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我国高校连续几年扩招,中国高等教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08年以来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在造成经济整体下滑的同时,也影响到企业对于招聘人数的消减,而首当其冲的是大学毕业生。因此,找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寻求有效的对策刻不容缓。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就业人数也快速增长。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40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突破600万的大关,毕业生数量为610万,2010年631万,2011年660万,2012年大学毕业生又创680万的新高。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长,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胡锦涛同志谈到: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关系到千家万户。温家宝总理也谈到:他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党和政府为推动大学生就业,多管齐下,加大力度,把大学毕业生就业摆在首要地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大量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的连年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了与就业岗位的增长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社会不能及时相应的提供工作岗位,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高等院校专业的设置直接反映了该校服务社会的方向,近几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从整体上看落后于经济改革,结构不合理,发展路径单一,一些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对称,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与适应性较差,知识面窄,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很多高校只注重学生课堂与理论知识的培养,而不注重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得人才培养方向,管理方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这加大了双向选择的难度,是大学生的学校出口与社会入口对接不通畅,造成了大学生“待业”的现象。
(三)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大部分高校知识一味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不重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最终导致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业不精。部分大学生抱着混文凭的心态,没有把学习放在主要位置,造成了专业知识匮乏,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社会能力不强。二是社交能力较差。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意识不强,团队精神较差,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较为严重。三是缺乏爱岗敬业的品质。一些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从基层做起。四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大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连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也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缺乏实践经验难以胜任工作。五是缺乏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合理,自我定位模糊
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盲目从众,期望过高,心理偏差等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岗位,不少大学生的工作岗位首选事业单位、公务员、国企、外企为主。二是就业地点,更多的毕业生就业目标定在发达城市、沿海城市,不愿到偏远地区与基层。三是工资水平,过高的工资期望值使许多毕业生与各种就业机会擦肩而过。正是由于大学生的这种就业观念,自我定位模糊,对自己能力估计不足,导致最终找工作四处碰壁。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给予大学生及时帮扶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更加开放的就业市场,为避免“毕业即失业”。政府要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水平,增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要继续推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二)高校应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就业指导
为了更好地解决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高校应转变办学观念,继续深化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高校应把就业指导设为大学生必修课,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快就业指导机构对外交流,拓宽就业资源,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确的给自己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准确定位,针对就业难的问题,做出理性的选择,规划好人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处理好专攻与博学的关系。第三,要摆正心态,积极面对社会。(四)要树立动态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难是随着高校扩招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它需要政府、学校、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积极应对。在国家积极政策的作用和推动下,大学生们应正视现实,客观面对现实,保持信心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必定会走出阴霾,大学生也必将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创业网.中国历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统计[EB/OL].(2009-12-21)[2010-06-11].
[2]贾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透视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3]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黄紫华,李雪如.美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1).
[5]李会欣.高等院校就业辅导工作的基本特点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就业人数也快速增长。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40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突破600万的大关,毕业生数量为610万,2010年631万,2011年660万,2012年大学毕业生又创680万的新高。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长,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胡锦涛同志谈到: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关系到千家万户。温家宝总理也谈到:他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党和政府为推动大学生就业,多管齐下,加大力度,把大学毕业生就业摆在首要地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大量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的连年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了与就业岗位的增长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社会不能及时相应的提供工作岗位,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高等院校专业的设置直接反映了该校服务社会的方向,近几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从整体上看落后于经济改革,结构不合理,发展路径单一,一些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对称,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与适应性较差,知识面窄,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很多高校只注重学生课堂与理论知识的培养,而不注重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得人才培养方向,管理方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这加大了双向选择的难度,是大学生的学校出口与社会入口对接不通畅,造成了大学生“待业”的现象。
(三)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大部分高校知识一味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不重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最终导致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业不精。部分大学生抱着混文凭的心态,没有把学习放在主要位置,造成了专业知识匮乏,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社会能力不强。二是社交能力较差。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意识不强,团队精神较差,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较为严重。三是缺乏爱岗敬业的品质。一些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从基层做起。四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大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连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也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缺乏实践经验难以胜任工作。五是缺乏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合理,自我定位模糊
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盲目从众,期望过高,心理偏差等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岗位,不少大学生的工作岗位首选事业单位、公务员、国企、外企为主。二是就业地点,更多的毕业生就业目标定在发达城市、沿海城市,不愿到偏远地区与基层。三是工资水平,过高的工资期望值使许多毕业生与各种就业机会擦肩而过。正是由于大学生的这种就业观念,自我定位模糊,对自己能力估计不足,导致最终找工作四处碰壁。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给予大学生及时帮扶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更加开放的就业市场,为避免“毕业即失业”。政府要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水平,增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要继续推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二)高校应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就业指导
为了更好地解决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高校应转变办学观念,继续深化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高校应把就业指导设为大学生必修课,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快就业指导机构对外交流,拓宽就业资源,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确的给自己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准确定位,针对就业难的问题,做出理性的选择,规划好人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处理好专攻与博学的关系。第三,要摆正心态,积极面对社会。(四)要树立动态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难是随着高校扩招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它需要政府、学校、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积极应对。在国家积极政策的作用和推动下,大学生们应正视现实,客观面对现实,保持信心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必定会走出阴霾,大学生也必将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创业网.中国历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统计[EB/OL].(2009-12-21)[2010-06-11].
[2]贾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透视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3]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黄紫华,李雪如.美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1).
[5]李会欣.高等院校就业辅导工作的基本特点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