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十分荣幸地邀请到了北德广播爱乐乐团与大名鼎鼎的钢琴家安德拉什·席夫来向我们展现贝多芬的音乐。从2016年10月14日至21日,除了上海,该团还将在天津、北京、哈尔滨和苏州演出。
北德广播爱乐乐团创建于1950年,有着六十六年的历史。乐团位于德国汉诺威,以擅长演奏多元化音乐风格的作品且水准一流而闻名。它既是一个演奏巴洛克音乐的重要乐团,也是当代顶级的跨界交响乐团;更重要的是,对德国音乐传统的良好继承和发扬使他们成为诠释德奥作品的权威。
这次率团来华的首席指挥安德鲁·曼泽(Andrew Manze)是2014年9月上任的。有评论称:“安德鲁·曼泽已迅速成为了他那一代最具激励和最鼓舞人心的指挥之一。他对曲目全面而专业的掌握,加之其非比寻常的交流技巧和无限能量,都让他显得与众不同。”曼泽也是许多国际顶尖交响乐团的客座指挥,包括慕尼黑爱乐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瑞典皇家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等。曼泽是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院士,也是奥斯陆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
此外,曼泽还是一位小提琴家,并且是世界主要的古乐器演奏家。他曾在剑桥大学专门研究古典艺术,1996年担任英国古乐学会的助理指导,之后又担任英国音乐会演奏团的艺术总监。他演奏小提琴的唱片相当多,其中不少都获得过奖项。他曾应邀为德国骑熊音乐出版社、布赖特科普夫与黑特尔音乐出版社新出版的莫扎特、巴赫的奏鸣曲和协奏曲的版本校订作出过贡献。2011年11月,安德鲁·曼泽在斯德哥尔摩获得了著名的罗尔夫朔奖,此奖项曾经的获得者包括利盖蒂、卡格尔、吉东·克莱默等著名音乐家。
英籍钢琴家安德拉什·席夫(András Schiff)1953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近十年来,他已经在二十个不同国家的城市演奏了贝多芬全套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在苏黎世市政厅的演出还进行了现场录音。席夫的独奏音乐会经常演奏J.S.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舒曼和巴托克的主要键盘作品。2012年席夫演奏的舒曼的《幽灵变奏曲》(WoO 24)获得了国际古典音乐奖(ICMA)。席夫现在的音乐活动主要是指挥和独奏,1999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室内管弦乐团,每年除了主持这个乐团的演出以外,还与欧洲多个室内乐团合作演奏。席夫曾荣获众多国际性奖项。2006年,他成为波恩贝多芬故居的荣誉会员,这也是对他诠释贝多芬作品的肯定和褒奖;2012年,他获得了由国际莫扎特基金会颁发的金质莫扎特奖章;2014年,他在女王生日庆典上被授予“爵士”称号。
作为钢琴家,席夫对古典作品的演释细腻、完整而又有其个人特点。他曾表示:“贝多芬值得用一生去品评。贝多芬的音乐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后才能弹深弹透。贝多芬不是一个天才,他的音乐随着年岁增长而越发丰满,我觉得这与我自己的状态很吻合。”席夫的这番话似乎是一种阅尽人生后的深刻感悟,抑或是对贝多芬的创作思想、人生理念从哲学层面思考后的真诚表白。“贝多芬的音乐是说话式的而非歌唱式的。”席夫从演奏者的角度做出的这句总结,也正是贝多芬的伟大之处。
这次安德鲁·曼泽率领北德广播爱乐乐团来上海,将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贝多芬结构庞大、气势恢宏的《第三交响曲》,并携手安德拉什·席夫爵士奉献贝多芬最著名的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这场音乐会的“性价比”真的很高。
我们习惯将贝多芬的创作按风格和年代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到1802年左右,第二阶段到1816年左右,最后阶段到1827年他逝世为止。《第三交响曲》作于1803至1804年,是贝多芬创作第二阶段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大家都知道,这部作品原是题献给拿破仑的,原稿上的标题是“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而写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便愤然撕掉已经写好题词的扉页。作品于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1806年总谱出版时,标题已经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
《第三交响曲》被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一部对于交响乐而言具有革命意义的作品,因为它大大扩展了交响曲式的可能性;其宏大的规模、贯穿于第一和第三乐章的紧迫的节奏驱动力以及终乐章的变奏曲式都是前所未有的,而最伟大的“葬礼进行曲”更是成为后代作曲家参考的经典,尽管这些特点在当时并不被认可。“贝多芬早期更多是一个‘仿古典’的、具有早期浪漫主义倾向的作曲家。大约1803年前后创作的《‘华尔斯坦’奏鸣曲》Op.53、《第三‘英雄’交响曲》Op.55和《‘热情’奏鸣曲》Op.57,贝多芬才彻底摆脱了浪漫主义的散漫随意性,坚决回归到海顿、莫扎特的封闭、简明而富有戏剧性的形式概念,并坚守了近十年。”(杨燕迪:《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修订版)之《导读》)。这些权威的论说,或许可以作为欣赏“英雄”交响曲的参考。
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第二阶段佳作颇多,《第五钢琴协奏曲》就是我们十分喜欢的一首。贝多芬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他在维也纳的早期就是以演奏他自己作品的钢琴家身份而著称的。他的前四部钢琴协奏曲都作于维也纳并在那里首演,而且都是由他本人担任钢琴独奏。只是到了完成于1809年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他的耳聋已使他无法继续演奏,才由他的学生担任首演的钢琴独奏。
我尤其喜欢《第五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三乐章。在如歌的慢乐章中,你可以体会到作曲家如何经过缜密的思索,将几个简单的音符组合成无比精美的旋律。在回旋曲的终乐章中,你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如何层层推进他的乐思,并使音乐充满了精神抖擞的高昂姿态和自由自在、朝气蓬勃的动力。同时,我们也可以领略到在保留古典主义曲式的大轮廓下,贝多芬在乐曲的范围、结构、内容和演奏技巧上的创造与发展,以及比他的两位前辈海顿、莫扎特的伟大之处。
北德广播爱乐乐团创建于1950年,有着六十六年的历史。乐团位于德国汉诺威,以擅长演奏多元化音乐风格的作品且水准一流而闻名。它既是一个演奏巴洛克音乐的重要乐团,也是当代顶级的跨界交响乐团;更重要的是,对德国音乐传统的良好继承和发扬使他们成为诠释德奥作品的权威。
这次率团来华的首席指挥安德鲁·曼泽(Andrew Manze)是2014年9月上任的。有评论称:“安德鲁·曼泽已迅速成为了他那一代最具激励和最鼓舞人心的指挥之一。他对曲目全面而专业的掌握,加之其非比寻常的交流技巧和无限能量,都让他显得与众不同。”曼泽也是许多国际顶尖交响乐团的客座指挥,包括慕尼黑爱乐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瑞典皇家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等。曼泽是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院士,也是奥斯陆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
此外,曼泽还是一位小提琴家,并且是世界主要的古乐器演奏家。他曾在剑桥大学专门研究古典艺术,1996年担任英国古乐学会的助理指导,之后又担任英国音乐会演奏团的艺术总监。他演奏小提琴的唱片相当多,其中不少都获得过奖项。他曾应邀为德国骑熊音乐出版社、布赖特科普夫与黑特尔音乐出版社新出版的莫扎特、巴赫的奏鸣曲和协奏曲的版本校订作出过贡献。2011年11月,安德鲁·曼泽在斯德哥尔摩获得了著名的罗尔夫朔奖,此奖项曾经的获得者包括利盖蒂、卡格尔、吉东·克莱默等著名音乐家。
英籍钢琴家安德拉什·席夫(András Schiff)1953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近十年来,他已经在二十个不同国家的城市演奏了贝多芬全套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在苏黎世市政厅的演出还进行了现场录音。席夫的独奏音乐会经常演奏J.S.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舒曼和巴托克的主要键盘作品。2012年席夫演奏的舒曼的《幽灵变奏曲》(WoO 24)获得了国际古典音乐奖(ICMA)。席夫现在的音乐活动主要是指挥和独奏,1999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室内管弦乐团,每年除了主持这个乐团的演出以外,还与欧洲多个室内乐团合作演奏。席夫曾荣获众多国际性奖项。2006年,他成为波恩贝多芬故居的荣誉会员,这也是对他诠释贝多芬作品的肯定和褒奖;2012年,他获得了由国际莫扎特基金会颁发的金质莫扎特奖章;2014年,他在女王生日庆典上被授予“爵士”称号。
作为钢琴家,席夫对古典作品的演释细腻、完整而又有其个人特点。他曾表示:“贝多芬值得用一生去品评。贝多芬的音乐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后才能弹深弹透。贝多芬不是一个天才,他的音乐随着年岁增长而越发丰满,我觉得这与我自己的状态很吻合。”席夫的这番话似乎是一种阅尽人生后的深刻感悟,抑或是对贝多芬的创作思想、人生理念从哲学层面思考后的真诚表白。“贝多芬的音乐是说话式的而非歌唱式的。”席夫从演奏者的角度做出的这句总结,也正是贝多芬的伟大之处。
这次安德鲁·曼泽率领北德广播爱乐乐团来上海,将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贝多芬结构庞大、气势恢宏的《第三交响曲》,并携手安德拉什·席夫爵士奉献贝多芬最著名的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这场音乐会的“性价比”真的很高。
我们习惯将贝多芬的创作按风格和年代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到1802年左右,第二阶段到1816年左右,最后阶段到1827年他逝世为止。《第三交响曲》作于1803至1804年,是贝多芬创作第二阶段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大家都知道,这部作品原是题献给拿破仑的,原稿上的标题是“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而写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便愤然撕掉已经写好题词的扉页。作品于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1806年总谱出版时,标题已经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
《第三交响曲》被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一部对于交响乐而言具有革命意义的作品,因为它大大扩展了交响曲式的可能性;其宏大的规模、贯穿于第一和第三乐章的紧迫的节奏驱动力以及终乐章的变奏曲式都是前所未有的,而最伟大的“葬礼进行曲”更是成为后代作曲家参考的经典,尽管这些特点在当时并不被认可。“贝多芬早期更多是一个‘仿古典’的、具有早期浪漫主义倾向的作曲家。大约1803年前后创作的《‘华尔斯坦’奏鸣曲》Op.53、《第三‘英雄’交响曲》Op.55和《‘热情’奏鸣曲》Op.57,贝多芬才彻底摆脱了浪漫主义的散漫随意性,坚决回归到海顿、莫扎特的封闭、简明而富有戏剧性的形式概念,并坚守了近十年。”(杨燕迪:《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修订版)之《导读》)。这些权威的论说,或许可以作为欣赏“英雄”交响曲的参考。
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第二阶段佳作颇多,《第五钢琴协奏曲》就是我们十分喜欢的一首。贝多芬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他在维也纳的早期就是以演奏他自己作品的钢琴家身份而著称的。他的前四部钢琴协奏曲都作于维也纳并在那里首演,而且都是由他本人担任钢琴独奏。只是到了完成于1809年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他的耳聋已使他无法继续演奏,才由他的学生担任首演的钢琴独奏。
我尤其喜欢《第五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三乐章。在如歌的慢乐章中,你可以体会到作曲家如何经过缜密的思索,将几个简单的音符组合成无比精美的旋律。在回旋曲的终乐章中,你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如何层层推进他的乐思,并使音乐充满了精神抖擞的高昂姿态和自由自在、朝气蓬勃的动力。同时,我们也可以领略到在保留古典主义曲式的大轮廓下,贝多芬在乐曲的范围、结构、内容和演奏技巧上的创造与发展,以及比他的两位前辈海顿、莫扎特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