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的语缀“之”及语缀的分类问题

来源 :语言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ywzc2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方言的“之”可以用于谓词性成分之前,表示极高程度、强烈情感和夸张意味.以往研究均据其语义表达,将它处理为程度副词.但是,经过比较分析发现,它与程度副词在语音、句法、语用等方面均存在本质性的差异,实为一种作用于句法层面的黏着成分——语缀.它的来源是古汉语主谓之间的“之”.在分类方面,“之”应属于Zwicky(1977)系统中的黏着词,或者具备Klavans(1982)系统中的首-前-前语缀参数值.Zwicky的分类系统存在一定问题,其后续发展也间接给汉语语缀研究带来了一些困难.相比之下,Klavans的分类系统也许是一个更优的选择,而且可能为未来汉语语缀的类型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工具.
其他文献
本文讨论李贺《秦宫》诗中“生色”一词的准确释义,并考察它的来源及在后世的发展变化.“生色”最初是中古汉译佛典中的一个义为“金”的仿译词,唐代并不常用,在宋代以后常常
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词的历时替换问题受到的关注较多,而像“游”“浮”“漂”等水中运动动词在汉语史上几乎都是概念域的主要成员,并没有明显的历时替换.对于这类没有明显替
不少汉语方言称“孩子”为“伢”.“伢”的语源可能是“牙齿”之“牙”,也可能是孩子的学语声或啼哭声.它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已经偶有用例,通作“吾”“禦”“雅”等.最晚到
名词在词类范畴和语法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名词的词义描写和刻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降级述谓结构和物性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汉语复合名词,主要是动名
词汇语义的演变具有系统性,同一概念场词汇的语义演变具有倾向性共性.本文以“仆倒”义动词为例,综合考察先秦至唐代语料,系统描写不同历史时期该概念场词汇成员的变化,以“
本文以“白”为例,考察汉语中具有隐性否定特征的副词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并从逻辑语义、原型范畴等角度探究“白”不同语义及词性的演变机制.文章首先提出现代汉语中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