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融合薄纱下的南洋极致美学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南亚地区有许多族群,并都拥有独特的文化和特征,其中就包括“土生华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土生华人也被称为“峇峇”(Baba,男性)和“娘惹”(Nyonya,女性),文化上,至今保留马六甲苏丹王朝历史状态。他们的传统服装,比如女性服装“Nyonya Kebaya”(或译为“娘惹卡峇雅”),具有独特的特征。
  娘惹卡峇雅显示了各民族特征的跨文化融合状态,证明各民族文化通过时间的洗礼,其实是可以和谐共处的。
  手工刺绣图案精美
  娘惹卡峇雅源自娘惹最初的服装“Baju Panjang”,意为“长衫”。这是一种长至过膝的连衣裙,通常内有搭衬里衣,带有明朝女服特色。当叫做Rubia的布料由欧洲殖民者引入东南亚时,当地人意识到,Rubia看起来像纱布,但即使经过大量刺绣,它也不走样。于是,它很快就取代了原本制作长衫的材料,这之后,花样繁多的绣花娘惹卡峇雅逐渐取代了长衫。
  娘惹卡峇雅以手工刺绣图案闻名,结合中国和马来元素的图案,以峇迪纱笼或中国丝绸作为下半身长裙的材料。整套娘惹卡峇雅包括:上衣、小衣、胸针、纱笼和银制腰带。娘惹穿这套服装时,搭配彩色串珠鞋和手工串珠小手袋,才算完整。
  串珠鞋或“Kasot Manek”珠子鞋,制作过程需要熟练的手工和无限的耐心。娘惹们将波希米亚(今捷克)生产的细切面玻璃切成每颗只有不到1毫米的小珠子串起来,缝在画布上,以不同颜色的珠子编出美丽繁琐的图案。
  早期,来自富裕家庭的娘惹拥有至少一套由黄金和钻石制成的胸针。现代娘惹卡峇雅采用纽扣以方便使用,而不再佩戴三个胸针来固定卡峇雅和避免走光。
  娘惹卡峇雅的下半身是纱笼,受马来或印尼人影响,纱笼上的图案是峇迪蜡染传统艺术。
  南洋天气炎热,娘惹卡峇雅的面料通常是瑞士薄纱或玻璃纱(Voile,又称峇厘纱),这些是高品质面料。有时,她们也会使用朝鲜和日本面料。丝绸、棉布、尼龙或聚酯等,也是常见的面料。受到殖民者的影响,娘惹也使用欧洲进口的面料。
  娘惹卡峇雅吸引人的部分是精美的刺绣。它采用中国传统的手工刺绣和镂空技术,绣有花卉、动物等带有吉祥意味的图案,极有中华传统文化韵味。那些手制娘惹卡峇雅的裁缝通常使用老式缝纫机来制作,它可以缝纫出很小的图案,看起来极其生动。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繁琐过程,制作精美的刺绣就像使用线来绘画。
  对经验丰富的裁缝来说,一件娘惹卡峇雅需要至少一至两个月才能完成。娘惹卡峇雅的图案通常是植物、昆虫、鸟类和其他自然图形;也会使用中国风格的图案,如龙凤、牡丹、莲花、八仙等等。
  由于受马来文化影响,娘惹服上的空间会填有几何图案。这与中国美学中注重空灵、留白的传统又有所区别,体现一种土生华人的审美观。20世纪初期,许多娘惹被欧洲元素所吸引,在她们的服饰上开创了崭新的设计,如欧式图案、白色蕾丝花边卡峇雅等等。
  反映土生华人复杂的历史
  如果我们不了解传统服装的含义,那么它可能仅被视为色彩鲜艳的服装。但是,一旦了解了其背景,它便是一件有形遗产。其价值不仅在于美观性,娘惹卡峇雅更记录了自15世纪以来多种族婚姻带来的文化混合,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
  从娘惹卡峇雅丰富多彩的图案和色彩来看,它们似是非常矛盾的组合,例如綠和红,粉和紫,橙和棕,黄和粉,蓝和橘。尽管乍看有种不协调的感觉,但穿在娘惹身上看起来却很和谐。这是奇怪的事实,但从中可以看出土生华人复杂的历史。
  由于制作过程繁琐,一直以来,娘惹卡峇雅的价格始终保持在女性传统服饰的高端地位。以前只有娘惹穿着娘惹卡峇雅。直到今天,对于新马一带其他种族的女士,尤其曾是海峡殖民地(马六甲、槟城)的华裔来说,即使他们不是娘惹后裔,娘惹卡峇雅仍是广受喜爱的正装,它是晚宴、婚礼等正式场合最受欢迎的服装之一。
  娘惹卡峇雅不仅是一种传统服饰,也成为许多当地艺术家的主题。他们以其作为艺术品主题,例如图画、摄影作品等。此外,它也被本地作家们用以体现和强调文章的本地化。早在1932年,就有丘士珍写《峇峇与娘惹》;1954年,方北方出版《娘惹与峇峇》;1971年,马仑写《娘惹妹》,这些小说都有篇幅描写峇峇与娘惹这个族群的生活方式、服装打扮等。
  以“娘惹文化”视之
  对单一民族而言,族群认同感似乎没有那么复杂,它指的是个人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知和感情依附,也是一个族群对自我的身份确认。作为一个跨文化或转文化、跨种族而形成的族群,峇峇与娘惹的族群认同感倾向于哪种文化呢?
  几百年来,峇峇与娘惹传承和保留自己的文化,并将它作为整个族群的一种标志,每个族群的文化都是身份认同,也是族群存在的必要条件。在过去,峇峇与娘惹不跟其他族群通婚,伴随着时代的脚步,通婚无可避免,这导致他们流失了很多娘惹文化和语言的传承。这族群是诞生于数百年前的历史产物,他们的文化是由不同文化融合形成,我们应以“娘惹文化”视之,尊重他们的原生文化、语言、习俗等,而不是将他们当作中华或马来文化的支流。
  跨文化融合的魅力,在艺术家、作家笔下,也明显获得另一个出口,还得到民间的创新使用。文化融合和认同,在历史长河中,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对于时尚和传统服饰的研究者来说,娘惹卡峇雅无疑值得做更深入的探讨。
  ·来源:中国侨网(原文有删减)
  ·责任编辑:关秋韵
其他文献
钦州港口码头前,一排排集装箱起重机犹如巨人般耸立,远航归来的货船正忙着卸货;工业园区里,工人们在标准厂房里加紧生产;办公楼里,精致的沙盘和生动的纪录片,述说着钦州保税港区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这个极具现代气息的保税港区,在2021年4月28日收到了通过联合验收组验收的好消息。  钦州综合保税区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国际枢纽海港建设的重点节点,是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平台。南宁海关二
期刊
泰国榴莲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的水果,它口感软糯,香气馥郁,俘获了大批中国消费者的味蕾。每年应季,泰国榴莲都是中国水果市场上当之无愧的明星。那么疫情下,泰国榴莲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如何,两国企业如何抓住其中的商机?近期十分活跃的中泰榴莲贸易,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中国成泰国榴莲全球最大买家  在被新冠肺炎疫情笼罩的2020年,泰国对华出口了57.5万吨新鲜榴莲,总额约1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中
期刊
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新加坡后疫情时代的经济走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总体而言,其国内经济出现了令人鼓舞的迹象。据新加坡贸易和工业部2021年4月14日预先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加坡2021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0.2%,从2020年后3个季度的萎缩中实现好转。虽然为时尚早,但人们对此持乐观态度,相信新加坡经济能在疫情下迎来发展。  数字化助推经济复苏  尽管目前经济复苏范围小、仅限于
期刊
站在中国—东盟金融城最高的写字楼里向外远眺,前海人寿、太平东盟保险服务中心、北部湾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厦矗立周围,朝阳打在玻璃墙面上,更映衬出它们的高端气派。  如果不说,也许许多人猜不到这是在广西南宁。在人们传统的印象中,大型金融机构往往更青睐“超级大都市”。但得益于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深入,以及东盟在人民币国际化中地位的提升,如今,越来越多金融机构选择垂青身处中国—东盟合作前沿的广西。  广西也
期刊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没有结束,不少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但在全球供应链中断带来的诸多挑战下,还是有选手在与疫情的抗衡中抓住了发展的机会。越南就是没有停驻经济发展脚步的国家之一,2021年以来,其经济表现可以说是可圈可点。虽然疫情所带来的影响不可避免,但越南还是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激活经济,并取得了进出口值增幅创新高等佳绩。开启了经济逆势增长模式的越南,正吸引着大批境外投资者的关注。  一
期刊
— An Interview with H.E. Mr. Lui Tuck Yew, Ambassador of Singapore to China  Written by Guan Qiuyun / Translated by Chen Zhiying  2021 marks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China-ASEAN dialogue relations. Wit
期刊
5月19日,在印尼巴厘岛,一个小男孩身上涂满彩画参加一個驱散病魔的仪式
期刊
“可持续发展”是什么?也许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归根到底离不开“人”的共同努力。而以志愿服务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可视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后,外化为实践的一种积极行动。  近年来,志愿服务以其满满的正能量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2021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的启动,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动双方可持续发展合作走深走实,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尽管
期刊
Written by Huang Yunyun / Translated by Xie Zongming  This year marks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ASEAN relations. At this point when China-ASEAN relations are entering a new st
期刊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新加坡《联合早报》、路透社、法新社等国际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了此消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  杂交水稻从中国走向世界  如今,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已达2.4亿亩,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以养活8000万人。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