竞争合作意识,教育学生懂得去感恩社会、回报父母。因此,可以称这一学科是育人的工具学科,教师要运用好这一“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深挖他们的思维缘点,找准他们思维动态的缺口,竭尽全力,对他们的人生负责,让他们在关爱的氛围中愉快地成长。
思想品德课教师都应肩负起这一历史责任,尤其是对待那些学习落后、家庭贫困、家庭出现变故遭受打击、不良行为频发的学生,更应该多用心思、多去关爱,跟踪他们的思维发展变化趋向,让他们有话说、有事做,让他们在良性互动中健康成长。
例如,笔者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她的母亲因患癌症,不幸去世,给他很大的打击,他一反常态,不是过于沉默,就是对谁都有抵住情绪,看什么都不顺眼,就想打架。笔者发现他这种宣泄悲哀的做法后及时找到他,拉着他的手抚摸他的头,与他长谈近半天的时间,才了解到他母亲在他心目中是一个任劳任怨、非常善良、孝敬老人、与邻里和睦相处的好母亲。他认为:像这样的好人却得这种病、遭受折磨而死去是无法接受的。他心里总是想:“做好人有什么用?母亲这么好,还不是得这种病?这么受折磨?我为什么要做好人?”针对他这种思维,笔者问他:“你爱你的母亲吗?”他含着泪说:“爱!”又问他:“你为什么爱你的母亲?”他说了一大堆的理由……笔者问他:“乡邻们为什么想念你的母亲?”他又说了一大堆的理由……笔者告诉他:“这就是做好人与做坏人留下的不同的结局!得病并不是因为他做好人而不做坏人,得什么病跟做好人坏人没有关系!”笔者找到他这种思维基点后,又多次耐心地找他谈心,使他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又重新振作起来。通过这件事,笔者深知: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把教育延伸到他们心理,随时找准他们的思维基点。
总之,思想品德课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深研学生思维发展,引导学生沿着健康、快乐轨道发展的一门重要学科,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关系到国家未来、民族兴亡的“工程学科”。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姜家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