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朝着世界一流的国际电影节迈进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GKD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成功的电影节,不会用钱去评判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我们在这里没有票房的困惑,也没有一些舆论的干扰,在这里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个电影人的自由、受到的尊敬和我们的平等。
  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6月29日落下帷幕。今年电影节首次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具体承办。体制的改革带来新动力,呈现出新气象、新活力和新的社会影响力。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年首次确立“亚洲、华语、新人”的办节定位,从规范评奖、扩大影展、整合市场、延展论坛四大方面全面提升了电影节本体的竞争力,被媒体评价为“十年一遇”、“近年最佳”,并得到《纽约时报》、法新社等欧美主流媒体关注,尤其是《纽约时报》用彩色跨版报道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盛况。
  上海国际电影节,虽然跻身于国际A类(非专门类竞赛性)电影节行列,但从举办规模、参赛作品质量、国际影响等各种指标上与夏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一流电影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与中国电影的综合实力、整体氛围、国家对电影节的重视程度、电影政策的局限性等都有很大的关系。纵观以往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金爵参赛影片,其导演的知名度、演职员阵容相对较平淡,以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处女作或第二部作品居多。历届获奖影片不仅除主流之外,在“非主流”(所谓的艺术电影)的年度佳作视野里也没有它们的身影。既不能权威地肯定影片的艺术价值,又不含强劲的票房号召力。
  本届电影节不但放宽了参赛片的准入标准,还进一步明确了参赛影片定位:“兼具艺术品质及观众影响力的影片”,为吸引高质量影片参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呈现世界多元精品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电影节的核心竞争力,也使本届金爵奖的参赛片放映场次备受追捧。
  规范评奖流程,完善选片人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规范参赛参展影片的选片工作,坚持把上海国际电影节办成世界一流电影节,本届电影节在原有的选片程序的基础上制定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管理条例》。5月5日,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公布了评奖背后的选片机制,新一届电影节的选片人名单,也以政府公告的形式正式对社会公开,撩开了选片人“神秘面纱”。选片人主要来自中国内地,由上海高校影视专业学生,从事电影管理、电影研究、电影主创、电影院线、民营影视制作、媒体与影评、影视教学、行业协会等方面专业人员组成。选片人具备广博的电影专业知识,对各种类型的影片有独立的评判能力和鉴赏水平。他们从所有报名影片中选出适合金爵奖、亚洲新人奖参赛影片,以及适合各类专题影展的参展影片。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上海10所高校的研究生、博士生,承担了影片的初选工作,他们以背靠背的选片方式,承担了报名影片的技术处理、基础梳理及分类工作。
  为鼓励选片人推举优秀影片的积极性,组委会建立了奖惩机制——选片人推荐的电影无论是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奖或是在其他国际电影节获奖,都能得到追加奖励。电影节结束后,组委会评奖部也将对每一位选片人的选片工作进行考核、评估。为选片工作做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将获得奖金奖励,而经综合评估不合格的选片人,将不再续聘。
  此外,明年起选片人机制将进一步完善,扩大选片人甄选范围,并向社会开放,在老百姓里再选50位市民选片人。
  明确参赛影片定位,放宽参赛片的准入标准
  为吸引高质量影片参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大师级作品与新锐电影力量在“金爵奖”同台竞争,在保证艺术质量的同时,参赛影片的可看性得以明显提升。最终15部入围作品来自美国、德国、法国、希腊、奥地利、澳大利亚、泰国、日本、伊朗、韩国、孟加拉国、中国等国家,其中8部为世界首映影片。参赛片中既有深厚功底的最新力作,也有探索开拓的个性之作,更不乏才华凸显的惊喜之作。金爵奖整体显现出的高品质,艺术性与观赏性,给观众和媒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国新电影运动四杰之一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铁皮鼓》的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为上海送来了他的最新作品《外交秘闻》;日本大师级导演周防正行的世界首映作品《窈窕舞妓》也赫然在列金爵奖名单之列;曾以影片《佐纳德》入围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爱尔兰导演约翰·卡尼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在其感动无数观众的经典作品《曾经》摘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其新作Begin Again(重新开始)也将它的世界首映选择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金爵奖官方放映。该片由被誉为“英伦玫瑰”的当红女星凯拉·奈特莉领衔主演,伴随着清新而动人的音乐,为观众演绎最浪漫的爱情。由《机械师》导演布拉德·安德森执导的新片《地狱病院》也义无反顾地把全球首映献给了金爵奖,影片拥有华丽的全明星阵容,除了《全面回忆》女星凯特·贝金赛尔和《云图》男星吉姆·斯特吉斯担纲主演外,还有英国老牌明星迈克尔·凯恩、奥斯卡影帝本·金斯利以及演技派布莱丹·格里森和大卫·休里斯等全明星助阵。这几部重量级别的世界首映金爵将参赛片的出现,使得今年的参赛片放映场次备受追捧,在总场次49场的金爵奖参赛片放映中,有23场全部满场,这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历史中是没有的,在呈现世界多元精品的同时,无疑大幅提升了电影节的核心竞争力。本届共有15部金爵奖参赛片展映,来自13个国家,观众达15548人次,去年为12461人次。
  最终,享誉欧洲的希腊70多岁老导演潘多利·佛加瑞执导的电影《小英格兰》成为最大赢家,获得了评委会的高度赞誉,不但夺得最佳影片大奖,导演本人也拿下最佳导演奖,该片女主角的佩内洛普·忒西丽卡则获得最佳女演员奖。潘多利·佛加瑞从评委主席巩俐手中接过金爵奖奖杯时,动情地说:“当你是一位电影导演的话,你时常也是一位做梦的人。但是今天发生的一切,我从来没有在梦中梦见过。”泰国影片《最后的执刑人》的男演员维他亚·潘斯林加姆获封金爵影帝。德国电影大师施隆多夫作品《外交秘闻》获得最佳编剧奖,自编自导的施隆多夫与另一位法国编剧西里·贾里共享金爵大奖。中国影片《胜利》、《五彩神箭》分别拿下评委会大奖和最佳摄影奖。
  权威人士出任评委,彰显亚洲力量   继上海国际电影节从2009年开始,以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出任金爵奖评委会主席以来,每一届的评委主席都是世界电影界的导师级导演,中国的王家卫、陈凯歌、吴宇森名列其中,但作为女性评委主席,巩俐是第一人,她曾与多位最优秀的中国及好莱坞导演合作,获得了无数国际奖项与巨大的成功。由于在国际影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997年巩俐出任第50届戛纳电影节评委,2000年担任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2002年第5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2003年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此外,巩俐还荣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使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促进和平艺术家”的称号,2010年获得了法国司令文化勋章。其余六位评委,有四位是亚洲地区的电影翘楚,韩国导演林常树的《偷情家族》入围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那时候那些人》入围2005年的戛纳导演双周单元,《下女》和《金钱之味》分别于2010年、2012年两度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伊朗演员佩曼·莫阿迪凭借电影《一次别离》中的主要角色纳德一角的精彩表演,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长发飘飘的日本导演岩井俊二以影像清新独特、感情细腻丰富著称,其代表作 《情书》更是迷倒了一大批中国观众,也有中国影迷称他为“日本王家卫”。摄影出身的中国导演刘杰,与王小帅合作担任电影《十七岁的单车》的摄影师,其导演处女作《马背上的法庭》获得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最佳影片奖。2010年编剧导演的电影《碧罗雪山》在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举斩获了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乐奖三项殊荣。而来自英国的莎莉·波特是电影界的女性奇才,她在 14岁的时候完成了她的第一部8毫米胶片电影,以后自编自导了7部剧情片,莎莉·波特因影片形式创新和内容冒险以及与当今众多知名电影演员合作而著名,她的电影赢得了40多个国际奖项,获得了两项奥斯卡提名奖,2012年,她被授予英国帝国勋章。另一位丹麦女导演罗勒·莎菲曾积极投身于道格玛95电影运动。执导的多部影片广为业界评论和观众的认可,其中《成长教育》获2010年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年度最佳英国影片提名和最佳导演提名,2009年欧洲电影奖观众奖最佳影片提名,201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女主角和改编剧本三项提名等;《意大利语学习班》获2001年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等殊荣。巩俐在代表全体国际评委在金爵奖颁奖典礼上的一段话,道出了本届评委的心声:“我们所有的评委用了六天的时间,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心,认真地观看了所有15部影片。昨天我们用了五个小时来讨论,评出了所有的奖项。对于我们所有评委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难忘的、也是非常温暖的工作旅程。在电影节期间有很多的人在问我们的评委,作为一个电影人,一个电影节对你们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意义。对于我来说,一个成功的电影节,不会用钱去评判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我们在这里没有票房的困惑,也没有一些舆论的干扰,在这里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个电影人的自由、受到的尊敬和我们的平等。在这里,我们所有的评委特别要感谢上海国际电影节给予我们这么好的一个平台。”
其他文献
Where Are the New Cutting-edge Photographers?  Observing the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新锐摄影”是近两年来摄影界特别“热”的一个词语,我以个人观察、研究以及担任首届及第二届“TOP20全国新锐摄影大展”推荐委员和评审委员的经历,谈谈我的看法。  一、新锐摄影
期刊
摄影家们基于他们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在深入刻画人物形象的外表、探寻人性的同时,也在丰富“平民”这个概念的内含方面,在给出当代中国的“社会面相”的拼图方面,做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  作为一种以人为主题、处理人的形象的视觉表现样式,中国当代肖像摄影无法不与作为个体的人的觉醒这个时代问题迎面相向。如果说,文艺复兴为西方的肖像画确立表现精神独立的人的艺术传统创造了历史条件,那么这3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变化,
期刊
从2014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称,上海将整合此间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推出上海公共文化信息发布平台,与即将正式启动上海市民文化节同步开通“文化上海云”门户网站,市民通过电脑、手机等远程终端,就能快捷享受电影、戏曲、音乐、电影节、电视节、市民文化节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海将加强对规划确定的公共文化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项目跟踪推进,上图二期和上海市少儿图书馆新馆、上海历史博物馆、
期刊
今天,日本的“物派”已经为我们所熟知,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东方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体现。但是,事实上我们从一开始就误读了物派。对于使用汉字的中国艺术家来说,这种误读首先源于物派的“物”字。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将“物”字作为解读物派的切入点和阐释主题,望文生义地将“物”字理解为“物质”,由此解读出不同的物质属性和视觉经验所隐喻的东方文化意义甚或当代艺术的语言形式。  这正是我们误读物派的关键
期刊
据《摩天城市报告》:中国在建摩天大楼占全球87%。有数据称,中国五年后或拥有上千座摩天大楼,超出美国4倍。这一现象在网络上引发巨大关注和争议,部分网民认为这是“城市发展的标志”,而另外一些网民则认为建这么多摩天大楼“纯属浪费”。引人关注的是,目前已经建成的摩天大楼大多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而目前在建或正规划中的摩天大楼则更多集中在二三线城市。经济学家劳伦斯曾指出,大楼的兴建往往是
期刊
在2013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的闭幕论坛上,建筑师张永和的发言引人注目。他介绍了普利兹克奖的评奖标准,也谈及中国建筑、城市建设的现状。虽然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但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大型建筑仍基本由国际大牌建筑师包办。对此,张永和直言,从业内而言,中国比世界其他地方有更多革新的可能,但中国目前引进的只是“明星设计师的大商标”,针对普通百姓的、低造价、高质量的设计师并未进入。  思考  怎么让房子用
期刊
1980年代中期,上海的一批老电影艺术家张骏祥、徐桑楚、谢晋、白杨、秦怡、吴贻弓等纷纷倡议要在中国举办国际电影节。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申请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同年6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复函同意,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1993年10月举办了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秘书长应邀出席了电影节,并对上海国际电
期刊
为更好地推出“鲁本斯、凡·戴克、与佛兰德斯画派——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展”,中华艺术宫推出了多场配套主题活动。2014年3月29日下午,“中华艺术宫之约——巴洛克主题音乐会”将这一系列主题活动推向高潮。此次活动由王勇主持,在他对巴洛克音乐的介绍之下,观众不仅增长了音乐知识,也更容易感受作品的意味。活动邀请到了上海青年音乐家现场演绎了多首巴洛克时期泰勒曼、巴赫和亨德尔等音乐大师的作品,赢得观众的阵阵掌
期刊
面对如今的时代,我们需要的其实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其背后吸引眼球的那个谎言。一旦你的电影不具备这样的谎言,而只是仅仅讲述了一个故事,则会很快被观众和票房遗忘。  约翰·福特的经典西部片《双虎屠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詹姆斯·斯图尔特饰演的律师来到小镇,遇到了约翰·韦恩饰演的醉酒又老迈的西部牛仔。两位主角代表着过去和未来决定小镇命运的英雄,唯一的不同是,牛仔已是明日黄花,而律师却代表着法制的美好希望。
期刊
一、“看不懂当代艺术”,古往今来都是一种常态  自2010年中央美院副院长徐冰和留美建筑师张永和作了一场名为《看不懂当代艺术不是你的错》的对话,持续发酵到2014年8月发展为吕澎先生和黄专先生的活动现场对话《我们为什么看不懂当代艺术》。这里“看不懂的当代艺术”,显然指的是近二三十年以来视觉艺术领域内的美术作品或装置艺术等多种以视觉导向为主的艺术行为或艺术作品所引发的一系列的引起社会反应的事件。 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