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度不断加快,我国越来越重视住宅小区的风环境问题,并不断提高了对改善住宅小区风环境的投入成本,却一直未能找到有效解决住宅小区风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方法。而建筑布局作为形成住宅小区风环境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建筑布局对住宅小区风环境的影响作用,对改善住宅小区风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建筑布局方式的合理性决定了住宅小区能否获得较舒适的住宅小区室外风环境,良好的建筑布局有利于净化住宅小区被污染的空气。本文对小区环境的设计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拟提出规划布局中适宜华南地区的营造风环境措施。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建筑布局对住宅小区风环境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为改善住宅小区风环境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典型布置;风环境
1、通过建筑布局营造住宅小区风环境
在进行住宅小区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环境特点,尤其是对于冬冷地区的住宅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避寒和保温效果,对于夏热地区的住宅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散热和防热效果。而在住宅小区风环境的研究中,防热风环境和散热风环境是改善住宅小区风环境的主要目标,使住宅小区的通风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1.1防热风环境的营造
为确保住宅小区具备良好的防热风环境,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并在自然通风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江风、海风等优越条件使住宅小区的风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应充分考虑住宅小区中建筑的间距和朝向,科学确认建筑选址,尽可能降低热岛效应对建筑设计造成的不利影响,合理设置水景、植物系统及其他改善建筑通风环境的措施,并在设计过程中积极优化建筑室内的热舒适性和建筑室外的热环境。此外,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确保建筑朝向是以南北方向为主,尽量使建筑避开北风,并按照科学的统计方式计算出不同时段的盛行风向,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将盛行风导入住宅小区内部,从而有效降低热岛效应对住宅小区风环境的不利影响。
1.2散热风环境的营造
为确保住宅小区具备良好的散热风环境,应充分认识到建筑室外环境和建筑室内环境的区别,想要确保建筑室外环境的散热性能就必须要利用自然通风实现良好的热交换。首先,应通过空气流动实现良好的热交换,并严格遵循风的特性使风速和风压的平方形成正比,从而有效确保住宅小区的夏季良好通风效应。同时,一般风在受到阻力的时候也会产生更高的风压,建筑高度和建筑间距的比值、建筑深度和建筑高度的比值都会直接影响到风压系数,所以就必须要避免住宅小区的环境影响到风速。因此,在建筑布局过程中,应确保夏季风在住宅小区中的流动速度,在遵循住宅小区设计的基本原则下,尽量使建筑具有更好的独立性,以此有效提升风压,使住宅小区中的风速得到有效提升,为住宅小区构建良好的散热风环境。
1.3建筑布局的朝向
科学设计建筑群的朝向能够有效提高住宅小区的日照和自然通风,实现避暑降湿、充足日照的功能作用。为确保住宅小区的通风效率,应避免各个建筑之间产生遮挡作用,这就需要尽量扩大各个建筑之间的间距。但是受到土地面积和建设要求的影响,很难利用建筑间距达到所需的通风效果,所以只能在保证日照效果的前提下考虑通风问题。同时,当风吹向建筑物的时候,若是风向入射角处于0°时,就会使得背风面形成较大漩涡,这就造成了气流不畅的现象;当风吹响建筑物的时候,风向入射角处于30°~60°时,气流能够顺利导入建筑群的内部,使各个迎风面的风速得到有效保障。因此,相比较扩大建筑物的间距提升通风效果,不如通过建筑布局合理扩大风向入射角使通风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在扩大风向入射角的时候也要尽量将其控制在45°以内。此外,为保证住宅小区具备更多的迎风口,应尽量采用疏密相间、前后错开、倾斜式、错列式等方式进行住宅总平面的布置,以此有效避免住宅小区形成封闭式布局,进一步提高住宅小区的通风效果。
2、建筑密度与建筑类型的混合
为充分利用夏季和冬季中不同风向的季风营造良好的住宅小区风环境,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混合,使建筑能够在夏季不影响南风流动,同时冬季阻挡北风流动,从而有效提升住宅小区的防热效果、散热效果、保温效果和避寒效果。因此,在建筑布局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南向、西南向及东南向,尽可能限制北向,这就需要由南到北逐渐布置从小到大、从高到低的建筑物,使住宅小区形成符合南风流通的梯状结构,从而营造出符合人们居住需求的住宅小区风环境。同时,比较单一类型的建筑区,混合型的建筑区能够有效提升住宅小区的建筑密度,使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使住宅小区内的自然通风得到有效改善,且建筑密度越高也更加符合城市设计和经济性的基本要求,在营造住宅小区风环境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度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住宅小区风环境的营造。为确保住宅小区具备良好的通风效果和保温效果,应科学设计建筑布局使住宅小区的散热性能、防热性能、保温性能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有效改善住宅小区的风环境,为小区居民构建一个舒适温暖的居住环境。
本文建立典型的城市住宅小区数值模型,当风速处于微风条件下时,通过不同参数对小区微风环境风场变化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在合理的风向角区间内,小区最大风速较来流速度均提高至少200%,且最大风速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过道入口附近。
2)当来流风速垂直建筑长度方向(迎风面积最大)进入小区时,小区的内风速增幅最大。
3)斜列式布局在各工況下风环境状况均较好,显示出良好的通风性。
4)建筑长度(L)对风场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建筑的宽度(B)对风场有所影响,但是效果较弱。因此为了实现对建筑的合理规划,在选择行列式布局的住宅小区中,应在巷道处设立一些遮挡物,以求达到减弱巷道风的目的;在选择错列式布局的住宅小区中,为避免后排建筑间空气流动性差,适当加宽建筑之间的间距,让建筑对巷道风的遮挡作用减小。
参考文献:
[1]龚晨,汪新.建筑布局对住宅小区风环境的影响研究. [J].建筑科学,2014(7)
[2]丁新宇.建筑规划布局对高层住宅小区风环境影响浅析[J].城市建筑,2013(2)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典型布置;风环境
1、通过建筑布局营造住宅小区风环境
在进行住宅小区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环境特点,尤其是对于冬冷地区的住宅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避寒和保温效果,对于夏热地区的住宅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散热和防热效果。而在住宅小区风环境的研究中,防热风环境和散热风环境是改善住宅小区风环境的主要目标,使住宅小区的通风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1.1防热风环境的营造
为确保住宅小区具备良好的防热风环境,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并在自然通风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江风、海风等优越条件使住宅小区的风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应充分考虑住宅小区中建筑的间距和朝向,科学确认建筑选址,尽可能降低热岛效应对建筑设计造成的不利影响,合理设置水景、植物系统及其他改善建筑通风环境的措施,并在设计过程中积极优化建筑室内的热舒适性和建筑室外的热环境。此外,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确保建筑朝向是以南北方向为主,尽量使建筑避开北风,并按照科学的统计方式计算出不同时段的盛行风向,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将盛行风导入住宅小区内部,从而有效降低热岛效应对住宅小区风环境的不利影响。
1.2散热风环境的营造
为确保住宅小区具备良好的散热风环境,应充分认识到建筑室外环境和建筑室内环境的区别,想要确保建筑室外环境的散热性能就必须要利用自然通风实现良好的热交换。首先,应通过空气流动实现良好的热交换,并严格遵循风的特性使风速和风压的平方形成正比,从而有效确保住宅小区的夏季良好通风效应。同时,一般风在受到阻力的时候也会产生更高的风压,建筑高度和建筑间距的比值、建筑深度和建筑高度的比值都会直接影响到风压系数,所以就必须要避免住宅小区的环境影响到风速。因此,在建筑布局过程中,应确保夏季风在住宅小区中的流动速度,在遵循住宅小区设计的基本原则下,尽量使建筑具有更好的独立性,以此有效提升风压,使住宅小区中的风速得到有效提升,为住宅小区构建良好的散热风环境。
1.3建筑布局的朝向
科学设计建筑群的朝向能够有效提高住宅小区的日照和自然通风,实现避暑降湿、充足日照的功能作用。为确保住宅小区的通风效率,应避免各个建筑之间产生遮挡作用,这就需要尽量扩大各个建筑之间的间距。但是受到土地面积和建设要求的影响,很难利用建筑间距达到所需的通风效果,所以只能在保证日照效果的前提下考虑通风问题。同时,当风吹向建筑物的时候,若是风向入射角处于0°时,就会使得背风面形成较大漩涡,这就造成了气流不畅的现象;当风吹响建筑物的时候,风向入射角处于30°~60°时,气流能够顺利导入建筑群的内部,使各个迎风面的风速得到有效保障。因此,相比较扩大建筑物的间距提升通风效果,不如通过建筑布局合理扩大风向入射角使通风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在扩大风向入射角的时候也要尽量将其控制在45°以内。此外,为保证住宅小区具备更多的迎风口,应尽量采用疏密相间、前后错开、倾斜式、错列式等方式进行住宅总平面的布置,以此有效避免住宅小区形成封闭式布局,进一步提高住宅小区的通风效果。
2、建筑密度与建筑类型的混合
为充分利用夏季和冬季中不同风向的季风营造良好的住宅小区风环境,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混合,使建筑能够在夏季不影响南风流动,同时冬季阻挡北风流动,从而有效提升住宅小区的防热效果、散热效果、保温效果和避寒效果。因此,在建筑布局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南向、西南向及东南向,尽可能限制北向,这就需要由南到北逐渐布置从小到大、从高到低的建筑物,使住宅小区形成符合南风流通的梯状结构,从而营造出符合人们居住需求的住宅小区风环境。同时,比较单一类型的建筑区,混合型的建筑区能够有效提升住宅小区的建筑密度,使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使住宅小区内的自然通风得到有效改善,且建筑密度越高也更加符合城市设计和经济性的基本要求,在营造住宅小区风环境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度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住宅小区风环境的营造。为确保住宅小区具备良好的通风效果和保温效果,应科学设计建筑布局使住宅小区的散热性能、防热性能、保温性能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有效改善住宅小区的风环境,为小区居民构建一个舒适温暖的居住环境。
本文建立典型的城市住宅小区数值模型,当风速处于微风条件下时,通过不同参数对小区微风环境风场变化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在合理的风向角区间内,小区最大风速较来流速度均提高至少200%,且最大风速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过道入口附近。
2)当来流风速垂直建筑长度方向(迎风面积最大)进入小区时,小区的内风速增幅最大。
3)斜列式布局在各工況下风环境状况均较好,显示出良好的通风性。
4)建筑长度(L)对风场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建筑的宽度(B)对风场有所影响,但是效果较弱。因此为了实现对建筑的合理规划,在选择行列式布局的住宅小区中,应在巷道处设立一些遮挡物,以求达到减弱巷道风的目的;在选择错列式布局的住宅小区中,为避免后排建筑间空气流动性差,适当加宽建筑之间的间距,让建筑对巷道风的遮挡作用减小。
参考文献:
[1]龚晨,汪新.建筑布局对住宅小区风环境的影响研究. [J].建筑科学,2014(7)
[2]丁新宇.建筑规划布局对高层住宅小区风环境影响浅析[J].城市建筑,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