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基坑工程是建筑行业中比较常见的工程部分,在开展深基坑开挖时,技术人员需要对基坑土质情况进行详细的勘测,土质不同其所选择的开挖方法也是不同的。在深基坑开挖前,工作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水文地质状况与周边的环境特点。同时,深基坑开挖要确保数据严密,要充分依照具体的操作标准展开施工。对此,本文就深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要点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深基坑;岩土工程;勘察;要点
目前,城市空间愈发紧张,人居居住面积也在逐步减少,若想实现对空间的高效利用,城市建筑高度逐步升高,使得地下工程的实际深度不断增加。为保证建筑工程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必须要加强对深基坑支护工作的重视,特别是要做好深基坑工程岩土勘察工作,以确保支护工程能够顺利而高效的实施,从而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一、深基坑工程和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概述
1、深基坑工程
基坑主要是指底面积<27m2、底边长度小于3倍短边的接近方形或者方形的土坑结构,其主要是为地下部分施工从地面向下方开挖出一定的空间[1]。除了满足以上的要求之外,还要求深基坑深度≥5.0m或地下三层及以上的基坑,部分基坑的深度尽管未超出5.0m,但是,基坑影响范围以内的地下管线繁多且错综复杂,亦或是周边已经存在建筑物、市政类设施先对复杂的状况下也属于深基坑的范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深基坑是一项应用相对广泛的施工技术,我国的法律条文也对此做出了一定的解释,例如,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中就指出,深基坑工程要求开挖深度要≥5.0m,主要包括土方开挖、基坑支护技术[2]。若开挖深度未达到要求,外部环境相对复杂,也可列视为深基坑。
2、岩土工程勘察
岩土工程勘察主要是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运用必要的勘察技术与仪器设备来勘察建设场地的环境特征、地质条件与岩土工程条件,并对勘察数据进行全面的整理与分析,而后汇编成勘察报告的行为。一般来讲,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主要有:测绘和调查、勘探和取样、原位测试、现场检验和监测、室内试验、勘察成果的分析和评价等[3]。该工作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勘察技术、方法与手段来对勘察信息实施定性与定量的研究,可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重要的依据。为获得精准的勘察数据,勘察工作最好分段实施,且不同的勘察环节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与任务要求。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质条件,而地质条件差异会对项目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若前期的勘察工作不到位,容易导致工程造价升高,还容易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尽管上部建筑很完美,但是还是会对建筑工程的整体结构与质量产生破坏。
二、深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要点
1、基本要求
勘察工作人员需要结合施工现场实况做些简单的准备与勘探工作。其一,调查施工区域的地质状况,根据开挖位置地基的复杂程度划分为三类,由简单到复杂,勘察点间距要从50.0m缩小至10.0m,只有全面掌握开挖地基的具体情况,来确保地基施工顺利而高效的开展[4]。其二,科学调查开挖区域内土壤的属性,在实际的勘探过程中,了解地下土层是狗存在着含水层或者软土层,此类土层的深度会比较高,因此,勘察人员必须要控制好勘探孔的实际深度,确保深度要是开挖深度的2倍以上,以便更为精准的掌握与获取土层信息,以求为后续的土方开挖工作奠定基础。周边地质条件对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影响很大,通过对岩土工程的勘察,可有效掌握基坑开挖的范围、周边地下水的属性以及地下水补给情况、水位变化的趋势以及径流条件等等。根据这些重要的信息来制定相关的施工方案,强调施工方案与实况相结合,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意外而不得不及时改变相应的施工方案,致使施工成本不断增加,以保证深基坑支护工程的顺利实施,以提高建筑工程的建设效益。
2、全面把握工程情况,了解勘察目的
为了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实施的高效性,勘察人员应全面了解工程的基本状况,充分了解勘察的主要目标。同时,勘探人员要明确施工现场周边的建筑物以及管线布设情况。除了要做好施工现场的实地考察,技术员还要在必要条件下到相关部门查询相关的信息。例如,某区域的地下管网比较复杂,管线布设密集。在此种状况下,技术员需要到相关部门了解施工现场的管线分布网络结构、埋设深度以及具体规模,也可借助一些先进的设备来对地下管道进行合理的检测[5]。除了要对项目施工现场的地下水位、地下水分布情况以及地层结构进行深入的了解,勘察人员还要充分了解土层在垂直与水平方向上的具体变化。
3、科学编制勘察的基本纲要
为更好的开展深基坑工程的岩土勘察工作,提高勘察效率,工作人员应提前编制好勘察纲要,然而,由于其具体作用不是很明显,因此,诸多施工企业时常会忽视掉勘察纲要编制工作,致使整个勘察工作缺乏勘察纲要或纲要不够完善,如若发生意外,会对整个岩土勘察工作形成制约。一般来讲,编制勘察纲要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勘察纲要必要满足项目设计方案与施工现场具体情况,旨在确保勘察纲要的精准性与真实性;其二,工作人员应科学合理的编制勘察纲要,确保纲要要规范而完整。
4、合理布置勘察工作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实施,工作人员应意识到哪些因素会对勘察深度与勘察范围产生影响。首先,岩土工程勘察深度通常是开挖深度的2-3倍,而勘察范围则是施工区域的2-3倍,通过此种设计能确保勘察工作的全面性与精准性。其次,岩土勘察深度容易受到地下图层、土壤性质的影响,若土层内存在着坚硬的碎石土、粘性土等,需要根据设计方案来适度减小勘察的深度,若土层为软土层,则需要适度加深勘探的范围与深度。最后,应选择科学的勘察方式,这样能很好的提高勘察工作的精准度与效率。
5、注重对施工现场土质的勘察
施工现场的土质会对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承载性能与安全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制定项目施工方案前,工作人员需要对深基坑区域与周边土壤的属性进行认真的勘察,以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方案。由此可见,开展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要求勘察人员必须要充分掌握深基坑周边的土质状况,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勘察方式。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还要与前期准备阶段的勘察报告进行对比,充分了解深基坑土质是否存在着变化,避免由于施工不当或者气候因素而使得土质发生严重的变化,以更好的控制施工质量。
6、加强对侧壁岩土层的有效勘察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有效设计需要充分参考侧壁岩土层的具体勘察数据,由于大多数的支护结构都是架设于侧壁岩土层之上的,因此,勘察过程中关于侧壁岩土层的相关数据必须要精准、可靠,在此种状况下,要强化对施工区域周边环境的勘察,把获取的数据与深基坑内测量数据进行合理的比较,以防止出现各类问题,以求更大程度上提高勘察数据的精准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勘察对保障深基坑施工、降低安全事故、保证建筑安全均具有重要的價值意义,对此,施工方与勘察人员均要意识到勘察工作的价值,选择更为科学的勘察技术来为深基坑施工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在确保勘察质量与效率的基础上,施工方应制定更加科学而可行的施工方案,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整个施工过程安全、高效而有序的实施,进而提高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森.深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要点[J].工程技术研究,2020,5(06):264-266.
[2]郑龙.深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的重点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06):166.
[3]孙毓.深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的重点探究分析[J].居舍,2019(35):77.
[4]王聪.深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的重点探析[J].价值工程,2019,38(18):211-213.
[5]郭丰佐.深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19(07):131-132.
关键词:深基坑;岩土工程;勘察;要点
目前,城市空间愈发紧张,人居居住面积也在逐步减少,若想实现对空间的高效利用,城市建筑高度逐步升高,使得地下工程的实际深度不断增加。为保证建筑工程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必须要加强对深基坑支护工作的重视,特别是要做好深基坑工程岩土勘察工作,以确保支护工程能够顺利而高效的实施,从而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一、深基坑工程和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概述
1、深基坑工程
基坑主要是指底面积<27m2、底边长度小于3倍短边的接近方形或者方形的土坑结构,其主要是为地下部分施工从地面向下方开挖出一定的空间[1]。除了满足以上的要求之外,还要求深基坑深度≥5.0m或地下三层及以上的基坑,部分基坑的深度尽管未超出5.0m,但是,基坑影响范围以内的地下管线繁多且错综复杂,亦或是周边已经存在建筑物、市政类设施先对复杂的状况下也属于深基坑的范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深基坑是一项应用相对广泛的施工技术,我国的法律条文也对此做出了一定的解释,例如,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中就指出,深基坑工程要求开挖深度要≥5.0m,主要包括土方开挖、基坑支护技术[2]。若开挖深度未达到要求,外部环境相对复杂,也可列视为深基坑。
2、岩土工程勘察
岩土工程勘察主要是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运用必要的勘察技术与仪器设备来勘察建设场地的环境特征、地质条件与岩土工程条件,并对勘察数据进行全面的整理与分析,而后汇编成勘察报告的行为。一般来讲,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主要有:测绘和调查、勘探和取样、原位测试、现场检验和监测、室内试验、勘察成果的分析和评价等[3]。该工作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勘察技术、方法与手段来对勘察信息实施定性与定量的研究,可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重要的依据。为获得精准的勘察数据,勘察工作最好分段实施,且不同的勘察环节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与任务要求。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质条件,而地质条件差异会对项目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若前期的勘察工作不到位,容易导致工程造价升高,还容易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尽管上部建筑很完美,但是还是会对建筑工程的整体结构与质量产生破坏。
二、深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要点
1、基本要求
勘察工作人员需要结合施工现场实况做些简单的准备与勘探工作。其一,调查施工区域的地质状况,根据开挖位置地基的复杂程度划分为三类,由简单到复杂,勘察点间距要从50.0m缩小至10.0m,只有全面掌握开挖地基的具体情况,来确保地基施工顺利而高效的开展[4]。其二,科学调查开挖区域内土壤的属性,在实际的勘探过程中,了解地下土层是狗存在着含水层或者软土层,此类土层的深度会比较高,因此,勘察人员必须要控制好勘探孔的实际深度,确保深度要是开挖深度的2倍以上,以便更为精准的掌握与获取土层信息,以求为后续的土方开挖工作奠定基础。周边地质条件对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影响很大,通过对岩土工程的勘察,可有效掌握基坑开挖的范围、周边地下水的属性以及地下水补给情况、水位变化的趋势以及径流条件等等。根据这些重要的信息来制定相关的施工方案,强调施工方案与实况相结合,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意外而不得不及时改变相应的施工方案,致使施工成本不断增加,以保证深基坑支护工程的顺利实施,以提高建筑工程的建设效益。
2、全面把握工程情况,了解勘察目的
为了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实施的高效性,勘察人员应全面了解工程的基本状况,充分了解勘察的主要目标。同时,勘探人员要明确施工现场周边的建筑物以及管线布设情况。除了要做好施工现场的实地考察,技术员还要在必要条件下到相关部门查询相关的信息。例如,某区域的地下管网比较复杂,管线布设密集。在此种状况下,技术员需要到相关部门了解施工现场的管线分布网络结构、埋设深度以及具体规模,也可借助一些先进的设备来对地下管道进行合理的检测[5]。除了要对项目施工现场的地下水位、地下水分布情况以及地层结构进行深入的了解,勘察人员还要充分了解土层在垂直与水平方向上的具体变化。
3、科学编制勘察的基本纲要
为更好的开展深基坑工程的岩土勘察工作,提高勘察效率,工作人员应提前编制好勘察纲要,然而,由于其具体作用不是很明显,因此,诸多施工企业时常会忽视掉勘察纲要编制工作,致使整个勘察工作缺乏勘察纲要或纲要不够完善,如若发生意外,会对整个岩土勘察工作形成制约。一般来讲,编制勘察纲要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勘察纲要必要满足项目设计方案与施工现场具体情况,旨在确保勘察纲要的精准性与真实性;其二,工作人员应科学合理的编制勘察纲要,确保纲要要规范而完整。
4、合理布置勘察工作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实施,工作人员应意识到哪些因素会对勘察深度与勘察范围产生影响。首先,岩土工程勘察深度通常是开挖深度的2-3倍,而勘察范围则是施工区域的2-3倍,通过此种设计能确保勘察工作的全面性与精准性。其次,岩土勘察深度容易受到地下图层、土壤性质的影响,若土层内存在着坚硬的碎石土、粘性土等,需要根据设计方案来适度减小勘察的深度,若土层为软土层,则需要适度加深勘探的范围与深度。最后,应选择科学的勘察方式,这样能很好的提高勘察工作的精准度与效率。
5、注重对施工现场土质的勘察
施工现场的土质会对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承载性能与安全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制定项目施工方案前,工作人员需要对深基坑区域与周边土壤的属性进行认真的勘察,以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方案。由此可见,开展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要求勘察人员必须要充分掌握深基坑周边的土质状况,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勘察方式。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还要与前期准备阶段的勘察报告进行对比,充分了解深基坑土质是否存在着变化,避免由于施工不当或者气候因素而使得土质发生严重的变化,以更好的控制施工质量。
6、加强对侧壁岩土层的有效勘察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有效设计需要充分参考侧壁岩土层的具体勘察数据,由于大多数的支护结构都是架设于侧壁岩土层之上的,因此,勘察过程中关于侧壁岩土层的相关数据必须要精准、可靠,在此种状况下,要强化对施工区域周边环境的勘察,把获取的数据与深基坑内测量数据进行合理的比较,以防止出现各类问题,以求更大程度上提高勘察数据的精准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勘察对保障深基坑施工、降低安全事故、保证建筑安全均具有重要的價值意义,对此,施工方与勘察人员均要意识到勘察工作的价值,选择更为科学的勘察技术来为深基坑施工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在确保勘察质量与效率的基础上,施工方应制定更加科学而可行的施工方案,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整个施工过程安全、高效而有序的实施,进而提高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森.深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要点[J].工程技术研究,2020,5(06):264-266.
[2]郑龙.深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的重点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06):166.
[3]孙毓.深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的重点探究分析[J].居舍,2019(35):77.
[4]王聪.深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的重点探析[J].价值工程,2019,38(18):211-213.
[5]郭丰佐.深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19(07):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