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南亚地区有许多族群,并都拥有独特的文化和特征,其中就包括“土生华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土生华人也被称为“峇峇”(Baba,男性)和“娘惹”(Nyonya,女性),文化上,至今保留马六甲苏丹王朝历史状态。他们的传统服装,比如女性服装“Nyonya Kebaya”(或译为“娘惹卡峇雅”),具有独特的特征。
娘惹卡峇雅显示了各民族特征的跨文化融合状态,证明各民族文化通过时间的洗礼,其实是可以和谐共处的。
手工刺绣图案精美
娘惹卡峇雅源自娘惹最初的服装“Baju Panjang”,意为“长衫”。这是一种长至过膝的连衣裙,通常内有搭衬里衣,带有明朝女服特色。当叫做Rubia的布料由欧洲殖民者引入东南亚时,当地人意识到,Rubia看起来像纱布,但即使经过大量刺绣,它也不走样。于是,它很快就取代了原本制作长衫的材料,这之后,花样繁多的绣花娘惹卡峇雅逐渐取代了长衫。
娘惹卡峇雅以手工刺绣图案闻名,结合中国和马来元素的图案,以峇迪纱笼或中国丝绸作为下半身长裙的材料。整套娘惹卡峇雅包括:上衣、小衣、胸针、纱笼和银制腰带。娘惹穿这套服装时,搭配彩色串珠鞋和手工串珠小手袋,才算完整。
串珠鞋或“Kasot Manek”珠子鞋,制作过程需要熟练的手工和无限的耐心。娘惹们将波希米亚(今捷克)生产的细切面玻璃切成每颗只有不到1毫米的小珠子串起来,缝在画布上,以不同颜色的珠子编出美丽繁琐的图案。
早期,来自富裕家庭的娘惹拥有至少一套由黄金和钻石制成的胸针。现代娘惹卡峇雅采用纽扣以方便使用,而不再佩戴三个胸针来固定卡峇雅和避免走光。
娘惹卡峇雅的下半身是纱笼,受马来或印尼人影响,纱笼上的图案是峇迪蜡染传统艺术。
南洋天气炎热,娘惹卡峇雅的面料通常是瑞士薄纱或玻璃纱(Voile,又称峇厘纱),这些是高品质面料。有时,她们也会使用朝鲜和日本面料。丝绸、棉布、尼龙或聚酯等,也是常见的面料。受到殖民者的影响,娘惹也使用欧洲进口的面料。
娘惹卡峇雅吸引人的部分是精美的刺绣。它采用中国传统的手工刺绣和镂空技术,绣有花卉、动物等带有吉祥意味的图案,极有中华传统文化韵味。那些手制娘惹卡峇雅的裁缝通常使用老式缝纫机来制作,它可以缝纫出很小的图案,看起来极其生动。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繁琐过程,制作精美的刺绣就像使用线来绘画。
对经验丰富的裁缝来说,一件娘惹卡峇雅需要至少一至两个月才能完成。娘惹卡峇雅的图案通常是植物、昆虫、鸟类和其他自然图形;也会使用中国风格的图案,如龙凤、牡丹、莲花、八仙等等。
由于受马来文化影响,娘惹服上的空间会填有几何图案。这与中国美学中注重空灵、留白的传统又有所区别,体现一种土生华人的审美观。20世纪初期,许多娘惹被欧洲元素所吸引,在她们的服饰上开创了崭新的设计,如欧式图案、白色蕾丝花边卡峇雅等等。
反映土生华人复杂的历史
如果我们不了解传统服装的含义,那么它可能仅被视为色彩鲜艳的服装。但是,一旦了解了其背景,它便是一件有形遗产。其价值不仅在于美观性,娘惹卡峇雅更记录了自15世纪以来多种族婚姻带来的文化混合,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
从娘惹卡峇雅丰富多彩的图案和色彩来看,它们似是非常矛盾的组合,例如綠和红,粉和紫,橙和棕,黄和粉,蓝和橘。尽管乍看有种不协调的感觉,但穿在娘惹身上看起来却很和谐。这是奇怪的事实,但从中可以看出土生华人复杂的历史。
由于制作过程繁琐,一直以来,娘惹卡峇雅的价格始终保持在女性传统服饰的高端地位。以前只有娘惹穿着娘惹卡峇雅。直到今天,对于新马一带其他种族的女士,尤其曾是海峡殖民地(马六甲、槟城)的华裔来说,即使他们不是娘惹后裔,娘惹卡峇雅仍是广受喜爱的正装,它是晚宴、婚礼等正式场合最受欢迎的服装之一。
娘惹卡峇雅不仅是一种传统服饰,也成为许多当地艺术家的主题。他们以其作为艺术品主题,例如图画、摄影作品等。此外,它也被本地作家们用以体现和强调文章的本地化。早在1932年,就有丘士珍写《峇峇与娘惹》;1954年,方北方出版《娘惹与峇峇》;1971年,马仑写《娘惹妹》,这些小说都有篇幅描写峇峇与娘惹这个族群的生活方式、服装打扮等。
以“娘惹文化”视之
对单一民族而言,族群认同感似乎没有那么复杂,它指的是个人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知和感情依附,也是一个族群对自我的身份确认。作为一个跨文化或转文化、跨种族而形成的族群,峇峇与娘惹的族群认同感倾向于哪种文化呢?
几百年来,峇峇与娘惹传承和保留自己的文化,并将它作为整个族群的一种标志,每个族群的文化都是身份认同,也是族群存在的必要条件。在过去,峇峇与娘惹不跟其他族群通婚,伴随着时代的脚步,通婚无可避免,这导致他们流失了很多娘惹文化和语言的传承。这族群是诞生于数百年前的历史产物,他们的文化是由不同文化融合形成,我们应以“娘惹文化”视之,尊重他们的原生文化、语言、习俗等,而不是将他们当作中华或马来文化的支流。
跨文化融合的魅力,在艺术家、作家笔下,也明显获得另一个出口,还得到民间的创新使用。文化融合和认同,在历史长河中,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对于时尚和传统服饰的研究者来说,娘惹卡峇雅无疑值得做更深入的探讨。
·来源:中国侨网(原文有删减)
·责任编辑:关秋韵
娘惹卡峇雅显示了各民族特征的跨文化融合状态,证明各民族文化通过时间的洗礼,其实是可以和谐共处的。
手工刺绣图案精美
娘惹卡峇雅源自娘惹最初的服装“Baju Panjang”,意为“长衫”。这是一种长至过膝的连衣裙,通常内有搭衬里衣,带有明朝女服特色。当叫做Rubia的布料由欧洲殖民者引入东南亚时,当地人意识到,Rubia看起来像纱布,但即使经过大量刺绣,它也不走样。于是,它很快就取代了原本制作长衫的材料,这之后,花样繁多的绣花娘惹卡峇雅逐渐取代了长衫。
娘惹卡峇雅以手工刺绣图案闻名,结合中国和马来元素的图案,以峇迪纱笼或中国丝绸作为下半身长裙的材料。整套娘惹卡峇雅包括:上衣、小衣、胸针、纱笼和银制腰带。娘惹穿这套服装时,搭配彩色串珠鞋和手工串珠小手袋,才算完整。
串珠鞋或“Kasot Manek”珠子鞋,制作过程需要熟练的手工和无限的耐心。娘惹们将波希米亚(今捷克)生产的细切面玻璃切成每颗只有不到1毫米的小珠子串起来,缝在画布上,以不同颜色的珠子编出美丽繁琐的图案。
早期,来自富裕家庭的娘惹拥有至少一套由黄金和钻石制成的胸针。现代娘惹卡峇雅采用纽扣以方便使用,而不再佩戴三个胸针来固定卡峇雅和避免走光。
娘惹卡峇雅的下半身是纱笼,受马来或印尼人影响,纱笼上的图案是峇迪蜡染传统艺术。
南洋天气炎热,娘惹卡峇雅的面料通常是瑞士薄纱或玻璃纱(Voile,又称峇厘纱),这些是高品质面料。有时,她们也会使用朝鲜和日本面料。丝绸、棉布、尼龙或聚酯等,也是常见的面料。受到殖民者的影响,娘惹也使用欧洲进口的面料。
娘惹卡峇雅吸引人的部分是精美的刺绣。它采用中国传统的手工刺绣和镂空技术,绣有花卉、动物等带有吉祥意味的图案,极有中华传统文化韵味。那些手制娘惹卡峇雅的裁缝通常使用老式缝纫机来制作,它可以缝纫出很小的图案,看起来极其生动。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繁琐过程,制作精美的刺绣就像使用线来绘画。
对经验丰富的裁缝来说,一件娘惹卡峇雅需要至少一至两个月才能完成。娘惹卡峇雅的图案通常是植物、昆虫、鸟类和其他自然图形;也会使用中国风格的图案,如龙凤、牡丹、莲花、八仙等等。
由于受马来文化影响,娘惹服上的空间会填有几何图案。这与中国美学中注重空灵、留白的传统又有所区别,体现一种土生华人的审美观。20世纪初期,许多娘惹被欧洲元素所吸引,在她们的服饰上开创了崭新的设计,如欧式图案、白色蕾丝花边卡峇雅等等。
反映土生华人复杂的历史
如果我们不了解传统服装的含义,那么它可能仅被视为色彩鲜艳的服装。但是,一旦了解了其背景,它便是一件有形遗产。其价值不仅在于美观性,娘惹卡峇雅更记录了自15世纪以来多种族婚姻带来的文化混合,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
从娘惹卡峇雅丰富多彩的图案和色彩来看,它们似是非常矛盾的组合,例如綠和红,粉和紫,橙和棕,黄和粉,蓝和橘。尽管乍看有种不协调的感觉,但穿在娘惹身上看起来却很和谐。这是奇怪的事实,但从中可以看出土生华人复杂的历史。
由于制作过程繁琐,一直以来,娘惹卡峇雅的价格始终保持在女性传统服饰的高端地位。以前只有娘惹穿着娘惹卡峇雅。直到今天,对于新马一带其他种族的女士,尤其曾是海峡殖民地(马六甲、槟城)的华裔来说,即使他们不是娘惹后裔,娘惹卡峇雅仍是广受喜爱的正装,它是晚宴、婚礼等正式场合最受欢迎的服装之一。
娘惹卡峇雅不仅是一种传统服饰,也成为许多当地艺术家的主题。他们以其作为艺术品主题,例如图画、摄影作品等。此外,它也被本地作家们用以体现和强调文章的本地化。早在1932年,就有丘士珍写《峇峇与娘惹》;1954年,方北方出版《娘惹与峇峇》;1971年,马仑写《娘惹妹》,这些小说都有篇幅描写峇峇与娘惹这个族群的生活方式、服装打扮等。
以“娘惹文化”视之
对单一民族而言,族群认同感似乎没有那么复杂,它指的是个人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知和感情依附,也是一个族群对自我的身份确认。作为一个跨文化或转文化、跨种族而形成的族群,峇峇与娘惹的族群认同感倾向于哪种文化呢?
几百年来,峇峇与娘惹传承和保留自己的文化,并将它作为整个族群的一种标志,每个族群的文化都是身份认同,也是族群存在的必要条件。在过去,峇峇与娘惹不跟其他族群通婚,伴随着时代的脚步,通婚无可避免,这导致他们流失了很多娘惹文化和语言的传承。这族群是诞生于数百年前的历史产物,他们的文化是由不同文化融合形成,我们应以“娘惹文化”视之,尊重他们的原生文化、语言、习俗等,而不是将他们当作中华或马来文化的支流。
跨文化融合的魅力,在艺术家、作家笔下,也明显获得另一个出口,还得到民间的创新使用。文化融合和认同,在历史长河中,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对于时尚和传统服饰的研究者来说,娘惹卡峇雅无疑值得做更深入的探讨。
·来源:中国侨网(原文有删减)
·责任编辑:关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