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我们一直的探索与努力,也是教学者所期望达到的状态。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只有注重其课堂的实效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去注重实效,可以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建立民主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提问的针对性,以及课堂中努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动脑和动手,是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民主氛围;课堂提问
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永远追求的教学目标,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刻意挖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数学知识、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探索与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学生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导演”,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去分析、探讨,建立一种友善、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既严谨又轻松。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融入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在数学课堂上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定理,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知识的思维环境和境界,而相反一味的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可能破坏原有的课堂环境。
二、建立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良好的课堂氛围有益于知识的产生和呈现,更有利于学生的巩固和提高。如果一个教师将自己的位置凌驾于学生和课堂之上,就很难营造一个轻松、自由、和谐的师生交流机制,这样课堂的效果就无从谈起。例如,在一所学校的一堂数学课中,教學内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出内角和为(n-2)·180°。然而却有一个学生突发奇想,他不从顶点出发,而是从边上任意一点出发连接其他顶点分成n-1个三角形。我们看到,教师并没有说这位学生的方法不正确,而是和他一起对话交流,鼓励学生说理,找出这样作出n-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比n边形的内角和多180°,应减去多余的180°,结果还是(n-1)·180°-180°=(n-2)·180°。这位教师尊重了这个学生的奇思怪想,不仅使这个学生受到了鼓舞,也激起其他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从多边形内部一点,外部一点或一边延长线上一点连接其他顶点来说明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使这堂课非常成功。
三、有效而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问题设计,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二三秒内有多数学生能回答的,是不值得称道的”,反之,学生很长时间思考不出来的也一样。所以,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还要有思考的乐趣,那些“是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表面上听起来学生响应积极,实际上 根本就没有动脑筋,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对教学毫无作用;反之难度太大的问题,则容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冰冻”局面,教师问了半天,学生云里雾里,不知从何入手,很容易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学习影响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因素,若直接问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只有乱猜一气,把所有觉得可能的因素都会说出来,却不能正确分析和理解。但是,如果先进行铺垫,如何测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需测物理量、测量工具、如何实验,怎样计算?根据实验数据,学生很容易自己总结车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提高效率。
四、数学课堂努力让学生动手参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在数学课中,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改变一些旧观念,加强运用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初一的学生,从小学过渡到初中,有非常丰富的想象能力,好奇心强,乐于动手操作。教师在教学中动手操作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这样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还使得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动手实践操作的习惯与能力。如,在教学《中心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是怎么组成的?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世明.浅谈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与实践,2011(1).
作者简介:杨胜伦,贵州省正安县思源实验学校。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民主氛围;课堂提问
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永远追求的教学目标,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刻意挖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数学知识、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探索与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学生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导演”,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去分析、探讨,建立一种友善、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既严谨又轻松。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融入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在数学课堂上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定理,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知识的思维环境和境界,而相反一味的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可能破坏原有的课堂环境。
二、建立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良好的课堂氛围有益于知识的产生和呈现,更有利于学生的巩固和提高。如果一个教师将自己的位置凌驾于学生和课堂之上,就很难营造一个轻松、自由、和谐的师生交流机制,这样课堂的效果就无从谈起。例如,在一所学校的一堂数学课中,教學内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出内角和为(n-2)·180°。然而却有一个学生突发奇想,他不从顶点出发,而是从边上任意一点出发连接其他顶点分成n-1个三角形。我们看到,教师并没有说这位学生的方法不正确,而是和他一起对话交流,鼓励学生说理,找出这样作出n-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比n边形的内角和多180°,应减去多余的180°,结果还是(n-1)·180°-180°=(n-2)·180°。这位教师尊重了这个学生的奇思怪想,不仅使这个学生受到了鼓舞,也激起其他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从多边形内部一点,外部一点或一边延长线上一点连接其他顶点来说明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使这堂课非常成功。
三、有效而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问题设计,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二三秒内有多数学生能回答的,是不值得称道的”,反之,学生很长时间思考不出来的也一样。所以,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还要有思考的乐趣,那些“是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表面上听起来学生响应积极,实际上 根本就没有动脑筋,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对教学毫无作用;反之难度太大的问题,则容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冰冻”局面,教师问了半天,学生云里雾里,不知从何入手,很容易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学习影响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因素,若直接问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只有乱猜一气,把所有觉得可能的因素都会说出来,却不能正确分析和理解。但是,如果先进行铺垫,如何测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需测物理量、测量工具、如何实验,怎样计算?根据实验数据,学生很容易自己总结车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提高效率。
四、数学课堂努力让学生动手参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在数学课中,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改变一些旧观念,加强运用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初一的学生,从小学过渡到初中,有非常丰富的想象能力,好奇心强,乐于动手操作。教师在教学中动手操作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这样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还使得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动手实践操作的习惯与能力。如,在教学《中心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是怎么组成的?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世明.浅谈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与实践,2011(1).
作者简介:杨胜伦,贵州省正安县思源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