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影像检查的普及应用和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脾脏占位性病变得到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统计我们两家医院1975年以来所诊治脾脏占位性病变60例,手术切除后,均经病理证实,现对其诊断治疗分析如下。
【机 构】
:
317000,临海,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台州医院普外科,新疆于田县人民医院外科,317000,临海,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台州医院普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影像检查的普及应用和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脾脏占位性病变得到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统计我们两家医院1975年以来所诊治脾脏占位性病变60例,手术切除后,均经病理证实,现对其诊断治疗分析如下。
其他文献
目的 总结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阻塞再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5月至2004年2月间19例(20条)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阻塞共31次再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8次单纯转流血管取栓术后通畅时间1 d至3年,通畅率为27.7%(5/18),再阻塞率为72.3%(13/18);13次取栓加流入或流出道旁路重建术后通畅时间4 d至11个月,通畅率为61.5%(8/13),再阻塞率为38.5
目的 探讨胆管癌微血管生成及其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胆管癌标本的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k-1/KDR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胆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微血管密度(34.04±11.08、32.80±9.28)均高于正常组织(11.67±4.64)(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Flk-1/KDR在肿瘤组织和癌旁
从2004年11月至2005年3月,我科急诊接连收治胆石性小肠梗阻4例,男女各2例,年龄48~85岁,平均65岁。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 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由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缓慢发展形成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性疾病,好发于下肢[1]。
患者女,65岁,右上腹隐痛不适5年,入院后体检未见异常.B超检查:肝右叶包膜下可见一个强回声区,边界清晰,内回声呈筛网状,大小约2.8 cm×2.9 cm,胆囊显示不清.诊断为肝血管瘤,胆囊萎缩.CT:平扫见肝右前叶一个大小约3.2 cm×3.2 cm的圆形低密度影,边缘清楚,内可见钙化密度影,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诊断:肝右前叶占位,良性病变可能性大。
患者女,58岁.因左大腿内侧肿物5年余,于2005年7月25日就诊.自述肿物增大不明显,较硬,局部无红肿及破溃,偶有疼痛,局部无明显外伤史.查体:左大腿内侧膝关节上方约20 cm处可见皮肤微隆起,局部无红肿及溃疡,下肢静脉无明显充盈及曲张,于皮下可触及一大小约1.2 cm×1.0 cm质硬肿物,边界清,光滑,有一定活动度,轻压痛,但无放射痛。
目的 评价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胆管狭窄(BS)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0月至2006年1月本中心53例OLT术后BS介入治疗的疗效.53例BS患者共接受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ERC)介入治疗107次,包括鼻胆管引流术68次、球囊扩张及胆管内支架术26次和胆管造影术13次.其中9例患者接受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介入治疗11次,包括PTC2次、PTCD 7次、球囊扩张术
患者男,78岁.患者1个月前因食欲差、乏力曾来本院就诊,行肝脏及全腹部CT未见异常.予中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现因腹部隐痛6 d加重1 d入院,无恶心、呕吐,入院前3 d未排便,尿少.入院时大汗淋漓,四肢凉.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无上消化道溃疡病史.体格检查:BP 100/60mmHg,R 34次/min,P115次/min,T 39.2℃,神志清,表情淡漠,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全腹压痛(+),反跳
本研究通过应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沉默转录信号传导子与激活子3基因(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e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研究其对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中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在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用生物可分解肠吻合环可以在不切断食管的情况下达到阻断贲门周围反常血流的目的,且安全、简便,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