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awei2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反映,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纽带,它蕴含于数学概念、规律等基础知识之中。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知识内容和数学素质的精髓,它会对学生的思维与文化素质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使学生终生受益。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就得重视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因此,教学中应认真挖掘所教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数学思想对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作用
  初中阶段常用的数学思想有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整体思想。
  1、转化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应用很普遍,每遇到新知识和新问题不可能马上得到解决,首先应考虑此题和以前已经解决的问题或已经掌握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将新问题转化,然后用已掌握的知识来求解。这种思想,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起到很大作用。
  2、数形结合思想。在解一些综合性题目时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尤其有关函数部分的题目,应用程度更明显。根据数量关系,结合相关图形,能直观地、全面地反映问题内部的各个环节,使问题迅速、彻底得到解决。运用这种思想,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方程思想。提到方程思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列方程解应用题,找出等量关系,列出关系式,使问题顺利求解。方程思想不仅仅是运用于数学学科还可以渗透到其它学科,如物理学科、化学学科等。在教学中渗透这种思想,对学生各个学科的平衡发展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4、分类思想。这类数学思想至今尚未得到广大师生的灵活运用,在数学课堂上应对学生进一步强化渗透。
  例1:平面上有任意四个点,那么过这四个点可作几条直线?这就需要分三种情况讨论:
  第一种情况:无三点共线(可作六条直线)。
  第二种情况:有(且只有)三点共线(可作四条直线)。
  第三种情况:四点共线(只有一条直线)。
  通过这类数学思想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5、整体思想。虽然在各类考题中经常出现考察这种思想的题目,但未能被大部分师生所重视,故此在解决问题时费时费力,甚至对问题不能求解。
  例2:已知,求x·y的值。
  按照常规的方式,就是解二元二次方程组 ,求出x·y的值。若运用整体思想,将x+y看成是一个整体,用(2)÷(1)得到x-y=1……(3)。将(1)、(3)两边平方得到4xy=24,所以xy=6。运用这种数学思想,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作用
  提到数学方法,初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配方法、换元法、参数法、构造法、特殊值法。但在以上这几种方法中,被大部分学生所接受、所运用的,也是许多题目中常用到的是前三种,而后三种在广大师生教育教学实践中并未能得到充分的运用,这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有很大影响。故此,有必要做一介绍,以求使用其发挥真正作用。
  1、参数法。在处理一些数学问题时,有的题目直接求解确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就需设定一个辅助参数。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未知量,但在解题时并非一定对其求解,只是使之作为一个媒体,使解题过程简便易行,使问题迎刃而解。
  例3:已知 = = ≠0,求的值。
  解题时应设 = = =k,则有x=3k、y=4k、Z=5k,代入所求代数式中即可求解。若不设出这个辅助的k,虽然能够求解,但过程复杂、烦琐。这样,可使解题过程简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进而提高学生的技巧性、灵活性,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2、构造法。就是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形成一个巧妙的构思,否则将使问题复杂化,甚至问题得不到解决。
  例4:已知直线过点A(-1,7)和点B(2,4),求此直线的解析式。
  分析:此题是复习一次函数,牵涉到方程组的解法,可引导学生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直线解析式y=kx+b,将点A、B的坐标代入解析式,
  构造出方程组 ,即可求得k、b的值。类似这样的题目很多,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可以借题发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技巧和构造思维能力。
  3、特殊值法。这种数学方法虽然应用不十分广泛,但在解决个别问题时,采用这种方法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5:若-1  解决此问题可以根据a、b所在的区间,直接比较各代数式的大小,但过程是相当烦琐的。既然知道a、b所在的区间,不妨设a= 、b=- ,代入各代数式中,可知,a-b最大。通过这类方法运用,可以提高解题技能,增强训练效果,使学生明确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统一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以上谈到的各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是初中数学中常用的一些方法,还有一些思想方法期待着广大一线教师去思考、去挖掘。我们现在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面对的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主力军。为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的人才,就必须将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放在首位。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其他文献
一、什么是活动课    “活动课”,顾名思义,就是打破了以前那样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上课模式,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模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体会文本、感悟生活。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增加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是对语文课堂的改革,也是对语文教师的挑战。    二、发展语文活动课要注意的事项    1、转变人才观  要变过去只追求学生学习的高分数
期刊
摘 要:“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而学会阅读这一学习方法无疑就是掌握了终身自(治)学的最好武器。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对提高学习效率、扩大知识面、形成用化学的观点去解释各种现象的能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阅读能力 自学能力 学习效率    今天,教育再也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传授才是目前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学会阅读无疑就是掌握了终身自(治)学的最好武器
期刊
学生要发展就需要积累。积累是发展的基础,积累是发展的前提,积累是发展的必经历程,所以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一年级学生走进积累,让他们在积累中成长呢?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在模仿中积累    一年级学生特别善于模仿,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十分注意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说练积累。如:在学习《四季》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自己
期刊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数学教学不是靠给学生“加压”,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推动力。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联系数学知识,抓住“热点、活点、趣点”,正确引导,“点穴”到位,挖掘开发教学知识的趣源,在教学中实施“趣教”,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氛围,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用数学本身的魅
期刊
不少高三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个“两难”的困境:让学生多练一点,则难以从紧张的课程安排中拿出足够的时间;少练一点,则学生的临场作文水平又难以提高。这一矛盾解决不了,押题套题等走捷径的现象就始终存在。然而,走捷径有时会束缚学生思维,让他们反而发挥不出正常的水平。进行高考作文备考,还是要从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目标出发,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有思想、能创新、善表达,临场拿到什么题
期刊
导入,即开讲、开场白,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一种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首要的一环。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政治课教学也是如此。一个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恰当的导入,可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千篇一律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由于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导致学生学得累,教师自己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按部就班地解题,动手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笔者谈几点看法,供同仁参考。     一、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快乐的感受是更
期刊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它是多种思维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素质,关键在于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便成了“课堂教育素质化,素质教育课堂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数学创新思维的含义    创新思维一般
期刊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要措施之一,而充分利用学具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使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
期刊
现在的高中生物教学,与初中学生学习的知识跨度很大。一些知识点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教师在课前制作相关的教具应用于实际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下是我在教学当中应用自制教具的实例:  新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细胞增殖”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来认识细胞这个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其中有丝分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