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四风”隐形变异、改头换面出现的新动向、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四风” 产生原因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0-0224-02
“四风”问题,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形式主义也不是一颗新“毒瘤”,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延安整风时就尖锐指出,形式主义“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也明确指出:非克服不可形式主义这个祸害。2013年2月6日,刘云山在主持召开调研座谈会时强调,要把改进作风,切实体现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之中。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议指出,有些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从2013年一年之内国家主要领导人三次提出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可见,“四风”问题不及时解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形式主义劳民伤财,误事伤民,不仅防碍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还败坏社会风气;官僚主义脱离群众,必然阻碍国家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同时也损害社会公平,危害社会稳定;享乐主义动摇了理想信念,必然造成在精神上颓废、行动上懈怠,行动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丧失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奢靡之风严重侵蚀党的肌体,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下纠正“四风”取得重大成效。刹住了许多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解决了许多过去被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会风气整体好转,但各种隐形变异、改头换面的“四风”仍然存在。
一、隐形变异、改头换面“四风”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在近几年大刀阔斧的整治下,形式主义问题“大瘦身”,但这颗“毒瘤”改而未除,究其原因,缘于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是意识问题,是没有搞清楚为群众服务还是为上级工作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调研走“秀场”,一些单位检查重材料,一些地方会议重复开……这些改头换面的形式主义悄然登场,这都是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盲目攀比、消极保全、心存侥幸等“心魔”在作祟。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偷梁换柱的“假把式”逃得过一时的检查、迎得了上级领导片刻的认可,终究是逃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经不起三番五次检验的,却还是冒险而为。
“四风”问题仍然存在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领导干部在领导岗位的时间太长,“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宗旨意识淡薄,认为现在有钱了,可以随便用,只要手段够隐蔽,就不会被查到,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二是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的理解偏离初衷。三是监督不到位,经常是用“点”代“面”开展监督检查,监督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工作主动性有待加强,监督要落实到行动上,不能靠转发文件,开会传达,以形式主义代替形式主义。如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对于学习装样子、不深入、不做学习笔记、做与会议无关的事等能否考虑现场点名批评,或会后现场上交学习笔记或現场撰写学习感悟,等等;又如领导干部办公用房的整治,是否考虑整个单位或整个部门的办公用房总量与全体办公人员的关系等。四是“三公”经费支出透明不够,群众看不懂、摸不清,特别是与变异隐形的“四风”紧密联系的经费支出、经费公开更是藏头去尾,形式上公开。五是制度建设较落后,相关的制度粗线条,细化具体不够,存在转发上级的规定,没有结合自身的单位特点、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制度建设没有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更新。很多制度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没有起到制约监督的作用,而且很多制度是单一的,没有形成环环相扣的制度链或网,不能充分发挥整体作用。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总想钻制度的空子,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六是中国是一个人情大国,关系网、朋友圈、亲情链等错综复杂,传统的相互攀比、礼尚往来等为“四风”问题的存在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些领导干部在同一个单位或一个地方工作时间太久,难免有自己的人情圈子,办事难免有人情因素的掺杂,不能讲规矩、讲原则,在高强度的规则制度下,“四风”问题发生隐形变异,改头换面。七是“四风”问题像慢性病,顽固而反复发作,对治疗的“药物”不断产生出抗体。
二、“四风”隐形变异、改头换面等新动向新问题对策建议
一是紧跟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建立健全各类别细化可行的制度,形成完整的制度链或网,并严格执行,充分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制度制定得越细化,“四风”问题越无处遁形,敢于以身试法者越少,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二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层层压实党委的主要责任;三是利用“互联网 ”现代化信息手段,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作用,把分散在各处的零散的“四风”问题线索汇集起来进行对比研究,精准分析,做到打破交流壁垒,实现信息共享,提升“四风”整治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四是围绕领导干部的认识、工作效率、工作状态、工作担当、工作纪律等方面开展问题查找;五是对查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治理;六是对违纪者及时曝光,强化震慑效应;七是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重视群众的力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监督,运用作风建设测评系统,如有专门的二维码,对于办事效率低下或有意拖延、事难办等衙门作风严重的单位或个人,办事群众可以现场扫描二维码进行测评,同时执纪部门动态监测测评,并运用好测评结果;八是加大单位负责人的问责力度,层层压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准确把握运用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九是监察监督部门创新监督方式,暗访高于明察,随机抽查高于规定检查,对症下药,见招拆招;十是上级监督下级、若平级则交叉监督,监督人员与被监督单位不应有任何利益往来。
三、结语
抓作风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领导干部,一方面,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带头,从精简会议、规范从速审批、文件把关、政务透明、严明纪律等方面扎实抓、认真改,以优良作风带动下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转作风、改作风。另一方面,从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抓起,自觉纠正到从思想上厌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觉反对特权,以“关键少数”带动“大多数”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同时,党政主要负责人认真查摆本单位或本部门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现,拿出过硬整改措施,推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
党的十九大对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对坚持不懈纠正“四风”作出具体部署,要求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关注“四风”隐形变异、改头换面等新动向,紧盯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惩顶风违纪行为,坚决防止反弹回潮,尤其要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下更大工夫,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锲而不舍地深化作风建设,不断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
“四风”问题归根结底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薄,思想、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出了问题。因此,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筑牢抵制歪风邪气的思想根基是关键。
总之,要彻底解决“四风”问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以身作则,坚持开门搞活动,每个环节都组织群众有序参与,让群众监督和评议,千万不能“自说自话、自弹自唱”“闭门修炼、体内循环”,要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风”的形成非“一日之寒”,解决“四风”之害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
责任编辑:于蕾
关键词:“四风” 产生原因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0-0224-02
“四风”问题,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形式主义也不是一颗新“毒瘤”,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延安整风时就尖锐指出,形式主义“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也明确指出:非克服不可形式主义这个祸害。2013年2月6日,刘云山在主持召开调研座谈会时强调,要把改进作风,切实体现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之中。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议指出,有些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从2013年一年之内国家主要领导人三次提出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可见,“四风”问题不及时解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形式主义劳民伤财,误事伤民,不仅防碍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还败坏社会风气;官僚主义脱离群众,必然阻碍国家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同时也损害社会公平,危害社会稳定;享乐主义动摇了理想信念,必然造成在精神上颓废、行动上懈怠,行动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丧失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奢靡之风严重侵蚀党的肌体,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下纠正“四风”取得重大成效。刹住了许多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解决了许多过去被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会风气整体好转,但各种隐形变异、改头换面的“四风”仍然存在。
一、隐形变异、改头换面“四风”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在近几年大刀阔斧的整治下,形式主义问题“大瘦身”,但这颗“毒瘤”改而未除,究其原因,缘于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是意识问题,是没有搞清楚为群众服务还是为上级工作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调研走“秀场”,一些单位检查重材料,一些地方会议重复开……这些改头换面的形式主义悄然登场,这都是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盲目攀比、消极保全、心存侥幸等“心魔”在作祟。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偷梁换柱的“假把式”逃得过一时的检查、迎得了上级领导片刻的认可,终究是逃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经不起三番五次检验的,却还是冒险而为。
“四风”问题仍然存在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领导干部在领导岗位的时间太长,“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宗旨意识淡薄,认为现在有钱了,可以随便用,只要手段够隐蔽,就不会被查到,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二是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的理解偏离初衷。三是监督不到位,经常是用“点”代“面”开展监督检查,监督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工作主动性有待加强,监督要落实到行动上,不能靠转发文件,开会传达,以形式主义代替形式主义。如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对于学习装样子、不深入、不做学习笔记、做与会议无关的事等能否考虑现场点名批评,或会后现场上交学习笔记或現场撰写学习感悟,等等;又如领导干部办公用房的整治,是否考虑整个单位或整个部门的办公用房总量与全体办公人员的关系等。四是“三公”经费支出透明不够,群众看不懂、摸不清,特别是与变异隐形的“四风”紧密联系的经费支出、经费公开更是藏头去尾,形式上公开。五是制度建设较落后,相关的制度粗线条,细化具体不够,存在转发上级的规定,没有结合自身的单位特点、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制度建设没有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更新。很多制度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没有起到制约监督的作用,而且很多制度是单一的,没有形成环环相扣的制度链或网,不能充分发挥整体作用。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总想钻制度的空子,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六是中国是一个人情大国,关系网、朋友圈、亲情链等错综复杂,传统的相互攀比、礼尚往来等为“四风”问题的存在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些领导干部在同一个单位或一个地方工作时间太久,难免有自己的人情圈子,办事难免有人情因素的掺杂,不能讲规矩、讲原则,在高强度的规则制度下,“四风”问题发生隐形变异,改头换面。七是“四风”问题像慢性病,顽固而反复发作,对治疗的“药物”不断产生出抗体。
二、“四风”隐形变异、改头换面等新动向新问题对策建议
一是紧跟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建立健全各类别细化可行的制度,形成完整的制度链或网,并严格执行,充分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制度制定得越细化,“四风”问题越无处遁形,敢于以身试法者越少,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二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层层压实党委的主要责任;三是利用“互联网 ”现代化信息手段,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作用,把分散在各处的零散的“四风”问题线索汇集起来进行对比研究,精准分析,做到打破交流壁垒,实现信息共享,提升“四风”整治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四是围绕领导干部的认识、工作效率、工作状态、工作担当、工作纪律等方面开展问题查找;五是对查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治理;六是对违纪者及时曝光,强化震慑效应;七是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重视群众的力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监督,运用作风建设测评系统,如有专门的二维码,对于办事效率低下或有意拖延、事难办等衙门作风严重的单位或个人,办事群众可以现场扫描二维码进行测评,同时执纪部门动态监测测评,并运用好测评结果;八是加大单位负责人的问责力度,层层压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准确把握运用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九是监察监督部门创新监督方式,暗访高于明察,随机抽查高于规定检查,对症下药,见招拆招;十是上级监督下级、若平级则交叉监督,监督人员与被监督单位不应有任何利益往来。
三、结语
抓作风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领导干部,一方面,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带头,从精简会议、规范从速审批、文件把关、政务透明、严明纪律等方面扎实抓、认真改,以优良作风带动下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转作风、改作风。另一方面,从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抓起,自觉纠正到从思想上厌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觉反对特权,以“关键少数”带动“大多数”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同时,党政主要负责人认真查摆本单位或本部门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现,拿出过硬整改措施,推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
党的十九大对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对坚持不懈纠正“四风”作出具体部署,要求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关注“四风”隐形变异、改头换面等新动向,紧盯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惩顶风违纪行为,坚决防止反弹回潮,尤其要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下更大工夫,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锲而不舍地深化作风建设,不断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
“四风”问题归根结底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薄,思想、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出了问题。因此,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筑牢抵制歪风邪气的思想根基是关键。
总之,要彻底解决“四风”问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以身作则,坚持开门搞活动,每个环节都组织群众有序参与,让群众监督和评议,千万不能“自说自话、自弹自唱”“闭门修炼、体内循环”,要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风”的形成非“一日之寒”,解决“四风”之害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